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个人都喜欢,最喜欢蔡明亮,侯孝贤次之,杨德昌再次之
不过国际排名的话,侯孝贤和杨德昌可以说不相上下,难分轩轾,华语导演里王家卫之下就数他们了,蔡明亮相对来说要更小众些,大致和贾樟柯地位相当。
当然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没必要计较排名、别人怎么看,自己喜欢就好
Ⅱ 侯孝贤,杨德昌和李安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
论三者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就好像对比西施,貂蝉,或者王昭君谁更美丽,真心无聊且极具主观性以及不确定性。中国人尤其是梁山好汉夺位成功以来,是要排个位次的。那就给大家白话白话吧。
艺术性,没法比,三者都很艺术,在艺术精英眼里,艺术美不是只有春花,还有秋月。所以在文艺界三者地位可谓“仁者见仁”,难分高下,并且艺术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优秀电影是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岭街》,两个立场反映台湾社会生活,所以侯杨二人促进台湾社会族群彼此认识,和解与融合,这点上李安电影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但是其《断背山》反映出来的东西,改变了世界社会(除了极其保守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权的进程。简言之,前两者电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没有这个困境。
流行性,我们动不动就想对比地位高下,其实是对比的流行程度。艺术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艺术却能转化成比较可以被量化的东西。比如票房,粉丝数量,得奖数,导演酬劳等等。如果从这点看,李安无疑是台湾乃至华人电影执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识抬头的台湾岛内,当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贤,最后才是人缘一般的杨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两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跃在电影圈,所以还在创造流行,后者驾鹤西去,不会再有新作品出现,影响力也会日渐淡薄。
所以,李第一,并且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候第二,台湾电影“国师”般存在,杨第三,台湾电影过去的传奇。
Ⅲ 推荐一下侯孝贤和杨德昌最著名的电影哪些
侯孝贤最著名的是,悲情城市
杨德昌最著名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Ⅳ 杨德昌,侯孝贤电影的比较
城市和乡村是对世界的简单划分,杨德昌和侯孝贤就站在这世界的两侧举起了手中的镜子。于是,在侯孝贤的沉郁苍凉中,在杨德昌的冷静酷烈中,我们看到了台湾这块变动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没的悸动和痛楚。在他们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杨儒侯禅使得他们互为映照。悠远的乡村场景,我们依稀能体察侯孝贤天人合一的胸怀;死寂的城市景象,我们也约略能知晓杨德昌儒者情怀的失落与困惑。当然,如此这般的简单划分未免显得过于粗浅了,事实上,拍片之初,侯孝贤就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叉跑动。只是过去式的乡村情怀使得他在处理《尼罗河女儿》、《海上花》这样的城市题材时也显得悲凉如水。相比之下,杨德昌则简单得多,他至今只拍过一个地方,或许也将穷尽毕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当然,对于犀利如杨德昌者,台北已足够。
同为广东省梅县人的侯孝贤和杨德昌,都生于1947年,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却迥然而异。候孝贤1948年随父母迁入台湾,住在高雄附近的一个小岛上。12岁时父亲去世,18岁时母亲又去世,躲在树上看小说的无忧日子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结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满后,侯孝贤进入国立艺专影剧科,1972年毕业。逐渐进入电影圈。相对于侯孝贤,杨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顺畅,而且学历复杂。他1969年毕业于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后赴美学电脑,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科学电影。
1981年回台。那时候台湾新电影的风起云涌已在酝酿之中。对于这一运动而言,侯、杨的相交相识可以说是一次历史事件。 就在杨德昌回台不久,两人相识,而当时天天与陈坤厚坐在咖啡馆等着天上掉胶片的侯孝贤,还不完全明白这个戴大眼镜的台北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以后的一段时间,杨德昌给他看了一些从国外带回来的西方大师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贤日后提到的帕索里尼。而这帮负笈而归的电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电影观念和创作观念对新电影运动的影响,更是自不待言。从此之后,侯孝贤的悲悯,杨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喷薄而出。他们在台湾、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电影史上互为映照,套用一位学者的话说便是:一面镜子前面的另一面镜子。
Ⅳ 有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全集吗,哪部上有台湾的街景和大海空镜头哦.
