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贾樟柯的资料
贾樟柯,著名导演,山西汾阳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http://ke..com/view/13924.htm网络中有详细的资料,请参考。
㈡ 求贾樟柯拍的全部电影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如何切入现实对很多导演来说困难重重,贾樟柯却举重若轻,这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态,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的记忆:《小武》中冷静的镜头、纪实的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了中国的变迁;《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并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因此,如果把贾樟柯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澜,甚至已经不是几部电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所有的细节已经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沉默的动容、一段段不朽的绝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近期,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贾樟柯自己叙述到:“这九个人物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我进入到这个工厂采访的真实人物。…… 我觉得这九个人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形成了一个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欢群像的感觉,一直不喜欢一组固定的人物贯穿始终拍摄,因为我觉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带来对现实的复杂性的感觉,所以首先选择了一个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电影里出现。这九个人物的群像里面,人物跟人物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首先他们有一个时间的连续性,从1950年代初到当代,通过他们九个人的接力,来讲述一个线性的历史;每个人物又有一个封闭的但是属于他自身的时间。”(见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主要作品一览
《二十四城记》 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
《无用》 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三峡好人》 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
《东》 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世界》 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任逍遥》 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
《站台》 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小武》 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小山回家》 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㈢ 贾樟柯的事儿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2006年,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时代》。
㈣ 贾樟柯退出后,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否能拥有独立精神
但是今年与往常稍微不一样。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闭幕前夜,导演贾樟柯临时宣布,将与团队退出平遥影展。这一消息一经报道,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为什么放弃了从小养大的“孩子”?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猜想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怀疑是贾樟柯与政府的关系因为一些原因而破裂。关于退出平遥影展的原因,贾樟柯给出的回应是,
“影展是一代一代人往下办的,它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制也不应该是离开一个人就不能再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早离开、早培养新的团队,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平遥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让它获得独立的生命力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们选择在它强壮的时候离开。”
从贾樟柯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贾樟柯对于平遥电影展未来的期待。确实,一个事物真正的成长,不能远远依赖一个人,需要它本身的独立精神,而平遥电影展在贾樟柯的精心操持下,我相信,它已经具备这种能力,而我们只需要拭目以待。
㈤ 贾樟柯是一位怎样的导演
贾樟柯是一个真实而恋旧的导演,他的作品都很贴近生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都是一些文艺作品,作朴感人,而且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有人说他的作品充满了负能量,别人的作品都是弘扬真善美,而他却是披露现实,他说这就是现实生活,贾樟柯敢说真话,敢做自己,虽然它的票房都不怎么可观,但是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导演。
㈥ 贾樟柯毕业于那所院校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
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
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
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
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
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姓名:贾樟柯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70年
籍贯:山西 学历:研究生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
关于他的童年,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秩事。一天上午,县城刮起了大风,上小学的贾樟柯听到一种声音从远方传来,他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说:"火车汽笛声。"到他有了第一辆自行车时,头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车。骑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县城。"我骑了很远很远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后看到了一条铁路。就在那儿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车'轰隆隆'地开过,噢,这就是火车!"
多年之后,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站台》,火车与汽笛,记忆化作了影像与声音。但当时,这个数学很差的孩子,理想是当个大混混儿,有权有势。他打架,看录像,县城里的青春,在一个狭隘荒芜的空间里左冲右撞,无处可去。他的兄弟们,一拔一拔地辍学上了"社会"。
"跟个朋友去看电影,买完票他说上厕所,我就先进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后发现他被抓走了,他抢了别人的手表。""还有个混混儿朋友,有天骑车去酒厂玩,我们那儿出汾酒,第二天听说他死了,他在酒厂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个贾樟柯,成了导演。回头去追忆与表达。他有什么不同呢。他遇到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让他坐在后排随便看书,他遇到了一个好的中学校长,每天下午不上课,可以发呆、写诗。贾樟柯过了几年"文学青年"的生活。还在一个暑假跟着"东北虎摇滚乐团"走穴,走过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雳舞。——因为这段生活,后来才有《站台》。
