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花木兰动画电影的观后感,400字,急用~~~~
一个静悄悄的清晨,一个倔强的女子,一身戎装,一场代父从军的扬名之战。记忆中,木兰的故事又把自己带回那个外婆讲故事的昏黄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照进屋里,童年的城市,也是一片宁静。
那个不凡的面庞,一颗超出传统的勇敢的心,东方的叛逆和卓绝,印在童话书最另类的一页。
于是开始是笑着欣赏的《花木兰》,好奇着一群老美对传统东方的诠释。
首先,迪斯尼对故事的挖掘功夫实在是不容小觑。一个东方的故事,东方到甚至带着符号性的东西。但是高手们却成功地挖掘出了民族特色中共通的元素:爱、信任、信任危机和信任重建、隔阂和沟通,最后东方对女性的压制,也变异为世界性的女权问题。于是全片呈现出一种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和调侃气质以及对东方格局下的传统精神母层移植的胆识。
木兰——站在长城边的蜘蛛侠
花木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在本片中呈现出西化的思维习惯,俨然融合了美利坚超级英雄情结的化身。替父从军虽然还算是东方家族本位的遵从,但是离开军队对着头盔独白的一段又显然表现出西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对责任有所牵强的妥协,但还是难掩对自我的顾惜。尤其是宫殿边大战匈奴的一段,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逃离的炫奇设计,都让人想起超级英雄的影子。
然而,如果说这又是一个单纯美国梦的故事,那么木兰的压抑羞涩和选择便可以算是又回归到合理的东方传统伦理中。
木须——打开东方的钥匙
木须龙,一个极具搞笑元素的角色设置,兼具传统印象中西方的大大咧咧和东方的小精明特质,小小的自私又不失自嘲的豁达。实际上在担任一个木兰精神引导人的地位,给她启发和大胆尝试的力量,与其说都是东方化的龙,是一个祖宗派的保护神,还不如说是木兰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心外化。在西方人眼里,对东方思维行为的印象大概是难以顺理成章达到冲破传统的境界,于是导演加入木须,调侃神秘,并试着用西方心理描写方式来完成木兰成长的过渡,于是,它担任起一把打开东方思维的钥匙,至少在西方看来,这使叙事更加流畅。
花父——傀儡式封建家长
父亲,个人认为,如果不会担当主要角色,往往会成为一个阻力的符号或者是温情的助力剂。花父,承担了一种傀儡式的封建权力象征,一种无力的困惑和无奈,不知道是不是这就是西方对东方男人的印象?与女儿在花园里的一场戏,不知不觉让我想起《艺妓回忆录》里渡边谦与小百合桃花园里的一场戏,多少的压抑,多少的欲言又止,如果说木兰的女性觉醒需要欢欣,那么花父的无力则给人一份淡淡的忧伤。
然而,还好又父亲最后的那句:什么都不重要,我的女儿最重要。于是因为爱,一切原谅,泪流满面。
其次,作为一部动画片,木兰的画风也是有所用心的,全片使用了水墨画为基本风格,同时大胆地融入迪斯尼动画片一贯的绚丽和厚实感,于是在飘逸的追求中拐了一个弯,叛逃到了《白雪公主》的温情世界里。有点遗憾没有发挥水墨那种亦真亦幻的境界,但看到后来我们自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表现,也就很珍视迪斯尼的努力了。
最后,影片的另一大亮点便是配乐。无论是Christina Aguilera还是Coco Lee都表现不凡。尤其那首Reflection
If I wear a mask I can fool the world
But I can not fool my heart
When will my reflection show Who I am inside
There's a heart that must be free to fly
That burns with a need to know the reason why
Why must we all conceal
What we think How we feel
无论如何,木兰是承载了我们一些童话情结的人物。童话,承载着希望和真善美的一切,微笑降临。
