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报童的观后感
无边恶浪涌山城,赖有擎天柱不倾,三十八年风雨夕,“报童”含泪话亲人。看完后我们蓝天白云雏鹰假日小队决定举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几经商讨,这次活动的时间最终定在17日下午。太期待了!
我吃饱了午饭,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队长家。赵欣睿早已准备好了一大摞报纸,整整齐齐地堆着。各类标题鲜明又耀眼,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报纸特有的油墨香味儿。我们兴奋地上了李璟贤爸爸的车,来到了活动地点——山西路广场。
下了车,徐一楠妈妈把报纸平分给我们四个。我和李璟贤对视了一眼,笑笑。奇怪,刚才的那股兴奋劲儿已经荡然无存,面对匆匆忙忙流过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尴尬和害羞。我怀揣一沓《新民晚报》,低着头,也许是天冷,也许是害羞,反正我的脸已经红到了滴血的程度。妈妈拍拍我肩膀,温和地说:“先深呼吸,再放开声来叫卖,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缓缓地抬起头,试着喊了一声“卖报纸!”,觉得很可笑,就又无奈地垂下头。我们几个在地上踱来踱去,简直如临大敌。李璟贤的爸爸急了:“哎,我怎么瞧着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茄子一样?打起精神来,这点小事都办不成啊!”
别说,李叔叔这么一激,我们的倔劲儿都上来了:“卖就卖,看我的!”我顾不得害羞,抬起头,亮出嗓门儿:“卖报纸啦!卖报纸啦!1元钱一份!”可是,人们都回头来看我,那是一种嘲弄的眼神。唉,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抹去了心中的不快,更加大叫:“卖报纸啦!报纸!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特价,特价!5角钱一份!”唉,没办法,只好试试减价的招儿了。果然,有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走过来,和蔼地说:“小姑娘,给我拿一份《新民晚报》,再来一份《南京晨报》吧。一共多少钱?”我手忙脚乱地抽出一份崭新的《新民晚报》,又到别的队员那儿翻了一份《南京晨报》,抹平,递给老奶奶。我一边做,一边感激地说:“奶奶,我给您特价,只要1元钱。给,您的报纸。”老奶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1元硬币,放到我手心,又慈祥地看了一我一眼,拄着拐杖离去了。
我握着那枚硬币,感慨万千。于是,我便抬高了价格,7角一份。不管怎么说,还是比报亭便宜一毛钱吧。其他队员见我挣到了一元,纷纷效仿。“卖报纸!卖报纸了!”的喊声连绵起伏。我又走近一位叔叔,问他:“叔叔,买份报纸吧!”,他竟然不屑地瞪了我一眼,嘴里嘀咕:“小屁孩儿卖的报纸怎么可以买?肯定是假的!我还是到报亭买。”我愣住了,不甘心地说:“要不,我给您特价……”那位叔叔看都不看我一眼,大步流星地走开了,丢下一句话:“去去去,别烦我!”
我呆呆地站着,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想了想,又把价格砍到了6毛钱。应该有人买了吧!
李璟贤凑到我旁边,悄悄地说:“你怎么卖的?都已经挣了1块钱了!”我很大度地说:“你可以在我旁边,看我怎么卖的。过一会儿你就明白了。”她点点头。
我更加起劲地喊着:“哎,卖报纸嘞!6毛 6毛!便宜了!”我不停地问过往的行人:“叔叔阿姨,买份报纸吧!了解了解最近的国内外大事吧!”终于,一位阿姨停下了脚步。她和善地说:“小朋友,你还真会做生意啊!好,我买五份《金陵晚报》,再买一份《21世纪》英文报。”我很轻松地递过5份《金陵晚报》,又翻了老半天,才找出一份《21世纪》,递给阿姨。我略作计算,说:“阿姨,一共3元6角。谢谢您的惠顾!”阿姨左手递钱,右手接报,听了我的话,“扑哧”一声乐了。
过了一会儿,两个初中的男孩儿被我的叫卖声吸引了。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从口袋里搜了半天,摸出1个5角硬币,另一个胖胖的男生又给了他一个1毛币,他把钱放到我手里,说:“《体育快报》有吗?拿一份。”我快活地应道:“有有有!给!”
