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体验 > 武都县人民电影院历史

武都县人民电影院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5 04:19:43

❶ 武都中山街老电影院拆迁不

中山街改造的周期是三年的时间。
中山街拆迁户有300多户,将尽量缩短建设周期,将中山街上原来的老商户进行给予优惠政策尽快回迁,将老武都的情怀留住,同时将中山街打造成武都的“宽窄巷”,成为一个旅游打卡地,为全区发展旅游助力。中山街改造完成后,计划将引进企业进一步进行商业化开发。近年来,武都区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环境改造、停车场建设、道路疏通、完善功能配套等相结合,做美做强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❷ 武都区的历史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
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
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 (今角弓镇境内)、孔堤 (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 (今桔柑乡大岸庙)。领北部 (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 (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西魏:魏文帝大统元年 (535年),改武都镇为武州。大统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 (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 (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北周: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安育改将利,赤万并复津,北部、南五部拜盘堤。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文帝开皇元年 (581年),废郡制。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复为武都郡,郡治将利 (今旧城山)。领将利、建威 (今龙坝秦家河)、复津 (今桔柑大岸庙)、盘堤 (今外纳镇立亭村与文县临江乡之间)四县。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武都郡改为武州,治所将利 (今汉王镇附近),属陇右道,辖将利、建威、盘堤、复津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年)建威并将利、武州下领将利、盘堤、复津三县。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武州复名武都郡。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武都郡又改为武州。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被吐蕃占据。唐懿宗咸通八年 (867年)收复。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阶州,州治旧城山,并改复津县为福津县。后州治虽有所移动,曾置于兰皋镇 (今康县大南峪)和福津 (今汉王镇)等地,但阶州之名,却一直治用到民国二年(1913年)。唐末(约908年)为岐王李茂贞地。
五代十国:约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924年和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长兴元年(930年),移州治于福津(今桔柑乡大岸庙)。 宋元时期 北宋:承唐制,阶州治福津,属陕西秦凤路,下隶福津、将利 (今康县境内)二县,辖今武都、康县、舟曲等地。后郡治复移仙陵山(今旧城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北峪河日发洪水三次,淹没阶州城南南门钟楼滩一片。为保城池,州守李铸命民工在城东凿开抵龙岗(今旧城山)数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为东南流 (约从今北城墙一带流过,从教场坝入白龙江)。
南宋:阶州属利州西路,下隶福津、将利二县。宋理宗端平三年 (1236年),阶州被蒙古人占领,郡治曾毁于战火。
元朝:废福津、将利二县。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树城(今角弓镇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 明清时期 明朝: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年)复阶州,州治复移旧城山,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
洪武四年 (1371年),阶州改为阶县,县令陆去在万寿山东建砖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区的雏形。洪武十年六月 (1377年)复为阶州。
明穆宗隆庆元年 (1567年),阶州知府谢锐将北峪河水东南流复改西南流 (即水归古道),拜在砖城之外扩建土城 (即今武都老城区)。
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制,改阶州为武都县。属渭川 (陇南)道。
民国二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武都县属甘肃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四月改为康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武都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天水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岷县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肃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武都,武都县同时改属武都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武都事实成为国民党时期甘肃省最后一个省会。 新中国时期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
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4月11日撤销武都专区。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
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
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实际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 公元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武都政权,至公元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武都国的领土是仇池国的东南部,东据今陕西略阳以东,西界邓至(今四川九寨沟县),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县),北邻宕昌。武都国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众对杨氏家族的拥戴,另一方面依靠刘宋政权的支持。
公元447年杨文德招纳氐、羌人口,被北魏所攻占的“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
公元448年魏将皮豹子率大军攻占武都北部地区,将武都郡治由下辨(今成县广化)迁到今武都城关旧城山,杨文德流亡南朝刘宋汉中,刘宋发大军助文德反攻,复立武都国。
公元477年,武都国主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破仇池,魏将皮欢喜等反攻,文弘弃城退走。魏军攻破葭芦,杀杨文度,武都国亡。 历史上在武都发生人群迁徙多次。最早的是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其中一条路线是从甘南洮河上游向南,经甘肃岷县、武都一带沿白龙江流域向南发展,从岷山西侧进入岷江上游地区。
汉至三国,氐人经历三次较大迁徙。
第一次,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官兵镇压氐人反抗,将部分氐人迁于酒泉,即酒泉福氏之氐。
第二次,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累攻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并多次到氐地掠夺粮谷和人口;魏又强迫武都氐﹑汉等族人众迁于京兆﹑汧﹑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在蜀魏争夺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至魏晋时,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二郡以外,又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其中最著名的如晋略阳氐蒲(苻)氏﹑吕氏,其先人都是从武都迁徙而来。
第三次,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蜀汉建兴十四年(236年),徙武都氐王符健及羌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今成都南)”。(另一说法:姜维计划“移民实蜀”,“建兴十四年,准备徙武都氐王符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但符健与其弟发生分裂,符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安置到魏的内地”)
元代以前,白龙江和西汉水流域的主体民族一直是氐、羌、藏等少数民族,汉族虽已陆续进入白龙江流域落业,但数量少。
明代开始,为了巩固边关,教化“异族”,政府开始往白龙江流域大规模迁徙汉人。加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和两次流民高潮,使汉民逐渐成为白龙江流域的主体居民。
第一次流民高潮是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期间,川蜀移民大量涌入白龙江流域。
第二次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同治回乱的十多年间,陕西移民大量涌入白龙江流域。由于白龙江流域山大沟深,林密流急,较少遭遇苛政和兵燹,因而吸引了大批流民。白龙江流域的大量史志资料表明,陕西、山西人进入该地区的数量很多。武都及邻县的居民主要来自四川、湖北、陕西、山西。