此刻,影片落幕,
彼时,心门开启,
寻找没有隐藏的,
真诚世界。
② 海底两万里动画版电影观后感
昨晚,在网上看了电影.,感到非常好,在网上又搜索了一遍.,有许多的读后感,我把其中的一篇复制到下面,供读者欣赏。作者的惊人之处不仅在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了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③ 动画片天书奇谈观后感
〈天书奇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在于它的结局。小学时第一次看到结局非常费解,觉得故事似乎并没有结束。后来才理解,其实只是影片突破了那个时代动画片常有的大团圆结局。虽然袁公触犯天条被押上天庭,故事也未对之后有所交代;但蛋生已记住天书,学成本领,这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欣慰,可以说结局本身是一种缺憾的完满。
〈天〉片的另一看点在于人物构造。影片中的二十多个人物造型以江浙一带的民间玩具和门神纸马艺术形式为基础,结合漫画的夸张手法,设计得生动有趣,特点鲜明。袁公严肃的眉宇衬画出正直不妥协的性格,蛋生虎头虎脑的造型惹人喜爱,而狐狸精鬼祟的行为也让人生厌。许多配角也各有千秋,如皇帝的荒淫、钦差的腐败、县令的欺软怕硬、和尚的花心,都让人过目难忘。笔者还特别喜欢影片的开始字幕段,几乎片中所有的动画造型都随着字幕一一亮相。
同时,〈天〉片的情节也十分曲折,引人入胜。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影片以天书的争夺为主线,从中穿插蛋生和狐狸精的许多矛盾冲突,如治蝗虫、抢夺百姓财产以及最后精彩的龙虎大战。笔者孩提时对该情节可以说喜爱倍至,常常回忆龙虎的一轮轮较量,感觉非常过瘾。
作为上海美影厂的第四部动画长片,〈天〉片在多方面都没能超越〈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其中原因来自多方面。但作为一部风格鲜明的电影,〈天〉片无疑取得了成功,相信与笔者同时代的观众都有这个体会。如果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是巨峰,那么〈天书奇谭〉就象是一股明亮透彻的山泉,给我们带来清新和甘甜。
④ 怎样写一篇动画片观后笔记
任何一部动画都能写观后感,具体就描述你对每个角色看法,还有这个动画演绎了什么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发。
⑤ 看了宫崎骏的十大动画电影之后,写一篇观后感
宫崎骏的动画, 总是让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像是还未完结 ,十分盼望能有续集.
最后很是感到可惜, 最终他们还是没有住到那么一座美好的小屋里, 从翔的爷爷起就给小人们准备的小屋子是, 那么的细致, 细致到厨房里甚至还有可以插电的烤箱.
一切的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优美的风景一直是宫崎骏动画所不可缺少的一味重要元素, 动听的音乐贯穿了影片的始末.
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气息的,如影片在最后的曲子中唱的“时而欢喜,时而忧伤”萦绕心头, 这是翔的回忆吧? 回忆在他童年回到老宅休养的一个星期里所发生的奇遇!
阿莉埃蒂是与千寻相似的人物角色,同样的勇敢,有那样的坚决有责任心.
这部影片里的阿春, 应该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坏角色, 看着阿春的各种举动, 使我为小人们担心极了 可是当影片的缓缓推进, 忽然发现阿春这个角色或许不止是让人来厌恶的 或许还包含了, 想让人深思的意图吧 本来阿春是可以再坏一点的 来让观众深深的厌恶她 可是再抓到小人后她是兴奋的, 她虽然关住了翔 但当翔的奶奶回来后她则是一脸兴奋的告诉她, 她抓到了“偷”东西的小人, 这是多少让我感到惊讶的,因为她不是将小人去做什么买了啊,研究啊,之类的事情,很显然她对小人是一种好奇和一些其他的情绪促使她去抓小人.
