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我们拍电影,特别是人物类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实,通过影片将一个人的生活展现出来。导演毫不顾忌地拼命特写、近景,让人物就像生活在你面前一样,再加上法国导演对于演员更注重的不是演员演成什么样子,而是准确地抓住演员这个人本身的样子,于是整个观影感受就是你一直在和阿黛尔、艾玛生活在一起,你是一个朋友的角色,你看着他们两遇见、相恋、分离,你既生活其中又处于旁观的位置,你了解他们相处的点滴会感同身受,但因为旁观所以可以理性分析到是阶级差距导致的分离。
还没看过的赶紧去看吧。
㈡ 如何评价阿黛尔的生活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这是一部优秀演绎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以女同为切入点,从性爱讲到舞蹈,从食物到派对……尽管未删减版本差不多3个小时,但是每一帧都值得品味。还曾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的认可,获得了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豆瓣8.2个人认为还低了一点。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看到的成长中关于爱情的故事,相信了解过它的人都会被其吸引。
㈢ 阿戴尔的生活结局爱玛为什么说不爱阿黛尔了
因为爱玛依然深爱着阿黛尔,但是爱玛的理智占了上风。爱还在,但是经过3年在一起,分手后又3年,爱玛已经快30了,事业有成,有家有口,她必然明白责任比爱更重要了,拒绝是成熟理智的表现。而且,爱玛还说过,成长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突然。
她们相遇是因为蓝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后的那场再见戏,两人同样穿着各自蓝色系的衣服,坐在一个蓝色点缀的咖啡馆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一个人不爱了,那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电影结尾,阿黛尔去Emma的新画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现任。现任以一种女主的身份置身与画廊里 -- 与Emma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权衡宾客之间的关系,能给Emma事业一臂之力。在阿黛尔转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终都未曾在这段关系里找到过平衡。
(3)阿黛尔的生活法国电影扩展阅读
电影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和漫画的出入,大致在于,漫画的叙述主角应该是Emma,而电影是Adele;漫画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现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两个人之间关系未明的纠缠,而电影则更着重与Adele在分手之后的种种;结尾的变化,还有Adele的职业的确定为老师而非公司职员。
蓝色是第一章里爱情的主色调,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转为分手的写照。Abdellatif Kechiche从电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线,两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与布置上的不同,对话和氛围上的差异。
虽然没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厨房拿牛奶喝,以致于被Adele的妈妈发现两人的关系”,这段在漫画里算是有张力的情节放入到电影里。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尔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
㈣ 《阿黛尔的生活》结局分析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阿黛尔身穿蓝色连衣裙消失在马路的拐角处,我脑海中还浮现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画面。
爱情在阶级差异、个人成长认知、经历和环境的催化下,终究只剩下最后一句话“我已经和别人在一起了,但是我对你永远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穷尽我的一生。
《阿黛尔的生活》内容简介
《阿黛尔的生活》是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3年10月9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一种暖色调》,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Jeremie Laheurte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
