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凡堕过胎想忏悔之人必须要看的电影《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类似这样的电影叙说道理的还有那些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
㈡ 谁给我讲讲《华严经》里面是怎么描述世界的(世界观)
1、华严经里面把宇宙的本质描述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我们的真性变出来的。这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说的“世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有的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这个表述很接近。 2、所有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生灭同时的。整个宇宙就像我们看电影,电影胶片是一张一张的照片,每秒放映二十四张,我们就会长生一种错觉,就是画面是连续的。宇宙的真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弥勒菩萨说,我们在弹一下指头的一瞬间,我们会产生三百二十万万亿个微细的念头,每个念头都形成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当这个念头消失以后,这些宇宙现象就消失了,下个念头又形成了另一个宇宙,这些现象由于速度太快,而且连续,我们就误认为有些东西是长久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很快传播到宇宙各个角落。 3、宇宙和时间的产生在于我们的错误观念,真正觉悟了,在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华藏世界中,即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间的差别,也没有远近、长短这种空间的差别,更没有善恶的分别。 4、华严经讲的世界观还很多很多,没法子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比如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宇宙是由很多维次构成的等等等等。
㈢ 一切法从心想生什么意思
法是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的物质现象以及精神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由心想生的。
佛家对宇宙和生命的诞生是如何解释的?
答: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说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怎麼诞生的?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麼?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麼,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麼?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麼不叫性现,要叫心现?这就有学问了。性不现,什麼时候现?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麼差别?性没有念,心有念。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到什麼样的菩萨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麼?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麼回事情。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什麼原因振动的?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什麼时候开始振动的?没有时间。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要问什麼原因?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麼?里面还没有分别执著。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这个要认识清楚。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著,这问题严重了。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著,执著叫烦恼障,於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二障起来之后,你对於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麼?你做错了。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麼?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麼美好,他那是什麼现出来的?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著,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著,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什麼时候现的?就是现前,为什麼?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很难懂。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电影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电影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於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著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麼?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麼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麼?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麼会现这麼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你看万花筒就这麼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所以现相是什麼?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时候,现象就现前。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著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著是染,分别是清净。执著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麼来的。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麼?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麼叫你不可以执著?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著了。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麼?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麼证得?他不迷了,他证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须知我相空」。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麼讲?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麼?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像我们看电影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闪得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万法自虚。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麼不能说没有?它有相。为什麼不能说有?虽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著,那又错了,又迷了。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著言说相,不可以执著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悟,没有分别执著才会悟,有分别执著悟不了,分别执著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麼说的,佛这麼说的,菩萨这麼说的,自己没见到。自己什麼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著就见到。阿罗汉不执著,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
为什麼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为什麼?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那怎麼办?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历事鍊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瞋恚心摆平了。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它用什麼?「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这个殊胜,这是什麼?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麼愁,还不开悟?净宗殊胜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麼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障碍都是从分别执著生的,分别执著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麼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
㈣ 求华严经完整精校标点版TXT
你看看这本,不是完整的就算了
㈤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
华严经是菩萨境界看的,所以当年佛祖并没有流通这部经,也没有宣讲。当时龙树菩萨看到这部经,觉得太好啦,很可怜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所以想给我们看看,他想从龙宫拿走,龙王不肯,于是他去龙宫偷偷记下来,所以现在的华严经不是完整版,是上半部。后来被发现了,龙树菩萨就没有继续传播此经。 这部经境界太高了,是给菩萨看的,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连生死都没超越,看了也没有真的能够体会到真实利益,所以适合我们的是 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等等
㈥ 张善宇的荣誉
199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华严经 Hwaomkyung》
1996年第17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演奖(提名)《花瓣A Petal》
1997年第18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堕落电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
1999年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谎言Lies》 1989年第25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 最佳电影剧本奖(获奖)《成功时代 The Age of Success》
1990年第26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 大奖(获奖)《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
1990年第26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类奖项 最佳电影奖(获奖)《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
1990年第26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类奖项 最佳男演员奖(获奖)《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1990年第26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奖项 最佳新人导演奖(获奖)《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1994年第1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演奖(获奖)《把我献给你 Neoege narul bonaenda》
199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弗雷德·堡尔奖(获奖)《华严经Hwaomkyung》
1994年第32届大钟奖最佳导演奖(获奖)《华严经 Hwaomkyung 》
1997年第1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青年电影奖 亚洲-中东地区 最佳电影奖(获奖)《堕落电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1997年第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振兴机构奖(获奖)《堕落电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㈦ 华严经怎么样
没看懂。我想这个故事是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作为原型的。希望以后能有机缘听到高僧大德们对这部电影的讲解。
㈧ 求华严经1993年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申贤俊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I-3KJMfVTmJ6hzqmlkmgxQ
导演: 张善宇
编剧: 高银
主演: 申贤俊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1993-05-26
片长: 115分钟
IMDb: tt0107171
剧情简介:穷困的男童Sun Jae(Oh Tae Kyung饰)因丧父而寻母,在路途上遇上了不少人而最後成道。殓葬父亲时遇上了少女Iryon,而决心上路寻母找真实;到城市之夜中得酒肉僧指点,得男子Ji Ho(申铉濬饰)所助,使他在海边依靠了跛脚的行医者而悟出「大海为净」(最平等),「有等于 无」之大道;从孤儿身中望远镜来看宇宙奇观,得知宇宙的「无限与虚无」;跟着歌声而认识了亦爱亦恨的盲女(袁美敬饰),利用了来三年来偷了三只牛的「贪欲」作为手段,以此求见四十年囚中高人。Sun Jae出囚後随波逐流还是继续上路?再次巧遇长大後的Iryon(Kim Eun Mi饰)而发生了一段情,体会了「男女之间的爱欲」,他没有停下来,而Sun Jae孤身上路,继续寻求因果报应……
究竟Sun Jae可否凭着一张旧棉被而寻母?他的妈妈仍在生吗?在故事终结时,意再不在此了。Sun Jae的奇遇,虽然不可与释迦牟尼佛由凡人成道之路相比,但也极为相像,终於顿悟原来自己一心想寻找的母亲原来恰恰是世间万象。
㈨ 华严经讲观音菩萨是那一券
《华严经》有六十华严(佛驮跋陀罗译)、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译)和四十华严(般若译)三种译本,即60卷、80卷和40卷版本。
八十华严较六十华严完整,四十华严则是普贤行愿品的完整版。
建议可在八十华严的第68卷(较短),亦可在四十华严的第16卷(较长),
即可看到善财童子参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段落。
㈩ 颠覆三观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某事和某物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完全不合,否定三观。
人们要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固然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和本领,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曾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
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三观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