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峡好人》之前,有一部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很受欢迎,那位大侠知道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记录片《东》的一个“衍生产品”。
《东》:贾樟柯和刘晓东联合的艺术行动
Dong
片名:东
出品人:淡 勃 周 强
监制:余力为 朱 炯
策划:刘小东 宋 靖
艺术顾问:林旭东 淡 勃
导演:贾樟柯
摄像:贾樟柯 余力为 周智生 田 荔
录音指导:张 阳
作曲:林 强
剪辑:孔劲蕾
制片主任:王 彧 张 冬
类型:纪录片 片长:70分钟
首映时间:2006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
剧情简介
2005年,中国奉节。
画家刘小东前往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十二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画家也在与模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2006年,泰国曼谷。
《温床》的第二部分在曼谷进行,刘小东请来十二位热带女性为她们写生, 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因体力的付出而渐感劳累,女人们却挣开眼合唱一曲欢快的歌。
两个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
制作简介
2002年年底,刘小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即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作品——《三峡大移民》(200cm×800cm)。
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樟柯相约共赴三峡,分别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纪录片《东》。
贾樟柯谈《东》
一、为何拍《东》
拍这个片子首先不是因为三峡,而是小东要去画画,于是邀我去拍纪录片。本来我就好奇他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他到那里是如何展开工作的,他是如何面对他画里的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三峡,但是第一次看到他关于三峡的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对那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就与他一起去了。这个纪录片就是围绕他画画这一事件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感受的。小东选择这个地方有他的理由,它正在消失,一切都是变化着的,今天这个人在,明天这个人可能就不在了,他可能就离开了,或者去世了。所有这些都在流动变化着。小东创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奔跑,比如说与光线比赛,他选择画画的地方的后面有一个楼,如果不快画,阳光很快就被遮挡住了。在工作现场的时候,我逐渐地进入到所谓画家的世界里了。
他让我感动的不是他选择三峡这样一个巨变的地方,而是对生命本身、对人本身的爱。在小东那里,他所面对的,是同一个身份的人——搬迁工人。他表达的,是一种只可以在这个特定人群身上呈现的美感。你会感觉到他心里装满了对自己画笔下人物的感情。这是这次三峡之行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二、为何以《东》为片名
我也算一个美术的发烧友吧,我一直想发现他绘画世界里的“秘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一些画,会发现他有一个延续不变的闪光点,那就是每一个画面里的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用“写实”啊、“现实主义”啊等等这些词汇都不能概括他作品的意义。他有着一份最直接的对对象本身和对生命的爱在里面,非常自然,非常原始。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包装得失去本色的社会里是非常难得的。我的纪录片叫《东》,用的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也暗喻我们所处的一个位置,一种态度。
三、为何和刘小东合作
非常自然就合作了,基础也就是所谓艺术观点,所谓对作品的感受相当一致。我电影中的人,都是走在街上的普通人,小东画里的人也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美,那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美。为什么喜欢这些人?面对这些人应该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这都是我们要想的问题。生活在三峡的人们,经济、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人们依靠那条江生活,搬迁后,以后的生活也许就没有着落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会让我们发现幸福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我们接触一些人,他们生活还是很主动,他们没有太多的忧郁、痛苦、彷徨,人家活得也好,挣一块钱高兴,挣两块钱也高兴,真的挺好。
我们整个摄制组回来以后,很很多人非常怀念在三峡时的感觉。找到最初始的快乐,这个过程最重要。比如将来这个片子发行如何,多少人喜欢它,能在多大范围里传播,我不会最在意。因为主要的快乐已经过去,就像生孩子,一个生命你很珍惜,你看着他自己长大很高兴,但是最初的爱情,生产过程是最怀念的。我回来以后,发现自己变得很稳健,觉得生活其实对你够好的了!