接着就到考大学的时候了。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
"看完之后我就要拍电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当导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学对他的印象是:"喜欢在天冷的时候穿着他标志性的暗红色羽绒马甲,一个人走来走去,碰到了就来一个温厚的笑容。"这个时候,他的年龄都比同学们大上好几岁了。他的心里有紧迫感。他的表达欲望也强烈得多。
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得奖并不意味着好片子。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这其中,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笔30万的钱。让他可以回家,开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辆卡车开过来,我一个从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车上坐着。我在路边站着,他看见我,我看见他,他冲我笑着。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我刚到家,稀里糊涂的,那车就开过去了。等他走远之后,问旁边人,才知道他是因为抢劫被拉去枪毙的,唉呀!我的感觉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一样。"
一切都在废毁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时。一个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种手艺人的尊严走在一个中国的县城街道上,他身为朋友、情人、儿子。但所有的关系都分崩离析,让他无从站立。他被铐在光天化日之下,围了一群人,疑惑地看着,指点着。镜头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为代价,撕开惯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好作品,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国电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但这是一块在他心头压得太久的石头。他必须搬开它。
《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从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有了一段让自己平静的距离——他用的,几乎全是中景与全景,没有特写。在这个距离外观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细节的记忆,而悲欢不再如当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们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会意的笑,一个沉默的动容。
这个影片的情绪,化成了一个标志式的影像。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前面的人展开手臂,后面的崔明亮,向着观众坐在后座上,他斜侧着头,有一种茫然而又隐忍的表情。他们在汾阳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飞翔。
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样的人,没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会突然在一种强烈的绝望之中,对自觉失去信心,对电影失去兴趣。那些无法告诉别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来的消极时刻,让我自觉意志薄弱。"
电影导演是一个将情绪与思想形形式化的职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绝望与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个满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艺术家。严苛地对待内心,并以实际方式去解决,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素质。他必须得在长期的琐屑的工作中保持热情。坚持一种完美主义的态度。
《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个5分钟短片:《狗的状况》。他自己摄影,狗市,一只只狗被扔进麻袋,一只小狗挣扎出来,从一个破洞中露出头,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张望。它的眼神温和而困惑。
他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㈦ 贾樟柯哽咽感谢平遥电影展
是的,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最后一天最后一场公开活动,影展创始人贾樟柯登台致辞时哽咽,他感谢了平遥和帮助过平遥影展的人。台下响起声音,“我们也感谢你!”
10月18日,贾樟柯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 “可能今年是我们这个团队做的最后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全部是社会的资本,我们已经把这个品牌打造好了。”
与此同时,他还表示,电影展是一代一代人要往下办的。“它不是一个人,这个机制也不应该是离开一个人就不能再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早离开,早培养新的团队,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平遥国际电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让它获得独立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们选择在它强壮的时候离开。”
(7)汾阳贾樟柯电影院扩展阅读
贾樟柯带回了最好的影展应该有的样子:
贾樟柯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时候,就希望这里是个“既有电影又有节”的地方,四年来,平遥像一个中国电影的乌托邦。“汾阳小子”贾樟柯走遍全世界电影节,带回无数奖项荣誉的同时,也带回了最好的影展应该有的样子。
往年没有疫情的时候,因为举办时间的优势,一年的三大电影节都已经举办完毕,除了戛纳,威尼斯这样的老牌电影节,包括圣丹斯、洛迦诺、多伦多……当年各大影展的成果几乎可以在这里来一次“集邮”。
而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100%中国首映、90%亚洲首映、50%世界首映的成绩让这个影展的片单也格外“傲人”。
㈧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揭牌,谁将担任带头人
山西传媒电影学院揭牌,贾樟柯担任带头人。贾樟柯,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贾樟柯从小体现出文学天赋,中学时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高中时创办诗社,即便没考上大学,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贾樟柯作为国内知名的男导演,执导过很多出名的影视作品。山西传媒电影学院揭牌,贾樟柯当选为学院院长。在贾导的带领下,我们相信山西传媒电影学院会走出来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培养更多的人才!
㈨ 贾樟柯任山西电影学院院长,你觉得他能做好这个院长吗
个人认为贾樟柯能做好这个院长。因为从他的履历就可以证明他出任山西电影学院院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贾樟柯,被视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小武》(1998)《站台》(2000)《天注定》(2013)及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2006)等。
据说贾樟柯当年考大学原本是想考美术院系的,没想到有天在家乡的电影院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竟萌生了做导演的愿望,于是就真的转考北京电影学院,考了3次,才终于如愿以偿,进入电影学院学习。
之后,贾樟柯这些年也陆续操刀了几部纪录片《东》《无用》《海上传奇》《语路》。其中,以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马可为中心人物的《无用》,获得包括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第12届米兰国际纪录片电影节Fnac影片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陈丹青说: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小武,贾樟柯是第一次把小武搬上了电影!
如今,对贾樟柯的创作进行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成功主要源自他本人充分的、深入的感受力和丰沛的“县城体验”,一定时间的沉淀。
可以说,贾樟柯正在路上,他对电影贡献的空间还很大!出任山西电影学院院长卓卓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