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片中的彩色图像又是怎么来的呢
自然界的颜色,可以由红、绿、蓝三种合成,这叫做“三原色原理”。同样,任何一种彩色也可分为三原色。彩色电视就是用三原色原理来传送彩色图像的。
在彩色电视用的摄像机中,过去要用三个摄像管。彩色画面通过一个分光系统,被分成红、绿、蓝三个画面,通过三个摄像管把这三种画面都变成强弱不同的电信号,再由电视播送系统把这些信号播送给接收机。彩色电视接收机中用的是彩色显像管,在它的荧光屏上分布着很多很小的发光单位,每个小单位涂有三种荧光粉。电视接收机按收到信号的大小,射出三束强弱不同的电子束,各自打到与它们相对应的三种荧光粉的小点或小条上,这三种荧光粉可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色光,把这三种色光重合起来,就可得到原来的彩色画面了。
在传送三个色光信号时,一般可分为同时制和顺序制两大类。同时制是把红、绿、蓝三个原色信号同时送给接收机;而顺序制则是按一定顺序轮流传送红、绿、蓝三个原色画面,只要使其传送速度足够快,观众看到的仍会是一个完整的彩色图像。
随着技术的改进,现在的摄像机已多采用单管摄像,但其所利用的最基本的原理仍是相同的。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媒体技术开始出现,它可用计算机处理多种形式的图像(包括图形、彩色或黑白静态图像、彩色或黑白视频动态图像、动画等)和多种形式的声响(包括语音、音乐、音响合成效果等)等多种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涉及到认知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诸多的学科理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
于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也开始出现,它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和展示,并且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且制作、提取和修改都很方便,因而这种教学系统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⑵ 电影院播放的3D电影,用摄影机拍下来后戴眼镜看,还能看出3D效果吗
别听那个人瞎jb乱说,红蓝3d只是根据颜色不同,一只镜片过滤一种颜色达到两只眼看到不同画面的效果,片源只是两个颜色叠加,直接屏摄带上红蓝眼镜看是有效果的,因为颜色信息不可能录不全。
而如果是偏振3d就不好弄了,简单的说就是投影的时候不是两个不同的颜色,而是两个不同方向的偏振光,而偏振镜片你可以想象成百叶窗,比如百叶窗打开20度的时候你从缝里往外看,和打开40度的时候往外看,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角度挑的好的话看到的风景可能完全不重叠,偏振眼镜就相当于两个眼睛各装一个不同角度的百叶窗,而你用相机直接录的话相当于你不是从缝里看,而是正对着百叶窗看,所以理论上说你可以在相机前面放上偏振镜同一位置角度什么的,左右眼分别录一次然后自己合成3d片源
⑶ 关于摄像机的问题!
505不错的 或HD7
⑷ 在电影院内想把银幕上图象拍摄下来,如果使用闪光灯,照片会怎样
因为电影银幕上的图像实际上是“影子”,用闪光灯,影子当然就没了,结果拍下来的是一片空白
⑸ 摄像机 电影模式 是什么意思电影胶片又有哪些好处
电影模式就是16:9模式,宽屏模式.一般我们看的电视是4:3模式.
拍摄时其实不推荐用这种模式,因为4:3的模式后期加个遮幅是可以达到16:9效果的.
16:9拍出来的效果跟4:3没什么不一样(就相同机而言).一般的摄相机可调的是录制的兆数.比较50M的肯定要比25M要清晰,相对的,25M拍一小时的带子,50M就只能拍30分钟了.
25M是标清的标准,50M可以算高清了.50M以上的是转播级设备.
电影是用胶片拍的,电视是用磁带或数码带拍的.
胶片的色彩饱和度是磁带不能比的,就像胶片拍出来的电影,可以放到大荧幕上,但是一般的磁带拍出来的,放到大银幕上可能就会很粗了.
数码现在接近了胶片的标准,但目前还是无法超越胶片的.
⑹ 使用彩色低照度的监控摄像头有什么好处呢欧巴欧尼,求告知!