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Léa Seydoux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
㈤ 《阿黛尔的生活》有何深层含义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评价
《阿黛尔的生活》真正的意义,不在爱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条看不见却隐隐存在的阶层鸿沟。影片中有真实且熟悉的校园生活,三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中,最忠实的,就在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导演暗下省略语:爱好阅读的普通女孩,与受艺术熏陶的拉拉之间,其实隔着一百个萨冈。
《阿黛尔的生活》之所以能问鼎金棕榈,入围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爱情历险的内心经历,更是爱过之后的外部残酷。与男人和吃醋无关,这些表面上的温暖和迷恋,只不过是阳光下另一个美好的谎言罢了。
《阿黛尔的生活》的内容解读:
《阿黛尔的生活》从内容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国的生存状态表达,该片还涉及当下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爱情和成长的主题。其内涵足以让影评人得出各种解读。
除此之外,该片在影像表达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该片的摄影,异常细腻生动。全片一半以上都是两位主角的特写,还有大段大段的超长镜头。好在两位女孩长得并不难看,否则很难想像一张脸那么长时间充斥在镜头前。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阿黛尔的生活》
㈥ 阿黛尔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一种暖色调》,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爱情电影。
影片讲述年仅15岁的阿黛尔原本有着普通的人生,她有着帅气的男友自己的爱好,谁知一晚在街头偶遇一位蓝发女孩后,两人的同性之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而这段感情也彻底颠覆了她们两人生活。
该片于2013年10月9日在法国上映。
剧情简介
剧照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 Jeremie Laheurte 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
精彩花絮
1、改编自法国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一种暖色调》。原著中主角的 宣传照名字叫做克莱芒蒂娜,被改成阿黛尔 ,与演员名字一致。这个名字在阿拉伯语里阿黛尔是"公平"的意思。
2、影片在戛纳获奖在全世界特别是法国的媒体上引起很大轰动。而之后没过多久,法国总统就签署了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在主演蕾雅·塞杜看来,影片从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影片中长达十分钟的情色镜头以假乱真,在观众看来惊世骇俗,在演员演起来也是犹如地狱。这场戏光是拍摄就花去了10天时间。两位演员深感来自导演的压迫和折磨,并表示今后不会再同柯西胥合作。
4、扮演艾玛的蕾亚·赛杜是一早就选定的演员,在柯西胥看来,她身上有种流浪、浪漫和忧郁的气质,对待世界和生命有着淡然的态度。
5、剧组为寻找扮演阿黛尔的人选举行了大型的海选,然而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一出现就让导演认为非她莫属--"她张开嘴巴、咀嚼的样子,有她自己的风格"而嘴巴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㈦ 《阿黛尔的生活》为什么是一部佳片
说不到一起,出师不利的阿黛尔便转换话题,说起了艾玛的画展,这个话题的确勾起了艾玛的同步欲,但很快就说不下去了,因为无论是为了画展应付记者媒体,还是艾玛最新的绘画,没有艺术细胞与事业细胞的阿黛尔依旧说不出所以然,因此她只能说出了有钱以后就买上一幅支持艾玛,而艾玛自然回应会送上一幅。
这时阿黛尔觉得找到了机会,便仓促的提出自己能够支付画钱,甚至可以以身体来支付。
面对如此直白唐突的话语,艾玛立即非常的不自然,意识到自己突兀的阿黛尔在冷场的情况下,只能尴尬的说这些话是差劲的玩笑。
这里预示着在这场最终分手中,艾玛第二次没有回应,间接拒绝了与阿黛尔的同步,在事业上。
双方在不自然的气氛中接着话题,这次说到了阿黛尔的工作,阿黛尔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充实,寻常却未必没有意义,接着话题开始转向阿黛尔工作之外的时间,依旧是一个人,没有男朋友,没有女朋友,总是一个人回家,沉默了下,阿黛尔补充了一句,是完全一个人。
艾玛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阿黛尔告诉艾玛,分手后的日子一度很艰难,这句话再次引起了艾玛的共鸣,她回应说自己那段日子也有同感。
