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800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800

发布时间:2022-05-03 18:58:58

① 爱国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刚从新世纪看完《梅兰芳》,赞就三个字:好电影。
如果陈凯歌曾经是个好导演,那么这个好导演又回来了。
重重叠叠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光影氤氲。犹如泛黄的旧照片,与故事的色调如此协调。
镜头下的戏台富丽堂皇,很有质感。想一想,委实纳闷,何以我在长安大戏院前排亲眼所见的舞台那样虚假呢?或许是当时不入戏吧。
纽约的剧院门前,绅士仕女鱼贯入场的镜头,冬夜,飘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摇下,成水平(对不起,我不知道怎么用专业术语,只能讲自己的观感),非常精致的感觉,不禁想起了《纯真年代》那种调调。
情感戏很干净,赞一下,在近来的中外银幕上太少见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让人眼中噙泪。尤其前半部,王学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兰芳,其对手戏张力十足,将旧日梨园优伶的辛酸、尊严、无奈,刻画得入骨三分。王学圻的台词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语调类似黄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带着股儿飘忽劲儿。余少群,气质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剧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兰芳,的确很正派很有尊严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单纯一个好男人就能定义梅兰芳吗?他更应该是一个好男旦吧?于是,又不能免俗地怀念哥哥张国荣,那眼角眉梢的风情,美人如云,绝色难寻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错。不过,角色在表白情感态度时的那种执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过的角色类似,故无惊喜处。忽然想到一个细节,在孟小冬的居所,画外时时响起细细的、清脆的风铃声,声音很小,很随意,几乎让人忽略掉,画面的诗意感、层次感却为之丰富了。除了这细脆的风铃声,我也想不到究竟还有什么更适合点缀在这雅致的闺房里与梅郎相对。倘若真是风铃声,我要赞为神来之笔啊。
陈红,每次出现她的镜头,我都紧张,生怕她一开口我就出戏,结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见。
孙红雷,又一好演员,看完整部电影,确信唯一的戏痴就是这个“邱如白”。他爱梅兰芳,他爱的是梅身上的戏魂,嗯,这是我的确信。舞台上杜丽娘风流婉转(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结滚动。由此推断,惹动他的是艺术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达演的六爷,很有喜感,没什么可说的,及格。如真要比较,还是不及“费二爷”。扮演费二爷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丝毫不影响他那种旧京味儿带给我的感动。
还有一大担心:童年梅兰芳的扮演者叫什么彤,也是现在筹拍中的李少红版《红楼梦》中少年宝玉的扮演者。电影中仅几个镜头,这孩子咋就这么寒酸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儿。那里是我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宝玉呢?我期待《红楼梦》,可是我不喜欢现在这个小宝玉,但愿我错了。

最后总结一句:无论人物设置,故事编排,还是摄影、美工、剪辑等等,《梅兰芳》都是上乘的,这是我近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应该再说一下缺点:前半部,余少群与王学圻为主角的那部分,亦戏亦人,穿插着《牡丹亭》、《汾河湾》、《定军山》等唱段,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黎明登场之后,舞台上的表现明显无力,几乎没有正面唱段,遗憾遗憾,除了主角罩不住,还能有什么其他理由呢?我充分相信,倘若有那么一个合适的主角,保持前半部的水准,陈凯歌会把这部片子拍得更好看。

这两天陆陆续续又看了些评论,有个观点得到很多拥趸,大意是导演不尊重历史,比如真实的梅孟关系、刺杀事件的真相、梨园行的师徒关系等等。对于这类观点,我的看法是:导演拍传记电影,就应该像司马迁写《史记》!“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摹,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管锥编》第一册)

