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最后一课观后感600字
写作思路:写最后一课的读后感,以写感为主,把故事情节简单交代一下即可。
今天,我是流着泪看完电影《最后一课》的。一出电影院,我就让妈妈帮我给我的班主任刘老师打一个电话,妈妈问我有什么事情……我未开口,泪水止不住地又流了出来,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怎么了?” ……望着妈妈着急的表情,我思绪万千,心很久不能平静……
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往家走,一路上,在地铁里,穿走在华农大的校园里,直到进了家门很久,我的泪水才逐渐地止住,谭千秋老师为了救四个鲜活的生命而光荣地牺牲了……四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同谭千秋老师一起等待救援的时刻,幡然醒悟,谭老师平时对自己的批评和严格要求原来就是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他们为自己对谭老师的误解和报复而后悔……。
在谭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班主任刘老师、英语赖老师、数学钟老师……的身影,记得刚转到这个班,不是很适应,最晚一次,我做完作业已是深夜2点了,我的姑婆很关心我,询问刘老师我跟的上吗?刘老师回答道她对我有信心。刘老师,您知道吗?是您的鼓励让我一点一点地又找回了信心,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谢谢您们这些天来对我的关照,谢谢您们给了我这么多耐心。
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您们对我的点点滴滴的付出,像久旱逢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我会用我的行动报答您们的。
《最后一课》看完了,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里……
⑵ 毒品电影观后感
当今环球,几无净土,茫茫人海,毒品无穷。毒品,犹如一股浊流,悄然地侵袭每-处角落。不仅如此,毒品,还像可怕的恶魔,是它夺走了我们一切。对于我们一个小学生来说毒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东西,只要听到“毒品”这个词,就会使人毛骨悚然。
一提到毒品,人们闻而生畏,因为毒品之毒猛于毒蛇恶虎。如果-个人染上了吸毒后。没有了脱胎换骨的决心和毅力,想戒毒是不可能的了。
在我老家,有一个堂姐,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她也知毒品的危害,但由于忍受不住戒毒时的痛苦,五次戒毒均于以失败而告终。其后果,她也落了个倾家荡产的可悲结局。
一位18岁的打工仔喜欢看老板吸食海洛因,心想如果老板给他吸上口,他宁愿每天用舌头去舔一下老板的脚;一位中学生为了弄钱购毒品竟然走上了谋财害命的不归之路……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人间最大的不幸都落到了吸毒者的身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难道人类还不知悔改吗?
毒品不仅对躯体造成巨大的损害,还使吸毒成为毒品的奴隶,他
们生唯一目标就是设法获得毒品,从而变得不顾亲情,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甚至为获取毒资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危害社会。
你想让毒品吞噬自已的自尊,灭绝人性吗?你想让毒品毁你的家庭,给你送来痛苦吗?你想让毒品葬送我们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让我们国家重蹈贫穷落后被人指为“东亚病夫”的覆辙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远离毒品是你最好的选择。
死者的遗恨,生者的痛悔,家人的泣诉,罪犯刑前的自白,这些都给了我们警告: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纸飞机》观后感
毒品,真是太可怕了,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甚至毁掉一个家庭啊!
这是我看了《纸飞机》这部影片后的一个深刻体会。
影片中,一位普通妇女被人蒙骗吸上了所谓的“头痛药”(其实是毒品),并且上了瘾。等她知道这不是头痛药,而是毒品时,为时已晚了。她的毒瘾一旦发作,就全身无力,肌肉乱颤,满脸抽搐,痛苦万分。她只好立刻跑到外面买毒品,有时还拿她的儿子――亮亮当出气筒。从此,母子俩就生活在痛苦之中。后来,这位妇女进了戒毒所,她的儿子――亮亮折了许多纸飞机,飞进了戒毒所。她被感动了,决心戒毒,重新做人。出来后,她干起了洗车的行业,却被贩卖毒品的人抓了。亮亮打了110,才把妈妈救了出来。此后,他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吸毒很可怕。就是一包小小的毒品,却让一个善良美丽的人失去了她的人性,也让她的家庭永远失去了欢乐、幸福。这件事真是太让我震惊了!
我曾经在报纸、电视上看过一些人因为吸毒而犯罪、自毁前程,甚至宝贵的生命,这真是太不应该了!毒品真是害人太深了!
