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家讲坛之苏轼《潇洒东坡》的观后感
《评说苏轼》观后感
近日在温州图书馆网站的网上报告厅里,观看了由康震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的《评说苏轼》视频,觉得很有收获和感悟,特记录一些文字,做为纪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后世留下三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重量级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文《前后赤壁赋》等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了近千年。康震老师通过《少年成名》、《初出茅庐》、《大难临头》、《潇洒东坡》、《东山再起》、《知难而退》、《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东坡印象》、《苏轼之死》,十个片段论述了苏轼那坎坷的一生。讲演生动诙谐,语句清晰流畅,让人形象深刻,获益非浅。
通过解说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情的思想境界。也了解到一些以前比较模糊的知识和误传。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朝云)还有和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当年科举时的一些逸闻趣事、乌台诗案的细枝末节,几次被贬的前因后果、新旧党争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观看使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了解。这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定会向更多的文友推荐的。
⑵ 电视剧陆毅版苏东坡的观后感400
苏东坡是个什么样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有一段话,我认为深刻而精辟地概括了苏东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一个天纵的奇才,一个永恒的灵魂,一个上天对这个伟大民族的珍贵礼物。他在中国五千年如山绵延的历史中,如同一座奇峰,直教后人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然而更为神奇的是,当百姓们微笑着提到这样一个本该让人遥遥仰望的人物之时,他又是那么亲切、那么活泼,似乎今天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我们的朋友和邻居,与我们谈笑聊天。我们身边,处处还见他留给我们的影响,时时还在用着他留给我们的财富。
像苏轼这样一个人物,似乎只能存在人们的想象中,如今却要把他搬上银屏,又是由我最欣赏的演员来演,一阵激动之后,我真是既喜且忧。
喜是喜在机会难得。一个演员能饰演这样一个角色,特别是在历史正剧中演绎其本传,我想,这将是足可引以为豪和铭记终生的事儿了,而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如今就摆在陆毅的面前。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演员可以演出苏轼来,那么他身上就必得具备苏轼的某些气质;而在这名来利往、纷纷扰扰的娱乐圈中,十余年的浸染后,陆毅却仍能保持着这样一份宠辱不惊和风轻云淡,不得不说十分难得。这未尝不是一种缘分,愿炉子好好珍惜这个缘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入理解苏轼,演绎好这样一个“万古云霄一羽毛”的人物。
忧是忧在角色难演。不仅在于人物本身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以及40年的时间跨度对演员的演技和悟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还在于——国人对苏东坡实在已经太熟了,在某种层面上说,苏东坡影响了国民性格的形成,融入到几乎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血液中。可以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要演出这样一个人物,就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与宽广平和的胸襟,最重要的,还是要拿实力来说话,拿作品来证明。以这十年来我对陆毅的关注和了解,是完全可以寄予希望的。这种信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陆迷自然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也同时希望更多的朋友们给这个年轻的普通演员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创作的空间。
言归正传。首先作为一名东坡先生的忠实读者和敬仰者,其次作为一名资深陆迷,为了帮陆毅更好地理解、演绎苏轼这个角色,我现在仅提供一些个人的浅见,共3×3条建议,但求略进绵薄,抛砖引玉
⑶ 苏东坡千年遗爱观后感
930多年前,贬谪于此的伟大诗人苏东坡给湖畔的小亭题名“遗爱亭”,故而这个美丽的湖泊便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遗爱湖。这里不是得意者的天堂,而是失意者的故乡,所以一直以来, 遗爱湖苏东坡像
雕琢不多,附会也少,还是自然清新的本色。当年的遗爱亭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 后来的黄州人把当年城郊现处城中的东湖、西湖、菱角湖叫做遗爱湖。为什么会把与遗爱亭毫无关系的湖泊叫做遗爱湖呢?大概是质朴的黄州人怀念那个清廉的太守苏东坡吧。
⑷ 求《苏东坡传》读后感或评价苏东坡的文章 急需!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你可以看看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很不错
⑸ (苏东坡传)读后感
……干这种事情……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爱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
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苏轼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想来是因为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都同样的高,对手不得不重视。
一一0一年获赦后,当时的朝野一致认为苏轼将再度得到重用,可惜东坡遽然仙逝。
我的结论: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生的仕途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跟司马光一点关系也没有。
⑹ 苏东坡传读后感初一,不要太书面,600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⑺ 求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⑻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⑼ 看苏东坡的诗词写800字评论,写电影梅兰芳600字观后感
《人生不如戏》
一直都偏好安静的电影
平淡一生
梅兰芳
对梅兰芳不了解
看之前去网络了一下 些许有些明白了他这一生遇见的人
我看电影喜欢看电影本生透出来的气质还有故事
不喜欢去琢磨灯光 化妆或者音乐里面的专业元素
也不爱寻根究底说传记电影与真实的不符
我这样不专业
但是投入
宁愿当雅俗共赏中的俗人
很喜欢黎明演的这个角色
安安静静
看似是温柔的凡事皆可的人
骨子里却坚持的紧
他有一个信念 就是把戏唱好
他也有一段人生 希望不孤独
但是生活总是矛盾着
戏里面的真实 生动 嵌进骨髓里的一颦一笑
这些纯粹却激不起生活的涟漪
邱如白说
畹华这些年都是孤单的 即便是和他们在一起也是孤单的 直到遇见孟小冬
但是没有这些孤单就成不了台上的梅兰芳
孟小冬送的 是戏台上的花
芝芳熬的 是一碗碗浓汤
可是当畹华沉着气儿说“我就不能犯一回浑了?”
