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奇迹创造者》观后感
既聋又哑的盲童海伦是父母的一大难题,他们无法与女儿交流,痛苦的孩子只有靠发泄来折磨她的家人。父亲要送她去孤儿院,但是母亲凯特无法同意这种残酷的做法。他们从盲人学院请来了安妮小姐,她曾经是一个眼疾严重的女孩,在孤儿院里孤独地长大。她深知那种不堪回首的生活的艰难,竭尽全力阻止送孩子去那里,她坚信,靠她的帮助,海伦完全可以走出黑暗,和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坏脾气的海伦让老师吃尽了苦头。首先,安妮必须让孩子接受她的教育方法,而海伦的父亲不相信她,只给了她两周时间。她说服了孩子父母由她们自己在单独的环境中授课。在安妮看来,海伦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放纵和迁就中,家人的爱成了她的最大障碍,甚至超过了她的缺陷。安妮在没有任何外界影响之下强化对海伦的手指拼音的方法训练,使她在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后表情达意,并与正常人一样懂得应该具备的得体的举止和生活技能。海伦终于有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获得了新生。安妮一直在从事特殊教育,成了享誉世界的社会平等的倡导者,荣获了总统自由勋章。
说实话,如果不是上课时集体观看,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找它来看,即使无意中发现,也很难坚持看下去,因为,这里面的海伦•凯勒和沙利文小姐,与我心目中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以至于突然意识到影片讲述的就是她俩的故事,着实吃了一惊。从来没想过沙利文小姐是这个样子,从小到大读到有关海伦•凯勒的文章,我就觉得沙利文小姐应该是个温柔美丽的女性,而海伦•凯勒呢,从小就秉性善良,是个天生的小天使。不过,这只是小孩子的天真妄想,电影中呈现的,更接近于现实。因为是后天生病致残,自己无法与外界交流,加上家境富足,父母宠爱,小女孩很快地就养成了古怪、暴躁的脾气,俨然一个小野蛮人。而沙利文小姐,自己就曾是特殊学校的学生,视力近盲,只有如此的个人经历,才能体会到常人无法了解的苦痛和需求。
很敬佩海伦的父母,虽然他们的纵容溺坏了小海伦,虽然他们几乎要放弃,但还是他们,为孩子找来了最后的希望,也是他们,忍受古怪的沙利文小姐,抵住心中的悲痛,将孩子交予她,但愿为孩子做到最好,一切都是出于爱。
海伦的同父异母哥哥,表面上看起来玩世不恭,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时常嘲笑小妹妹,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但是,当沙利文小姐出乎意料地强硬对待小海伦时,詹姆斯不禁问沙利文:“为什么你对海伦没有同情心呢?”沙利文小姐看出了他漫不经心外表下的自卑:“同情别人是浪费精力,更可悲的是自己同情自己!”此后,詹姆斯找沙利文小姐谈心,原来是父亲的杰出成就和对儿子的期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正像沙利文小姐起先对海伦的父亲说的,试图保护别人或为别人说话都是没有用的。“他们的唯一希望是学会保护自己或为自己说话。这就是我正教海伦的。你现在要求她什么,就是她将永远成为的。”
她想保护唯一的亲人—自己的弟弟,可是没有用,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这成为了她一生的痛苦和教训,因此,她不允许无意义的帮助,她要求自己坚强独立,也要求别人这样。
❷ 写一篇<有一天>的电影观后感
有一天公益电影高清下载观看,电影《有一天》通过9个段落,叙述了关于9类特殊儿童的有趣故事,感人至深。这些群体实在是太值得我们关注了,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盲童、肥胖儿童、聋哑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每个小故事都生动感人,收获一份感动,更能让一些需要关爱的孩子,被更多的人了解。还是很感人的
❸ 有一天电影观后感500字
有一天公益电影高清下载观看,电影《有一天》通过9个段落,叙述了关于9类特殊儿童的有趣故事,感人至深。这些群体实在是太值得我们关注了,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盲童、肥胖儿童、聋哑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每个小故事都生动感人,收获一份感动,更能让一些需要关爱的孩子,被更多的人了解。还是很感人的
❹ 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今天周六,早晨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看完新闻后,不断调台,突然看到电影频道的《弹钢琴的盲童》,虽然是从中间开始看的,但里边的故事让我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其故事情节令人感动,甚至泪流不止。主人翁的行为让我敬佩,也让我汗颜。
首先得说说故事中的几位人物。一、主人翁:爸爸,工厂锅炉房的工人,一个月只能回一两次家;妈妈,是一个下岗女工,为了儿子每天在外接很多的活,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刘浩,是一个盲童,意志坚定,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路。二、好心人:以电子琴学教为生的刘老师,卖馒头包子的女老板,北京开小饭店的女老板,卖钢琴的小伙子和女钢琴王老师。
