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片的艺术手法指的是什么
各种剧作艺术手法:剧作者在作品中常常采取各种艺术手法。比较常用的有对比、夸张、比喻(明喻和隐喻)、重复、铺陈、排比等。剧作者是通过以上这些艺术手法,使影片变得更生动、艺术、感人。
一、关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 剧本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的 “ 灵魂 ” 和 “ 主脑 ” 。是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剧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也是剧作者用电影思维对所写的素材进行选择、剪裁、提炼后得以体现的。另外,剧作者在确立主题思想时,要考虑主题的个性、即它的独特性。剧本的题材,即是所描写的事件和内容,是经作者加工的服从主题思想所需要的素材。二、关于素材的搜集和提炼 搜集素材的中心和目的是为了刻划剧本中的中心——人物。因此,搜集的素材应该是最能集中、有力地揭示人物心理、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的思想。对生活中的事件经过选择、加工和改造,使它变为从艺术要求的典型化,变为符合美学欣赏的要求。这就是提炼的作用。
三、人物性格的塑造 人在电影剧本中是最重要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构成电影艺术形象的主体。而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是人物性格描写,其主要大核心问题是人物性格的典型性问题。
四、情节构思和矛盾冲突 电影中的情节是由一系列体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并显示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情节构思中,对情节线的铺设,主要情节线和副情节线之间的配合、陪衬关系都得有一个得体合理的安排。在电影剧作中,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正是通过矛盾冲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同时,通过矛盾冲突刻划了人物性格、品质,塑造起人物形象。
五、语言的运用和特征 电影剧本的语言分成两类:一类是叙述性语言,具体表现在剧本里以文字为媒介、描述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另一类是有声语言,指独白、旁白、对话、解说等。
六、剧本的基本叙述形式和艺术手法 1 、各种叙述形式:电影剧作的叙述形式一般分顺叙、倒叙、中间插叙等。不同的叙述形式形成了不同的剧作结构。 2 、各种剧作艺术手法:剧作者在作品中常常采取各种艺术手法。比较常用的有对比、夸张、比喻(明喻和隐喻)、重复、铺陈、排比等。剧作者是通过以上这些艺术手法,使影片变得更生动、艺术、感人。
请采纳
㈡ 法国新浪潮电影对于电影发展影响有多大
法国新浪潮是指法国新闻界把1958-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从1955年起在巴赞的领导下团结了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等一批青年影评人,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新浪潮导演们并不反对商业性,而是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法国新浪潮是继欧洲先锋派运动和德国表现主义后,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有:①主题上,表现为非政治性的电影和否定传统道德观念的电影。②摄影方法上,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和画面的新鲜感,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③自然音响环境上,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④剪辑上,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⑤表演上,启用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⑥制作方法上,采取缩短制片时间,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头摄影和缩小摄制组等方法以降低成本。⑦在美学立场上接受巴赞的长镜头美学观;他们的电影有个人色彩和更为明朗的意图。这些特征都影响着后来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㈢ 新浪潮电影的详细介绍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㈣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表现手法
“新浪潮”的特吕弗等人都没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是通过在法国电影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他们在还不懂得应该怎样拍片的时候,已经从那些坏电影中懂得了不应该怎么拍片。特别是他们所反抗的那种“优质电影”,那种靠巨额投资,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导演资历为主的制片,靠大量采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及影片制作周期长等等。在他们看来这与好莱坞在制作上毫无两样。“新浪潮”提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戈达尔大声疾呼:“拍电影,就是写作”。特吕弗宣称:“应当以另一种精神来拍另一种事物,应当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应当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当他们自己拿到了摄影机之后,他们采取了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靠很少的经费、选择非职业演员、以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采用实景拍摄,靠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所以人们说:“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㈤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㈥ 举例说明法国新浪潮电影在摄影上及美学追求上体现出的特点.
各个国家的电影都有类型片,狭义地理解,类型片是好莱坞生产机制下的一种特定产物。
㈦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内容及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品
主题: 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相对于特吕弗,戈达尔的革命性,侯麦则比较温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简称四季故事。去迅雷看看查查那里有更多他们的作品。
㈧ 有一种电影拍摄技术叫长镜头,长镜头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叫蒙太奇法国新浪潮又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3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说白了就是没有剪辑,你看到的画面是连贯的,比如镜头在拍一间屋子,从卧室走到厨房再到客厅,画面之间是连接的。明白?
善于运用长镜头的导演有台湾的侯孝贤,日本的小津安二郎
你可以找他们的片子来看
㈨ 什么是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雷诺阿不算是新浪潮的。新浪潮主要的有戈达尔、特吕福、侯麦、夏布罗尔、马勒、李维特、瓦尔达等
㈩ 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
http://www.mtime.com/news/2009/04/09/1407524.html
这个网页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