看到很多影评,有人说这是一部很淡的影片,接着有人说与其说它淡不如说它清冽如水,也有影评说影片剧情是薄弱的,但我们却又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感想
不论别人是怎么想,我是认为虽然通篇看起来似乎是比较平淡,不过看完后仔细回味的话会品出细腻的地方,叶子间轻快的跳跃,借东西微弱的小灯光,风吹起时在花丛中静立的身姿,离别时闪耀瞬间的泪水,都没有刻意的为了大场面而制造大场面的效果,一切却又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有时候就是这样像影片中的翔,只是在那个宅子度过了短暂的一个星期,但这一个星期的经历永远的住进了他的心头,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时的回忆起来吧.
在漫长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可能它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但却会影响你一生的日子
⑥ 急求一片动漫观后感3000字
这个不难,可以给点时间不?酝酿下!!火影的精神可以作为很大的论点。鸣人的忍道是最大精神粮食。
⑦ 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500----1000字
开头祝英台的亮相,让我感到吃惊,怎么和迪斯尼的花木兰形象如此相似,连衣服都穿得似乎相同,尖下巴,大大的单眼皮眼睛。如果说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的形象就应该是单眼皮。作为国产影片,应该知道,中国传统可不是以单眼皮为美的(除了丹凤眼),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双眼皮的,我期待着双眼皮的大眼睛。而在宋朝时,影片中提到的,女孩子应该是有头饰的,而弄了个花木兰刚出场时的直发,实在不合情理,违反历史事实。难道给她加发型,在绘画上难度这么大么。国产游戏中,有许多画得相当唯美的发型,说明中国有这个动画制作能力,真是令人失望!而在后期的直发动感制作中,我看到了很多迪斯尼的《风中奇缘》的女主人公宝嘉康蒂的影子。我敢发誓,连头发飘的方向都是一样的,实在是太没创意了。而祝英台的丫鬟和梁山伯的书童在长相上如此相似,高度一样,衣着相同(色彩不同),只是前者脸部白一些,后者脸部黑一点,加了几粒雀斑,则让人相信绘图组肯定在偷懒,完全贴图制作,着色不同而已。另一点令我很是在意的就是片中祝英台曾有几次花儿在头上的画面。第一次是桃花,第二次是牡丹花,而到了大写镜头时,都变成了一样的五瓣花,连花蕊都没有,难道就不能画得细一点么。不过绘画制作中,也有亮点,背景是最令人满意的,他两人一起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中上课的场景,真的是非常唯美,令我爱不释手,符合理想中的美景,当即想把这段变成电脑桌面。还有两人到后山游玩,柳枝依依,荷叶婷婷,后来避雨时,巨大的毛芋叶,这些场景都画得非常漂亮。而其中应用到的背景3D片断也做得非常好。在梁山伯吐血离开祝英台后,天下起了大雨,此时出现的一株牡丹花着雨水的3D特写实在是太完美了,细致入微,动感真实十足。最后坟头上长出的绿树的3D制作也非常精细,很有意思。
