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叶问日本人能看到吗日本影院能看到吗
叶问还没有在日本上映呢,所以日本应该没有,而且叶问也没在日本做宣传。虽然是个反日题材的电影作品,但是日本人应该看的比较开,如果可以的话应该会在日本上映吧。。。
⑵ 日本人看电影真的都看到结尾吗
是的!顺便再给发一些日本和我们不同的观影习惯
1.爆米花。看电影怎能少了爆米花呢?只是日本很创新地推出了“淡盐味爆米花”,吃惯了焦糖奶油的甜腻,咸味爆米花给人以小清新的感觉。
2.爆米花价格,200-500日元,电影票价格1000-2500日元。同样有学生票、半价票、节假日优惠等活动。
3.广告宣传。等待开演的时候是做广告的好时机,只是国内总是抓住机会做荧幕广告,而日本基本上是电影预告片。 没有对错,各位,你们怎么看?
4.抢先版。通常新电影只要一上映,顿时网络上就会流传出抢先版。是的,这都是某些看客在电影院偷拍的。抢鲜观影还省了电影票,很实惠,很符合国人的习惯。但是,这在日本是不存在的。开演前唯一的一次广告宣传,是对观众的警告:1.不允许在影院使用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进行录制传播,一旦被发现会有巨额罚款,并追究刑事责任 2.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可以下载明知是盗版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否则一样处以罚款或居留。
5.开演前的提醒。 手机要关机或静音,观影期间控制饮食,不要给其他观众带来困扰。
6.在日本看电影会乖乖地等到片尾曲唱完,出完演职表和“鸣谢”字样,等屏幕上没有画面,灯光亮起,才会离席。
7. 电影结束时灯光是渐渐亮起来的,不会突然打开,而是给人适应的时间。
⑶ 限制日本人消费的电影院是什么原因
因为民族仇恨,只能说这家店老板自身问题,我国跟日本的仇恨可以说历史悠久,一旦与日本有争端国内就会掀起反日热潮,抵制日货,甚至打砸日系车,爱国可以要理性对待。
⑷ 日本的风土人情
民风: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其来自于唐朝文化。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节日:
日本的节日主要包含国家节日和民间传统节日。日本的法定节日一共包含15个,分别是元旦、成人节、建国纪念日、春分日、绍和纪念日、宪法纪念日、绿色节、儿童节、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体育节、文化节、勤劳感谢日以及天皇诞生日。
元旦:每年1月1日,1948年确定。成人节:每年1月第2个星期一,源于古代成人礼,1948年定为国家节日。建国纪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旧时称为“纪元节”。
宪法纪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废除明治宪法,开始实行新宪法。男孩节:每年5月5日,端午节,也是日本的儿童节,1948年定为国定节日。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敬老节:每年9月15日。
体育节:10月第2个星期一,纪念1964年东京奥运会。文化节:每年11月3日。勤劳感谢日:每年11月23日;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盂兰盆会:每年8月15日左右;乞巧节:每年7月7日。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而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及肉质鲜嫩的炸虾,日本的主菜是鱼。
“生鱼片”、“寿司”则是唐代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良,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并且选用的鱼类都是健康的海鱼。
⑸ 日本人不可以像我们一样用手机看电影吗
日本的技术比中国先进多了,咱们还处于追赶阶段,日本人早就可以像我们现在一样用手机看电影了。
⑹ 关于日本你有哪些不理解的文化
1.人为什么喜欢温泉?日本共有28033个温泉泉源,每年去温泉旅馆住宿的日本人高达1亿3000万人。据日本的温泉随笔家山崎的解释:日本人对于温泉带有一种宗教性崇拜,这样的DNA一直传承到现在。
2.人为什么戴眼镜的特别多?现在戴眼镜的日本人有6720万人,近视率非常高。据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宫永嘉隆的分析是:这跟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有关,日文中不仅有汉字还有假名,混杂在一起,令眼部需要很细分的焦点调节,因此很容易带来眼睛疲劳,造成近视。
3.人为什么爱吃咖喱?印度的咖喱是在江户时代由欧洲传到日本的,距今已有150多年。据说日本人平均每四天中会有一次吃咖喱---可见日本人对咖喱的热爱非比寻常。在日本人的国民食谱中,排名第一的是拉面,第二便是咖喱。据日本咖喱研究所所长井上岳久的分析是:日本人之所以爱吃咖喱,是因为咖喱汁里含有许多脂肪和小麦粉,日本人喜欢油脂里的油分和小麦粉里的淀粉,因为油脂和淀粉能产生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快乐物质。
4.人为什么很容易受骗?因为日本人很喜欢强调“同一性”,对于给与过肯定的事物,很难以突然改变态度进行否定。另外日本人的有喜欢随声附和的习惯,说不定也是容易受骗的原因。
5.人为什么喜欢八卦?日本学者和田秀树说,其他国家的人也很喜欢八卦,但是八卦杂志和普通的报纸杂志是被区别开来的,看八卦杂志会被认为没档次。而日本的八卦来源则由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带动,大家(微博)都看差不多的电视节目,接受同样的八卦话题,全民八卦的话也就不存在有没有档次了。
6.人为什么喜欢名牌?因为日本人对于东西的好坏伪劣不分,所以喜欢依赖商店的宣传购买东西。
7.人为什么特别爱干净?据日本学者和田秀树的分析,日本人爱干净的习惯,是从幼年时代开始训练出来的。和田秀树说:2-4岁是孩子性格形成阶段,这个时候的日本孩子,都被训练如何整洁地使用厕所,这一阶段的严格训练,容易培训出规规矩矩一丝不苟的爱干净的孩子。
17.为什么喜欢漫画?据京都国际漫画馆馆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养老孟司的说法,日本过去的鸟兽戏画、草草子等,是日本漫画的前身。日本人自古喜欢变形的游戏画,后来,漫画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之后,又被细分为科学漫画、自然漫画等许多流派,这都对于创作漫画故事的漫画家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18.为什么不爱学习了?日本在江户时代就有相当于“私塾”或“学堂”的“寺子屋”,那个时候日本虽然没有免费的义务教育,但许多日本人自费出钱去“寺子屋”读书(微博)认字,那个时候的日本人的确爱学习。而现在日本人之所以不好学了,是因为日本虽说是个学历社会,但个人收入与学历几乎毫无关系。日本是个平均社会,不像其它国家学历越高收入越高。既然学历高低跟收入没有必然联系,学与不学都差不多,不爱学习的人自然增多了。
19.人为什么不擅长说英语?对日本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即使英文写得流畅,但说起英文来十分要命。日本人的英文发音十分不好。据日本原玉川大学教授中田宪三分析:这是因为日本人和西洋人所使用的脑子不一样。欧美人通常使用右脑聆听,而日本人则是使用左脑聆听,英文是发音复杂的语种,因此对于使用左脑聆听的日本人而言难度较大。