我所看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一天,妈妈为了让刘浩一个人在家时不孤单、不寂寞,于是买了一个很便宜的玩具电子琴回家。结果是这个玩具电子琴改变了刘浩的一生,没有这个玩具电子琴,还真差点埋没了一位钢琴天才呢,中国很可能缺失一位钢琴大师。妈妈下班回家,在家门口发现家中响起了音乐的声音。进门一看,刘浩手拿玩具电子琴。妈妈的潜意识里:刘浩——儿子开过录音机,并在她进门的那一刻把录音机关了。于是想当然地批评起刘浩来,叮嘱他今后再也不要玩录音机了,因为怕电到刘浩。刘浩的回答:他并没有开过录音机,音乐是自己用玩具电子琴弹出来的。妈妈不敢儿子的话,于是要求刘浩再弹一次,她又一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家中会居然会有音乐天才?从来没有学过电子琴的刘浩既然具有音乐天赋,在电子琴方面能够无师自通?于是,决定让他学电子琴,但对于一个从未进过学校大门的盲童来说,其路途会是何等的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经过多方求助,以电子琴学教为生的刘老师终于答应教这个从来没有学过音乐而又具有相当水平乐感的刘浩学电子琴,而且是免费的。在往后的日子里,刘老师不仅教刘浩电子琴,还每天背他上学、回家,尽管在教学时,沟通起来非常有困难。但经过刘老师的因材施教,刘浩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了当地电子琴的金奖。但随着电视机中传来钢琴王子朗朗弹钢琴的声音,刘浩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他觉得钢琴的声音太美妙了,于是毅然决定从此以后不弹电子琴,改弹钢琴,不管妈妈如何劝说,刘浩只认定这一条路,而且似“父”的刘老师也认为,刘浩应该去学钢琴,但只能去北京学。妈妈在说服不了父亲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带儿子上北京求学。
在北京的求学之路,更是艰辛。第一,城市太大,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老师;第二,身上只剩下五十元,不敢住店,只能在开放的公园门口睡觉,吃饭也困难;第三,刘浩不是非常理解妈妈处境。还好世上好人不少:卖早点的女老板能够亏本卖给他们包子,开小旅馆的女老板能够免费让他们住宿,开钢琴店的小伙子能够让刘浩在店内弹琴,等等。妈妈在北京陪儿子找老师,爸爸在家里也不闲着,拼命工作,为了孩子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把钱送至北京,回单位住锅炉房。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浩的伯乐终于出现了,经过简单的面试,王老师,估计是位教授吧,她收下了这个从未弹过钢琴的盲学生。经过王教授的调教,刘浩有了机会与朗朗同台演出。故事告诉我:刘浩是幸运的。当然,他的幸运是来自自己的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
这部电影,应该属于纪实性的,拍摄起来,也不复杂;经费,也不会需要很多吧。但给人以强大的震撼。但,有“魂”在。它在教育人们,在引导人们;在宣传友爱、友情。
电影告诉:一是我们国家父爱母爱的伟大:既然养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养好。教育了我们当代青年,不要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时,都要负起父亲母亲的责任。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帮助弱者的精髓没有丢掉:刘老师对刘浩的帮助是巨大的,刘浩的出现,对他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语言不通。有时甚至对牛弹琴,如他告诉刘浩,弹某首曲子时心里要充满阳光,刘浩居然毫无反应。还好,事后刘浩问他什么是阳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有问题。北京的女老板们,不会因为妈妈没有钱而瞧不起他们。三是中国两千年前的优秀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诠释: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师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国的义务教育却理解成为因教材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简直是无闹。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难道刘浩的成长,不值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老爷们三思吗?
笔者不是电影评论人员,但笔者觉得当今电影的教育意义缺失得很厉害了,电视也是这样。目前,媒体也只关心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多少,从没有见到媒体、甚至电影评论人员关注一部电影的教育意义;电影电视的管理部门也没有对电影和电视的教育意义进行审查,只关注它们的轰动效应。这是我国电影电视只有轰动效应,而没有影响力的所在。如《亮剑》,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笔者看过了很多反映战争的书,无论在那个战役都找不到类似的情节。这就是在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
为此,笔者呼吁相关的“专家”“学者”们,拿出专家学者特有的精神来评价我们的电影电视,影响我们的电影电视吧;我们国家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的官员们应当既要依法行政,真正履行好的职责,也要有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请你们认真审视我们的电影电视吧!