我还听妈妈说过,有一个表舅,他原来有万贯家产,是个百万富翁。可是因为吸了毒,把所有财产全部花光。他的老婆也经不住毒品的诱惑,后来竟然也吸了毒。两人没了钱,他就去抢劫。最后,他们被警察抓去,进了戒毒所。他们唯一的三岁孩子还要寄养在别人家里,多可怜呀!
听了,我对吸毒又增加了几分恐惧。
我想大声对吸毒者说:“吸毒的人,站起来吧,勇敢地战胜毒魔!我们会帮助你的!”
我更想对周围的人说:“远离毒品吧,它是个杀人不见血的恶魔!”
⑶ 电影《栖霞寺》观后感如何写
电影《栖霞寺》观后感
先,对于一部讲述南京屠杀背景下突显人性的题材电影,其以佛教为切入点显然是新颖的,但整部影片下来,平直的发展和缺乏张力的表演使得影片本该有的震撼效果大打折扣。无疑,灾难下彰显的人性弥足珍贵,但正是因为其掩于灾难下,未触之人难及其深,而导演要做的,便是将这些点滴拾及并以电影艺术独特的视角放大来触动观者。栖霞寺的寂然法师给我的感觉太淡定,片中的鬼子不残酷,难民不吭声,国党太百姓。人性,信仰的矛盾性仿佛被表现的顺理成章,这真实的题材反倒被崇高化得虚假,实在令我惋叹不已。
那么,这部影片带给我的观后感我便更多地是从其历史真实性和自身感想去揣度了。很显然寂然法师的无私品格是值得没每一位观众起敬的,因为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两万多难民,数名国民党,乃至可能让寺庙遭受灭顶的胶片。然而,寂然法师给我的感觉已非常人,他太神了。面对各种僧人的质疑,置命的请求,日军的恫吓,他太泰然自若了,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分毫畏惧。我认为或许,把寂然大师的内心挣扎表现出来会让人更能体会到大师举措
的维艰。用一句题外话来说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把寂然定义在人的角度,即便终日诵读,把佛的无欲无求演译成啃蚀到骨髓,但他依然会有私欲,在收留难民的时候也会担心自身安危;他依然会怖惧,面对日本人的枪支刺刀。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神,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神的气质,而是在他们面临人性自身的弱点时,可以无所畏惧地前行。不管电影的中的寂然法师如何,我想总之,历史上的寂然法师终究还是收留了两万余名难民,用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了这令人肃然起敬的抉择,比及他人,若是他惧了,那么是他的佛胜了怯,必是曲折百转的心路;若是他义无反顾,必是他的佛超然了他的惧,无畏无求,达佛之最高境。尽管我认为前者的僧人更为真实,因为那样做已是超常人所不能了;而若真正的寂然法师亦是如影片所诠释那么我想,我纵是伏惟圣德亦不为过。
那么,是什么让寂然这样大义凛然。对佛的虔诚与至死的信仰。影片中寂然给日军将领一本太郎讲了一个佛首的故事,述说了佛的灵性。佛教之人必信佛,纵然寂然对一本太郎说,信则有之,不信则无。在佛的世界里,佛于万物悲悯,这也是寂然视死保护难民的跟本原因。因为对佛有一份厚重的信仰,所以无法置万千生命于不顾,无法湮灭本性去存一隅苟活。信仰是人心灵的一方净土,寂然法师是用生命在守护它。
愈是弥足珍贵,便愈有守护其的定义。影片最后值得我深思的便是日军将领一本太郎的人性与信仰。有人说战争的灾难只是少数指挥者意志造成的,战争下泯灭良知的是与非也不该由一个民族去承担。其实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本太郎的善性。或许说这是个矛盾的存在。观影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日本人很讲道理。而且,你能了解到这是个研究佛的日本人。片中,寂然法师对其讲了个较长的佛首的故事,而此过程他并无打断。尽管最后他不愿承认,大声地强调自己不信佛,可我恰恰在这瞬间看到了太多属于他灵魂的触动与挣扎。越是掩饰,越是昭示。先前的那句“这是真的吗”还未远去,我看见了他的动摇,他相信着所谓的因果报应,我看到了他拼命说服自己不去相信寂然任何一句话下的灵魂撕扯。我看到了他的悲哀。战争是一个国家的意志与野心,而其间某些行为表现出来的良知只是个人的意愿。我只能说,这是个有良性的日本军人。显然这是纠结的。因为他的手里紧握刺刀,所谓的良知也仅仅只是畸形的存在罢了。或许他有信仰,那么他的信仰便是在日本帝国成为天国的纠纠道路上和萌芽初态的佛性自省中扭打。影片最后是个耐人深思的情景。本该下令轰炸栖霞寺的一本太郎,最终在寺庙响起的钟鸣声和诵读声中停驻,可这种平静能维持多久呢?若是如同片头的佛声被日本人杀人的打断,那么试问,这伫足的平静又该何去何从?