答案只有 为着座儿他不能
为唱戏
他割舍了红颜 割舍了生活中的真实
他有一个信念
干干净净的将戏一直唱下去
他是一个无声的反抗者
他就是这么纯粹的一个人
“大家都别跟着了 我要扮相了”
做不了生活中的畹华
在戏台上 却可以成就他的时代
有人说:“东坡乃旷古第一才子。”小女子自认为,并不为过。于吾独爱东坡也!
其诗、其词、其画、其书,均有可爱之处。只是,对我而言,诗似山、太过工整,画似茗、过于高雅,至于书法,则过于艰深。于是,小女子,独恋其词。其词大大面向社会,大大促进了“士大夫化”的进程。
第一恋,恋其《定风波》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谁 怕,一 蓑 烟雨 任 平 生。
料 峭 微 风 吹 酒 醒,微 冷,山 头 斜 照 却 相 迎。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归 去,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
上阙,作者以粗略之笔交代背景,勾勒出自身处境的艰难与险恶。其间,初以“莫听”继以“何妨”终以“谁怕”,仅寥寥六字,便兀地将一股坦荡之气倾泻而出,极为酣畅。接着,行文至下阙,笔风一转,进而用清新纯净之词句摹出一幅冷风斜阳图。清冷之间,又不乏宁静自然的感觉。于是,尾处,以平静的情绪和姿态收束全篇,自不突兀。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是时,苏谪居黄州,处境险恶。即便如此,东坡仍以坚韧、达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便足以看出其修身之功,不凡。对此,小女子十分钦佩。
第二恋,恋其《少年游》
去 年 相 送,余 杭 门 外,飞 雪 似 杨 花。今 年 春 尽,杨 花 似 雪,犹 不 见 还 家。
对 酒 卷 帘 邀 明 月,风 露 透 窗 纱。恰 似 姮 娥 怜 双 燕,分 明 照、画 斜 梁。
据考证,这篇少年游是东坡寄思其妻王闰之而作。纵观全词,有对比,亦有联想,手法多变,情感却始终未变——思念深爱的妻子。当然,也思念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思念,一是自己远离他们,二是妻子好,家庭也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东坡选妻选得好,治家治得好。由此窥之,其治家之功又可见一斑。“去年相送……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每每读词至此,小女子都不免敏感一番。
第三恋,恋其《浣溪沙》
簌 簌 衣 巾 落 枣 花,村 南 村 北 响 缫 车。牛 衣 古 柳 卖 黄 瓜。
酒 困 路 长 唯 欲 睡,日 高 人 渴 漫 思 茶。敲 门 试 问 野 人 家。
这篇词,总的来说,写得很美很纯净,读之也感觉很美很惬意。只是,不太了解的人兴许不知:词中美景乃徐州灾后的景象。或许,有人狐疑:灾后能有这等景象?!呵呵,有东坡在,这一切,均有可能。先是水灾后是旱灾,一年之内,东坡在任的徐州连遭天灾,何其不幸。 但同时,又何其有幸——灾时得遇苏东坡。在东坡的率领下,全城百姓先抗洪后抗旱,众志成城,最终均告胜利。由此,便出现了词中所呈现的很美很纯净的画面了。是的,很美很纯净,这拜东坡所赐啊。得遇为官治国之术很是了得的东坡,徐州之福,百姓之福也。每每思想至此,小女子也是很美很惬意的。
恋东坡三词,实三恋东坡也:
首恋《定风波》,实恋其修身之旷达。
二恋《少年游》,实恋其齐家之情深。
三恋《浣溪沙》,实恋其治国之有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的追求。同时,喜欢这样的君子乃人之常情,我当然不能例外。只是,每每念及集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种种能力于一身的东坡已逝千年,不免一声叹息:为之奈何?
