A. 2007版《山乡巨变》市价多少
《山乡巨变》
原著:周立波
改编:董子畏
绘画:贺友直
上海人名美术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售
大众橡皮印刷厂印刷
1962年9月第1版
1963年7月第5次印刷
印数:205,001-----210,000
统一书号:T8081.5207
定价:0.30元。
B. 《山乡巨变》是谁创作的连环画
贺友直
贺友直,男,新碶西街人,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对于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贺友直自幼丧母,由乡下姑妈抚养,在大碶王隘一本小学上学,1937年毕业于新碶小学。新碶小学设在关帝庙,人称“凉亭”,里面有座描着三国故事的戏台,他对这种人物素描情有独钟,被这些戏曲人物迷住,心摹手临,滋润着他以后作为美术家的心灵。当时他的美术成绩已非常出色,小荷露出了尖尖角。1937年小学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着父亲的失业而失学。1938年后在小铁工厂、印刷厂当学徒,还任农村小学教师。在上海进入美术社后开始走上了美术创作之路,陈在新先生成为他在启蒙老师,从教他绘画商标起步,后来经亲戚介绍结识连环画作者,从此走上连环画创作道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赵树理的《福贵》。想不到自迈过这道门槛,从此他就成为“门槛内人”。他拼命画,一个月竟画了三百多幅连环画,这一来,他也有了较稳定较为可观的收入,家中的生活也相应有了改善,就这样与连环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至1960年是贺友直连环画创作的第一阶段。包括与别人合作的作品,他共创作了40多套连环画。如《火车上的战斗》、《向秀丽》等。其中1952年出版的《火车上的战斗》曾在1957年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一等奖。1961年至1965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在根据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创作的《山乡巨变》中,他借鉴《清明上河图》及明清版画,采用俯视和多角度的构图,对南方丘陵地带的山乡环境作了出色的描绘。他借鉴陈洪绶的人物画,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许多性格鲜明、亲切感人的形象。《山乡巨变》的抒情风格、民族特色不仅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而且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连环画创作的最高代表,被文艺评论家们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1963年,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此后,他又创作出版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李双双》等13套连环画。1979年他创作出版的《朝阳沟》获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的三等奖。1978年出版的《十五贯》和1980年创作出版的《白光》,在1981年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时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其中《白光》标志着贺友直连环画艺术的新高峰。1979年至1984年他又创作出版了《苏东坡写对》、《曹冲称象》等,并参加《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成语故事》等专题系列连环画的创作,如《华佗》、《势如破竹》等。这些作品以构思细腻,表现手法新颖多样著称,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三阶段。《小二黑结婚》于1999年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奖。在这部作品中他把人性描绘得一派淳美,连一只鸡、一头驴都是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生活是一片陶然,毫无心机,这分明是他的内心世界。苏东坡有句名言“观士子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该作品的意气就是他有一颗在民俗生活中洗炼出的赤子之心。2002年八十高龄的贺教授绘出了他的白描巨制《申江风情录--小街世象》。总共包含了一大十小共计11件作品的《申江风情录》,以白描的特有魅力,描绘出小街之喧嚣、生意之兴隆。随着画卷展开,一股浓郁的老上海风情扑面而来,活生生地将二十世纪上半叶申江市民生活跃然纸上。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激赏之余,将其称为“张氏(择端)(清明)上河图之亚也。”如此高龄画出如此精细的白描精品,为世人所惊叹。
他的连环画作品还到过英、法等国展览,在西方国家展览后有人说,“看了贺友直的画,才懂得中国一些道理”。他应邀在法国的美术学院讲课,深受学校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令法国学生仰慕不已。他离开时,该校学生派代表前来送行,说大家不敢来,怕忍不住会哭。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时,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1985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专辑,以及《贺友直短篇连环画选集》、《贺友直画自己》、《中国连环画名家经典——贺友直》等。他的名字被列入《中国大网络全书》条目中。他的脚印被制成地砖(对世界上较有成就的连环画家)铺在法国的昂古莱姆广场(世界著名连环画博物馆)。
贺友直现高龄八十有余,“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2001年对他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头,这一年他在家乡的老宅屋基地上新建的新村购置了一套新居,从此他往来于沪甬两地,使几乎隔断了几十年的故乡情结再度连系起来。回乡以后,他总不忘故乡情怀,路上碰到熟人总是仰起头,得意地说:“我是正宗的新碶头人”,在新碶老家有我居住的“别墅(yi)”,显得非常亲切。推进家乡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成了他回乡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他经常对家乡的美术爱好者进行讲座、辅导。在讲座中,他以自己50余年艺术创作的经验,言传身教,告诫年轻一代,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使受教者得益匪浅。
2002年4月,他将凝聚自己心血的“中秋节嫦娥奔月”、“重阳节恒景战瘟魔”、“元宵节东方朔巧设灯会”等三部经典民俗故事的原稿册页,悉数捐赠给了家乡的博物馆。2002年12月,他又向北仑图书馆捐赠了有限印刷的《申江风情录》80套珍藏版中的第十七号作品。捐赠仪式上他说:“我这个作品已经分别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我当然不会忘记捐赠给生养我的家乡图书馆。”充分表达了一代画师的高尚情怀。
家乡的童年生活曾给贺友直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无穷的创作源泉,海滩边的点点白帆和古街老巷的乡土风情仍是他难以磨灭的记忆,他不止一次地说:“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在我的作品中,很多就是从自己的儿童生活中吸取了创作素材。”他根据儿时的记忆,于2004年4月已绘制出故乡新碶老街的风情画卷,又为家乡人民增添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C. 求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原文