20.公司工作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上司,都得称呼“XX课长”“XX部长”之类,而不像欧美人一样直呼其名。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称呼头衔呢?据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的教授宫川刚的分析:这是因为日本人拥有容易感受到不安的遗传基因。97%以上的日本人都拥有这种“不安遗传基因”,这样的人容易对自己没有自信,而且易于受到外围环境影响,在称呼中加个头衔,可以增加点自信心和安心感。
⑺ 什么人不喜欢去电影院
个人感觉要问到什么人不愿去喜欢电影院看电影的话,那肯定是有一些轻度自闭的人,他不喜欢这种工作场合去看电影,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面看,因为他这种拒绝社交,而且受不了周围很多人,所以说这样的人啊,基本上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
⑻ 日本为什么这么强大值得国人学习的是什么
通过我对日本人的了解,日本是一个以他人为中心的民族,做什么事先考虑是否妨碍了别人,是否影响了别人,所以很遵守公德,而且很有礼貌,很少有人在大厅广众之下,大声喧哗,打电话时,尽量用最小声音,很讲卫生,不乱吐痰,乱扔垃圾,夜里很少有人卡啦OK。
中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是否影响他人,不遵守公德,大庭广众之下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用粗话脏话骂人,不讲礼貌,而且把这一切视为豪爽,大气,自以为美 。
比如在国际机场的大厅里,看到各国的旅行团,我们来从中分辨出中国人、日本人。假如,十个人的团队。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着,不时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个人中,八九个人都在大呼小叫的,一边听,一边四下里张望的,不用说,是中国人。
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视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所以,代表集体的一个人在说话,九个人洗耳恭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听,然后配合集体行动。即使说话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欢强调自我主张的日本人,也会把话听完的。中国人有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国人能够故意装糊涂,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哲学。而有不时装装傻的智慧。所以,五六个人说,其他人一边参加谈话(或装出参加的样子),
一边环顾四周。 问题是环顾四周的行为。中国人无论到哪儿,都有环顾四周的习惯远在异国他乡,也是积习不改。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日本是狭小的岛国……”或“因为是有岛国德行的日本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时候,只有日本人才时时意识到本国的国土。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的形成是与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其正面的表现,我们可以举出细致认真、精密准确等,日本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还有新干线准确的停发车时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无论做什么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根本保证。 但是,日本人总是生活在紧张的环境里,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得很紧,所以不信任他人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外国留学生批判“很难和日本人交朋友”。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驱动下,贪婪地吸取外国文化“好的东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国的文化。从古代到近代通过朝鲜半岛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欧文化,现代引进美国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史就是成功引进吸收外国文化的历史。中国和日本形成鲜明对比。大地无限宽广,长江黄河浩浩荡荡,与中国的广阔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国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适、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性格特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中华文明,在东亚亦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为中央文化根据地的自豪感,大国优越意识极强。这种“大国意识”和当年绝对强大的中华文明,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和岛国日本,这种作为文化输出国的优越感,今天也还存在于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如果我们把日本文化界定为专门接受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的“接受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给予文化”。中国人今天也还经常称日本为“小日本”。
正因如此,中国人的假大空居多,日本人擅长精细恭。
我们这一代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日本这个国家,来看日本人?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
小时候,第一次看《小兵张嘎》《地道战》的时候,我们也许还在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我们在模仿葛优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说话的时候,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也许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
今天,从手机到汽车,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究竟什么是日货?
