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央视记者骑车追着采访85岁院士,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近日,央视记者来到同济大学,想要对85岁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进行采访。因为时间的问题,记者来到住处的时候,汪教授正准备骑车上班。
当时天上下着小雨,出于安全的考虑,记者提议步行前往,随即得到了汪教授的拒绝:步行速度较慢,骑自行车可以节省10分钟。
尽管记者不停劝说,汪教授始终没有同意:别担心,我没事儿,早都习惯了。
看似简单的道理,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
人生的路途有喜有悲,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光明终究会取代黑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耕耘去努力,把握所有可以把握的时间,必然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成功很简单,快乐只有自己享受,这岂不是汪教授口中的“至美时刻”?
最后希望诸位谨记:生命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
❷ 央视记者骑车追着采访85岁院士,这位记者为何这么执着的采访此院士
因为记者对这位院士十分好奇,而且记者也想拿到一手采访信息。
❸ 央视记者骑车追着采访85岁院士,这位教授为何冒着雨也要骑车去上班
因为这个院士是非常有责任心的,他觉得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冒雨骑车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可以更多的教育一些人。
❹ 关于杨振宁的生平事迹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4)骑电影院士扩展阅读:
人物轶事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人物影响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❺ 片酬1500,被谢霆锋打到住院赔钱3万,如今卖卤菜为生 ,他是谁
央视版《西游记》这部作品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很深刻的印象,想必大家就算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西游记》,也一定零零散散地看过很多次吧。这部电视剧可以说带给大家满满的回忆。
无论是六小龄童所饰演的活灵活现的孙悟空,还是马德华所饰演的贪吃好色懒惰的猪八戒,还是一脸憨厚,任劳任怨的沙僧,都成为了电视荧幕上面永恒的经典了。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演员们的工资都十分的低。
现在王伯昭不仅仅只是一名演员,而且还在书法方面颇有建树,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以及中国名家书画院院士。后面王伯昭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想要在自己的家乡南京开一家卤菜店,不过并不是普通的卤菜,而是一种特殊的盐水鹅。他说自己这样只是想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而已。杨洁导演去世的那会儿,他在现场哭得十分伤心。现在每每提到当年的天价片酬,他都表示自己当年不懂事。
❻ 这个院士突然人间蒸发,27年来仍下落成谜,4种去向说哪个靠谱
1980年6月17日,中国罗布泊考察队队长彭加木失踪,轰动学术界。40年来,关于彭加木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在罗布泊外出寻找水源时被流沙吞没,也有人认为彭加木是被队友害了,还有人认为彭加木其实是出国了,更有甚者认为彭加木穿越了。
陈彪院士至今已离奇失踪27年,原因始终未知,很多亲朋好友都不愿相信陈老出了意外,在他曾经的工作单位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官网上,陈老的名字至今还是排在第一位,而且对他的介绍也从不使用“失踪”、“死亡”等字样,而是七个字:“他大步走向太阳”。
❼ 中科院院士的津贴是多少
中国院士“副部级待遇”是谣传!国家津贴月千元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2017-02-25 10:45:02
最近几天,杨振宁与姚期智两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院士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杨振宁以院士身份加入中国国籍也引发大家对于院士待遇的关注。那么,院士待遇究竟如何?是网上传的“副部级待遇”吗?
国家统一津贴标准
各省出台地方政策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两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根据国家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两院院士的院士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1000元,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专项拨款。另外,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免征个人所得税。
除了国家规定津贴标准,各地方和单位的标准各有不同。例如,浙江、吉林等地规定,将给予当地院士每月2000元津贴。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都规定,每月发放院士津贴2000元和1600元。
据中青报的报道,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当选院士时,工作地点在河南。按照当时河南省的规定,他每个月还能领到500元的技术津贴,直到他离开当地。目前他的工资关系在中铁总公司,作为副总工程师,月薪不到两万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了一个实验室,学校每月给他发放5000元的补贴。
王梦恕称,自己的收入在整个院士里算是高的。他举了个例子,农业领域一位院士,妻子去世,孩子长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记者去拜访他,这位院士说不要报道自己的生活情况,否则让年轻人一看,院士都这么穷困,更不愿意学农业了。
接受媒体采访时,院士沈国舫和周世宁都否认院士收入太高。沈国舫认为,有超高收入的院士只是少数,院士收入不均,很多院士收入并不高,平均一年二三十万元都达不到。
坐飞机能走贵宾通道
病房不保证单人间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曾感慨,社会上对院士误解很大,比如有传闻,院士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周其凤说,国家对院士是有优待,但绝不是副部级待遇。生活上,院士享受不到副部级的住房标准,也没有专车接送。医疗上,国家会安排院士体检,但医院不会按照副部级待遇来为院士服务。