寺庙被炸便是我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可它成就的是信仰,铸就的是僧人不屈的意志,刺痛的将是那个日本将军一生对人性的反思。历史不会倒退,战争无法抹去,而我们这一代能做的,便是置身于那段历史,切身体悟那代人的苦楚挣扎,在悲凉中寻求信仰,在悲悯中对话人性。
⑷ 爱无疆电影观后感
《爱无疆》故事写一个叫苏萌的漂亮姑娘,在胡杨林里写生,偶遇沙尘暴,并遭遇饿狼,是一个叫阿布都拉的小男孩救了她。在走出沙漠途中,为了一颗鸟蛋,阿布都拉从树上栽下来,树杈戳坏了他的肾。为了挽回阿布都拉年轻的生命,苏萌捐出了自己的鲜活的肾脏.
《爱无疆》故事是我知道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发展已成为民心所向和各族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当无辜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和践踏时,我心里难以平静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什么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的民族依然遭受着同样惨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打击民族分裂份子,让死者安逝,伤者慰藉,还人民一个安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片净土。
故事虽然不算复杂,与枪战片、武打片相比,情节也说不上多么曲折,但却真实、感人,胸中不时涌起一股热乎乎的东西。苏萌集漂亮和善良于一身,阿布都拉活泼而可爱——两个青年人,用他们的行动,谱写了两个民族相互救助,血肉相连的感人诗篇,在浓重的人文关怀中喻示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回家已有月余,心潮却一直难平。新疆之“大”,新疆之“广”,总在脑海里萦绕,加上那个热乎乎的故事,闹得我心里十分的纠结。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我仰望着亘古的星空,突然萌生出一个感悟——苍海桑田,新疆的历史空间那么巨大;而新疆的现实空间,同样也是广袤辽阔的。但最大的,能让人灵魂震颤的,是新疆人宽广的胸怀。
作为一个中国人,大家真应该去一趟新疆。吃世界上最甜的瓜果,感受异域的独特情调,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体验生命行走的方式和意义,同时,也体验一下新疆人博大得如同戈壁一样的胸襟……如此如此,经受一次独特的洗礼,然后让我们共同走向生命的辉煌。
⑸ 是谁玷污了这片净土观后感
是众生的心念,我执的心念污染了这片净土
⑹ 谭千秋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急急急!!! 长500字呀!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使我深有感触!
电影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机关头的生死抉择。为了护住四名学生的生命,谭千秋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墙壁和房顶砸在身上,扯断的钢筋刺进肉里。他毫无惧色,依然深情的鼓励学生“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还通过一个个感人的鼓励刻画出谭千秋老师大爱无疆,精尽职守的伟大精神。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最后,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师德,使我再次把当老师的愿望燃烧!
