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1同桌的你观后感
昨晚期待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演完以后,感觉包袱很多,今天看了很多网友的评价,评价褒贬不一,这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欣赏价值观。
其实计较少一点,包容多一些,幸福会更多,这是我的感受。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部分人人忙忙碌碌,偶尔听听郭德纲的相声,看看赵本山的小品,博您一笑,开开心就可以了,愿意看愿意听就多看点多听点而已,不要深究教育意义,只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种调节心情的调节剂,中医讲:笑对身体健康又很好的治疗效果。有一次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宣传的是“大笑疗法”,我感觉很好。笑一笑,暂时忘掉很多烦恼,心态好的人,会让你更加幸福,就可以了。
我去德云社听过一次相声,当天郭德纲在,他的徒弟翻说郭德纲的相声,虽然在网上听了很多遍了,但现场感觉还是不同,笑的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建议大家还是听现场版的,因为视频和现场的磁场是不同的,建议朋友们还是听现场版的。其实很多讲课的老师也是如此,出版的光盘不如现场版的好!
我很同意郭德纲说的一句话:相声担任不了教育人的责任,听相声,哈哈一笑,忘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了,国粹京剧听了一场《三岔口》就有教育意义了?所以小品让大家哈哈一笑就已经很成功了。
中国目前的社会是前进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老一批的艺术家如果不跟上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创造的作品不会被社会接受,不是否定老艺术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老艺术家在特定的那个环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创作的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做的贡献是被肯定的。中国迅速发展,每一个时代的人接受的“教育版本”不同,所以欣赏的需求也不一样了,这就需要适合这个时代的一批新的艺术新人,所以很支持郭德纲的相声和赵本山的小品,不要过多的去批判,郭德纲的相声赵本山、小沈阳的作品被老百姓接受,已经是很大的不容易了,不要要求的太多,才会更加的快乐。小沈阳红了,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有人骂他“娘”,他给你带来了快乐,就可以了,不用计较太多,计较太多了会让你心里不舒服让你不愉快,所以还是少计较一些,快乐就会多一些。
随便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祝愿看文章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财源广进,心想事成!
Ⅱ 同桌的你观后感
一部由高晓松监制的电影,电影有点轻喜剧的感觉,至于电影主人公我觉得也是有原型的。像老狼一位上世纪90年代的歌手,因为《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
我这里所说到的主人公原型:我觉得其实就是老狼他本人,那时候他和他的未婚妻从高中认识(现在是他的妻子)。1988年的春天,在北京八中读高三的男孩王阳(老狼真名)参加活动经过中山公园时,遇见一个穿着蓝色背带裤的长发女孩坐在木椅上静静地看书。两人一见钟情,王阳为这位女孩魂不守舍,得知她也是八中的同学后,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至今在八中的一棵梧桐树上还能找到两人当年山盟海誓的刻印。
1988年高考,潘茜(老狼妻子)考入北大,而老狼被哈工大录取却因为父母原因未能成行,转读民办的北航三分院。但潘茜作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孩,大学毕业后,毅然搁下爱情,前往美国留学。这里我很佩服她,留学斯坦福的、然后是硕士,雅虎的创始员工、原Google中国产品市场总监,而老狼在经历了毕业后一段不如意的工作后(其实和潘茜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了),后来才决心与高晓松一起投身音乐事业,后来才因为专辑《校园民谣》的大火,甚至通过长途电话把《同桌的你》献给了大洋彼岸的爱人。潘茜深受感动,毅然抛下在美国已有成就的事业,最后因为校园民谣而挽回了当初的爱情。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感觉的主人公原型,至于是不是有待考证,再说下电影。
电影的整体感觉还是十分和谐的,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人物的场景的搭配,看起来十分和谐而有趣,不乏带着幽默的氛围。当然也有给人感受深刻的剧情,比如:
给我感受最深的估计就是周小栀(周冬雨饰)婚礼上同学相聚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再想: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也想起来哪位教授所说的: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我,我劝大家也不要去。因为你会看到:有人进大公司,开保时捷来,有着诱人的头衔;有人自己创业,但不是很顺利;有人去做非盈利机构,生活朴素。也正如电影里那样,有人坚持自己的梦想,比如做蜂蜜的胖子;有的默默无闻,比如那个所谓的“小城管”;等等……
这时候你又会怎么想?你会攀比,为了外在的荣耀,你可能会忘了自己的梦想,然后去追求短期比较容易成功的事,或者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公司。如果这样,你就错了。你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最有价值的梦想实现的过程越为艰难!