《山乡巨变》,长篇小说。周立波作。1958-1960年发表。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如同《暴风骤雨》一样,《山乡巨变》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一入乡
一九五五年初冬,一个风和日暖的下午,资江下游一座县城里,成千的男女,背着被包和雨伞,从中
共县委会的大门口挤挤央央涌出来,散刮麻石铺成的长街上。他们三三五五地走着,抽烟、谈讲和笑闹。到了十字街口上,大家用握手、点头、好心的祝福或含笑的咒骂来互相告别。分手以后,他们有的往北,有的奔南。要过资江,到南面的各个区乡击。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术排和竹筏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象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百艘术船,桅杆好象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噩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嘴壳衔的俘获物小鱼和大鱼。
荡到江心的横河划子上,坐着匕八个男女,内中有五六个干部。他们都把被包雨伞从身上取下,暂时放在船舱里,有的0 抽烟,有的谈笑。有位女同志翻身伏在船边上,在河里搓洗着手帕。。邓秀梅,你怎么不走石码头过河?‘一个后生于含笑问她。
‘我为什么要走那边过河?’洗手帕的女干部回转脸来问。
‘这还要问?余家杰不是走那一条路吗?。
‘他走那条路,娘我有什么相干?’邓秀梅涮好手帕,回转身子,重新坐在船边上,两手扯着湿帕子,让它在太船里晒着,一边这样问。
‘你不跟他去,实在不应该。’后生子收了笑容,正正经经说。
‘什么应该不应该?我为什么要跟他,他为什么不跟我?’耶秀梅盯着他问。看样于,她是一个泼泼辣辣的女子。紧接着,她撇一撇嘴,脸上略带嘲弄的笑容,说道:‘哼,你们男同志,我还不晓得!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象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你呢?只想天天都过’三八‘节。’后生子的嘴巴也不放让。
‘你们是一脑壳的封建。’‘你叉来了,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怀了毛毛,也会蛮攀五经地跟余家杰说: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自己不怀?你太不讲理,一腩壳封建。’满船的人都笑了。
‘我才不要孩子呢。’笑声里,邓秀梅低着脯壳,自言自语4 似地说。她的脸有点红了。这不是她心里的真话。接近她的人们说,她其实也蛮喜欢小孩子,跟普通的妇女们一样,也想自己将来有一个,男的或女的,象自己,也有点象另外的一方。
但不是现在,现在要工作,要全力以赴地、顽强坚韧地工作一些年,把自己的精力充沛的青春献给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有了孩子,会碍手碍脚,耽搁工夫。
‘坐稳一点,同志,洋船来了,有浪,看船偏到一边了,快过去一个。’艄公看见邓秀梅一边,只坐两个老百姓,比对面步两个人,一边荡桨,一边这样地调摆。
‘都不要过去,老乡你们也过来。让她一个人,独霸半边天。’爱逗耍方的后生子又笑着说。
‘还不坐匀呀,浪来把船打翻了,管你半边天,两边天的,都要洗冷水澡了……艄公着急说。
划子两边的人终于坐匀了,艄公掌着桨,让划子一颠一簸地,轻轻巧巧地滑过了洋船激起的一个挨一个的不大不小的浪头,慢慢靠岸了。邓秀梅跟大家一起,背好被包和雨伞,站起身来,显出她那穿得一身青的,不高不矮的,匀称而又壮实的身段。他们上了岸,还是一路谈笑着,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岔路口,邓秀梅伸出她的微胖的右手含笑点头道:‘再见吧,孩子们……
‘你有好大了,叫我们孩子?’那个后生子叉说,一边握住她的手。
‘你不是孩子,是姑娘吗?’邓秀梅跟大家一一握了手,随即收敛了笑容,露出严肃的脸色来说遭:d ‘同志们,得了好经验,早些透个消息来,不要瞒了做私房……
‘我们会有什么经验呵?我们只有一脑壳的封建。’词皮后生于卫还她一句。
D. 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比较
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 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而《创业史》虽然也有开会学习政策之类,但总的来说在情节分布上是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由此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是“写命运”。读者关心的不是上级的政策如何落实(《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而是人物的命运究竟怎样了。我们可以说《三里湾》、《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是《创业史》在反映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说更具备史诗品格。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把以上三个方面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创业史》始终把广大贫苦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不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贯彻政策,写运动群众,而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写改变命运,写群众运动。通过广大贫苦农民的个人动机同社会的历史动机的一致性,反映出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必然性。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进程的揭示的统一,构成了《创业史》的史诗品格。 <PIXTEL_MMI_EBOOK_2005>2
E.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于一九五五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的大丰收。壮阔的波澜触动了每一个角落,引起了巨大的矛盾,在父子、夫妻之间,在每个人的心灵之内,都展开了深刻的冲突。
F. 《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的作者
是老作家周立波,不是现在上海滩上的那个小丑周立波
G. 电影《山乡巨变》反映哪里的乡村变化
电影《山乡巨变》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
H.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求电子书.地址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无码、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I. 山乡巨变的作品评价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刻画了一批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形象。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