太平洋安防欧巴告诉你,低照度监控摄像头就是要以彩色图像来监控各种各样的场景,帮助快速锁定目标。很显然低照度监控摄像头的优势在于它的低照特性,即使在光线不好的情形下,亦可实现清晰的彩色图像。
与红外监控摄像头相比,低照度监控摄像头的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
稳定性好
红外监控摄像头需要增加一个红外灯,红外灯主要有LED红外灯、阵列式LED红外灯和激光红外灯等这几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发热量大且寿命短。在红外灯损坏之后,整个监控摄像头也就无法使用,而且由于发热量大,监控摄像头内部温度过高,会出现电子器件的“温漂”现象,影响整个监控摄像头的稳定性。
图像为彩色
在有大量红外光的场景中,没有办法很好做到精确的白平衡,所以一般的彩色监控摄像头在Sensor之前都会有红外滤镜以起到过滤红外光的作用。红外监控摄像头在红外灯开启时,存在大量的红外光,此时肯定不会使用红外滤镜过滤掉红外光,只能使用全透滤镜并切换成黑白图像。
图像亮度均匀
市面上的红外摄像机的红外灯一般只能照射到整个图像场景的中心部分,导致整个图像的中心亮度很高甚至过曝,而四周图像很暗甚至全黑,也就是人称的“手电筒现象”。有些监控摄像头宣称已解决“手电筒现象”,但也只是根据中心区域的图像亮度降低了红外灯的功率或者降低图像的亮度。真正的图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没有红外失焦现象
红外光的波段比可见光的波段长,彩色图像和黑白图像的聚焦点存在细小的差异。导致白天在不启动红外灯的情形下,图像是清晰的;到了晚上启用红外灯,图像便模糊了,细节损失很严重。现在有些监控摄像头利用自动对焦功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现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固有缺陷,如对特定场景会失焦,因此无法很好地应用。
低照度监控摄像头当下现状
现在市面上低照度监控摄像头大多宣称其彩色成像的最低照度可达0.001Lux。实际在这种照度下,监控画面中的物体只能看到一点边缘,色彩信息几乎不存在。所以,低照度监控摄像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监控环境问题,需要综合不同技术应用到低照度监控中,使监控摄像头在低照度环境中仍能保持图像色彩还原的真实性、图像画面的清晰度、视频流畅性以及噪声抑制性能,能在低照度环境下为用户提供真实、流畅的视频监控信息。
⑺ 电影摄像机为什么可以拍下画面
第一节 摄像工作概况
一、摄像员类型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电视新闻摄像工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技术型摄像,一是编导型摄像。
1、技术型摄像
按照电视采访的传统做法,技术型摄像是指单纯的摄像工作。这种类型的摄像记者主要任务是拍到符合要求的素材,但是这也不是简单的摄像机操作者,他应该充分理解编导意图,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协助编导完成对事件的报道。
2、编导型摄像
所谓编导型摄像,是指记者一人集采访、拍摄、编辑于一身,既是编导,又是摄像,还要完成编辑工作,西方许多国家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就是编导型摄像。从节目创作的角度来说,编导自己拍摄,更清楚什么是有用的镜头,如何选择拍摄报道角度,怎样进行画面表达。这种方式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直接体现,减少创作环节,是今后电视新闻工作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对创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成为全才,在实际工作中才会得心应手。
二、不同节目类型的不同拍摄要求
1、 因节目样式不同:各类节目有不同要求,如新闻节目叙述事件、散文诗(文学)节目表现情感,不同的拍摄方案。
2、 因拍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拍摄是既要声音、又要画面,特定情况下会有重点:有时以声音为主,有时以画面为主,有时以特定细节为主,需要注意。
三、判断画面质量的标准
技术上的标准——聚焦(清晰度)、曝光、稳定、色彩(白平衡);
画面的美感——构图、色彩、表现力(感染力);
是否符合节目要求——节目主题、层次;
四、拍摄的基本要领
1、稳:电视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的表达,破坏了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
利用三脚架是减轻画面晃动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情况允许时,应尽量利用三脚架,或充分利用各种支撑物,如身边的树、电线杆、墙壁等等。
