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院放映电影,遵循了光的什么物理定律
电影院放映时利用凸透镜将光折射,在荧幕上呈现倒立的虚像。
光在荧幕上发生漫反射,使观众都可以看见。
电影院幕布为白色,因为白色能反射所有色光。
B. 电影院放映电影,遵循了光的什么物理定律
1。放映机是遵循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
2。放映的白屏是遵循了光的漫反射
3。白色的屏是根据白色反射所有色光的原理
C. 电影中的物理问题
费劲,危险,可能性极小。
首先,看飞机的加速度,如果飞机正处于急速加速状态,由于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他的手需要承受很大的力,会断;
再者看空气阻力系数,对于人体来说这个应该不是很大,但由于空气阻力跟速度成正比,F=k*v,k是空气阻力系数,v是速度,假设飞机不是急速加速而是匀速,如果飞机速度太大,人手所受的力同样超出生理承受范围,手仍然会断。
只能说在比较好的条件下(比如飞机低速匀速飞行)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这还是很危险的,而且特别费劲。
D. (急!!!)请问有那些电影里有相关物理知识
那么1995年的《龙卷风》就适合你
还有1997年由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山崩地裂》(或叫“烈焰狂峰”,同一个片子,不同的片名而已),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火山爆发,这部片子可以让你知道,原来火山爆发时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岩浆,而是火成碎屑云。
《后天》,让你知道什么是冰川期
《天地大冲撞》(不是《世界末日》这部)让你了解慧星
E. 求关于影视作品中的物理问题(尤其反物理)的例子和资料。研究性学习论文要用,急用,谢谢!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看到主人公上演生死时速,一边是大爆炸或雪崩等灾害,一边是主人公与之赛跑,最后总是主人公得以逃脱。实际上,大爆炸或雪崩等的速度至少150千米/小时,甚至达到音速,而人奔跑的速度远小于此,即使借助于滑板,最快的速度也只能是其一半,根本不可能逃脱。
再如:研究影视作品中平抛运动
电影《生死时速》中有一个场景:载满乘客的巴士成功地飞跃了高速公路上一段大约有15米宽的裂缝。而且,裂缝前的公路几乎是没有任何坡度可以进行助跑。
现实:假设当时巴士的速度为120千米/小时,即使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汽车的腾空时间最多只有0.22秒,汽车最多可以飞跃7米的距离。这意味着巴士飞到一半就掉下去了。以此可以告戒同学们,电影有很多时候仅仅可以作为娱乐,千万不要模仿。
而功夫巨星成龙总是自己亲自上场拍影片,不使用替身,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那么到底是真是假呢。我们研究下。在电影《红蕃区》中,成龙大哥跳楼脱险的片段堪称经典。如图所示成龙在右边楼顶上遭遇围攻,情急之下向左急奔后向左跳下,最终落在左侧大楼顶层的阳台上,得以逃生。我们以平抛原理来分析:
顶层楼高度约3m,人助跑后的速度取8m/s,结论:这个动作拍摄时没有用钢丝。
此外,武侠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轻功了得,飞身一跃,能飞上相当于2-3层楼的大树或屋顶,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当然是假的啰。如何辨析呢?利用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阶段与下落阶段对称的特征,人物利用轻功飞上的过程与从上面落地的过程相逆,则可以计算人物上升时的初速度等于从2-3层楼高出下落的速度,查一下人落地时缓冲时间,可以计算出人物受到地面的力量约5000牛顿,是人骨骼承受的极限大小,是人肌肉无法达到的力量。
影视作品中人物还经常主人公借助于飞钩等物件,飞跃几十米的距离,救下另外一个人物,最后他们安然无恙地回到地上。 然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假设两人重量共为140公斤,下降速度为20米/秒,蝙蝠侠的绳子可以对他产生大约25000牛顿的力,相当于3吨重物产生的力。飞钩的绳子要坚固到怎样的程度呢?另外,他们手上的摩擦力怎么可能有如此之大,如果是缠在手上,手也会受不了这么大的力而受伤的。
再有,科幻影片中透明人的概念,只能是空想的,因为只要是刚开始学习物理的人,都知道透明的概念就是光直接穿过物体,但人要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由于光直接穿过透明人,所以透明人反过来也就看不见任何物体!