刘小东谈《东》
一、为何画三峡
我总是害怕——自己觉得好像成了点事儿,然后就变得娇气起来。所以我总是愿意往下面跑一跑,让自己变得不重要一点,不那么自以为是一点。艺术家只有跟当地的生活发生某种关联,创作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更新鲜,更有力量。假如不去三峡,我也许会去其他类似的地方。在北京被很多人关注着,身为画家,自己感觉还有点用,展览、采访、出书……而当我面对三峡,面对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小县城时,你会感觉自己一点儿用都没有,虚荣的东西没有一点意义。这个时候你就会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如果艺术总是被当成神圣殿堂里面的供品一样被奉着,那人就会变得空虚。而在三峡那里,艺术品还没有一个床垫值钱呢!还不比一个床垫对人家更有用呢!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对人家形成不了任何影响。我想把自己往低处降一降,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我几次去三峡创作,表达的无一不是我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
二、与贾樟柯合作的感受
我觉得从事影视艺术的人都比较有趣。他们的思路普遍很活跃,总是会有一些新奇而且生动的想法,所以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真正去拍电影实在是太辛苦了。贾樟柯拍电影从早上5点一直拍到凌晨3点。他确实是太喜欢这个职业了,换了是我早就崩溃了。因为他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有太多的主意需要他来决断。
主创简介
贾樟柯与纪录片
2006年纪录片《东》入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2005年出任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
出任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
2002年 纪录片《公共场所》获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纪录片《狗的状况》入选嘎纳电影节导演双周
贾樟柯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2000年 《站台》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4年 《世界》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6年 《东》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刘小东与电影
1992年出演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
1992年担任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的美术指导
1995年他的画作《儿子》取材于张元的同名电影
2000年他的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新富人物
2006年纪录片《东》
贾樟柯:
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刘小东
1963 生于辽宁
1988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
1995 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1994 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个展
1990 刘小东,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2000 刘小东1990-2000,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刘小东,美国 旧金山LIMN画廊
2001 刘小东,法国 巴黎LOFT画廊
2002 刘小东在东海,台湾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2003 生存状态,台湾 诚品画廊
2004 金门碉堡艺术展---18个个展,台湾 金门
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环碧堂画廊 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中国
2006 悉尼双年展
公共收藏
1993 福冈美术馆,日本
1995 中国美术馆,中国
1997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
上河美术馆,中国
1998 东宁美术馆,中国
1999 上海美术馆,中国
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2001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刘小东画作《温床》介绍
《温床》是艺术家刘小东2005年到2006年完成的一个绘画项目。该项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经于2005年9月在三峡的夔山周围完成。期间刘小东对从当地请来的12个农民模特进行现场铺地写生。第二部分将于2006年在泰国曼谷的唐人画廊完成。期间艺术家将请12名泰国女性,在泰国唐人画廊现场写生并展览。第三部分,两件作品及其现场将参加悉尼双年展。
《温床》项目关注的是正在亚洲发生的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世界人口爆炸性的增长以及来自农村的数以亿计的移民,正在大地上创造着一个个超级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也就是农村移民城市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同时也造就了奇特的文化景观。在中国自1993年开始计划实施的三峡库区移民,不仅属于这一世界性移民浪潮,而且以其移民非主动的迁移方式区别于其他。并且,在移民库区故土被淹的同时,一个全新的三峡水库将诞生。这个21世纪的超级英雄不仅是中国这场跨世纪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它也将不遗余力的捍卫正在都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中国不同,泰国发生移民状况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主动性迁移。在这个项目中,刘小东以绘画的方式一直延续他对于现代化进程中亚洲现实的人文关怀。艺术家试图通过对称的图像来形成对于亚洲范围内移民浪潮的思考。