就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上来说。祝英台还是比较丰满的。梁山伯则比较单薄,这么快就让梁山伯吐血、而后挨打致死,三天内就少了一条人命,实在太夸张了。梁山伯的体质这么差,那样也实在不值得祝英台托付终身。还是传统剧本里的相思而死比较合理。应该先挨打,而后相思,茶饭不思,抑抑而死,回溯几个相处时的快乐或痛苦镜头——当初的无意,回忆时的焕然大悟,分手的痛苦。反正传统婚俗里,即使婚期确定,也要筹备上2、3个月,等黄道吉日,不可能马上结婚,还有足够的时间留给梁山伯和祝英台痛苦和回忆。而书童和丫鬟的爱情,插在其中不太合适,主人公都没几岁,书童和丫鬟就年龄更小,有提倡早恋之嫌,误导小孩子。马文才的出场说唱歌曲《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确实挺有趣的,人物塑造也还不错。情节上他看他爸爸颜色行事,反映了他的外强中干,符合这个年龄的狂妄少年的特色。还有是那一对蝴蝶出现的几率太高了。英译片名《Butterfly in Love》感觉不太恰当,没能突出故事的中国文化特色,不知有否更好的译法。
观后,让人感叹,现实中不能容忍这样纯真的爱情,只能去另一个空间——化蝶双飞。总的来讲,做得还不错,但是模仿迪斯尼动画的地方太多,痕迹明显,希望以后国产的动画能够做出中国民族特色,让动漫爱好者也能以中国动漫中的人物为偶像。
⑧ 急求一篇3000字的动画片观后感
今天看了迪斯尼的动画大手笔《花木兰2》,但是看完了以后似乎并没有感觉到什么,除了在颠覆中国的文化,除了听到几首并不太算悠扬的歌声,除了看到几个好象疯子一样的人在那里大唱大跳,除了那条小龙“木须”从开始到结尾一直给木兰捣乱,好象再也没有得到什么。
这部由美国迪斯尼公司今年下半年出品的动画片,故事情节还是接着上一集来的,讲述木兰和李翔就要完婚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正当我们英雄的木兰和李翔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警号传来。因为强大的匈奴就要攻进中原,皇帝为了战胜敌人,决定拉拢邻国,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所以最后决定采用最原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和亲。他指派李翔和木兰护送三位公主去下嫁羌国。在去和亲的过程中,公主们慢慢对护送他们的三个士兵产生了感情,又不愿意外嫁异族了。一向崇尚自由、平等、自立自强的木兰,因此决定冒杀头之罪的危险帮公主逃跑。可是就在快抵达边境的时候,公主们却和那三个士兵跑了,或者说的时尚点,应该说“为了爱情私奔了”。最后,木兰找到了他们,但是后来又遭遇了土匪,在打斗过程中,李翔掉下了悬崖,木兰以为他死了。于是,她释放了公主和士兵,他们自由了。而木兰自己为了完成任务,决定委身下嫁给羌国的大公子。当此时,英勇的李翔出现了,他没死!只是被水冲到了下游,被他的马救了。再后来... ...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结局了。木兰和李翔完婚了,羌国国王也答应帮助中原。
我觉得这第二部和第一部比较起来,简直无法相比。首先,故事情节。《木兰2》的故事情节没有那么曲折和历险。第一部的故事情节完整,紧凑,而且有吸引力,也很扣人心弦。而这第二部从头到尾就是一群小孩子在和木兰跳舞啊,练所谓的武术,然后就是叫嚣狂笑,根本没有第一部那么精典。
其次,人物动作。1中人物动作含蓄,而且很唯美;而第二部,简直和《还珠格格》里面的小燕子一样,疯疯癫癫的,太不雅观。
特别是国王的三个女儿,乐起来简直没完没了。她们在帐篷里大唱大跳,大喊大叫。她们在里面唱着什么“想象其他女孩子一样,能够爬到树上玩,象她们一样自由自在,可以懒洋洋躺下,吃下蛋糕,可以光脚丫晒太阳,哪怕脏兮兮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可以穿着内衣舞蹈,可以素面朝天,不讲三纲五常,不要护卫,没有婢女。无忧无虑,不用象手捧鲜花,小心翼翼。不用裹脚... ...”