②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重重叠叠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光影氤氲。犹如泛黄的旧照片,与故事的色调如此协调。
镜头下的戏台富丽堂皇,很有质感。想一想,委实纳闷,何以我在长安大戏院前排亲眼所见的舞台那样虚假呢?或许是当时不入戏吧。
纽约的剧院门前,绅士仕女鱼贯入场的镜头,冬夜,飘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摇下,成水平,非常精致的感觉,不禁想起了《纯真年代》那种调调。
情感戏很干净,赞一下,在近来的中外银幕上太少见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让人眼中噙泪。尤其前半部,王学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兰芳,其对手戏张力十足,将旧日梨园优伶的辛酸、尊严、无奈,刻画得入骨三分。王学圻的台词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语调类似黄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带着股儿飘忽劲儿。余少群,气质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剧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兰芳,的确很正派很有尊严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单纯一个好男人就能定义梅兰芳吗?他更应该是一个好男旦吧?于是,又不能免俗地怀念哥哥张国荣,那眼角眉梢的风情,美人如云,绝色难寻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错。不过,角色在表白情感态度时的那种执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过的角色类似,故无惊喜处。忽然想到一个细节,在孟小冬的居所,画外时时响起细细的、清脆的风铃声,声音很小,很随意,几乎让人忽略掉,画面的诗意感、层次感却为之丰富了。除了这细脆的风铃声,我也想不到究竟还有什么更适合点缀在这雅致的闺房里与梅郎相对。倘若真是风铃声,我要赞为神来之笔啊。
陈红,每次出现她的镜头,我都紧张,生怕她一开口我就出戏,结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见。
孙红雷,又一好演员,看完整部电影,确信唯一的戏痴就是这个“邱如白”。他爱梅兰芳,他爱的是梅身上的戏魂,嗯,这是我的确信。舞台上杜丽娘风流婉转(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结滚动。由此推断,惹动他的是艺术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达演的六爷,很有喜感,没什么可说的,及格。如真要比较,还是不及“费二爷”。扮演费二爷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丝毫不影响他那种旧京味儿带给我的感动。
还有一大担心:童年梅兰芳的扮演者叫什么彤,也是现在筹拍中的李少红版《红楼梦》中少年宝玉的扮演者。电影中仅几个镜头,这孩子咋就这么寒酸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儿。那里是我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宝玉呢?我期待《红楼梦》,可是我不喜欢现在这个小宝玉,但愿我错了。

③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500子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④ 电影观梅兰芳有感2000

观电影《梅兰芳》后有感

文/张玉富

导演陈凯歌的电影新作《梅兰芳》上映了,这是被看作是一部可以《霸王别姬》相媲美的力作,也被称作是《无极》之后陈凯歌的翻身之作,一直就很期待;梅兰芳,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这个名字在中国太响了,可以说是妇孺老少皆知了,很有号召力;这部电影在筹备之初就备受关注,其中焦点就是梅兰芳的扮演者的演员会是谁,当“四大天王”之黎明成为饰演梅兰芳的演员后,到底黎明能将梅兰芳诠释到什么程度也勾起了人们的胃口;章子怡的加入也是很大的看点,特别是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与梅兰芳有过恋情的孟小冬,也大大吊起了很多人的胃口;还有,在电影上映之前,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抛出消息,说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再授权拍摄以其父为故事蓝本的相关电影,这足以看书梅葆玖对这部电影的认可。在《梅兰芳》全国首映的日子里有机会能到电影院观看此片,看后有些许感想,不妨写下来有大家分享。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对电影《梅兰芳》的批评、否定、质疑,有些的确说的有理,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我对这部电影的认可,我更多地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比如她的制作周期之宽松,她的演员选择之明知,她的故事讲述之流畅,事件选择之恰倒好处,这些都是值得认可的,这也就使整部电影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真不同凡响,这些都是可以贯穿整个电影的,也是看了之后不后悔的原因。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艺术天分好像也遗传的很多。他的祖父是进京徽班四大班主之一,当时能进京的徽班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徽班进京是要给宫廷演出的,当时进京演出的还有昆曲,可见他的祖父戏剧造诣不一般,他的父亲也是唱戏的,可是有点英年早逝,故有说梅兰芳是由他的大伯养大的,当然,大伯也是唱戏的了。在旧社会,三教九流之中,唱戏的戏子,也就是电影中说的伶人是属于下九流的,别看每天可以在舞台上风光,舞台下的社会地位很低,每个在这个行里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他们中的哪个没有受到过不公正、受侮辱的待遇呢?甚至是丢了性命。影片的开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梅兰芳的大伯在给宫廷的演出因家有丧事而没穿红,受到整治,他给梅兰芳写了一封信,也可以说是遗书了,他告诉梅兰芳要及早地退出梨园行,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辙,但他也知道梅兰芳的性格,如果他想继续的唱戏的话,就要好好的唱,为这些唱戏的伶人正地位。这封信是少年梅兰芳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对梅兰芳一生的艺术事业和为人品格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陈凯歌以这样的故事开头来讲述梅兰芳在我看来也许是很明知的,如果他把历史时间拉的再靠前的话,只能大部分讲梅兰芳父辈了,虽然梅兰芳在梨园行里耳濡目染,知道的东西非常多,但梅兰芳的思想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讲太多的故事都是无用功。

