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佛教电影《释迦牟尼传奇》
这个我也找过!好象没有!只看到BBC介绍释迦牟尼佛的记录片!
⑵ 请推荐几部佛教电影~~!
电影?我不知道……
不过给楼主推荐一部电视剧吧,央视的《鉴真东渡》讲的很好,你看看鉴真大和尚,就知道什么叫做高僧了……
⑶ 我想要一些关于佛祖由来的一些视频素材......
去“视频DIY素材网”,那里有许多高质量的模板、视频、音频、图片等等素材,免费下载
⑷ 释迦牟尼的死因
我不得不站出来说一下,佛陀是以大慈大悲之心来建立戒约,首戒杀生。佛陀自己首先力行茹素,以身作则,怎会率先破戒去吃任何人供养布施的肉类?据众多佛经记载佛祖的生平事迹和遗教,可知佛祖对于素食十分之认真,绝对坚持,长期告诫世人切勿杀生,相信他只会宁可饿死,也不愿吃布施得来的肉食。会不会有外教人或坏人陷害佛祖,故意把肉混入供养之中,令他不察觉吃掉呢?这个应该不可能,佛祖神通能力非凡,说他连荤素亦不辨,这是匪夷所思的。印度人历来赤贫,既不杀牛(所以不可能用牛肉布施),一般人绝少吃得到任何肉类。至于吃得起肉类的富贵人家,都有教养,听得懂佛祖的教训,断不会用肉食来供养佛祖。再者,佛祖弘教所到之处,都主要是素食的社区,即便是当时的外道也主张素食,他并未去过习惯吃肉的那些游牧民族部落传教。《楞伽经》中纪载佛祖预言:“未来之世,有愚痴人,妄说毗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
另外,佛祖已经达到了不离诸法而得涅磐的状态,不会受外物的影响而决定生死的表像,<大般涅磐经>里讲明了佛的法身的意义和真实性,佛入涅磐是故意为了度化众生示现涅磐相,让众生知道暇满的人身难得,但是死亡的结果是注定的,不抓紧时间去修行就会失去人身,再度轮回,想解脱轮回就要尽快修行,而如果佛不离世,那么人们就不会珍惜佛法,认为佛法可以很轻易的在身边得到,况且我们生活的六道是痛苦颠倒的,佛也不可能永远以固定肉体的形式留在六道之中,投身六道本身就是为了教化众生,机缘尽了自然就会离开,就如同病人和大夫一样,佛祖是大夫,讲法如同给众生开药方,众生是病者,试问病者天天跟大夫在一起,而不主动去吃药难道病痛就能好么?无上甚深的妙法是要靠大家主动去学习的,而不是靠佛祖不停的在身边示范的,那样我们就不会感觉佛陀离开我们了,同时通过这样我们知道佛的涅磐是有常,而无常是断见。
同时,我们的婆娑世界本就是有时限的,到时自然会入灭并再度重新开始,佛以人身来到这个婆娑世界教化我们,自然也会以人身示灭,以示彻底解脱的轮涅,而不是通过肉体的修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那样违反了六道轮回的世间法则,我们修行的是出世间法,不是单纯的求世间的福报如长生之类,佛身本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佛在世的时间也是应众生的业所决定,到了该来的时候,佛会应众生业力机缘而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佛自然会离开,但要说明的是,佛的轮涅是不受众生业力所限制,而是以其大悲心渡世人的大智慧与众生的机缘共同决定的.
综上所述,佛的涅磐原因有诸多因缘,其中包含了众生的根器,佛祖示现的本意,和诸多法相,法理等重要义意.
⑸ 有哪些好看的纪录片值得推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有趣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有兴趣的各位不妨去看看这个纪录片,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我们或许也有新的体验呢?
PS:图源自网络,侵删。文字原创,禁转,谢谢配合。
⑹ 是否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地狱与神佛的存在
世界历史可以证明佛的存在
释迦牟尼简介
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略称为:佛陀。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
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一说七日七夜)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约三十一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之经过,载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鹿野苑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正法之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
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及目犍连。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由八国均分遗骨舍利,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为主要召集人,阿难与优波离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http://ke..com/view/2078.htm 更多资料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
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
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⑺ 南京一日游必去景点有哪些
南京一日游必去景点--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江苏南京市区,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南京一日游必去景点--南京大排档(狮子桥店)
南京大牌档始创于1994年,二十年如一日磨出饮食佳境。老宅深院,食肆摊档,拙朴雅致,相映成趣,恍如清末民初之酒楼茶馆、街巷市井。迎客堂倌,巧手厨娘,邻家小妹,殷情恭敬。炭炉小火,野蔬时令,原汁原味,传家手艺。商谈宴请,亲朋相聚,食之有坊间美味,听之有乡音小曲,谈笑间盘空杯尽,酣畅淋漓。实则人生之极乐也。齐曰:“雅俗共赏,本味民俗,乃“大牌档”也。吃货们不来这里可就真的亏大了呢。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狮子桥2号
门票:无
⑻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求那少女从桥上走过是谁说的
英文版:I am ready to incarnate to be stone bridge,receive 5 hundred years of wind blowing,5 hundred years of sun shining,5 hundred years of rain,just wish that girl.... 《剑雨》里面细雨和老和尚的对话此话出处:“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 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
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阿难这个人梵语 Ananda ,全称阿难陀,意为「欢喜」「喜庆」「无染」。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付法藏之「二祖」。阿难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佛祖涅盘后的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这句话的出处就是佛祖与阿难禅机问答里提出的~希望能够满意我的回答~
⑼ 佛教是不是一个无神论的宗教,甚至完全只是一种哲学思想。 我看bbc纪录片,托尔斯泰、叔本华都是怎么说的
佛教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既是一种宗教又不是一种宗教,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不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为了治众生无明之大病而开的药方。佛法讲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之真理,而“心”的概念又非与“物”相对的概念;佛教告诉众生离苦得乐、离愚趋智的方法让人们去实践,从这一点来看,勉强可以说,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但佛法的究竟处,是超越一切语言文字和意识形态的不可思议的真理境界及教导众生如何证入这种境界的绝对性的不二的空性智慧。总之,说出来的,都不是佛法本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思维去想,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用生命去实践,每个众生都参体会到佛法的无所不在。
如果你对佛教还没有基本的了解,给你看一篇文章——http://user.qzone.qq.com/365324403/blog/1371799463#!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7179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