虽说在我们的身边,至今还有人常常喜欢拿“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的名言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其实,“只想”当元帅的士兵,能说他是好兵吗?当许多人都在竞相追逐“待遇丰厚”、“地位显赫”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有一种警觉:自己是不是离理性越来越远了?是不是离理想化越来越近了?人的职业定位、事业定位、成功定位不妨有一个宽泛的“摇摆空间”,不必把自己局限在逼仄的胡同里,不要把自己吊死在一棵大树上。
也许多年未见过的聚会,会让你想起很多,至于你当初所想的那些人,也会经过岁月的池沼,而在你的脑海里变成另外一个人,已经不是最开始的样子了。所以说记忆是不太真实,因为你会在脑海里重新的描绘它,其实最真实的是那些你所忘记的事情。
忙忙碌碌的我们,现在却越来越喜欢回忆。其实过去远没有我们记得的那么美好,但是跟现世的浮躁与冷漠相比,我们还是难舍当初的那份单纯与温暖。随着时间流逝,多年之后,当你回忆起当初的那些种种,是不是还有一丝感动,一抹忧伤呢呢?
最后的最后,只希望大家一切安好,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
Ⅲ 《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都看完后的观后感
。毕竟抛开感情因素来讲,这片确实不值得大说特说,无论是回忆穿插的叙述方式,或者恶意贩卖怀旧情怀的粘贴手法,都显得不够高明。即便如此,仍不妨碍我朋友圈里面点赞无数,概括一句朋友的话,这电影是给有故事的人看的。(由于现在个人时间被切割的太碎,没动力去重读小说,所以一切观点仅以电影为基准。)
触到我哭点的第一个地方,是那道13分的大题。能够与现实无限脱节的那一定是年轻时的爱情。我也曾经执着于某个城市,披星戴月的做卷子,下课就钻到隔壁老师办公室问题,晚自习前站在走廊里背书,为做对一道数学选择题欢呼雀跃,如今回忆起复读那年,除了当时的任课老师,我几乎不记得任何一名同班同学的名字,而时至今日,即便出国读书的欲望无限膨胀,也再没有当年那样忘我的境界。
那年高考第一天,语文卷子做得行云流水,虽说不止这科拉分,但能旗开得胜的感觉也多少买了个安心,下午数学场,当我连蒙带猜求神告佛的做完选择题,往答题卡上腾答案的时候,赫然发现按照座位排列我应该是B卡,早晨却顺手涂了个A。那一瞬间大脑当机,重启的过程特别漫长,好像又经历了一次复读。考试结束以后,我绕着自家的单元楼走了两圈,我想不起来自己当时究竟想了什么,又或是有没有打电话寻求安慰,总之第二天还是准时的走进了考场,甚至还记得把答题卡往旁边放一点,让后边的同学方便抄。
填志愿那天,我妈拿着志愿表问我,“说吧,你想读哪?”我说:“我还是要读那。”“你要是还考不上呢?”“那我再复读。”然后,我妈亲手帮我选了学校,两个月后,我坐上火车,来到这座号称“来了就不想走”我却无数次想要离开的城市。
随后便是叫名字的那个梗。恋爱的人从来都没有什么智商可言。比如说,天寒地冻的季节就应该打车秒速回家,却还是愿意牵着手压马路,打着哆嗦接个吻,明明已经麻木到没有知觉,整个人还觉得美翻了。我都想不起来当年的自己才华横溢的起了多少外号给别人,翻着花样儿的叫,一遍一遍的问,你喜不喜欢我呀,你喜欢我哪啊,do you love me,how much do you love me...也不是需要肯定的回答才能确定什么,而是当那个认知从对方嘴里得到肯定回答时,总好像力量飙到了正无穷。
“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会结婚吗?会有小孩吗?到老了,我们还会像这样手牵手吗?”会吧,会永远在一起吧。那,我决定爱你的那一刻,已经把往后几十年的生活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预习过很多遍了。客厅摆着电视,阳台放把躺椅,养只狗吧,雪纳瑞好不好,夏天的傍晚牵着手逛公园,冬天的时候围着桌沿煮火锅。然而,成年后总要向现实小幅度的低头,生活就是这样吧,你无法质疑凭什么相爱的两个人手里拿的不是同一张课表,凭什么要天各一方。明明有一千种方法可以在一起,但当时却还是分开了。但就好像当初从对方手里拿到一颗酒心儿巧克力,你既舒舒服服的醉了一场,醒过来虫蛀了牙,就算要拔也不能否认梦很美。
和《同桌的你》一样,年少时的伙伴儿总是重逢在婚礼上。童话故事里最后王子和公主都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那时候年纪小,那些茶米油盐接地气的日常我们根本想不到,而今电影的情节全变成了前任与正室撕逼的荒诞戏码,我不理解,明明往后的人生陪伴左右的是身边人,是什么猥琐心态才能让那些人趋之若鹜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尚未接近婚姻的本体,但至少在我的意识里,相爱才是支撑两人往后数十年如一日的琐碎生活的基石。