旧社会的很多达官贵人家里都有家班的,在昆曲繁盛时期,苏州很多大户人家就都养着家班,每天排演剧目,有时还会邀请几位有人和同僚一起来品评一番,京剧也不例外的;还有,那时候很多有地位、有几个糟钱的人都爱捧戏子,这样看起来的话,说唱戏的伶人地位低下是有点荒唐的感觉,其实他们捧戏子就是要戏子听他们的,纳戏子为妾也不在少数,而有些人好男色,受捧的戏子陪酒是不可避免的。而影片中梅兰芳给表兄朱慧芳的一记耳光应该是该剧的重点之一,这表明即使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的成就还没有达到巅峰的时候,他的思想境界已经与众不同了,这样的与众不同就是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在今天我们不敢想象的旧社会里,有多少人能有梅兰芳这样的思想意识,更有几人可以为此付诸实践呢?所以梅兰芳算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了,这多么难能可贵。

梅兰芳真正走上艺术高峰是从与十三燕的打对台而开始的。梅兰芳能赢下与“天下无敌”的老生十三燕的对台,是因为梅兰芳富于创新、敢于创新,这一点从梅兰芳改戏的那一刻就有所体现,但那还很局限,收到很多的限制。当然能够赢下十三燕与梅兰芳自己的努力有莫大的关系,但也是时代的选择,那是在约一百年前的事,那是东方睡狮初醒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时代,代表传统旧势力的十三燕与代表进步新势力的梅兰芳“同台竞技”是必输无疑的。用三哥邱如白的话说就是梅兰芳的时代到来了,但与十三燕打对台的过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只是在国内红了,而没有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家,而邱如白和六哥冯子光一同策划梅兰芳的赴美演出才使得他真正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孙红雷扮演的三哥和英达所扮演的六哥。三哥是留洋归国的学生,曾经在戏曲领域有所研究,回来后是司法局局长,对中国的传统戏曲就看不到眼里,并提出批评,这也是很正常的,现在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出国几年再回来就对中国的什么东西都看到不到眼里了。而当他看完了梅兰芳女扮男的旦角戏后,他的态度改变了,是彻底的改变了,他认识到了京剧的美,也从心里开始赏识梅兰芳,并开始与梅兰芳接触,当然梅也上门拜访,他们因此也结下了不同寻常的感情,并陪伴了两人的一生。他开始以梅兰芳经济人的身份奔走,并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不惜辞职,在梅兰芳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抗战开始后,他们在北京的一别是三哥邱如白的人生转折。六哥冯子光是大银行家,他也是梅派的主要成员,与邱如白一样,是梅兰芳一生不可缺少的一个人,无论是在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的时候,还是梅兰芳赴美国纽约的演出,冯子光都是子所不辞的,事实上,在梅兰芳抗战时期南下上海,更多的都是得到冯六爷的帮助,因为邱如白是坚持梅兰芳在北京留下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二人作为梅党力捧梅兰芳与旧社会区别是很大的。

这部影片不得不提的就是梅孟恋,也算是整部影片的精彩部分了。孟小冬也是当时的名角,有天下第一坤生之名,她因为感情的羁绊而从上海北上来到北京,与梅兰芳的相识应该是正常的。梅兰芳的名气、个人气质,在加上孟小冬正处于感情的空白期,因此两人的相遇便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也算合情合理。梅孟恋是梅兰芳的真实生活,正是因为孟小冬的出现才使梅兰芳让人知道,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多高,人格魅力多高,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需要自己的情感生活,就像是无意中告诉邱如白:我需要普通人的生活!