❺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
我的启发:
1. 盲人虽然看不见,但他们可运用各种感官的整何,组合成心像。他们也会做白日梦,若没有意外,盲人他们还是有属於他们独特的视觉经验,只是可能不见得与现实相同。
2. 小男孩在未盲前,是个活泼好奇的小孩,家中开放的教育,也鼓励他自行动手,大量的动手经验使得小男孩在盲了以后,仅凭触觉,他修好了被认定全坏的脚踏车,还骑它上街,还骑得很远。虽然这个表现过於大胆,因为看不到横冲直撞,没发生意外也很神奇。但因著是自行动手的经验,这个小男孩,他拥有与众不同愿意尝试的勇气,他知道他可以动手解决问题,也因此自行摸索学会剪接,也才有现在这个声音剪接大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操作,及做中学,并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及尝试,因为好奇、尝试会是学习的原头,也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好奇及尝试,才能产生有用的知识。
3. 小男孩是因意外盲,从他刚入学校的反应,可看见他在调适上,经过一段否认,包括他一直都声称,我看得到,拒学点字。也看见他因盲,而产生的愤怒及恐惧,包括他被宣判盲了的时候,他到平日他与同侪玩的地方,他只坐在旁边,对於同侪邀请他酷酷的拒绝了,他想躺到草地上,但他充满恐惧的慢慢躺下来。到盲人学校后,他不与同学接触,他不认为自己跟他们一样。在他因和同学打架,被要求在房间自省,他那份恐惧,那份愤怒就爆发,他扯下所有床单,推倒所有东西,直到摸到录音机,听到了声音,他才逐渐平静。当他第一次遇到那个小女生,他也都还是持续说他看得见,甚至还骑脚踏车上街,总之,他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直到他开始录制广播剧时,有一天半夜,他起来按著开关,一开一关,他只说了电灯坏了,他开始逐渐承认,也开始哭出来,这是悲伤,但一个人一但开始有了悲伤,如果没卡在悲伤中,就会逐渐转成接纳障碍,然后是认同障碍。但他也认为自己跟正常人没有什麼不一样,他也告诉他的同学们,我带你们去看电影,当同学们说怎麼看,我们怎麼可能看,但他却说电影每个人都可以看,眼精看不见,但电影有对话及音效,我们一样可以享受电影,而且还真得带他们去看。一个障碍者是否会成央A关键取决心态,缺陷不能将人打败,但若自我放弃了,那这个人就是真得废了,因为他会顺著环境,在主流的路上动弹不得,而不是找到环境中的其他的小路。
4. 男孩的个性很倔,但通常倔的人也比较不容易被克服障碍。对於他的反骨性格,我推测有可能是来自中途至残的愤怒。因为在片刚开始的时候,小男孩是很乖顺的孩子,虽然外向、好奇、活泼,但感觉就是很乖顺,且讨喜的孩子,在校成绩也很好,人缘也好,所以猜想反骨是因为残障,也也钗]为看不见,没有安全感。
为什麼是我?为什麼我那麼倒楣。我再也看不到了吗?我看得见,我不是盲人。但现实又是残酷的看不见,那真得会让人产生很大的愤怒,让他显的很反叛,但这是我们必需关注的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否天生或后天,外显或内隐,当一个人身为有障碍的人,心中那份愤怒、抱怨、自卑都是常见的,而且逐以毁灭那个人或周维的环境。所以这份心理卫生的问题,也是身为特教老师该留意的。
结论:
1. 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
2. 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想像力相当重要,一个人的想像力,可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广度及生命的宽度。
3. 不要杀死孩子的想力,因为你可能正在杀死一个未来的伟人。也闭O爱因斯坦、也闭O毕卡索,也闭O贝多芬,也闭O任何一个领域的伟人。
4. 缺陷虽然使人无法很方便,但是却不代缺陷会使人废掉,缺陷没法使人变残废,只有自己才会让自己完全的残废。缺陷虽然会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动弹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进的能力,而是要换条路前进,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只是不是这主流的路上,而是在其他多数人所不能走的路上,但都还是可以到达终点。所以前进不了,不该怪环境,也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去找路或没有走对
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❻ 道德观察 自强之歌三胞胎盲童 观后感
WO
❼ 优秀励志影片观后感250字
11月25 日 ,我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叫刘浩的盲童学钢琴的经历。
故事里面的妈妈原来生的是三胞胎,结果回家时发生车祸,其中两个夭折,另一个被送往氧气箱,最后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刘浩。刘浩渐渐长大,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听到家里有音乐声,以为是孩子开收音机,却惊奇地发现是刘浩在弹琴。之后,妈妈决心带刘浩去学琴。好不容易他们在一个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师。在老师帮助下,刘浩获得了金奖。
这是部感人的电影,刘浩的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有坚强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对两个孩子的夭折、另一个孩子的失明,她坚强地面对事实,努力地把刘浩养大。第二次,当面对家里贫困而孩子又渴望学琴,她同样没有放弃,让刘浩去学琴。第三次,当刘浩不愿意继续学电子琴而想学钢琴时,她毅然带刘浩去北京找钢琴老师。第四次,她宁可自己去琴行搞清洁卫生,也要让刘浩天天有琴可弹。同样,刘浩也没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在妈妈的帮助与努力下,坚持练琴,向梦想前进。没有妈妈的坚持,刘浩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刘浩的努力,妈妈再坚持也等于自费。因此,伟大的母爱成了刘浩人生的明灯。
希望我妈妈一直支持我学习乐器,我会努力地练习。————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 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 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看《弹钢琴的盲童》这部影片后,我被小主人公刘浩身残志不残,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八年前,他的母亲因车祸导致早产,因为在保温箱里吸的氧气太多导致刘浩失明。刘浩三岁那年,他的母亲给他买了一台玩具小钢琴,它竟然用钢琴模仿麻雀的叫声。他的音乐天赋令母亲震惊,她明白音乐将是刘浩一生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刘浩学上钢琴,在有琴的情况下,刘浩每天坚持练琴,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竟然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