“如果你遇到她,你能忍住不去打扰她么?”此话略屌,回忆里的人就让她永远留在回忆里吧。说来很巧,高一时候明恋暗恋的体育系男生,今天突然在微信上联络,说是来了成都,问有没有时间见一面。其实不联系多好,我还是当年那个和你一起吃了一顿饭,就激动到在班里哭到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小女孩,而不是现在爱答不理,你死乞白赖求了半天,却连个电话都不愿多留的冷血青年。感情无法下定义,现如今一副看破红尘的模样,也不过是因为当初比别人多谈了几年恋爱而已。只是感情是有限额的配给,我想要以饱满的状态面对一个值得的人。
对于剧中出现的第三人称,男主的天空与陆地理论就像是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所有便宜都让你一人占去,至少在我看来,医院里到分道扬镳的那一刻才想明白的东西不能叫爱情,顶多是种遗憾。女孩在感情出现变故的那一刻无可救药的自尊和恋情结束后丧失底线的挽回都很蠢,我记得微博有句话,大概是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付出不值钱。我喜欢《失恋33天》里那套电冰箱理论,家用电器过了质保也难免会坏,还想用就要花钱修,更何况是人心,还想过下去就拿出正室的姿态捍卫自己的主权,你若硬要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高姿态,也就别怪别人年轻叛逆硬要把筷子往你碗里伸。还是觉得,总要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然后,吐槽一下剧中毫无感情的旁白和无意义的字幕,每次那
Ⅳ 《少年的你》观后感
《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走进电影院之前,本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会着墨于他们无关痛痒的少年时期。但当我坐在厅内才发现,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很近,大概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过的,每个人都曾有过逆境,也曾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迈了出来。
在正好的年华里,陈念与小北经历了本不应承受的痛苦与折磨。男女主演技都在线,让人能很快的融入角色产生共情,小黄鸭一个女生能剃寸头真的很敬业了,还有这次也确实被千玺弟弟惊艳到了,小孩真的不错,看过十二时辰,这次又看了少年的你,两种角色跨度很大,并且也都驾驭的很好,希望弟弟以后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加油呀。
说说感想吧,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直到现在仍然不愿回忆的痛苦,陈念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她有小北,可是我没有……
还好一切都过来了,我毕业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有了爱我的人,我养了三只狗狗,我现在很好,我也能坦然地和那段不美好的回忆说再见。我一直在努力生活。
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中,却依旧心怀希望,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心怀希望,黎明终将到来。
无论是陈念,还是小北,还是屏幕前的你我。惟愿一生顺遂。戏里戏外,皆是人生,是戏中的角色,好像也是戏外的我们,时而融合时而分离,世间变化万千,初心始终如一。
看小说的时候有把自己看到哭。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导演有多么强大,易烊千玺版的北野,也许是最合适的`。北野是很好的人,很沉着,很聪明,很有担当,很爱陈念。
记得里面有个细节,是作者为北野补的白,“是我都舍不得动的啊!”我想这一份憋而不淡的感觉,千玺会诠释的很好。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有看过周冬雨的同桌的你,那一份淡然,很是美好。还有里面的“我想要的,是我杀人,他可以帮我放火的。”
也许是因为见过沉默的危害有多大,校园暴力到底有多可怕,所以,这样的陈念是我没有办法达到的,不会很冷静,不会那么坚强,也不可以像北野那么爱人爱的义无反顾,或者,根本无法承受他们所经历过得生活的坑坑洼洼。小说里的人很立体化,还有那个警察,那一份倔强也是我做不到的。我什么都做不到,所以只能在背后看他们演绎我们的故事,看他们做出我们没做的决定,之后,我们默默哭泣。
听说网上在讨论易烊千玺的荧幕初吻,其实又何必如此呢?随着时光流逝,所有的人都会长大变老,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倔强,希望,以后的他,也可以像现在一样坚定,知道自己的人生路线,一直走下去,就像北野,爱了就一定要守护好。
其实是校园暴力来着,也许我们就试试伸手,结果会完全不一样。故事很好看,寓意深远,少年的他们都如此勇敢,希望未来也会一样。