自问自答,修东坡之气而答之曰:退而得恋东坡之词,亦大乐也,岂有憾乎!
想想也是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矣,达官贵人多矣,豁达之人亦多矣,可细细想想能当好官的写手好诗填手好词画手好画下手好棋的,掐掐手指头,不也就苏东坡这一人么。
作为后生的我们无能来评价东坡的大风流,那就由小女子来讲讲他的“小风流”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曲江城子不知道写出了苏对于爱妻王弗多少的浓浓爱恋。从眉山的欲说还休到汴京的相濡以沫,从明月夜的甜言蜜语到短松冈的坟里坟外…….一俯一仰间,变换了多少个春夏,许多人走过了,许多事有过了,可子瞻对王的深情,不减!
“弯弓征战做男儿”诚然,铮铮铁骨是男儿的真本色,然而柔情似水又何尝不是男子的另一种潇洒与风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胸怀天下的人无疑是值得敬仰的。可同时,谁又能说惜香怜玉如此这般以致情满-溢而成文不足以美得令人动容呢。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平衡得很好。从小在道观中长大的子瞻却也饱读儒学经典,所以他的身上既有道的逍遥洒脱又有儒家的温文尔雅。换句话说,道教和儒学在他的身上也很平衡。由此,我们说,苏东坡是个懂平衡的人。而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苏的种种大风流上,在苏东坡的个人情感里同样有平衡之术的影子。
正室王弗、偏房王闰之、妾王朝云,虽说苏的妻妾同和苏有同样层次和地位的人相比并不算多,但要平衡好三个女人的感情也绝非易事。但,苏东坡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好。 “尘满面,鬓如霜”对王弗苏可谓相濡以沫。‘笑看老妻医黄牛’对闰之,苏心怀敬仰与感激。‘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对朝云苏疼惜怜爱。三个女人,三种情感,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真实。
是的,苏轼是真实的,是坦诚的。而这一切都能在他同样真实的诗词中找到充分的理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想想这美丽的图景吧,一位饱读诗书的风流才子,缓缓地赶路,经过一堵围墙的时候,墙里传来佳人恬美的笑声,才子由此心生怜悯随口吟道:“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顺理成章。我自认为,苏以这样坦荡的心胸流露自己的情感比那些明明有想法却藏着掖着的人,可爱多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子瞻就是这样一位华丽的朴素舞者,悄悄走过,无心留下太多。可是,就是这样至情至性的‘无心’呵,千百年来,不知醉了多少后人。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木叶尽脱,人影在地…….”写于千年以前的前后《赤壁赋》,如今读来亦就是字字孜珠、满口余香。
官至翰林学士、水调歌头传唱千古、苏堤美丽依然……作为官员、作为词人,苏东坡的这些成就足以支撑他成为风流者,别样大风流。
“一蓑风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的人生信条,也是苏子瞻至情至性的另一种注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子瞻写给弟弟子由的,可是,又何止是写给子由的!
历史是残酷的,在苏轼尝尽海南贬谪之苦时,历史却选择让一位被父亲,被爱人,被朋友,被诗人,被百姓,被万千后人敬仰的子瞻病倒在北上的途中——常州。
可同时,历史也是温情的,它向世人贡献了一位值得永远仰望但也可永远平视的东坡。诗人、词人、官员、丈夫….东坡的名号着实不少,而这一切,我自认为都归于同一——他至情至性的性格
后人是不走运的,面对东坡这样的‘千年出其一,难出其二’的人,我们都无缘有幸一见,岂不是平生极大的遗憾?
可同时,后人也是幸运的,正因为是后人才有幸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更加自由的品味苏子瞻,品味他的豁达坦诚,品味他的至情至性,更重要的是,在品完他的大风流之余,还能品味他的“小风流”。 所以说,我,此刻的小生与后生,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