最后,还是有点批评,感觉梅兰芳在抗日期间的故事,篇幅不算是很小的,但感觉到与整部电影的效果好像有些不在一个节奏上,有点生硬。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日本所代表的含义是很特殊的,再加上蓄须明志这段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可能就是如此,陈凯歌在处理这些故事的时候的放不开手脚了吧。

最后说一说对这部电影的整体印象吧。不错,可能要算2008年的顶级制作了,无出其右者了,虽然还有很多的年度贺岁片还没有上映,这样的话我还是敢说了。如果可以的话,整部电影可以拿最佳电影奖,陈凯歌可以得最佳导演,黎明可以得最佳男演员,孙红雷当然是最佳配角了,章子怡就很难说,把她应该当主角吗?还是配角?反正还不错,陈红只说是一般了,我总感觉是一家人总不能胳膊肘往外拐是在说陈凯歌。至于有评价说余少群所演的梅兰芳胜过黎明之说,我不敢苟同,黎明所表现的梅兰芳的淡定、儒雅、高贵而又成熟的气质是余少群所不及的,至于有人说孙红雷这家伙抢了主角黎明的戏这真是对极了,孙红雷太会演戏了,章子怡也越来越会演戏了,看来都成熟了很多。

⑤ 关于电影《梅兰芳》读后感受.

观后感因为热爱京剧,喜欢梅先生的戏剧作品,因此那些经典烂熟于心。其中包括先生的生平。也看了孟小冬本人的生平。觉得是那个时代的一段传奇。他们跟千千万万的当时中国人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祖国动荡的岁月,各种东西方新旧思想在这里交错,激荡出绚烂的火花。 因为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思想所以用现代人挑剔的眼光主观的评点这陈凯歌导演及众演员辛勤的劳动成果。因为有真人的照片所以对于主要演员的相貌格外挑剔,用温润的黎明演温润的梅先生,虽然感情上过不去但也慢慢适应。因为章子怡在其他的影视作品中以及国际影坛上太过耀眼,所以看影片时很难入境。本来历史类就很难演。 上半部的小梅兰芳演员演的很好,虽然稍显稚嫩,但入情入境,短暂的时间段却有出彩的表演。梅先生本来就是演戏的,而这部戏又把他作为题材,真是戏中戏呀。人生如戏,或许千百年后我们又会是别人作品中的戏! 电影清晰地画面道具完美的化妆足以说明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比之百年前戏院站主导地位的旧中国不知便捷上多少倍!但是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一抹挥之不去的古朴印迹,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精神!

⑥ 梅兰芳观后感600字

这几天,我读了《名人伴我成长》这本书,对其中的梅兰芳,印象很深。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京剧世家,从小就对京剧耳濡目染。可在梅兰芳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到15岁那一年,母亲就离他而去。在他8岁那年,跟着朱先生学戏,朱先生觉得他笨拙,不是个学戏的料,不愿教他。梅兰芳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好孩子。他心里想到: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缺少什么。爷爷对他说:“事在人为”这句话,他经常用来鼓励自己。

后来,小梅兰芳又跟着吴菱仙先生学习,对他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苛刻的训练方法。先生让梅兰芳踩着高踩站在砖头上。起先,他站在上面摇摇晃晃的,经过重复练习,汗水都湿透了他的衣服,有时他宁肯咬破嘴唇,也一声不吭的站到底。梅兰芳不仅严格按照先生的训教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给自己加重砝码,逼迫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苦练习,梅兰芳不仅能在冰上稳当的行走,还能跑圈场。梅兰芳技艺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宗师。

看了梅兰芳的故事,我受益无穷,他那学习劲儿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想到自己,以前我练舞蹈和小提琴怕苦怕累,在练小提琴的时候,每天只为完成任务,每首曲子只拉一遍就完了,音不准也不停下来反复练习,只想快点拉完,玩个够。看了梅兰芳的练习比我还苦好几百倍。因此,我很受启发。以后,我不再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真正学本领。