❸ 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上海概况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洁白如玉,晶莹皎洁,开放时朵朵向上,溢满清香。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市标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区划沿革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

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

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总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辖区14348535人,市辖县2059199人。各区县人口: 黄浦区 188743人、南市区 385790人、卢湾区 328918人、徐汇区 1064645人、长宁区 702239人、静安区 305329人、普陀区 1051672人、闸北区 798620人、虹口区 860726人、杨浦区 1243757人、闵行区 1217309人、宝山区 1227978人、嘉定区 753070人、浦东新区 2402343人人、金山区 580377人、松江区 641156人、青浦区 595863人、南汇县 785102人、奉贤县 624285人、崇明县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

2003年底,上海市辖有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浦东新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18个区和崇明县。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据最新考证,认为上海话是松江方言的发展结果,宁波话苏州话的合成可看成是影响了这种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语调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主脉。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少许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豫园、明代庭园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❹ 人民影院怎么样

人民影院在南环路上,周围是繁华的商业区。影院在时代百货的三楼,人流量很大。新的影片上映比较及时,不过电影院的设备比较老,整体环境也不是很时尚

❺ 院线的发展历史

2002年,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电影拍摄也不再是由电影制片厂垄断拍摄。只要取得拍摄许可证和放映许可证即可。影院则采用分账的形式来分取利润。国家规定:影院方不超过50%。就是说,电影票60元一张,电影院(含院线)要收30元。再由发行方、制片方、电影专项基金(5%)、营业税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账。
特色院线:二三轮院线(不参加首映)艺术院线、纪录片院线等。
中国院线目前都采用首映式。同步上映。

❻ 萧山电影院的历史

民国时期,省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偶尔来萧放映,无管理机构可言。1953年在萧设队,在县由文化馆代理,后县文教局曾设电影股,直管电影队,不久股裁撤,改派员管理。1958年,民办电影放映队兴办与发展。翌年,建县电影管理站,陪站长、会计、机务等人员。1961年体制调整,县府决定将国办放映队分别交给县府行政科、城厢镇人委、瓜沥镇人委和城南地区政府部门管理,县站只留两名业务人员,并入县文化馆。1963年,恢复县站,国办队收归县站管理。1967年迁址体育路,附设露天电影场。1970年转迁至县工人俱乐部,将该部电影院改属县管理站,名工农兵电影院。1972——1976年,县第八电影放映队先后被评为省电影系统先进集体;1978——1982年间,被评为省电影宣传先进集体。1980年县站迁入人民路新大楼,附设电影院(原工农兵电影院及办公室等用房归还县工人俱乐部)。1981年,县电影管理站改建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5年,县公司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先进集体;1986年为全国卫生科教影片发行放映先进集体;1987年,县公司人员增至24人。公司为全国农林科教片发行先进集体。

