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徒手攀岩》观后感5篇
《徒手攀岩》讲述的是亚历克斯·霍诺德在2009年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目标,徒手攀岩酋长岩,为此他先后做了1000多次的尝试和准备,在借助绳索攀爬了接近60次的酋长岩之后,他追求卓越的完美,在无绳索保护下爬上酋长岩的故事。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徒手攀岩》观后感一
纪录长片的院线狭路
纪录长片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自从影史星海中异军突起,到如今各国院线固有一方天地,其间已走过近百年的探索路程。
1922年,当弗拉哈迪将世界上首部纪录长片《北方的纳努克》捧到观众面前时,听取惊叹一片,看腻了“抓马”的叙事与镜头,如此新鲜而真实的素材,令当时的电影拥趸们爱不释手。但热度稍纵即逝,同样出自“纪录片之父”手中的《摩拉湾》,已难以复制前作的成功。这大概也算纪录长片与生俱来的困境之一,它的确不像多数商业化的类型电影,可以享受屡试不爽的流水线作业;但这同时赋予了纪录长片某种先天体质,即渴求创新。
创新镜头语言,拓宽观察对象,挖掘探讨主题,2019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即可看作世界纪录长片踏出的新鲜脚印。电影聚焦于一次极限运动——攀岩者亚历克斯·霍诺德挑战徒手攀登酋长岩。由于极限运动过程的一次性与徒手攀岩本身的聚焦难度,其实这部纪录长片的制作同它所凝视的这场挑战一样,不可行差踏错半步。不加任何保护措施的攀岩者霍诺德、岩壁各段悬挂的负重摄影师、集中调度机位与角度的导演,三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好在导演金国威与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这对夫妻档是资深的攀岩爱好者,之前也已有《攀登梅鲁峰》的成功制作经验,因而保持客观记录态度,同时尽可能减小对拍摄对象身体及心理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变得可能。最终,807天的制作周期,以纪录片台前幕后的集体登顶成功而告终。
但居高不下的评分与寥寥无几的观影人次常成为纪录电影的院线归宿,2017年关注慰安妇现状的《二十二》票房1.7亿已是观影奇迹,其实2019年记录身边人的《四个春天》票房破千万也不算常态,更多院线纪录片的票房均以百万抑或十万计。除非引发强烈社会共鸣,如《徒手攀岩》这类常规聚焦专业领域、具体事件的作品,受众面十分有限,且娱乐性缺失的情况下,观众仅凭爱好或对奖项追捧,走入影院的几率更是低之又低。所以,即使本片有奥斯卡荣誉加身,院线这条狭路对《徒手攀岩》而言,也并不算好走。
祛魅极限运动
如果《徒手攀岩》是一部符合大众期待的商业片,那么你将会看到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在女友支持下,经过一次挫折,然后重燃勇气,终于成功登顶。但好在这不是一个“超级英雄”的俗套故事,而是一段取材真实的实战记录。
对于霍诺德这项史无前例的挑战,导演兼同行金国威夫妇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以艺术角度,他们愿意记录一桩可能成真的神话,但从伦理考虑,这毕竟是一项危及拍摄对象生命的事件,他人无权左右。但于霍诺德而言,徒手攀登酋长岩是他的终极目标,与是否被拍摄毫无关系。于是,经过2015年至2016年的前期探讨与充分准备,电影于春天正式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开机。
除中立的制作立场外,导演对徒手攀岩这项极限运动的祛魅解读同样值得称道。全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其中包括霍诺德的其他尝试与练手,多次到达酋长岩考察攀登路线,和团队共同把岩壁分段拆解并集中讨论难点,不断进行带绳训练,并实地排除障碍。如《GQ》中的一篇报道所说,相比较奇迹,电影呈现的其实是一项周密的攀岩工程,“事实上,影片中真正惊悚的无保护攀爬酋长岩的镜头只有13分钟,前一个半小时讲这个目标在Alex心里怎样酝酿了8年,他又如何集中花2年时间来准备。在奇观背后,整个准备的过程像是一本攀岩教科书,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所有人都能学习的。”
通过记录霍诺德的失败、返场、摸索,《徒手攀岩》真正做到了真实、客观、极致,无疑是这个时代凤毛麟角的优秀纪录电影。
《徒手攀岩》观后感二
昨晚看了一晚上央视电影频道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居然没有最佳纪录长片的颁奖片段。一并被剪掉的还有几个“无关紧要”的奖项: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纪录短片、最佳动画短片、最佳真人短片等等。很无语。
朋友圈里的岩友都在刷屏“FREE SOLO”获得了奥斯卡奖,今天又有好些不玩攀岩的朋友、同事问我有何感想。这是大神的事情,我只是个爱攀岩的人,我能有什么感想?!
