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产大片 > 台湾历史改编电影有哪些

台湾历史改编电影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7-27 15:37:59

㈠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㈡ 有哪些关于台湾的电影啊

1. 台北飘雪 (2012) 陈柏霖 / 杨佑宁 / 童瑶

2. 大野狼和小绵羊的爱情(南方小羊牧场) (2012) 台湾 柯震东/简嫚书

3. 变身超人(2013) 台湾 陈柏霖 / 郭雪芙 / 庭萱

4. 五月之恋(2004) 台湾 刘亦菲/陈柏霖/田丰

5. 九降风(2008) 台湾 凤小岳 / 张捷 / 初家晴

6. 听说 (2009) 台湾 陈意涵/彭于晏/陈妍希

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台湾 柯震东 / 陈妍希

㈢ 关于台湾的历史(简单、明了、准确、不要太少)以及一些影片

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较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始於纪元前5,000年)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民族的遗留。
16世纪以前,早已有马来波里尼西亚土著民族存在。他们虽然同属马来波里尼西亚民族,但是并非同一种族。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语言与风俗习惯,构成独自的社会。 这些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分布於台湾全岛,其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据中华民国行政院的资料,以及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台湾原住民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玻里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於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而中国华南地区并不属於南岛语系。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出草(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徵,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

16世纪的台湾古地图《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目前还欠缺考古学的证据可确认夷洲与流求国的真实位置,只能当做研究古代台湾的一种参考而已。(参照:夷洲、流求国)
到了16世纪中期倭寇及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由於地理关系,台湾成为倭寇与海盗的躲藏地点。倭寇或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岛,然后再到台湾,成为台湾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

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与发现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於用鸦片来交换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直到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

荷西殖民时期
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约翰•芬伯翁绘,约1640年,73×103cm,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藏,16世纪前地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为岛屿
热兰遮城(Fort de Zelandia)/1875年台湾荷西殖民时期,从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算起,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击退荷军部队为止,前后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於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的商馆并於1625年,在「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起了「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种植。
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13],1626年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於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而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位於今红毛城原址)。
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於是荷兰人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仅仅允许清帝国与荷兰)。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於是荷兰人於1642年派舰北上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了西班牙人。

荷兰以热兰遮城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台湾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台湾的目的是为对中国、日本、韩国与东南亚贸易据点的枢钮,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约有35个据点,台湾据点获利25.6%成为第二名,但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而非用回馈当地人或用於当地的建设。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统治,由於对汉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终於在1635年与1636年分别爆发麻豆溪事件与萧珑事件两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动。1652年,在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下,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系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随后荷兰人兴建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

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郑军围热兰遮城,最后终於在1662年2月攻下热兰遮城,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结束荷兰统治台湾。

郑氏治理时期
主条目:郑氏王朝
郑氏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军围降荷兰之部队,经郑氏三代统治台湾至1683年降清为止,统治时间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揆一於同年黄历12月13日(西元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郑氏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后於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外人以东宁王国称全台。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郑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莎王国」,英国东印度公司上书郑经时,则称呼其为「陛下(Your Majesty)」[14]。 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之后郑成功之孙克塽继位,於1683年康熙年间郑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为清军所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员虽曾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仍将台湾划入清朝版图,归福建省管辖。

清治时期
主条目:台湾清治时期

沈葆桢於1874年於台南海滨所建之「二鲲鯓礮台」(亿载金城)。台湾清治时期始於清朝将领施琅於1683年攻取台湾,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为迄,实质统治台湾的时间计212年。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台湾有史以来首次正式被收编为中国的一部分。在17世纪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对於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内地的统治情况,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且视情况鼓励人民开垦,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强制遣返大陆原籍,对大陆人民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中国大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由於初期清廷从大陆派来的官吏素质粗劣、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到了18世纪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与泉州人居多。由於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而相继发生泉漳械斗武装冲突,如灌溉水权、争取垦地、建屋盖庙等等争执。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两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间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经19世纪末期两族群许多地方仕绅努力,才渐次有所改善。不过到如今,族群仍多少还是受其影响。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头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中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分港口开放对外通商。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於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清治时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动。 1874年,日本藉台湾南部原住民杀害琉球渔民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桢来台,显著地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积极政策使台湾发展。由其继任者、福建巡抚丁日昌继承下来。随后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这都让清朝更加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在励精图治下,使台湾在短短五年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西化的省份。