感觉看到了一线曙光的阿黛尔开始询问艾玛家庭上的事,得知艾玛与丽思组建了家庭,便询问艾玛是否快乐,得到的回到是快乐。心中失落的阿黛尔只好苍白的用自己的想象描述了下艾玛与丽思的生活细节,艾玛则不自然一边笑一边应着声,艾玛说起了丽思的孩子,表达出与丽思组建家庭后构建起了稳定的生活结构。这是艾玛第三次间接的拒绝了阿黛尔,在家庭上。
阿黛尔此时已经接近控制不住自己的边缘,因为无论食物、事业、家庭,从双方到现在为止的交谈,艾玛都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也就是说,阿黛尔没有找到任何与艾玛复合的机会。
在如此无奈的情况下,已经连笑容都维持不住的阿黛尔终于直白的问出了自己一直说不出口的问题,她在明显的犹豫、挣扎后,问艾玛,在性上是否得到了满足
面对如此直白的问题,一直强装出毫无破绽的艾玛终于没办法继续装下去,她左顾右盼,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在阿黛尔的追问下,勉强承认了虽然不至于非常无趣乏味,但的确不是与阿黛尔那样的激情四射。等于变相承认了她目前的生活是平淡温馨有余,激情爱情不足,曾经激情四溢的蓝发艾玛,如今也已进入了围城。
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两个人之间从开始就隔着的那层虚伪终于开始剥落,阿黛尔直接说出了自己无时不刻的想着艾玛,说出了几乎令人窒息的表白,她握着艾玛的手,试探着去吻,逐步深入,逐渐用力,表达自己的的情感与思念。
艾玛的反应是犹豫,她至少有几个瞬间是陷进去了,但又无法直接去面对,只能让阿黛尔吮吸她的手,随着对方感情的加重,艾玛的脸上终于流出痛苦,她让阿黛尔停止。
阿黛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已经到了,毫不犹豫的表白,而艾玛则痛苦不堪的低头,没有办法面对的样子。
面对纠结的艾玛,阿黛尔直接就扑了上去,双方开始宣泄式的狂吻,激烈的爱抚,先是阿戴尔完全采取主动,似乎逼迫着艾玛亲吻她,但随即再也无法维持假面具的艾玛进行了更猛烈,更炽热的反击,那种满带长久别离的痛苦与被压抑的欲望化作了赤裸裸的热吻,艾玛的狂热甚至让阿黛尔也为之瞬间愣神(第160分钟46秒处,非常有意思的瞬间表情),而瞬间愣神后的阿黛尔脸上,露出的是难以置信的喜悦与欢愉,更主动的投入进去,但就在这激烈的瞬间,艾玛却停了下来,伸手捂住了脸。
好像被泼了冰水的阿黛尔茫然无措的呆住,面对陷入悔恨、痛苦交织的艾玛,只能伸手抱住,试图以不那么热烈,但更温柔的吻,去唤回昔日爱人的那种共鸣。
而此时出现的全片中最美也是最伤感的镜头,已经满脸泪水的艾玛缓慢的吻着阿黛尔的手,当阿黛尔再次轻柔的吻她流下的泪水时,艾玛先是如同饥渴的鱼一般毫不犹豫的迎合着,但如此充满感情与温情的一吻尚未结束,艾玛再次用手捂住脸,隔开了阿黛尔的脸,间接的拒绝了继续这个吻。
这是如此的痛苦、绝望的一幕,心中明明激情犹存,却只能让理性去扼杀这份感情,艾玛一边流泪,一边说出了令阿黛尔心沉谷底的话,“我不能。”
这是艾玛第四次拒绝阿黛尔,在几乎失控的情况下,拒绝了肉体上的同步。
面对艾玛的拒绝,阿黛尔感觉到了无力回天,她挣扎着问了两个问题“你是否不再见我。”“你是否不肯原谅我”得到的是艾玛的否定的回答,艾玛表示并没有不再见阿黛尔的意思,也表明她已经原谅了阿黛尔。
但是阿黛尔却更加感到无力与恐惧,终于问出了一直在回避,但事实就在眼前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是否已经不再爱我了。”
你是否还爱着我,这是情侣之间最伤感,最永恒的一个问题,而艾玛抬起头,用悲伤的表情看着阿黛尔,最后选择了摇头,表示已经不再爱着阿黛尔。
涕泪交纵的阿黛尔明白分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最后问艾玛,是否确定真的已经不在爱她。
而艾玛的回答是“确定。”
这是艾玛第五次拒绝阿黛尔,也是最后一次拒绝,在情感上。
五次拒绝,从浅到深,从平淡到亲密到炽热到悲痛到绝望,阿黛尔固然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艾玛内心恐怕更为痛苦。
影片一直以阿黛尔为中心,直白的把这个没有城府心机的女孩所有的心理活动用她的肢体动作、表情、语言表达出来。
但是艾玛的心理活动则表现的很少,直到这场分手戏,才能看出她真正的想法。
在最后一次拒绝阿黛尔后,艾玛缓缓的说道“我跟别人在一起了,你知道的。”
这句话虽然含蓄,但如果阿黛尔真的了解艾玛,就应该知道艾玛的意思。
对于深深受到萨特哲学影响的艾玛,早在两人初识时就告诉过阿黛尔,自己为人处世,奉信责任论。
而现在的艾玛,早已褪去了轻狂而炽热的蓝色,内心不再火焰四射,相反的,她已经有了家庭,有了事业的伙伴,最重要的,是这些带来的责任,她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如果不承担这份责任与阿黛尔复合,这是对丽思的背叛,对自己人生与人格的背叛,是对自己生活的毁灭。
这是意识到与阿黛尔之间的鸿沟太过巨大的艾玛最后用尽一切理智来强迫自己五次拒绝阿黛尔的原因。
压抑住内心深沉感情的艾玛留给阿黛尔的离别语是“但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这句话是艾玛最后的终极告白,蕴含着最深沉的爱与痛苦,也许在阿黛尔看来,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因为艾玛用这句看似温暖实则冷酷的话,将阿黛尔永远的从自己的爱情中驱逐了出去,但对于艾玛而言,说出这句话时,她自己的内心深处恐怕更加痛苦与无奈,阿黛尔是单纯的体会到不能被爱的痛苦,而艾玛则承担着爱着而不能去爱的痛苦。