------呃,------ 还是写点吧,作为户外记录片、汉诺哥、金国威导演的三重粉丝。
虽然早有这个计划,但汉诺哥说,偶数年才是他的大事年,所以知道他2017年free solo了酋长岩,感觉有点奇怪,单数年也搞大事啊?就一直期待能看到相关影片,一年多之后,这个月15号才第一次看到,但是我居然没能一次看完,因为期待与实际相差有点大!
影片还是一贯金导、伊丽莎白.柴的风格,先摘取一截重要的片段、吸引眼球的画面,然后再开始叙述。我第三次看的时候,只看了最后20分钟攀爬的片段,才终于找到心潮澎湃的感觉。如果你看了感觉也一般,不要紧,你不是一个人,看看豆瓣的第一条评论,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观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看过alone on the wall、honnold3.0。虽然前2部片子由其他人导演制作,但可以把它们与free solo看成汉诺哥的三部曲,如果你因为奥奖喜欢上了他,想要更全面的去了解他,看完这三部片子,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果你想在一部户外记录电影里找到看大片的感觉,我推荐你看meru,同样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的作品,那部片里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有灾难,有死亡,有温情,有励志,有徒步,有攀岩,有登山,有绝美的风景,有顶级的片尾曲。meru获得2016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提名,那也是我迄今看过最好的登山纪录片。如果你心有抑郁,我推荐你看the dawn wall,那是一部纯粹的攀岩片,但我相信你会哭,如释重负的哭。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的攀岩,不是奥斯卡影片里那样的!玩过,你就知道了!
《徒手攀岩》观后感三
在看 Alex 的 free solo 时,我脑海里偶尔闪过《爆裂鼓手》的片段:同样的疯魔般某种趋于极致的生命体验,同样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偏执眼神。
《爆裂鼓手》可能更多是血管暴起地愤怒嘶吼:fuck!我就是要搞定它!而《徒手攀岩》则是心绪平定又暗藏恐惧地完成它。
除去极具生命力意象,确保完美否则就是死亡外。Alex 告诉我们的更多是:倘若你已经如此想要某个事情发生,你该如何去做?
事实上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靠青筋暴起,咬牙切齿地愤怒就能完成的,电影的拍摄是为了呈现某种极致的情绪。而倘若生活中,那势必是长远地规划,不懈地坚韧与平静地等待换来的。因此当一切来临时显得如此水到渠成,而《徒手攀岩》,只是忠实地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samurai spirit(武士精神)
Alex 做的事情更像是即将远行的武士,出征前安置好家人,穿上锁子甲擦亮弯刀,拍拍朝夕与共的战马,与同伴呼啸而去。
当要去某种极致体验时,无可避免需要面对社会责任,亲情爱情等问题。对 Alex 来说,极致体验不是问题:每个人都随时可能会死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free solo 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直接抛到了你的面前,直接得容不下一丝闪躲。于是大部分人感到恐惧,而对 Alex 来说,直面恐惧是创造力的源泉。
if I had some obligation to maximize my lifespan ?
no.