影视作品中常常利用小密度的物体代替石头、墙壁等重物,这样模拟石头、墙壁砸人时人不会受伤。反之,有时候影视作品则会龙弄巧成拙。例如:《神探狄仁杰》中多处出现的盗取大量金银财宝的剧情,为了表现赃物多而每次都是壮汉抬着大大的木箱,殊不知金银密度非常大,若以木箱体积1立法米,金银密度10000千克/立法米,则一木箱的金银质量达到十吨,几个壮汉是不够的!倒是美国大片《惊天大盗》里面用铲车等搬金库的金银更加真实!
——摘自http://301.jiangxi2011.teacher.com.cn/GuoPei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erlogID=145849
还有个文章我觉着你也可以看看,网址:http://www.docin.com/p-285482268.html
第三篇:http://wenku..com/view/d6269861ddccda38376baf02.html
F. 电影院、KTV墙的特点及其作用 最重要的是那些墙的特点是什么 与噪音有关,是物理问题。
那些墙有吸音能力,声波震动碰到吸音材料后,在材料内部经过多次反射把震动能量都转化为材料的热量而削弱或消除声音,达到控制噪音的目的。KTV墙的吸音材料厚度较大。电影院墙及天花板是多孔或有缝隙,缝隙后边可能还有几层倾斜摆放的板子,声音进入缝隙后就象进入迷宫,多次反射出不来,越反射声音越弱,最后都消耗到里边了。电影院墙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同部位的回声大小,形成一个合适的听音环境,和KTV的有区别,KTV是为了不干扰邻居(也不被邻居干扰)。
G. 电影院放映电影运用了哪些物理规律
放映是与拍摄进行的一个相反的过程,即
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从而人们能看到清晰的影象.
看电影时,我们都觉得银幕上的人或物的一系列活动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没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逼真的感觉呢?
首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过程。拍摄镜头有一个间歇装置,每秒停放各24次。停时快门打开曝光把场景摄入胶片;放时快门关上胶片转动,一个连续5秒的运动,摄影机要拍120次,胶片上有120个画面。依动作顺序,任何两张邻近的画面动作上都有细微的差别,这些胶片的拷贝在放映时,每秒也开闭24次,拷贝上的画面每秒钟在银幕上亮相24次。放映机开时,银幕上出现画面,放映机闭时,银幕上就是暗的,这样一个小时的电影,银幕上暗的时间接近半个小时。然而,没有一个人感觉到明暗的交替,我们所看到的是连续展现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的知一种似动现象。如果在银幕上放映一条竖光带,间隔一会儿再闪现一条横光带,这两条光带形成一个90°的角,随着两条光带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不同,人的知觉结果也不同。间隔大于1/5秒,人们看到两条相续出现的光条;而间隔小于1/30秒,人们就会觉得两条光同时连续地亮。当间隔在1/15秒时,我们会把它们看成是一条白光在一个直觉范围内作往返运动。这就是“似动现象”,也就是说把本来不动的东西,知觉为运动的了,电影摄制和放映时每秒钟24次间隔,就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
似动现象主要是由视觉后象引起。由于外界刺激物引起的感觉并不随刺激物的消失,往往条保留短暂的时间,这叫“感觉暂留”。刺激不再作用时,还保留着的感觉叫做“后象”。后来有正负两种。长时间地注视一支亮着的日光灯,闭上眼睛后有一条黑色的现象,而瞥一眼日光灯立刻闭眼,这个光点好象在眼前闪现,前一现象为负后象,后一现象为正后象。似动现象就是正后象的结果。
利用视觉的似动现象,同步的摄影和放映,使我们从银幕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另外,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还在非同步式的。如我们所看的慢镜头,就是快拍慢放的结果。漂亮的射门镜头往往要慢放几遍。以上这些都和人的似动现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