2、平: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3、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正好的。任何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明显地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而且落幅后还在修正构图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准”这一要领在摄像中是较难掌握的,如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结合两种技巧,在最适当的时机,推和摇同时结束,落幅应当是最佳构图。
4、匀:匀是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瑶、移还是其他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应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
第二节 摄像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装置
一、摄像机镜头部分的常用按纽和镜头的结构
(一)镜头部分主要按纽
(二)镜头部分重要构件有:聚焦环、变焦环和开关、光圈、微距镜。
(三)摄像镜头的工作原理
二、摄像机机身部分的常用按纽
三、摄像机的光电转换系统
四、摄像机录像系统
第三节 摄像机(一体机)的调式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摄像机开机时,各开关要置于以下位置
(1)光圈选择开关——放在A档,即自动光圈。手动光圈是M档。
(2)增益开关——放在0 dB档。
(3)电子快门开关——放在OFF档。
(4)彩条/白平衡开关——置于“AUTO”位置。
(5)录像机选择开关(VIDEO)置于“AUTO”位置。
二、寻像器调节
寻像器是摄像机的窗口。摄像师通过它,可以选择画面角度、范围,确定画面构图;同时还可以监看摄像机的工作状态。
三、利用指示表检查电池容量和视频、音频信号
1、电池容量; 2、视频信号; 3、音频信号;
四、调白平衡
调白平衡的目的是保证摄像机获得机器需要的标准光源,从而使拍摄的画面色彩还原正常。调白平衡的原理,是让摄像机这只电眼“看”眼前的一个白色,让摄像机认知“眼前”的白,调节摄像机的滤色片和放大电路,让它输出的红(R)、绿(G)、蓝(B)三路信号电平相等,还原出正确的颜色来。
五、调黑平衡
彩色摄像机拍摄黑白图像时,必须输出三个完全相同的图像信号,才能重现出黑白图像。因此,要想在设有光照时呈现出纯黑画面,必须调节黑平衡。亦即在输出端要输出三个很低但却是完全相等的基准电压。所以,摄像机不仅要调节白平衡,也要调节黑平衡。调节器黑平衡时,镜头光圈自动关闭,寻像器显示“BLK:OP”字样,数秒钟后,再显示“BLK:OK”字样,黑平衡调节完毕。黑平衡调好后,相当长时间里不必再调节器。只有发现画面的黑色不纯时,才需要重调。
六、镜头后焦调节
七、调节时间码
八、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1、暂停状态不宜过长:暂停状态是指录像机的录制暂停和放像暂停状态。此时,录像机中的磁鼓都是处于调整旋转状态,而磁带绕紧在磁鼓上静止不动。暂停时间越长,磁头与磁带间的相互磨损越严重。目前录像机均有自动保护装置,暂停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后会自动使磁带松驰而与磁头脱开。虽然如此,也应尽可能地缩短暂停时间。
2、拍摄每个镜头应提前录制5~10秒:这是因为录像机从停止到磁带以正常速度行走有一个伺服过程,这一过程录制的图像是不稳定的。另一原因是,后期进行电子编辑时,编辑系统要求素材带上镜头的入点之前必须有至少5秒钟的连续稳定画面,以此信号作为编辑录像机间同步锁相的参考。如果不够5秒,则编辑点画面会跳动。
3、拍摄一场戏或一个动作结束时,不要马上停机,应该多录几秒钟。例如记者在现场报道完,不要立刻关机,应该让记者不出声地再停留几秒。这样为下一个镜头的编辑留出余地。同时,考虑到后期的技术要求,拍摄的画面长度要比实际用的时间长。
4、摄像师应注意,即使导演没有要求,也要拍摄一些转场镜头。因为转场镜头是维持两个镜头之间连续性的简短镜头,非常有用,但它必须与实际事件有联系。被摄体入画出画,近向堵镜头,背向远离镜头等等。还应拍摄些空镜头,如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以备编辑时用。
5、拍摄有特征的全景镜头,使人们能够辨认出发生事件的地点,如交通事故,不能只拍撞毁的车辆等,还要拍一下出事地点的路标或建筑物。
6、拍摄时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做场记,可以准确地记录每一个镜头的起始,也可以段落性记录,有利于后期编辑。
7、注意考虑不同景别的搭配,如全景、中景、近景各占1/3左右。
8、尽量采用顺光或侧顺光拍摄。以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的关系来看,只有亮度适中,色彩才最饱和。具体情况应根据编导的意图、现场条件而定。
9、尽量避免画面中出现高光点。这时画面反差较大,效果不好,有过亮或过暗现象,CCD机会出现垂直拖尾现象。
10、使用摄像管摄像机时,阳光不能直射镜头,画面出现强光时,应避开,以免烧伤摄像管。
11、摄像机使用前务必调整白平衡,若是室外拍摄,每1~2小时应进行一次白平衡调整,因为色温在不断变化。黑平衡无调整的特别必要,但为了预防万一,使用前调整一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