Alex 不认为自己应该有为了他人而长命百岁的义务。又或者说他觉得生命的决定权应该归属于这个生命体本身,任何对生命体本身有所束缚(或者说责任)的事情,实质上都是在阻碍他成为“他”。
而这件事情投射到家人和女友身上,也很明确:
他的母亲也许是经历过很多次挣扎和讨论,最终意识到“生命体的自我实现”对 Alex 是多么重要而美好的一件事。
而对于 Alex 的女友来说,Alex 很明确他们的不同,而这样的不同无法改变,或许也不用改变。
对 Sanni 来说,生命的意义是过得幸福美好。而对 Alex 来说,幸福美好不能确保任何事情, 朝向幸福美好去努力并不指向伟大,而对他而言生命是场战斗,是追求并达到完美的过程。
在给家人们明确了之后,绝地武士也开始上路了。
战斗之道
某种意义上,他如同诸子百家中墨家的传人。践行着苦修士般的生活(素食主义,日常训练,节制情绪,极简主义的生存方式)。让他感到愉悦的绝对不来源于食物的口感,房屋的大小,而来源于当 Alex 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与精神意志时,能达到的效果。他在一次一次地更新着自己的上限,而这种事情本身,就是神迹:创造着伟大的同时,也将自己塑造成艺术品。
不知道你是否有见过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武士,绝大部分经历过刀与血的武士是不会一味凭着鲁莽之气胡杀乱砍,事实上靠着蛮勇杀敌的大多是新兵。
Alex 在做 free solo 时,同样如此。他为了攀上理想中的岩壁,做了几年的准备。不仅如此,如何选择岩壁上的路线,在不同难度点选用的姿势,天气情况,时间计划,摄制方式等等都逐一实践安排。
武士同样如是,在进入沙场前,是无数次空击,砥砺,沉默,忍耐。当他终于确信自己的心脏能不再惧怕敌人的撞击,当他终于确信自己的双手能不再颤抖以致控制不住武器,当他终于确认自己的胸甲能够能不再脆弱以致抵达不住飞来的箭羽时,他方能笃定地踏入战场。
一切就绪后,武士只需要在黑暗中逐渐抬头,默数“one,two,three“,挥刃,杀敌。
终极命题
我们应该如何存在?或者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整部影片中,Alex 一直在尝试探索或者表达他的态度和思考:一个人没有责任承担他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唯一的责任应该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影片中他谈及他的思考的时候,总让我恍然间看到了《荒野生存》中 Christopher 的影子。
rather than love, money,faith,and fairness.give me the truth.
Christopher 脱离城市,步入荒野。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他相信生命的意义绝不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中,他愿意将自己的生活与灵魂交付荒野之中,认为只有自然之中才存在可能的意义,他随身携带的也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尼采: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是野兽,同是两者。
某种程度上,Christopher 与 Alex 是一类人,他们尝试剥离某种社会身份与意义,愿意用人之为人的最本源的事物:血肉之躯去探测人类的极限,去思考那个终极命题。
而如何到了最后 Alex 能找到什么答案的话,一定是他攀在悬崖峭壁上掠过耳畔的清风告诉他的。
《徒手攀岩》观后感四
酋长岩是亚历克斯2017年6月3日徒手攀上去的世界第一人,耗时3小时56分钟。酋长岩高3000英尺,号称“攀岩宇宙中心的伊尔酋长岩之巅”。电影在前期的铺垫做的非常充足,亚历克斯在一次次挫败感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坚持了下来,他可以说是一个生活上的怪人,也正是因为这种奇怪使他能专注于攀岩—这项他热爱到血液里的运动。电影在最后那半个小时里非常的让人揪心,在看电影后半段开始徒手攀爬酋长岩的时候我的心一直砰砰地跳...最终他成功了,我虽然体会不到他对攀岩的那种炽热的爱,但是我能感受到,攀岩对于他来说,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徒手攀岩》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希望我也能追逐自己热爱的事情吧!
《徒手攀岩》观后感五
不愧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获奖影片,全程完全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前段的铺垫让我们更加了解主人公专业攀岩者Alex这个人,让他在观众心中更立体更丰满,而后段无保护攀岩过程一度紧张的我不敢看、手心冒汗,无论抱石绳段、耐力角、极限平板还是横切段,都感觉危险至极、难度系数爆表。
我想攀岩不仅是Alex的兴趣爱好,更融入了他的生命,变成了他的使命和信仰,始终不弃,是他最喜欢最快乐的时刻,勇攀高峰,攻坚克难,也正是这些极限运动爱好者的本能所在,他们的人生是精彩、有魅力和有价值的,那种坚持,那种追求理想的决心,为自己所爱的事努力的人,本身就很伟大、闪闪发光,在影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美丽壮观的风景,更能从中学会努力追求梦想、战胜自己的正能量,感觉这不光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洗涤心灵的励志片,我看得很震撼,绝对值得到电影院体验!
