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80年代、90年代国产电影的目录。
1. 中国1979:归心似箭(李俊)
2. 中国1978:小街(杨延晋)
3. 中国1978:剪辑错了的故事(杨延晋)
4. 中国1980:小花(黄建中)
5. 中国1980:巴山夜雨(吴贻弓)
6. 中国1980:天云山传奇(谢晋)
7. 中国1980:三个和尚
8. 中国1981:庐山恋
9. 中国1981:西安事变(成荫)
10. 中国1981:邻居(谢非)
11. 中国1981:喜盈门
12. 中国1981:沙鸥(张暖昕)
13. 中国1981:巴山夜雨(吴贻弓)
14. 中国1981:人到中年(王启明、孙羽)
15. 中国1982:牧马人
16. 中国1982:少林寺
17. 中国1982:骆驼祥子(凌子风)
18. 中国1982:没有航标的河流(吴天明)
19. 中国1982:许茂和他的女儿
10. 中国1982:城南旧事(吴贻弓)
11. 中国1983:乡音(胡炳榴)
12. 中国1983:一个和八个(张军钊)
13. 中国1984:人生(吴天明)
14. 中国1984:红衣少女(陆小雅)
15. 中国1984:边城(凌子风)
16. 中国1984:黄土地(陈凯歌)
17. 中国1985:猎场扎撒(田壮壮)
18. 中国1985:高山下的花环
19. 中国1985:青春祭(张暖忻)
20. 中国1985:良家妇女(黄建中)
21. 中国1986:黑炮事件(黄建新)
22. 中国1986:野山(颜学恕)
23. 中国1986:芙蓉镇(谢晋)
24. 中国1986:人鬼情(黄蜀芹)
25. 中国1986:孙中山(丁荫楠)
26. 中国1986:盗马贼(田壮壮)
27. 中国1986:湘女潇潇(谢飞)
28. 中国1987:老井(吴天明)
29. 中国1987:红高粱(张艺谋)
30. 中国1988:棋王(滕文骥)
31. 中国1988:孩子王(陈凯歌)
32. 中国1989:本命年(谢飞)
33. 中国1989:晚钟(吴子牛)
34. 中国1989:百色起义(陈家林)
35. 中国1989:开国大典(李前宽)
36. 中国1990:菊豆(张艺谋)
37. 中国1990: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夏刚)
38. 中国1990:过年(黄建中)
39. 中国1990:双旗镇刀客(何平)
40. 中国1990:北京,你早(张暖昕)
41. 中国1990:血色清晨(李少红)
『贰』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叁』 求1990—1995年放映的全部台湾电影
一九九五闰八月
http://movie.yesky.com/ma4lyctpo1.html
这理有很多可以让你慢慢找
『肆』 所有的台湾古装电影目录
<观世音> <保镖> <移山倒海樊梨花> <聂隐娘>
『伍』 找一部十几年前的台湾老电影
按你说的残疾、抛弃、卖唱、舞女几个关键,
大概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这部片,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 他虽然先天身患小儿麻痹,落得双腿残疾,被家人抛弃 .... 阿丽被迫要去高雄做舞女.....。
不然就是相当冷门的影片,一年数十部电影,不是很好找,若有导演、主角等更详细资料,就更好找了。
『陆』 求一部台湾老电影(应该是,90年代初录像带看的)
列车惊魂
『柒』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品目录
编者按
1977
出生在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78
蒋经国继任与“十大建设”
1979
我的家庭
台湾当局与美国“断交”
1980
台湾当年的电视台
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大审”改变了陈水扁的一生
1981
幼稚园时光,童年的“双十节”
台湾早期民主的萌芽
陈文成命案
1982
《楚留香》流行
金庸被禁
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李师科案
我在教会里
爷爷去世的“基督教葬礼”及乡下的回忆
1983
“六义士”劫机
1984
上小学
台湾第一间麦当劳开业、海山煤矿爆炸案
“竹联帮”帮主陈启礼与“江南案”
20世纪80年代初的综艺节目
20世纪8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界
20世纪80年代初小学生喜欢的电影明星
1985
十信案
这些人这几年都在干吗
第四台
在小学课文里学习“蒋介石的故事”
小学的一天
1986
社运的启蒙
新闻报道“民进党成立”,让很多台湾人惊呆了
圆山动物园搬家
1987
台湾宣布“反攻大陆”无望
开放大陆探亲
大度路飙车风
电影《报告班长》轰动全台
琼瑶剧《庭院深深》盛况空前
解严
1987年的台湾社会
录像带出租店
1988
蒋经国去世
《爱拼才会赢》席卷台湾
汉城奥运
520事件
1989
“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
这年的两部电影:《七匹狼》与《悲情城市》
《爱到最高点》
海外异议人士返乡潮
“小虎队”爆红,歌迷疯狂
股市首次上万点
小学的课程
小学生活杂谈
蒋经国死后的“宫廷斗争”
林强《向前走》
初中
1990
三月学运,李登辉开始一连串的政治改革
职棒开打
全家出游,在飞机上第一次接触大陆人
初中课程
1991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除
中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1992
“四大天王”抢滩台湾流行歌坛
初中能力分班
1993
迈克尔·杰克逊台北演唱会
“新党”成立
尹清枫命案:台湾二十几年来最大的政治悬案
初中四班
淡江高中的一年
1994
千岛湖事件
1995风波
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
1995
李登辉“私人访美”,两岸之间的“飞弹事件”
1996
台湾地区第一次“大选”
高中补习班与名师的故事
彭婉如命案与刘邦友命案
1997
电视剧《姻缘花》带来的热潮
高三的最后
高中“三民主义课”
1997年过世的名人
大一的流水账
“白晓燕命案”主犯陈进兴落网
看电影《泰坦尼克号》
第一次上网
1998
上成功岭
台湾的“大学三学分”
台北市长的世纪之战:马英九击败陈水扁
“冻省”让宋楚瑜和李登辉结下梁子
1999
第一次到大陆
金援科索沃
9·21大地震
2000
2000年台湾“大选”:“国民党内讧”导致陈水扁当选
巴掌溪事件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亲民党成立
2001
乡土剧
开放大陆媒体驻台
第一次在大陆长途旅游
台北捷运淹水事件
2001“棒球世界杯”在台湾
台风
2002
澎湖空难
研究生考试
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
2003
“SARS”让全台恐慌
我成了一名新兵
台湾人泡温泉的习惯
仪队新兵
2004
陈水扁连任,我在部队里感受“台湾大选”
仪队的任务
“外籍新娘”
省籍情结
2005
在部队里过年
任务型“国大选举”
2005年到大陆旅行
卡债风暴
高雄捷运“泰劳”示威,牵出无数弊案直指“陈水扁一家”
2006
精品业
“红衫军”倒扁
台北市长选举,宋楚瑜仅获5万票
2007
搞轨案: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的极点
“环保购物袋”风波
高铁通车,台北到高雄90分钟
到上海工作
2008
200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