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电影《镜子》是怎么拍出来的
制作花絮里交待了不少内容,看一看就知道了。可能有的朋友觉得眼花缭乱,我把一些关键信息解释一下。首先,关于长镜头,这个其实是最容易的部分,镜头运动中留了很多剪辑点,一弯腰,一看手,就可以轻松切镜头了。最玄妙的地方,在于玩「镜子」这个电影魔术。首先,如果你仔细观看,会发现镜子外和镜子里的动作其实是不同步的,比如,青年戴戒指的时候,镜子里已经戴到手指根部了,镜子外戒指才碰到手指头。中年去拿安眠药的时候,镜子内外手形不同。跟食指比较,中指的位置有明显区别。镜子外,中指内收;镜子内,中指外伸。所以,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镜子里的」其实是「洞里的」。那个位置并没有镜子,成片里,是角色扶墙。实拍时,布景是这样的:中间一堵墙,在应该是镜子的位置,挖出一个洞,以墙为镜象对称轴,墙两边的布景是一模一样的。反而是拍摄测试的画面更容易说明布景的方法……拍摄的时候,若墙算中间,出镜演员在墙左边,则墙右边有一名(手的样子和出镜演员的手比较像的)演员跟出镜演员做同步的动作(如上所述,其实也不是那么同步)。对了,抱婴儿的时候,镜中人,也就是洞后面的人,也就是出镜演员,抱的其实是一个假人。拍电影有时候真的是像在玩魔术。每一个镜头都需要仔细琢磨。
② 镜子观后感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③ 关于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
、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④ 写一篇《镜子》的观后感
近日读了朋友的一篇武侠小说《熟悉的路》,感觉还不错,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朋友是个很普通的人,在文学方面也没什么成就,就他的话说,写小说完全凭一股热情。我很佩服朋友的毅力,也为他的热情所感动,出于对他的敬重,我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0余万字的小说。就在我还在昏昏沉沉揉眼睛的时候,朋友打电话来问写的怎么样。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又是他的朋友,我当然不能说假话了。并如实对他说:如果从文学造诣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值得圈点的地方;但有些地方还是很感人的,有属于你自己独特的地方。
面对我的坦言,朋友笑了:“你说的很对,我本身文字功底就差,当初下笔时,没想到会写这么多,完全出于对当前一些武侠小说粗制滥造与翻版复制不满,刚开始的时候我索性将他取名《毁灭江湖路》,后来觉得不够深刻,于是改成了《熟悉的路》。”
听了这话,我也笑了,不过笑的多少有些苦涩。前几天看报纸,听说《神雕侠侣》又要开拍了,我搞不清楚这是第三个版本还是第四个版本,总之是各种各样应该不少了。我不仅有些疑惑,有必要再来一次吗?我无法理解那些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难道只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观注,不论这种关注是招来赞赏或是臭骂,只要你在看我就行;难道除了《神雕侠侣》就再没有什么好的剧本,非要把那个不知被多少人拍过的东西再重拍上一遍。
是的,这个社会曾经出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我们就可以抱着那些优秀的东西停滞不前吗?整体社会都在飞速发展,文化却在徘徊?那些古老的经典毕竟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一些新的东西。
我有个建议,如果非要拍《神雕侠侣》,我看不如把我朋友的小说改成剧本,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个时代,不是要我们复制经典,而是要我们去创造经典。
忘记过去吧!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过去了。
⑤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00字
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然而,理想也是被需要的一个奋斗目标,但是它需要我们自己来实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理想,花儿的理想是开放出多姿的花朵:鸟儿的理想是建造坚固的巢穴。而我的理想是成为以为万众瞩目的音乐家。每当我看到电视上许多著名的歌手在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歌唱,用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在场的观众时,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位音乐家,让自己的歌声传遍五大洲,四大洋,去温暖每个人的心灵。音乐,我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吸引着一切,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它的旋律是那么的优美,它的声音是那么动人。成为歌手的理想更加是不会动摇的,因为我相信它不会抛弃苦心追求它的我,它会让我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音乐是我极其酷爱的,更重要的是它时常鼓励着我,让我有勇气。每一天,我总会有音乐的陪伴,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失败,遭遇挫折时,我从来不曾畏惧过,因为成为音乐家的理想总时刻提醒着我:现在的我离理想还是那么遥远,前面的道路仍很坎坷,加油吧!用坚定的信念去战胜一切吧!当我疲倦时,只要音乐的天赖之音响起时,我就早以忘记什么是疲倦拉。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路,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我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奋斗,勇往直前,我相信我将会一步一步的迈向歌手的道路,到达理想的境界!
⑥ 微电影观后感
微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80后的那个年代,是自己挥霍不去的记忆。看着电影《老男孩》,唤起那封尘的记忆。还记得片尾的那句话: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儿时的玩伴都不再年少轻狂,为了更好的生存,像蚂蚁一样不停地的爬行,不曾停歇,留下一串串脚印。
回想起儿时,脸上总是不时的闪过那丝不经意流露的微笑。《老男孩》那些趣事,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生活就像幻灯片一样,一闪一闪,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曾经朦胧不懂事的少年已成长,为了生活,社会改变了我们,我们也在影响着世界。
真实的自己只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显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露出苦涩的笑脸。曾几何时,谁知道需要这么做作,隐藏自己的感受,时刻保持礼貌的微笑。
青春是美丽的,《老男孩》里有太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然而纵使青春再美丽,可我们注定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