周其凤能想到的优待是,凭借院士证,乘飞机即使不买头等舱的机票,也可以进入贵宾室候机。他认为,这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王梦恕说自己所能想到的最能显示自己“院士身份”的事情,也是在机场走贵宾通道。但在他工作的铁路系统,则没有这个待遇。
北京大学校园内有“院士楼”,住房标准是140平方米。据周其凤介绍,北大前校长陈佳洱、许智宏院士以及他本人,都住在那里。北大院士没配备专车,如果哪位院士需要帮助,学校会为他派车,但提出要求的院士实际很少。陈佳洱院士在80岁以前都是骑自行车出行。在清华,一些年过古稀的院士仍然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如卢强院士、朱静院士等。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的张玉台解释过“副部级待遇”传言的由来。上世纪90年代初期,鉴于院士们看病难,国务院召开会议,确定了在京中科院院士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张玉台解释,除了生病需要住院的时候保证能住上医院,连住的病房都不能保证是单人间。
而根据山东省2015年底出台的《山东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试行)》,引进院士符合省直保健证办理条件的,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省卫生计生委按规定办理省直保健证,凭证可到省直保健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费用按原渠道解决。用人单位每年为引进人才免费安排一次健康体检,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专项财政补助
❽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❾ 程家历代出过哪些名人
程郑——春秋时期晋国乘马御。
程婴——春秋晋国赵盾家门客,《赵氏孤儿》的主角。
程本——春秋时晋国人,博学。
程邈——秦代文学家。隶书的创造者,将大小篆蜕变成隶书,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
程不识——西汉车骑将军,与李广齐名。
程郑——西汉初大工商主,因鼓铸铁器致富。
程嘉——汉景帝时大将,平吴、楚叛有功。
程曾——东汉儒学经师,作《孟子章句》。
程秉——三国儒学经师,博通五经。
程普——三国孙策留下的老将,荡寇将军。
程昱——三国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程元谭——东晋新安太守
程咬金——瓦岗寨起义混世魔王,唐代开国大将,卢国公
程异——唐代宰相
程颢——宋代有理学家
程颐——宋代理学家,“立雪程门”的主角之一。
程大位——明代有商人、数学家,撰《直指算法统宗》
程揆——清代书画家。
程潜——同盟会元老,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
陈再道——共和国开国将军,原名程再道。
程千帆——九三学社社员、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
程思远——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程中原——著名作家、张闻天研究专家。
程菲——中国体操女队运动员
程煜——中国著名男演员
程前——中国著名男演员、主持人。
程琳——著名歌手,演唱过《酒干倘卖无》《信天游》等。
程青松——著名电影编剧,电影代表作《沉默的远山》《电影往事》。
程小东——香港导演、武术指导、编剧。
程雷——中国著名主持人。
程光剑——宇科传媒创始人。
❿ 法兰西学院的华人院士
著名法籍华裔画家朱德群于1997年12月17日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艺术学院,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的“艺术学院成员”。画家朱德群,不仅是在1997年12月17日被法兰西学院选为250名院士中的一员,而且是法兰西学院成立两百多年来的第一位华裔艺术院士,其成就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生于江苏萧县白土镇。(萧县原属江苏徐州府,1955年划归安徽省)萧县虽然地处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习艺的传统。著名艺术史家王子云,以及王子云的学生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都出自萧县。白土镇四面环山,朱德群幼时常在山林间游憩。
他的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世代行医,也都喜爱书画,父亲暇时常作画自娱,他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成为他的艺术启蒙教材。小学毕业后,到徐州上中学。1935年投考杭州国立艺专,因当时中学尚未结业,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毕业证书报名,从此成为朱家第二个“朱德群”。
从朱德群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位艺术火师那始终坚定地保持着的创作主旨。因此,人们得见了一连串曾经在朱德群先生艺术跋涉中隐现过的身影:吴大羽、多里瓦尔、米修、皮埃尔、毕加索;他们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个个相当有意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绘画生涯的现实的艺术环境。于是,环绕着传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纪欧洲画坛以一个个具象得以喻示出来。
有人说观朱德群的画有如淋了一身的光彩。他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从1955年旅居法国巴黎起,朱德群已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游子生涯。面对日益腾飞的祖国,他表现出了“回家”的愿望。“算算我从事艺术创作已经有六七十年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国外。如今我年纪大了,总希望能‘回家'。” 吴冠中先生经朱德群推荐于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此时朱德群为法籍华人),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艺术院中目前只有10位画家通讯院士,吴冠中是入选的第2位亚洲国家的画家。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2年6月13日,华裔学者程抱一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概况
2005年6月19日,79岁的程抱一在巴黎正式就任法兰西学术院终身院士, 当他被选为这个象征着法国荣誉的学术机构的院士时,全法国的华人为之振奋。他不仅是院士中的第一位华裔,也是法兰西学院近370年历史中第一位亚裔院士。法国总统希拉克盛赞程抱一“是位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者”。程抱一先生成为有史以来的第705名院士,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亚洲人。