⑺ 齐天大圣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简单粗暴的说《大圣归来》:嚓!怎么可以这么好看!!!!!!哐~哐~哐~的内心震撼感,这节奏绝对不输我看第一次看《速七》时的心情,而且这其中更夹杂了一种民族英雄回归感。
在这之前除了《宝莲灯》,其他上院线的国产动画我是真心连广告牌都懒得看,吐槽都无力。而且相比当前国产烂片越烂越有票房,铺天盖地见缝插针似得宣传,这与文化污染和生活苍蝇还有区别么。当然近年也出了一些质量口碑不错的国产作品,但题材却有一种中国式局限性:言情扯皮、无厘头喜剧、明星扎堆。偶有佳作,就一定要拍到烂的经典代表:《叶问》,有如泉涌般的电影电视剧翻拍续拍。可我们一直有一个欠缺:英雄。
美国大片为什么受推崇,精美宏大的画面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英雄主义,给人以激励。我们当前欠缺的恰恰是这个,这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都需要给生活积极的力量,自己做自己的英雄。现在想想进到国内的外国电影,很少拿“爱情“开刀。即便是关乎爱情,也都是真善美的作品,不管主角最后是分是和圆满与否;哪怕是青春剧,也就青春到底,纯纯的小恋爱但不会去给结局下定义。反观国内的影片,且说与《大圣归来》同档期的国产电影。《道士下山》那什么玩意?!《小时代》系列,我一部没看过遂不品评。但铺天盖地各路消息中看到是一众千金各种挥霍、各种谈恋爱死去活来的神乎其神。看完都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是作为一个学生花着爸妈的钱叹着千金的喜怒哀乐?还是作为一个工薪族,拿着薪水过着本就平静的生活却操着别人幸福的心?还是本来就小有成就抑或有幸生活在宽裕的环境中,却拿这些来禁锢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预演剧本套上枷锁呢?《栀子花开》直观感觉是一个口碑不错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开挂搞起了文艺拍电影。且不说作品好坏,但给我感觉是当下电影非常热,都想进来赚一桶金,或者镀一层金。
这些赶潮流抢市场挖金的电影真的可以给生活带来积极么?还是带来无绪的惆怅,本来当下这个年代就是个激进的年代,周围无数人追名逐利,爱情此刻本就是纯美奢侈的。但却总要在这个净土上搞创作。搞得想谈恋爱的,发现太尼玛诗情画意了谈不起;正在谈恋爱的,为啥我的恋爱不是这样子的……最后搞得人心都飘起来了。我倒希望能给自己在这方面留点空白,让自己用心去体会,不受外界的打扰。
再来看本作品。
毫无争议,大圣是一位英雄,他和混沌斗争,经历了法力丧失的内心挣扎和被限制的痛苦后,开始历练自身,熔岩为甲,化焰为披。整个3D效果的渲染,也让人感受到了真3D。故事情节即与老版西游有相似处,也有改编处。这次大圣的长相令人很是深刻,非常接地气啊,看了既不讨厌又不夸张到玄幻。总的来说是一部老少皆宜全年龄段都是适合的电影。
“英雄主义的核心是围绕着对一个崇高目标的承诺并甘愿接受为此目标奋斗的后果。”著名心理学教授津巴多在他的文章《平凡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这样说。
昨天看到朋友在看《楚汉传奇》,不禁令我想到了刘邦这位大汉天子。漫漫历史长河,古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几千年来的“刘邦”也屈指可数,他有各种幸运不说,但这也离不开他的个人储备,加上时势的东风。成为一个英雄需要的首先是自身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再者英雄主义包含某种类型的探索,这可能是为了拯救生命(大圣是为了拯救江流儿以及被抓走的小孩子)或维护某种理想(被混沌暴打后,对于受困命运的挣扎,对自由的渴望)。或许还要一定的风向系数,然后可能是被动的也是主动地你站了出来hold住了,可能是短暂的一瞬间,兴许也是很多年。还要剔除这其中的不被理解,被误解,被抛弃,还要善意的劝阻……
你做好准备做一个英雄了吗?我之前的文章提过,现在人们都太急。付出就想有回报;甚至不付出就想着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思考了一下有时我也难逃这个思想。更现实的是,你不急,有人都替你急,这个可能来自家人、朋友、甚至一些所谓的阿姨叔叔们。还有就是埋头多年,突然发现自己缺失了别人拥有的什么,便开始患得患失。最后看来,其一,先静下心来做自己的英雄,对自己真心,踏踏实实的面对自己。其二,有一个相对长远的眼光。其三,认真坚持自己原则,不要怕冲突。最后,谨防麻木不仁的思想萌生发芽。
齐天大圣,一个曾经作破天的人,却没伤害人间,只是对各种固有的官僚观念进行了自我反抗。可我们再看看经历500年紧固后,再来的七十二难,曾经无所不能的他,却被众手下败将们小喽喽收拾的无可奈何,求东求西。纵使这是如来历练他吧,塌下心,悟空尚且如此历练,我们何须着急,内心默念“俺老孙又回来了”聊以鼓励。
《大圣归来》,一部国产良心之作,功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