随便出一道考试题: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 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作为一个做电视的人,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这个,你抵制得了吗?
尊重并熟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曾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古代社会,隋唐开始中日有来往,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前面。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唯一选择,像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当然,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二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从零到一万。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从赔款到投资,中日的贸易也成就了中国今天的繁荣。我们那时候虽然还小,但也应该依稀记得:中日关系当时是非常的好,可以称作是蜜月期。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从中日建交开始,日本的首脑,有过一次次的道歉和谢罪。只是到了小泉这几代领导人才出现了伤害中国人情感的劣迹。我们不能为了几个胸怀叵测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几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势力,而忘记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计,忘记了从周恩来田中角荣开始的,几代中日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友谊。中日那段痛苦的历史,也只是中日交流两千年里的一段阴影,不是全部。未来,更长。
我们不能只念叨着中文是日语的祖宗,恨不得连日本人都是当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记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相反,这是自信的表现。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父母师长常会教育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优点。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前一阵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签名售书,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日的旗号抗议。这是中国人的尴尬,这样的做法,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但愿我们这一代,在声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之后,也不会忘记回家去听听小泽征尔的音乐;在痛斥完东京市长石原生太郎的反华言论之后,也还会去翻翻,村上直树的小说...
强大与伟大
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个今天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胸怀来看自己,来看世界。影片中,在被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对生死状,第一句话却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一上来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的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霍元甲战胜每一个对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让对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影片对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非常客观。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对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划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会会长却是一个阴谋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会长为了自己的赌局而侮辱了日本的荣誉,给日本人带来了耻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并没有日本人说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霍元甲在临死前,徒弟们怒不可遏,要去报仇。而他对徒弟们是这样说的:“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归根到底,还是要自强不息,自身的强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几句话,凝聚了无数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也是用这样的胸怀,来这样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才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值得看的电影。
今天的中国,盛事空前,已经以强大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世人共晓的事实,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国人都会告诉你的,并不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证明。也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少踢进了几个球,少拿了几块金牌,或是少了几句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而觉得我们软弱。强大,靠的是实力,但是,伟大,靠的是胸怀.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问问周围所有骂小日本的朋友,去过日本吗?有过日本的朋友吗?答案大多是No. 我自己原来对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扪心自问,除了那段历史之外,也大都是道听途说,没去过日本,没有一个日本朋友,甚至也没有采访过几个日本的政要和企业领袖.如果是一个美国人,从未来到过中国,没有中国朋友,而只是在媒体上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不良言论,就断言中国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会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中国人一无所知,你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而我们对日本就了解吗?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却最不了解的国家。我们大多数青年人可能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与刀》,赖孝尔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著作)
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我说中国要比他们想象中的精彩的多,优秀的多。一次中国之行,往往会改别他们许多从小积累的对中国的不良或错误印象。而一个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变许多。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变了我从前许多过于简单,过于主观的判断。在外国朋友讲中国的时候,我经常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概括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里,就认为哪里是大象的全部,都没有看到相对完整的大画面。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外国朋友和在外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也都没有能对一个国家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与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体会。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也许也会连篇累牍的抱怨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我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国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驾驭的,欺负的连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国人。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误判产生的预言变成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一分为二,为三,为四,立体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国,看世界。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胸怀和眼界。
“东亚病夫”这四个字我很反感,这些年除了我们自己经常提起,我从未听外国人提起过,也没有在国外的媒体上看到过。在国外,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敏感。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朋友说了两句无心快语,等等等等,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去想,接着就仗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的把对方说的无地自容,再仗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一把,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觉需要投诉机率最小的国家)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而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哪里来的人,甚至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就像是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对中国人的歧视。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在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离开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拉到哪里的客人就给放哪里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咱们国歌产声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又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个几个喜欢做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复杂了。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的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
⑼ 我是日本人。我想你们回答这些提问。 1中国哪些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呢 2中国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多吗
沿海城市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但是不普遍,毕竟在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质量差距大,像成都这样的休闲之都真的很多,而且中国忙的人不一定就有钱,有钱的人也不一定忙。勤劳的人地位不一定高,地位高的人不一定勤劳。
电影院的人多不多这个要看他们放什么电影,人还是多的!其中也还有不少的情侣,但是中国人比较省,不愿意花钱去看电影的人更多,还要看他放什么片子做什么宣传。而且中国盗版多。很多人更愿意首在电脑旁边看免费的电影。
你愿意在中国生活吗?你喜欢中国人吗?日本人对中国人什么态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