2.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推荐一下
《飓风营救》很好看的好像是英国片吧。老爸永远担心儿女的安全,你论你多大,你会需要他的
《十二怒汉大审判》在这部片子里你能看到人性,那种人性最原始的探讨,没有香港片的打斗没有好莱坞的科幻,但是,它很精彩
《绿灯侠》剧情很好,很符合好莱坞的特点,霸气,强大,但是这部片子没有学问,个人感觉哈,单是适合消遣时间,无聊可以看还很过瘾
《至暗之时》我想对于这部片子大家的影评或许不高,单是这部影片是值得推荐的,从开始到结束你的心草来没有放下去过,(我喜欢那种紧张的时刻,感觉很棒)很紧张的剧情,你尝试过为片中的主人公担心么??你一定该试试
《白象》一个杀手的故事,到最后看了别人的影评我才突然发现,原来那个小女孩不算是幽灵,她更像是你内心深处的精灵,指导着你,个人感觉这种感觉的影片是很不错的,强大攒一个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你看时可能会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血腥没有暴力没有香车没有美女,但是请坚持看完它,请坚持看完好么??这部电影可以打五颗星。看完后你的感触,会、、、、、很大。你自己会知道韩国片
《杀人回忆》还是韩国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看这部片子你看到第4个被害女人将要出事时我敢说你一定为她担心了,呵呵你看看就知道了 ,各种推荐啊网上的对此片的高度评论到了夸张的地步,摘录几位电影界人士的观后感: “史上最好看的韩国电影” “毫无破绽的完美电影” “这样的影片,放眼中国,无一导演有实力拍出。” “看过这个片子,中国电影真的可以回家休息了。” “在一流的商业技法中又能加载沉痛的集体反思,这也是韩国电影崛起并在亚洲称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男孩》这是一部韩国片,有很多人称他为犯罪原理篇,这个是很推荐的,也证实了一件事祸从口出,也许你只是告诉你最信任的 朋友,可是有人花四五年专门研究你,报复你,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特别大,算是一部很强烈的伦理片吧,我很推荐
《丑女大翻身》整容前的特大肥妞,整容后的究极美女,这部片子就是那个传闻中美到让交警喷鼻血的电影啊。
《色即是空》讲我喜欢的爱情味道,好男人的体现,其实这部片子一点都不黄的,还有第二部,虽然和第一部雷同好多但是还是很推荐啊啊
《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是一部爱情片,剧情也挺棒的,我个人很喜欢男主人公,那张脸总给人不一样的心跳
《雏菊》这部片子大概地球人都看过,杀手和一个女人的爱情,唉,有点伤感啊,唉,你没看过???我靠。你out了
《假如爱有天意》你相信爱情有天意么,老天在看么?上辈子没有结果的恋情,这辈子终于。。。。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的感触特别强烈,很适合你和女朋友一起看,如果你们真的都准备好好好的哭出来,情有独钟啊
这些是一部分啦,每一部都很棒的,建议你全部看看,虽然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单是真的都是很推荐的。还有一些没贴给你,不够在告诉我哈。。。。
3. 谁能给我一篇《爆裂鼓手》观后感,500字以上。励志方面的
《爆裂鼓手》观后感
片子毋庸置疑,是通过师徒间的对话,展现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一定要争第一,一定要为了那些奖状、虚名而忍耐磨练至疯狂。我在电影群中说,这故事就是专业版的《霸王别姬》,核心只有一句话: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倒是片中魔鬼老师弗莱彻对音乐一些严酷到近乎变态的标准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他能在众多乐器一起演奏时分辨出哪个乐器在哪个音上跑调,对于男猪的架子鼓,那就是能听出节奏时长的错误。我半途而废的学过一些吉他与架子鼓,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是专攻音乐的,知道达到这样的水准是一种什么难度
抛开弗莱彻人性扭曲的一面,我觉得这个细节体现了他的专业化。当时弗莱彻正通过高压心理战术排除走调人员:有人走调了,他要自己站出来,因为他站不出来,说明问题更大--一个搞音乐的连自己走没走调都听不出来?言下之意,他认为没达到这个条件的人将来以音乐为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是对职业的侮辱,将音乐的职业水准提高到流行音乐之上也是本片的一个主导思想,这从男猪桌子上贴着的一张相片也可以看出来。
“少壮不努力,老大搞摇滚”,影片认为,在音乐这一行,即便是打鼓也应该在经典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登上林肯中心为荣,而不是当个街头地下室的摇滚乐队鼓手,永远隐藏在主唱与吉他的后头,在歌曲编曲中处于弱势与配角的地位,即便是一个节奏从头打到尾也能顶个英伦摇滚的招牌到处晃。
4. 爆裂鼓手观后感
听说《爆裂鼓手》非常经典,自己抽时间看完了电影。看完以后,可以说给我内心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电影讲述了一位在谢弗音乐学院读一年级的青少年安德鲁,自幼成长在单亲家庭,却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
电影里安德鲁每天坚持练习,引起了学院顶级爵士乐团导师弗莱彻的注意,从而拉开了他与导师、父亲、女友、乐队其他成员之间,特别是与自己内心“斗争”的故事。
看完电影我想明白了很多事,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能力达不到,也不是因为知识学得不够好,技能掌握得不够多,而是忽略了:简单、专注、重复和一定要做成一件事的决心,有了这份决心为梦想做支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摒弃掉琐碎的干扰,专心致志地逐梦,成事的概率就能大大地提高!