我们就这样叫卖,用真诚的心、嘹亮的声换取了一份份收获。我的收获很不错哦!有将近10元钱呢!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交流着卖报经验。说来谈去,总离不开四个字:胆大心细。
Ⅱ 看革命电影观后感 怎么写
《革命者》观后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今天在毛概课上观看了《革命者》这部前几个月上映的电影,该电影讲述了李大钊一生光荣的革命经历,李大钊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这让我不禁感慨万千,正因为他的英勇就义,中国革命之火才能被彻底点燃,席卷整个中国,共产党才得以诞生,新中国才得以建立。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饱受欺凌,没有人权,列强们无底线地压榨剥削中国人民,中国迫切需要革命来改变这一切。影片中一个手无寸铁的中国报童在上海租界被一个俄国人残忍杀害,那个俄国人目中无人,蛮横无理的态度让我感到无比愤怒,李大钊知道后,悲痛万分,便展开了游行讨回公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那个俄国领事说到“这里不是是美国,英国,这是俄国租界”,然后李大钊回击道“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中国是我们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铿锵有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反抗外国人的残酷剥削。最终俄国领事妥协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最终讨回了公道。中国革命事业也就在这时开始萌发,那些野蛮无理,凶残霸道的外国侵略者还没有意识到一场伟大的变革即将展开,足以撼动他们在中国的统治,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将来中国人民会将他们赶出中国,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中国会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雄狮将会苏醒并让世界为之颤抖。
李大钊先生,常常被人称呼为守常先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反抗成功之后,他会和工友们说谢谢,然后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在那个会读书认识字之人极其稀缺的时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编辑,还曾留学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却丝毫未有傲慢之气。他期待孩子们都能去识字读书,扛起中国站起来的大旗。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未来,和他们成为朋友。遇见已经工作的报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后送妹妹去读书,遇见澡堂里的小朋友大庆,希望可以为天下人去做事,他做事不为私心,一切为未来中国而服务,走上断头台,他告诉世人要心怀希望,要相信。李大钊先生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带给人们希望,给青年人指明了一条可救国救民之路。
现在我们强大的祖国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学会珍惜,更要努力学习,勿忘国耻,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资料来源:知乎-《革命者》观后感
Ⅲ 《马戏之王》的观后感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现代歌舞片俨然变成了鲜有人去触碰的雷区:高居不下的制作成本无法保证卓越的舞美效果,台前幕后的名气与阵容,跟票房之间似乎也难以挂钩。自21世纪初的《红磨坊》《芝加哥》以来,在人气、票房和口碑上有所突破的歌舞电影屈指可数——要知道,一部音乐题材的传记电影,至少还能在颁奖季溜达一圈;而一部歌舞片如果不能获得观众认可,就基本注定泥牛入海。
这就让《马戏之王》的处境显得有些微妙了。没有直接的百老汇音乐剧作为改编基础,会让电影本身不像《发胶》《妈妈咪呀》那样,有着稳定的观众群体和舞台编排。但另一方面,强大的制作阵容又让影片本身有着可靠的质量保证:比尔·康顿(《芝加哥》《追梦女郎》)担任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多年合作伙伴,内森·克劳利负责艺术指导,凭借《爱乐之城》摘得奥斯卡和托尼奖的创作组合,本吉·帕塞克和贾斯廷·保罗的加盟,都是效力十足的定心丸。而最终,电影在这些硬件基础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
但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从来都不能直接等同于一部好电影。2017年末连番上映的一大批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纷纷折戟沉沙,其后的重要原因,不是因为制作敷衍,而是缺乏趣味——这对于年末假期的合家欢氛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吸引点。《马戏之王》在戏剧成分上做出了很大妥协,大幅度地削弱了其传记属性——这对于富有时代感的服化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但与之相对的,现代化的歌舞秀冲淡了故事的严肃性,让整部电影得以成为一场令人愉悦的,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华丽庆典。