当一切尘埃落定,阿黛尔与艾玛只能带着泪水,重新露出微笑,匆匆的客套了几句,接近奔溃的阿黛尔说出了夹杂着一点点愤怒,更多的是自责自虐的话,表示以后不会再打扰艾玛,即表示她将选择放弃与艾玛复合的期望。
面对几乎有些自暴自弃的阿黛尔,艾玛的回答依旧含蓄但充满感情,“你没有打扰我。”因为阿黛尔曾带给了艾玛生命中最大的美好与最美的回忆。
但阿黛尔并没有懂艾玛的意思,已经情绪无限接近失控的她维持着一点理智与即将走出自己生活的曾经的挚爱做了最后一次深深的拥抱,将泪水洒在对方肩头,看着艾玛带着落寂的笑容,从自己身前走远、消失。只留下一个终于再也按耐不住情绪失控泪眼婆娑的自己。
煽情到极点的而又表现的自然、真挚无比的分手戏到此结束,但是该死的导演,真的很该死,竟然没有在这里直接来一个让观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或者说略显俗套的结局。而是在后面加了15分钟的戏,这15分钟的戏,把电影从爱情,彻底拉回了生活,毁灭了观众的情绪,却升华了电影的主题。
不愧是王八蛋级的导演,难怪两个演员后来对他腹诽连连。
在影片的最后十几分钟里,阿黛尔的学生们朗读着诗歌“没必要。”
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事情,没必要懂。
爱情是最没必要懂的,来的快,去得也快,阿黛尔从没懂过,艾玛的内心世界与艾玛对她的爱究竟是怎么回事。
然后特意穿着蓝色盛装的阿黛尔去了艾玛的画展。
这是全片最让人暴怒的一段戏,但这才是电影获奖的原因吧。
完全无法融入到画展的阿黛尔呆滞的看着艾玛与丽思,她看到了艾玛已经完全融入到没有自己的生活中,她看到艾玛全新的画作,不再是蓝色头发,而是红色,模特也换成了丽思,她听着身边的陌生人谈论着自己听不懂的艺术,最后她看见艾玛与丽思在在以自己为模特的那副蓝色头发的画像前合影,拥吻。
阿黛尔麻木、迟钝的一个人默默走到角落,大口喘息,呆滞了半天,犹豫的敲打着酒杯,最后才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准备离开。
这是全片最重要的时刻,改变阿黛尔生活的时刻,在这一瞬间,阿黛尔彻底明白最后的幻想已经破灭,自己与艾玛结束了,艾玛已经走出了她的生活,是时候轮到她走出艾玛的生活了,她就不应该还心存幻想的来这个没有她一点容身空间的地方,她必须离开画展,从艾玛的生活中消失。
而当她开始走出去的时候,大概觉得这样结尾迟早会被观众凌迟掉的导演,留下了一个小小悬念,就是那个三流演员转地产销售人的男孩,究竟他有没有追上阿黛尔,走进阿黛尔的生活PART 3.
但这并不重要了,电影的结尾定格在阿黛尔走远的身影上,最后一个镜头,是离开,走向新生活,新开始,却带着一生难以忘却的失落与遗憾。
㈧ 《阿黛尔的生活》两个女人怎么就不能在一起
阿黛尔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中性特质(中性特质指刚柔并济,而并非阳刚),不仅仅从她的行为举止细节(如吃相、睡姿、与人交谈的方式、游行中的表现等等)。从这一方面我认为她是性向不确定型,也就是遇见谁爱上谁就是谁。
阿黛尔喜欢蓝色,电影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她的小空间里,从寝具到壁纸,以及她的书包都是蓝色的,在蓝色的大海中漂浮着仰望浅蓝色的天空,包括最后一幕她精心打扮身着蓝色连衣裙告别这段爱情。而那惊鸿一瞥爱上的人,有着亮蓝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那是她最爱的颜色,而那个人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蓝色的温暖。
性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很积极有意义的作用,那就是对于les性爱过程长达10分钟的特写描述堪称为对那些男权主义者的性知识普及。因为他们常会不屑于女人之间的性爱,而不知道对于女人来说,性是爱之所至,水乳交融的形式千变万化,两个柔软的身体相触互相融化在对方的肌肤里。在电影院里看着那10分钟的性爱镜头,我觉得非常感动,女人在对方的身体里看得到自己的需求、欲望,反射着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㈨ 如何评价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影片几乎乱真的女性情色戏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激情、处理老道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报道者》评)[13]
凭借两位女主惊艳的表演,影片女同恋情题材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不过卧室戏份却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给人以触动。(《每日银幕》评)[1]
影片重塑了你对一见倾心的魔力的认识,同时也放大了你对这结果的惧怕;爱,就像闪电一样,能照亮黑暗,也能付之一炬。(Anthony Lane@《纽约客》评)[13]
或许只有在法国生活过,才能体会《阿黛尔的生活》真正的意义,不在爱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条看不见却隐隐存在的阶层鸿沟。影片中有真实且熟悉的校园生活,三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中,最忠实的,就在于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导演暗下省略语:爱好阅读的普通女孩,与受艺术熏陶的拉拉之间,其实隔着一百个萨冈。《阿黛尔的生活》之所以能问鼎金棕榈,入围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爱情历险的内心经历,更是爱过之后的外部残酷。与男人和吃醋无关,这些表面上的温暖和迷恋,只不过是阳光下另一个美好的谎言罢了。(现代快报评)[14]