真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在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把钢琴弹的竟然这么好,他要付出多少努力,要克服多少困难啊! 而我身体健康家里有琴,可我怎么做的呢? 我不愿多练琴,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愿克服,结果父母花了钱而我却没有什么收获,比起刘浩我可真惭愧。刘浩真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在我们生活中,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偏心。不管你是残疾人或是健康人,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对生活有信心,不放弃,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实的。
所以,我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收获!以刘浩刻苦精神为榜样,做一个好学生。
❽ 天籁梦想观后感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天籁梦想》观后感:听见内心的声音感受天籁的光明
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
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所获得的票房,可以说是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
而《天籁梦想》的风格,虽不像《冈仁波齐》讲述了庄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样,一人一车横穿羌塘无人区,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电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区孩子。
《天籁梦想》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故事,算是励志电影吗?算,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综艺、梦想实现的元素,说是俗套也不为过,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们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连饰演几位盲童的演员,也是真正的盲人。盲人题材、藏区地域,决定了这部电影小众,也决定了真诚。
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娄烨的《推拿》,《推拿》的躁动与《天籁梦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籁梦想》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哈雷摩托的发动机的声音,风铃摆动、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当然还有穿插电影的主题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籁梦想》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
在电影中角色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来自天籁的盲童与哈雷摩托车手的相遇,容纳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就是真实的记录,故事发生在藏区,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的,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简言之,《天籁梦想》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回到开篇,《天籁梦想》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❾ 电影‘弹钢琴的盲童’是真实的故事么
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内蒙古赤峰市。从网络搜来的的剧情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刘浩自幼双目失明。三岁那年,母亲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摹仿出麻雀的叫声。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
也许能帮到你,这个电影真的很感人。
❿ 天籁梦想观后感小学
描写思路:以电影内容作为主题,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正文:
整部电影围绕著四个盲童,为了一圆上电视台唱歌的梦想而展开,叙述着中间所经历的各种波折过程!如果光以内容而言,西藏的秀丽风景、真实的孩童写照以及西藏动人的歌谣,其实还很是值得一看。
但不知道为什么中间出现了一段不太搭的哈雷骑士桥段,且根据一些摩托车自媒体的宣传,还以为该片是以骑士精神为主导的片子!如果各位想想这个桥段换成了一帮出游的大奔驰G,或者骑摩托车返家的农民工,甚至一帮开着超跑的富二代!差别在哪?
当时因为看到摩托媒体的宣传,进到戏院打算看看这部以摩托车为主角的电影,然而看了近一半,骑士的镜头其实不超过10分钟吧。但宣传上却各种灌输骑士精神如何伟大、护送儿童、甚至护送骨灰等,但说真的这个片段穿插得也有点过于生硬!
且也没有那些所谓的摩托车骑士如此伟大、甚至号称第一部以摩托车为主题的电影,我只觉得更多是绑架情怀,绑架了一帮不明就里,盲目跟风的车友会、俱乐部等。这样的宣传手法真的是极其失败的案例。
如果不绑架、不利用摩托车骑士的这些情怀,该片还是有看点的。只是在广大的摩托车圈中,只进行了零星的宣传,打著摩托二字来误导电影本身所要传递的内容,只能说这样的手法是不智的,不以核心的盲童以及人文关怀为主,非要大肆宣传摩托!这绝对算得上是失败之作。
对于电影我觉得可以给出三星半的成绩,但对于大肆宣传摩托的种种行销方式,我觉得是过于宣宾夺主的失败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