而演员,希望也是最好的诠释。
今天下午看了《少年的你》,一部讲述校园欺凌的影片。心里那种难言的窒息和揪心的难受,让我无法静心去做其他事情。
其中有个影评“我很庆幸在我没成为大人之前,头顶没有乌云”。是啊,他是中国23527万青少年中的一个,有多少孩子因为校园欺凌而伤痕累累,一生都活在阴霾之下,甚至有些孩子在乌云下痛不欲生,选择如剧中胡小蝶一般的结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没有人可以设身处地的考虑被欺凌孩子们的感受,他们如同下雨被冲出泥土的蚯蚓,随后,在太阳暴晒下无处可躲,当他们痛苦地扭动身体时,经过的路人却在嫌弃它们为什么不好好待在泥土中。
没有人应该怎么活,所有人的活法是自己定义的,但是请每一个家庭教给孩子“同情”,不要让他冒失地说出让其他孩子难过受伤的话,也不要让他做伤害其他孩子的举动。因为他的一句嘲笑,一个拉帮结派的行为,一个孤立的眼神,会让某个孩子的一生遭遇暴风雨般的袭击。
于教师这个职业之下,我最害怕的不是学生成绩不好,怕的是当他们身处阴影时,自己却浑然不知。我确实不能认识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孩子成为朋友,但我希望自己再敏感一些,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期盼太阳的孩子。每名教师都不忍心他们于最灿烂的年龄受到孤立,受到冷视。于教育面前,“教”要竭尽全力,“育”更要倾尽所能。
真心希望家长带孩子们去看看这部特别的影片,它能告诉孩子要心怀同情,告诉家长和学校最大的使命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告诉社会要保护好每一个无助的孩子。
上个学期末,我就听说过电影《少年的你》的消息,所以很期待。
电影讲的有关校园暴力的事,内容上不多赘述,电影还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于没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个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后的真正原因。但整部电影看完后很震撼,带我陷入深思。
第一,很多学生对“校园欺凌”没有正确的认识。
“我曾经审过一个案子,一群男生打一个男生,把那个男生打死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样会死人的。”这是影片中一位警长说的话。很多校园欺凌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欺凌者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那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认识肤浅所以往往顾及不到后果。从这点来看,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给孩子加强对“校园欺凌”这一主题的普及,让孩子对校园欺凌有深刻的认识。不对他人进行欺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自己受到他人欺凌时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和老师。
第二,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电影中,三个欺凌者中有一人说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可能刚开始,她们三个人成了朋友。那个女生并不了解她所交的朋友是一群恶臭少年,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和她们一样的人。现实中这并不少见,很多学生走向歧途都和他们交的朋友有关。从中告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选品行端正之人,家长也要教会自己的孩子识人。
第三,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影片中欺凌别人的老大,家里最有钱。看似本应有教养,但却带着同学欺凌他人。被告到警察局的时候,不仅她为自己开脱,连她的妈妈都为她开脱,认为自己的女儿没有任何问题。她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一年不理她。从中可见,一个孩子的心理和家长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家长要做好的榜样,才能让孩子变得阳光。
电影中叙述的故事只是一个特例。我生活的地方很健康,体验不到,没有直观的感受,不过还是需要时刻提防,防范欺凌者,帮助被欺凌的人,但必须保护好自己,让自己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