❼ 武都电影

以前有 后来火灾烧掉了
不过现在有放映厅,大小比不上电影院 但还行吧

❽ 请介绍一下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情况

1888年开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但虹口、杨浦两区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

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上海被中华民国占领接管。上海自1842年摆脱清朝统治至1945年失去独特地位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军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政府军占领上海,同时对上海实行军事管制,此间大量人员、财产和机构撤离。

从新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带有逐渐深化的特征。第一类文化丛是新文化信息的创造和宣传中心,它通过报刊对大众进行传播,具有轰动性的特点,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文化层面。第二类文化丛是新文化的繁衍和教育中心,它主要通过教学和学术活动使新文化在纵向上绵延不绝,其目标是创造一批具有新的文化精神的新人。其作用对象不仅仅限于思想文化层面,而是人的整体素质。它不论从机构还是从效果看都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第三类文化丛作为各种文化组织带有明显的发散特征。它实际上是新文化向外扩展过程中在不同地带上播衍生长进而取得的某种实体形式。它表明文化传播已经在社会层面上取得了某种实际结果。 五四新文化的建构实质是一种价值体系的建构。这种建构不仅建构了文化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文化规范与形式,而且也建构了相应的文化组织作为价值体系的物质承担。所以,毫不奇怪,五四新文化在建构思想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建构它的物化形式。人们不难发现,随着五四新文化建构过程的深入,一方面科学与民主的价值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将科学与社会民主统一了起来;另一方面,文化的价值理想很快取得了自己的价值承担。共产主义小组、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五四新文化的建构已经上升到社会组织的层面。一种以思想文化为主的建构逐渐转向一种以文化实践为主的社会建构所以对现在的上海发展是没有影响的..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❾ 新闻电影院的历史

新闻电影院是我中小学经常光顾的地方。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都是在那里看的,在样板戏开始前还经常加演几辑《新闻简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新闻电影院相继上映了被“四人帮”禁演的优秀影片,还上映了中国香港、台湾和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等国的故事影片。 哪个时候是电影院最火的时候,为了一张电影票经常半夜去排队买票,有时甚至排个通宵。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出现,电影已不再是唯一和首选的娱乐方式。1988年新闻电影院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增设了录像厅、电子游艺室、商场,并将地下室开辟成酒吧。改造后的新闻电影院,仍保持原有的欧式建筑风韵,营业项目虽然扩大,但却风光不再。看看她门脸上的各种招牌,也尽显她的无奈。
2004年闻电影院再次变脸,变脸回戏院和茶园,变脸成二人转剧场。巨大的二人转剧场招牌遮住了建筑的主要部分,“新闻电影院”几个字已显得很渺小了,据说这里已经不再演电影了。
令人欣慰的是新闻电影院已列入《哈尔滨三类建筑保护目录》,这座古典复兴主义风格的建筑可以依法保留下来了,避免了拆迁改造的厄运。
新闻电影院承载着年轻时的记忆,想起她就能想起那些老电影,那些经典台词。想起深印在脑海里那些熟悉的画面,就能想起她。
哈尔滨新闻电影院位于道外区景阳街和靖宇街的交汇处。
地址:道外区景阳街374号

阅读全文

与武都县人民电影院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搜索一下成龙所有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55
疯狂的小女生法国电影 浏览:362
赵薇导演哥电影解说 浏览:476
劫匪劫走10亿黄金电影什么名字 浏览:514
小网站上的电影从哪里来的 浏览:687
华语五大电影奖 浏览:350
外国恐怖盗墓电影大全 浏览:502
2018大陆电影在台湾上映的电影 浏览:134
一人独闯百乐门一个大几十什么电影 浏览:941
一部电影保姆与男孩相爱 浏览:655
夜郎成龙电影 浏览:139
韩国电影男主角是建筑设计师 浏览:588
电影院的投资注意事项 浏览:623
寻龙记电影完整版免费看 浏览:221
与鸡同鸭讲电影中文版 浏览:383
大尺度电影法国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299
观看完电影后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701
我的最爱电影粤语版10 浏览:429
韩国一部电影讲男孩生娃 浏览:132
哥斯拉电影为什么没奥特曼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