当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巴纳姆及其马戏表演是受到其存在时代的约束的:对动物表演和特殊人士的展示,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剥削性质。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候,马戏团和杂技团是那些特殊人士唯一的栖身之地。与充满恶意的外部社会相比,这里甚至成为了乌托邦一样的存在。这也就让《马戏之王》的人物传记部分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最低限度谈论历史的同时,让富有历史感的故事也能融入现代语境——走出了充满偏见的时代背景,变成了对梦想和平等的歌颂。
而由于其深厚历史属性,《马戏之王》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不必按照传统歌舞片的叙事曲线来确定影片节奏。这也使得电影在角色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像休·杰克曼,米歇尔·威廉姆斯以及丽贝卡·弗格森这样的演员,不仅能胜任常规的歌舞表演,在表演上也更具可信度,也更加可圈可点。而扎克·埃夫隆和赞达亚的迪士尼出身,即便缺乏可塑性,但在吸引青少年群体上,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尤其,对于扎克·埃夫隆来说,《马戏之王》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歌舞青春》走出来的最大明星,他的职业生涯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相当独特的东西,难以简单定义。从《发胶》到《邻居大战》,从《我和奥逊·威尔斯》到《海滩救护队》,从《报童》到《灾难艺术家》,在经历了摸索表演道路的诸多尝试后,和身材姣好的阿曼达·塞弗里德一样,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了歌舞的老路子上。虽然不如同辈的戴夫·弗兰科那样富有天赋,但他的身上依然是有着东西是无法复制的,那就是老派电影明星的魅力。
在经历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之后, 由于持续遭到批评剥削和动物虐待问题,巴纳姆的遗产,世界三大马戏团之一的玲玲马戏团终于落下了帷幕。事实上,从一开始,巴纳姆和他的马戏团就已经饱受争议了。《马戏之王》对巴纳姆的描绘如同走马观花一般,略过了那些最糟糕的一面,将镜头对准了充满奇迹的“空中飞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会显得过于主观和有失偏颇,但巴纳姆想通过马戏表演,为大众带去触手能及的娱乐的精神,确实地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继承。
真正的马戏团可能会关门大吉,但是巴纳姆和他的娱乐精神,却仍然活着。
Ⅳ 舞蹈“小报童的歌”观后感
舞台上每一个小演员们都全身心地投入一招一式,毫不松解,生动的小报童形象,让人不由自主的哼唱那首经典的《卖报歌》小报童不怕吃苦的精神,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感召
Ⅳ 报童的观后感
首先简要叙述原文内容,对所读文章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写作部分主要是为写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前期铺垫。
这部分写作的重点一定要突出“简”。接着表明自己的感想,即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写出能支撑观点的事实,展开联想。一篇简单的读后感就完成了。
“玲玲玲……”我怀里像是揣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因为这堂可是语文测验。老师一把试卷发下来,我就三下屋除二地做好了,幸好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难。当做到了阅读这道题,这篇阅读的题目是《报童》。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片文章是写一个小姑娘为了帮助病了的`邻居张大爷,每天都要在寒风中卖报赚钱。在寒冷的一天傍晚,作者买了她的一份报,她竟为了找一角钱给作者而花钱买票上车,当时作者非常感动。表现了这个小女还那种心地善良,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读了着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舅舅。
我的舅舅是开公共汽车的,整天在车站忙来忙去,很夜才回家,那是因为他对工作太负责了。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个商人上了我舅舅的车,说是赶路去外地做生意懂得。可能是因为行李太多了,商人下车了,却拿漏了一个行李,我舅舅把车开会车站检查车的时候才发现。
舅舅想:一定是那个商人留下来的,要是那商人发觉了,他一定会非常哪个着急,我得赶快给他送去。于是,舅舅便骑着摩托车去找那个商人,经过千辛万苦,才知道那个商人住的酒店,就把那个大皮箱还给了商人。那商人把皮箱打开,里面竟装满了一叠叠一百元的钞票。那个商人非常激动,说要给舅舅一万远。
可舅舅说:先生,如果我是要钱的话,我就不会把这大皮箱还给您,您还要用钱做生意,记住要好好保管呀!”说着,舅舅也不留名,骑着摩托车回家了。这是那商人查我舅舅的家庭电话,打电话来到家里,说是怎也要好好地感谢。我们才知道这件事。
读了《报童》着篇课文,我体会到做人的大道理:做人一定要诚实,无贪念。而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但也有很多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世界沙锅每个人都能作到诚实善良,拾金不昧,那么,世界将变得多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