不同于中式追忆青春,日式残酷青春,美式炫耀青春,在法国导演这儿,青春是涂满浪漫和激情的禁果,尝过就很好,不因力有未尽而追悔,也不因物是人非而遗憾。阿黛尔跟艾玛笑着寒暄,哭着离去,仿佛在璀璨中死去,又在涅槃中再生。返观片名,一切最终都要服膺于生活:生活驱驰人们在固定的框范里周旋,并没有施予太多僭越的可能。阿黛尔没像原著那样患上绝症,她只是把艾玛洗褪了的蓝穿在身上,在心底留下一簇蓝色火焰,这是她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曾渡她探入命中蜃景,证明在湮没人海、庸碌一生以前,她曾努力活得丰盛。(南都周刊评)[15]
《阿黛尔的生活》讲述了一个狂热、丰富、让人精疲力竭的爱情故事,记录了一个年轻女人从好奇到心碎的心路历程,源于她对一个比她略为年长的女人的依恋,既痛彻心扉又充满喜悦。虽然片中有很多哭泣和叹息,但是导演阿布戴·柯西胥采用的不是伤感夸张的拍摄手法,而更像气象学手法。他研究雷达,察看地平线,寻找令人激动的天气模式,然后冲进狂风,带着观众穿过猛烈的大风和击打灵魂的暴风。不过这部电影关注的重点绝对是当代,它的成就无疑在电影方面。柯西胥让我们沉浸在21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学校、政治、美食、美酒和性爱,阐明了觉醒的意识带来的折磨与狂喜。(纽约时报评)[16]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倒未必是在讲同性情感,而是无关性别。对阿黛尔来说,她本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同性恋或异性恋,总是会被独特的人所吸引,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所以她并不是喜欢女人,只是爱上了这个叫艾玛的特别的女人。电影最后,她穿一身蓝色裙子去参加艾玛的画展,她在空间里流连忘返,不禁让人猜测,那时的她是否是在一幅幅画作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网易娱乐评)[17]
《阿黛尔的生活》从内容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国的生存状态表达,该片还涉及当下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运动,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爱情和成长的主题。其内涵足以让影评人得出各种解读。除此之外,该片在影像表达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该片的摄影,异常细腻生动。全片一半以上都是两位主角的特写,还有大段大段的超长镜头。好在两位女孩长得并不难看,否则很难想像一张脸那么长时间充斥在镜头前。(南方日报评)[18]
《阿黛尔的生活》像是篇散文,而非记叙文。女孩人生最美好的那几年,劈过腿、失过身、深爱过、搅过基,再用与旧爱短暂重逢、背身离开的做法,来终结一段念想,有遗憾却也不失精彩。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止是阿黛尔,所有女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片子的基调哀而不伤,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半生的情感纪录片。
㈩ 豆瓣评分达8.4分的同性恋影片,《阿黛尔的生活》为什么值得这个评分
《阿黛尔的生活》目前在豆瓣上有着8.3分的高评分,确实是一部有口皆碑的佳作
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能拥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首先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简评
青春的本态在《阿黛尔的生活》法式浪漫渲染下倍显唯美,怦然行动的相遇里中电影所给人的是一场凄美的爱恋,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同性之爱里,电影透过真实而熟悉的校园生活,特写的镜头以平淡的日常将女同之间真挚的爱恋,近乎真实的呈现,未尝有何冗长的日常,使电影带领观众走入了阿黛尔的世界,也正是这种真实,使本自常人难以接受的同性话题,引发了足以为人共鸣的感动。 ——梦里诗书
从内核来看《阿黛尔的生活》与很多传统的同性纯爱电影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部电影最终所为观众所一展的内核其实并不是传统电影中那种同性对世俗眼光的挑战,而是通过一个看似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女视角令人得见于一种没有性别之分的纯爱,电影对爱的展露已然跨越了性别的藩篱,而于此中关乎少女的成长与青春的悸动,都在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手上得到了极具艺术性的升华,这使电影最终所一展的不仅仅是爱的美好,更还有着更多可以去解读感悟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