5. 求爆裂鼓手的观后感,600字以上
以勤开径,以苦作舟
——《爆裂鼓手》观后感 昨晚散步完后看了这部电影,真的被它深深的震撼到了。这部电影是一部音乐为主题的励志电影 。
19岁少年安德鲁一心想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在一次大学乐队排练中,他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弗莱彻确实是个“变态”,不仅精神上侮辱你,还对你肉体进行攻击。安德鲁为了争夺弗莱彻的乐团核心鼓手这个位置,他忘我的训练。每当受到。弗莱彻赞扬的没过多久,安德鲁又会被弗莱彻狠狠的批斗以及各种刁难。这就是所谓的,鼓励,打压,鼓励,打压。正是在在严师督教下,以及安德鲁对音乐的热爱,安德鲁最后在音乐节上证明了自己。
安德鲁用自己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想成为万中无一,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以勤开径,以苦作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大概无人不知。但大家却更喜欢引用它的下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句话真是害人不浅,它把一切由于自身不够努力导致的失败,统统归咎于天份不足、运气不好、时候未到。来说本片的主角安德鲁。在遇到翻天覆地般改变了他鼓手生涯的弗莱彻之前,他不过是个无名者。为什么?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不够努力。他太容易分心了,要陪父亲看电影,还要搭讪妹子,连自律精神都欠奉,意义重大的第一次排练居然迟到。一个有些天分,却不够努力的大一新生,考进最顶尖的音乐学府、加入最高竿的乐队、来到最严格的指挥手下,怎么可能不被狂虐?
6.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
努力和拼尽全力的区别?
本周看完了《爆裂鼓手》,坐在桌前写这篇影评,这部2014年上映的影片之前一直没看,这次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脑海里鼓声不绝于耳,真的体会了余音绕梁!
该片讲述了一个音乐系的学生安德鲁在追求成为顶级鼓手的梦想之路上,碰到了魔鬼教练弗莱彻,从此把喜欢变成了残酷的训练,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疯狂训练和被教练打击中技艺有了质的突破,但自己也承受不了压力而崩溃了,后来再一次遇到老师,虽然还是有巨大压力,但这次没有退缩,重返舞台,在激昂的鼓声中凤凰涅槃!
影片从一段鼓声中慢慢拉开序幕,静默、黑屏,一段紧密急促的鼓声开始,我们渐渐看到走廊尽头练习室里一个打鼓少年,经历了坎坷的追求理想的过程,影片又在这个少年一段疯狂、狂野的鼓声中结束。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高考前的一段时光,记得准备高考的日子里,每天至少要练习多少个小时的题目,才能在三天中展现出色!还有马拉松比赛的准备,没有长期刻苦的刻意练习,是很难有机会见证自己创造奇迹的机会!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安德鲁手在滴血,血和汗水滴,然后把手放在冰桶里缓解疼痛,然后继续练习!很多时候我们是要逼一下自己的,别人可以用“good job”鼓励我们,但我们不能依此来无止境的谅解自己,没有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是不与荆棘为伴的。
如同安德鲁最后燃爆全场的鼓声,点燃梦想,挥汗如雨,唯有流过血的双手,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