本来故事反映出来的主题很明确,很开明。就是突出女性要自由,不要束缚;男女平等。但是你要在影片中反映出来就反映出来呗,没有必要弄几个人在那里又跳又唱,又笑又叫的。还不断的在影片中插播音乐,播放插曲。本来一部电影,偶尔在中间来点插曲,来点音乐是好事,可是多了也就成了累赘。要象泰坦尼克,要象人鬼情未了,要象飘,这样嵌进来才有效果,影片一出来,不止电影本身红的热火朝天,歌曲也由此红一把。但是我感觉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太泛滥成灾了。好象那些歌手的歌曲都卖不出去了,非要借助你迪斯尼的名气,借助你迪斯尼的电影才可以热卖热销一样。你拼命地在里面插入这么多的歌为的是哪般哦!搞不明白。
第三,寓义也不深刻。第二部太小孩子气了,完全没有第一部那么深刻,那么有型。不知道迪斯尼的工作人员这几年吃的饭都到哪里去了,一点长进都没有,还越拍越差劲了。而且里面有好多都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人好象只会耍赖,只会泡妞,只会跳一些乱七八糟的舞蹈,然后就是大笑(比如那三个士兵中的那个中等身材),狂笑(比如三个士兵中的那个胖胖),色迷迷的笑(比如那三个士兵中的那个最瘦骨嶙峋的),然后就是象跳梁小丑一样傻乎乎的笑(比如羌国大公子)。罪过罪过!阿弥陀佛!如果说第一部木兰动画在美化中国文化,那第二部不知道是在什么化中国的文化了。我晕倒~~~
第四,还有造型。第一部中的人物造型比较酷,而且很尊重中国的传统和古典美。而第二部中,那个巾帼英雄的男朋友李翔简直象满文军的动画版(呵呵,开个开玩笑,请满大哥不要生气,但是真的很象,你可以自己看看)。还有那个中等身材的士兵,和电视剧《水浒传》里面那个卖烧饼的武大郎无二。真不知道迪斯尼的工作人员心真的用到哪去了,什么形象不好想,弄出些这么个形象。而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甚至还会发现那三个士兵甚至是剽窃了我们国内动画片《三个和尚》里面的人物造型。我真的有这种感觉。
第五,插曲。又说到这个话题了。第一部的插曲那么优美,那么动听。而第二部呢,不知道配音歌手在那里瞎哼哼唧唧些什么东东。电影一开始就是木兰和一群小小小孩子在一起“群魔乱舞”,然后就“天地”啊,“昼夜”啊,“有声”啊,“无声”啊,“黑暗”啊,“光明”啊,“冬夏”啊,“日月”啊,跳起来了。真是中伤视听,中国古典音乐中哪有这么折腾人的曲调啊??从头到尾一点中国的音乐元素都没有。可能人家是外国人,能够拍出这样的效果已经不错的了。
不过说到这,我还想说点题外话了,说到中国的动画事业,真的有些迷茫甚至感到悲哀。难道不是吗?人家美国有迪斯尼,拍出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白雪公主》、《猫和老鼠》、《玩具总动员》等等深入人心,人家日本有《机器猫》、《樱桃小丸子》、《忍者乱太郎》《七龙珠》等等,那么深得人心。可是中国的动画事业好象停滞不前了,真的感到很焦虑,很担忧。不过值得安慰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也推出了《宝莲灯》、《西游记》、《哪吒》、《蓝猫淘气3000问》等一些既好看又很有价值和品位的动画片。让人们的大脑不再是一提到中国动画,就只想到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了。
但是说到这些,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动画片《西游记》的报道,中国拍这部动画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而且用去的图纸,用去的草稿,用去的材质,用去的资源是相当多的。而且是好多动画精英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和付出才有了这样一部优秀的动画。而和美国相比起来,人家的电脑软件更先进,人家的技术更高明,也许同样一部《西游记》,拿到国外,只要不长的时间,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就搞拈了。我不是说中国动画不好,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在这里也是没有丝毫要抵毁的意思。只是把我真实的想法全盘托出而已。也是“恨铁不成钢”啊,是希望中国的动画事业能够更加繁荣起来才这么说的啊。
越说越远了,还是回到主题上我们的讨论。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只是部动画片,只是给大家欣赏的,什么事物都无法满足每个人,“众口难调”嘛,而且这部动画的主要观众还是面向孩子们,所以当然拍的简单甚至疯癫点也是情有可缘的。说到底,迪斯尼的动画片我还是很喜欢看的。只是对于这部影片我感到很失望,可能它算迪斯尼的一个败笔吧。可能我说的这些话有些过激了或者言重了。但不管怎么样,我说出来了,也就痛快了。如果迪斯尼不痛快的话,就来找我好了。
总之,关于木兰2我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是现在慢慢都一下子断电了,等想到了再写篇续吧。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到3000字,但是有些东西想必你也需要写点你自己的感想吧,况且假如你用稿纸写的话加上乱七八糟的空格以及段落后面的空子,那就绰绰有余的30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