我相信“事在人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付出才有收获。有苦才有甜。

⑦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讲述的是一代京剧名师——梅兰芳传奇、悲情的一生。
古时的演员身份是很低微的,不那么让人敬重所以他家人,并不想让他学唱戏。希望他做个平凡的人,但他生在这个梨园世家,从小对戏曲的耳濡目染让他还是喜欢唱戏。他是个凡事都认真、进取争取做到最好的人,所以他争取到了每一部戏都让自己唱到最好,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戏迷粉丝。
通过这部电影我隐隐感觉到梅兰芳的内心是孤单的,从来都是,如果毁了他的这份孤单,也就毁了梅兰芳——优秀的人注定是孤单的,做不到平凡,注定要孤单,忍受这份孤单吧!他是优秀的、卓越的,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任何人,福芝芳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有幸能陪梅兰芳左右,被梅兰芳认可,他需要忍受跟所有迷恋梅兰芳的人一起分享这个枕边人,孟小冬是自私的,但不能掩盖了他的才华,《天下第一小生》不能忽略他识大体的气派,人都是自私的,他有权利争取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两个优秀的人,两个孤单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名人的婚姻注定是让人关注的。
只有凡是认真的人,才能演出那么好的角色,梅兰芳很纯真,很无邪,很干净,试问多少人可以做到!当时我对自己说:我需要保持纯真在纯真,我会坚持、会忍耐。我的内心要排除那些干扰,那些污秽,我需要读书,学习很多很多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做到最好!
现在的明星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生在这个明主自由的世纪,能做更多他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都应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⑧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

答:看完梅兰芳之后觉得才又真正的再了解它多一点,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艺术是纯粹的,甚至于需要一些孤独性,所以真正能懂一个人是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部电影里面芝芳不懂梅兰芳的,孟小冬也是不懂的,全剧只有丘三哥懂,总觉得观影是会有感情投射的。

梅兰芳这个名字总能让我想起梅艳芳,因为两个名字很相近,他们感觉上也是同类人,都是孤独的,说实在觉得她一直是一个经典传奇,只知道她是一个像大哥大一样的女人,经常在某音,某博也刷到她,对她的印象大多数停留在她最后一场演唱会中,很多好朋友和影迷为她加油,觉得她也是一个很棒的人。

而梅兰芳这部电影算不上垂名影坛,尤其只跟之前的霸王别姬来说,但是这种不能相比较,这也堪比一部好片了。

⑨ 电影《梅兰芳》为什么让人泪目

电影《梅兰芳》让人泪目,因为这部影片不但细腻描述了梅兰芳与大伯之间的“父子”之情,而且还刻画了真挚的兄弟情。。
梅兰芳与他的大伯之间的关系,大伯既是他的长辈也是他的老师。这种亦父亦师的关系影响着梅兰芳的一生。
接着就是梅兰芳与邱如白之间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兄弟”情。是邱如白发现和挖掘出梅兰芳的潜能。顺其自然的带出十三燕与梅兰芳的戏曲对台赛,他们二位是对戏曲的“痴”情。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情愫。影片通过两人戏曲的交流,探讨,演绎。彼此之间也引起了“共鸣”之情。”从而上升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广义的“博爱”之情。但。终究也是因为彼此对戏曲的大爱而放弃了个人的小爱。终究也就成了爱而不得。

阅读全文

与梅兰芳电影观后感8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龙章子怡合演的电影 浏览:859
史蒂夫的动画大电影 浏览:209
中国第一部独立拍摄电影 浏览:169
生化危机4电影中文翻译版 浏览:884
飘什电影网站 浏览:921
动漫催泪视频爱情电影 浏览:989
零用钱法国电影 浏览:198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保安 浏览:603
女性瘾者第一部电影完整版国语 浏览:379
冰雪奇缘3d电影中文字幕 浏览:519
九孔新电影 浏览:337
岔路口禁毒电影观后感300字 浏览:295
英文电影动画片好句 浏览:259
成龙经典电影的名字 浏览:493
电影什么娣 浏览:302
电影十大枪战电影 浏览:638
发财日记电影院怎么没了 浏览:70
八喜临门电影粤语版 浏览:608
什么公众号上可以看电影 浏览:572
有哪些好看的黄动漫电影网站 浏览: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