风柜来的人:澎湖海边和高雄街道拍的
恋恋风尘:有台北山上九份村镇的样貌
(但已经2~30几年前的景物了)
侯孝贤很少以都会为背景,另一个杨德昌(已经挂了)才是。
Ⅵ 台湾导演杨德昌一共拍了几部电影呀,听说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国际性大奖,是不是真的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祖籍广东梅县,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台北。196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留学,获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学位。1974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后往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长达7年。1981年回台北在余为彦执导的《1905年的冬天》中任编剧与制片助理。后在张艾嘉策划的电视连续剧《11个女人·浮萍》中任导演。1982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陶德辰策划;起用4位新人。用四具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来表现人际关系与男女关系的演变、人的成长和台湾30年来社会形态的变迁。从此突破台湾70年代巨片主义,开创了专拍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充满情趣的实验电影时代。因此该片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与侯孝贤并称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角。1983年编导《海滩的一天》,获1985年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编剧提名,并获美国休斯敦国际影展评审团推荐金牌奖、第二十八届亚太电影展最佳摄影奖。他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创造有鲜明台湾乡土特色的民族电影。散点结构与开放式结尾,突破东方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心理,却又不追求新潮电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现纪实、隽永、朴素的艺术风格。为80年代台湾新电影赢得了世界的荣誉。1985年编导《青梅竹马》,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1986年编导《恐怖分子》获第二十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和第四十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第32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1991年编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第二十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并获最佳导演提名。同时获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十三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92‘新加坡国际早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4年编导《独立时代》获第三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塑造的人物性格有敏锐的心理学和精确的社会学的意义。偏重理性剖析,富有思辨与哲理的锋芒,能用现代变革的眼光来看待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在手法上采用非情节剧结构,开放式结尾,富有探索性与实验性。1991年他曾为亚洲合作电影台湾编《夜来香》当制片人。90年代致力于执导自己编剧的舞台话剧《如果》、《成长季节》等。90年代以来的作品还有《麻将》(1996),《一一》(2000),其中《一一》获得当年嘎那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Ⅶ 关于台湾导演杨德昌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陈嘉谟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吴念真、杨德昌 摄影:杜可风、张惠恭 剪接:廖庆松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朱天文、侯孝贤 摄影:杨渭汉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灯光:王志康 音乐:杨德昌 录音:杜笃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杨德昌 摄影:张展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铬堂 摄影:张惠恭 剪接:陈博文 美术:余为彦、杨德昌 音乐:詹鸿达 录音:杜笃之、杨静安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黄岳泰、张展、李龙禹、洪秀武 成音:杜笃之 剪接:陈博文 音乐:李达涛 美术:蔡琴、杨德昌、关传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监制: 余为彦 编剧: 杨德昌 导演: 杨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杨德昌 摄影:杨渭汉 制片:余为彦 音乐:彭铠立 录音:杜笃之 剪辑:陈博文
Ⅷ 侯孝贤拍过的电影
人物简介
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生于广东梅县。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当过场记、副导演、编剧、演员。1975年后编写电影剧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编剧身分和名导演、摄影师合作拍摄影片取得成功。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风儿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为台湾新电影作家的地位。1983年执导《儿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风柜来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Ah Fie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获30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1985年与朱天文合作创作剧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因执导该片获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7年执导《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获1987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Nile Girl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The Puppetmaster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审查员特别奖。他计划摄制台湾现代史三部曲;即《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及正在创作中的《浦岛太郎》。1991作为制片人,制作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梦)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少年,安啦
Ⅸ 张一白、田壮壮、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电影
姓名:张一白 职业:导演 演员 编剧 监制 性别:男 国籍:中国大陆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树》、《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广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联想FM365》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 《开心就好》 。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 中文名: 田壮壮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导演,演员,编剧 中国电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当过兵,做过摄影师。父亲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儿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亲于蓝,电影演员,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壮壮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8年至2002年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陈凯歌、张艺谋等并称为第五代导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同时开启人生又一段创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师致敬的“临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热爱的云南土地和云南人为主题的《德拉姆》,梦想、计划了多年的《吴清源》和《狼灾记》等。 姓名 侯孝贤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国广东梅县 现居住地 台湾 国家/地区 中国 职业 导演,编剧 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于广东梅县,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湾。1972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1974年从影。次年任李行场记、助理,当过副导演、编剧、演员。 1975年起从事编剧工作,编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等电影剧本。1980年首导《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执导《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坛广泛重视。1983年与万仁、曾壮祥联合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获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奖,并引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开端;《风柜来的人》获1984年法国南特大三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1984年创作剧本《油麻菜籽》获第二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执导《冬冬的假期》获1985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985年执导《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第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6年执导《恋恋风尘》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执导《戏梦人生》获台湾中时晚报电影奖最优秀作品奖,199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后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亦在金马奖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斩获。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边一朵云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桥不见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边几点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爱情万岁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编剧作品 天边一朵云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桥不见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边几点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爱情万岁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风格 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 杨德昌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北,祖籍广东梅县。1949年2月,一岁多的杨德昌随父母迁台,自此成长在台北。 杨德昌1969年毕业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在大学里,受西方思想影响,杨德昌一毕业就出国留学,1970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研读计算机硕士,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念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后来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附属海军国防反潜研究所担任计算机设计。2007年因大肠癌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于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住处病逝,享年59岁。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 1982年参加拍摄《光阴的故事》,该片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1983年编导《海滩的一天》。1985年编导《青梅竹马》,1986年编导《恐怖分子》。1991年编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4年编导《独立时代》,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1996年导演《麻将》,2000年导演《一一》。 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杨德昌与台湾知名歌手蔡琴曾有过婚姻,但已离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电影导演,作家及记录片导演。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国影迷称他为“日本王家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导演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视作品年表 1991年 《无名的孩子》 《来杀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汤》《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个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烟花》《无名地带》 《雪的国王》 1994年 《爱的捆绑》《梦旅人》 《疯狂的爱》 1995年 《情书》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骑士》 1997年 《空之镜》 1998年 《四月物语》 1999年 《想从另一个透视观看烟火的孩子们》 2000年 参演《式日》 2001年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电幻物语”)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与爱丽丝》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担任制作人] 《市川昆物语》
Ⅹ 杨德昌与侯孝贤之间有哪些精彩有趣的故事
杨德昌从美国回来以后,和现在很多留学回来的电影学生一样,没有机会,找不到好工作,被台湾已经自成的电影圈子排挤。
这个时候侯孝贤就力争排挤,变成真正的老大哥,帮助杨德昌组队,因为侯孝贤的存在,才有了杨德昌,才让台湾电影圈相信,见识到了杨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