经过
东方文士西方剑——记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佩剑典礼
6月10日晚,法国巴黎市政府大厅灯火辉煌。一个庄严而特殊的仪式正在这里举行。程抱一,这位被法国媒体誉为“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摆渡人”的华裔作家,将接受象征荣誉与地位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宝剑。清癯、平和,这是程抱一给人的直观印象,但这看似瘦弱的躯体中,却流淌着激情与活力。倾听巴黎市长的赞誉之词,他是那样谦和;站在话筒前,他又如此睿智,令听众沉醉在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中。
掌声经久不息,程抱一将宝剑高举齐眉,接受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法兰西学院在位院士、各界名流和巴黎华侨华人代表的祝贺。一位东方文士,以他对东西方文化融合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赢得佩带“不朽者”宝剑的荣耀,步入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殿堂。
163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创立了法兰西学院,旨在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也因此被称为“不朽者”。学院创立后,为世界各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艺术大师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马丁、梅里美、小仲马等先后登堂入室,成为“不朽者”。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兰西学院已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相融合,逐渐发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时代局限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当著名作家尤瑟纳尔作为第一位女性杀入法兰西学院,诗人桑戈尔成为第一位黑人入选院士,荒诞派戏剧奠基人之一尤奈斯库也跻身“不朽者”之列时,他们为这座古老的殿堂吹来一缕缕清风。2002年6月13日,程抱一荣幸地成为该院第705位院士,以第一位亚裔院士身份接替34号座椅的主人雅克·德·波旁·比塞。
程抱一原名程纪贤,1929年8月出生于中国江西南昌一个书香门第,毕业于重庆立人中学,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外语系。1948年,他随父亲来到法国,就读巴黎七大并获博士学位,后应聘任巴黎三大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程抱一成为集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他发表的艺术论著《虚与实:论中国画语言》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绘画的“教科书”之一;长诗《石与树》入选《二十世纪法国诗歌选》;法文长篇小说《天一言》获“法兰西文学院法语文学大奖”。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他荣誉骑士勋章,表彰他杰出的文学成就。
他多少年来苦心追求的,是将东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法兰西文学院院长称赞他“用法国文化的精华丰富了中国文化,又以中国文化的深邃丰富了法国文化”。法国汉学家鲁瓦则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英国诗人及作家吉普林说过,东方和西方永远也不能相遇。他大错特错了。您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驳倒了他的论断。”这是一柄怎样的宝剑啊!
过去,法兰西学院的40位院士享有王室成员的殊荣,与贵族一样享有佩带宝剑的权利。如今,帝制和王室已经随风而去,而学院象征荣誉、权利与地位的院士宝剑依然作为传统保留下来,每位院士的宝剑都是自己构思、专人设计、独一无二的珍品。
程抱一的铸剑宗旨是将中西文化融合其中。剑体以银为材料,通体透着清纯的智者之光。剑柄镀金,上用隽秀的字体刻着中国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首句“天地有正气”。周围饰以绿竹和白色百合花,前者象征中国,后者象征法国。
剑柄上一个凌空的“和”字格外引人注目,给人以人剑合一,两种文化合壁的遐想。正如他在仪式讲演中所说:“‘和’字可以理解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与‘和’相伴的几只鸟,把东西对话提高到飞升的境界。每种文化通过交流都能跻身另一种文化之中。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是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东方文士西方剑,在这金碧辉煌的典型西方建筑中,一个东方人成为备受尊敬和仰慕的对象。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中国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完)
所获奖项
程抱一:荣获“法语国家文学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法兰西学院12月6日将“法语国家文学大奖”颁发给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荣誉教授程抱一,这是法兰西学院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人。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专程参加了颁奖大会,并向程抱一先生表示祝贺。
认可
法兰西学院评审委员会主任勒内·雷蒙在颁奖仪式上称,1986年设立的“法语国家文学大奖”旨在“表彰那些在本国或本地区为推广法语、传播法国语言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该奖项以往都是授予法国以外的法语区国家的作家,阿根廷小说家比昂科迪、美国作家朱莉安·格林和塞内加尔诗人森葛赫等都曾获此殊荣。
人物介绍
程抱一先生于1929年出生于中国的一个文学世家,早年曾就读于南京大学,1949年定居法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和法国高等研究运用学校,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他曾将雨果、波德莱尔、阿波利耐尔等多位法国文豪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并著有多部文学诗歌作品,其小说《天一言》曾获法国费米娜奖和文学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