继任的台湾巡抚邵友濂,基於地方财政问题,因而未能承继刘铭传之改革事业,其改革事业遂中途而废,然其澄清台湾吏治,对台湾亦有其功。而后1894年12月邵友濂离职,代之由唐景崧就任台湾巡抚。时已正发生中日甲午战争,由於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让给了日本政府。

日本统治时期

1911年时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台湾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和台湾民主国
台湾日治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被日本管辖的时期。

1894年日本接收台湾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崧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趋转稳。 在日本治台将近50年的期间中,最大的成就莫过於1908年,铁路纵贯线全线贯通,形成台湾首次「空间革命」,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
1919年日本政府 ,田健治郎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日治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巴洛克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受到与在台日人的差别待遇或歧视则时有所闻。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等,不胜枚举。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湾人民对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西来庵事件,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
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的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皇民化运动系分成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於「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当局也在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1943年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并於1945年全面实施徵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并在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徵集许多慰安妇。

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於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比方,与1937年相比,农业产值只有1937年的49%,工业产值更不到33%。煤矿由20万公吨降到1万5千公吨,电力供应从战前32万瓩,战后仅能供应3万瓩。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台湾确定结束日治时期。

㈣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

㈤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㈥ 台湾拍过什么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民国以前的。

一部叫《情剑山河》是南唐李后主的
一部叫《康熙情锁金殿》是二月河小说改编拍摄的,内地改编拍摄《康熙王朝》也是根据他的小说
一部叫《帝王之旅》是大明建文帝的

㈦ 台湾本土老电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见阿郎》播出时间: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点于台视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为好友,古意、郭添两人服务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并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无路,将初生婴儿托予古意后,不愿就逮,堕海后生死未卜……。为了不负好友所托,和弥补不及阻止明郎堕海的遗憾,古意及美枝夫妇,不顾辛劳,将阿郎视为已出,抚养长大成人。
《又见阿郎》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伦理情感剧,由李岳峰执导, 莫佩儒、黄美津、李海蜀编剧,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边潇潇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阿郎"的祖辈离开家乡到台湾奋斗的故事。

该剧已于2009年11月10日登陆CCTV-8首播。

㈧ 有什么台湾电影推荐

2019年的金马奖在大陆失声,而当选最佳剧情片的《阳光普照》不该被忽略。

随着2020年1月下旬它在流媒体平台上线,目前大陆也有资源了。

《阳光普照》讲的是台北一家四口的变故,以此带出家庭和社会问题。

父亲阿文(陈以文饰),驾校教练,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他人生观,是个内敛严父,小儿子要坐牢他会劝法官别轻判,大儿子跳楼都不曾流泪。

母亲琴姐(柯淑勤饰),在夜店做妆发师,通情达理的慈母,由于生活不易,对儿子的心理变化照顾不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坚强操持。

大儿子阿豪(许光汉饰),高三复读的资优生,准女友郭晓真(温贞菱饰)很喜欢他,而他在一天晚上突然跳楼自杀了。

小儿子阿和(巫建和饰),叛逆少年,讲义气陪同好友菜头(刘冠廷饰)砍人,被判进少年辅育院三年,之前还搞大了少女小玉的肚子,提前一年半出狱后洗心革面。

话说许光汉最近在大陆很火呢,饭圈女孩新任老公,冲着他也值得看一看啊。

《阳光普照》的电影文本很不错,但又显得有点过于直白,靠人物台词来宣示旨意,少了点电影语言的艺术感。

其实影片中一些空镜头的运用很赞,人物也都在状态里,即使是没获得提名的许光汉,也呈现了到位的角色情感,导演应该更相信观众一点。

不过本片配乐我也觉得很有feel,但也没提名金马的配乐奖项,所以说观影这种事,是很私人化的,大可不必统一感受。

导演钟孟宏也参与了编剧,甚至还化名当了摄影,这三样他全拿到了金马提名,其中导演获奖,好的因他,不好的也由他背锅好了。

㈨ 反映台湾60 70年代的电影有哪些

台湾往事

阅读全文

与台湾历史改编电影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