《温床》项目的作品总共2组,以每组5件,分成2组展示,尺寸均为250cm×250cm。作品的内容也由两部分组成,一组是艺术家在三峡夔门对当地农民的现场写生;另一组是艺术家在泰国曼谷对当地女性的现场写生。这些作品和刘小东以前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完成将不借助任何摄影、摄像等图像复制手段,而是完全的现场写生。除了对移民浪潮的人文思考以外,《温床》项目还将是一次手工绘画与机械复制之间的较量。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来关注都市化进程和移民浪潮,是为了“让僵死的绘画变得鲜活起来,拒绝摄影、录像等科技手段,企图回到过去用手工绘画记录世界的快乐时光。”
B. 寻一部电影,讲几位寻亲的过程一位男的到三峡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老婆,找到后他老婆还拿“大白兔”糖给他
《三峡好人》
C.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是不是有这个电影 哪里有的看
有的,的确是有这部电影,不过网上搜索不到,是90年代的时候的电影。湖北台,中央台还放过的。里面那个女孩子,就是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的原创,我没记错的话,还参加了好像是97年的春节晚会。原唱那个女孩叫胡蝶。 这个是她原唱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wNzIxNTY=.html,楼主这个MV就是截取电影里面的片段,你看下就能回忆到当时电影的情形。 真是儿时记忆啊,我也找了这部电影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补充一下:三峡的孩子,不是电影,是一部电视剧 97年的一部儿童电视剧。具体多少集不太记得了。电视剧的名称是:三峡的孩子。 歌曲到是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D. 求关于三峡的电影
《等到满山红叶时》。
E. 2004年在中央一套下午的剧场看了一部剧,记得宣传片是这样的“一次三峡大坝的旅行,令他们邂逅……”
台湾电视剧《偶然》
女主角华之龄——台湾某知名食品企业集团董事长之独生女,其父一直希望她继承衣钵,但她对景观设计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了逃避世袭婚姻独自来到三峡旅游,碰到了工程师邵凯。邵凯虽然也有婚约在身,但与华之龄一见倾心进入两难境地。双方因为自己身世,虽然巧合连绵却也依然保持距离。分手后的之龄回到台湾结婚,但因为实在不喜欢自己的婚姻终于在订婚仪式上逃跑并意外碰到也在散心的邵凯。二人倾诉肝肠并情感加深。
蜀国重庆,美丽的大足石刻,秀美优雅的华之龄在游玩的人群中,格外显得鹤立鸡群。英俊潇洒的邵凯被之龄深深地吸引,之龄视若无睹。在精彩的水舞表演现场,邵凯又遇到了之龄。燃情的邵凯为之龄画素描,之龄作嘲笑状,邵凯碰了个软钉子。
去三峡的游轮上,邵凯和之龄又相遇了,这看似偶然又似机缘。看到略显傻气的邵凯,之龄笑了,俩人愉快地交谈,搞园林设计的之龄和土木工程师的邵凯,有许多相同的话题。得知之龄来自台湾,邵凯更觉有趣。二人结伴而行,缓缓靠近。幽暗惊吓的场景,邵凯放胆吻住了之龄,这引爆了之龄从未有过的激情,黑暗中急促的呼吸和颤抖,鲜亮亮的。
俩人误了船,夜晚寄宿在村民家中。他们被误认为是新婚夫妻,各有莫名的兴奋。借酒互诉,如醉如痴,这如诗如仙的夜晚,让二人刻骨铭心,忘了一切。
之龄的未婚夫钟浩然在途中上船,来接之龄。到了上海,邵凯和之龄没有机会告别。邵凯的女友陆敏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她深爱着邵凯。循规蹈矩的爱情和婚嫁,已不能束缚邵凯和之龄间爆发的情感,他们竟能在外滩不期而遇。
F. 《三峡好人》讲的什么意思啊
《三峡好人》讲的是: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重庆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
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6)电影三峡爱情扩展阅读
获奖记录:2000,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17届特罗姆瑟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贾樟柯,获奖。
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三峡好人》,提名;2007,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林强,提名;2007,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奖,《三峡好人》,获奖;2007,第7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贾樟柯,提名。
G. 《三峡好人》是一步怎样的电影
贾樟柯是北影毕业生,学院派出身,商业电影拍摄那一套肯定会,基本的拍摄技巧也懂,所以他的每一个镜头显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能在国际电影节拿到大奖的电影,绝对有其优秀之处。我们有时固然要反对权威,但是盲目的反对就是愚人之举了。
H. 拜托发条三峡情思(1983)徐纪宏导演的百度云网盘资源链接
《三峡情思》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eCZZfwUo37Z1KoSo9LcPw
导演:徐纪宏/张文甲
编剧:刘振东/王培公
主演:李文波/郭靖/王志义/孙志萍/刘玉荣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83
片长:81分钟
又名:三峡之歌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湖北艺师聘请摄影家协会的欧阳明光为辅导老师,一起到三峡去写生。行前,欧阳明光有三个心愿:要拍一本影集;写一本传说;发一本游记,把三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崭新风貌介绍给全世界。欧阳明光对事业的勤奋,对三峡的深情,以及他与当地群众的融洽关系,获得了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黎兰的好感,他们很快坠入的爱河,不久就成了婚。但是,他们婚后的生活是极不平静的。首先,是到哪儿度蜜月,小两口就出现了分歧。黎兰要去上海探亲,在都市生活和众多的亲朋好友中去品味爱情的甜美;欧阳明光则要去三峡,抢拍金秋时节的大自然,在瑰丽的自然中,用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去感受爱情的浪漫。最后,欧阳说服和黎兰,两人一起到三峡去体验生活,创作新的作品。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一次三峡写生的画展上,欧阳对妻子黎兰在事业上走"捷径",不刻苦深入生活的作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引起了妻子的误解,两人发生争吵,导致夫妻不和。这时,欧阳没有迁就妻子,他毅然再赴三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妻子,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张成功的照片要经过长时间的构思,选择一个满意的角度,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闯"流沙坡"、走"怀抱石"。对变幻万千的光影、去霓的等待,更是需要花费比那辉煌的一瞬间多上百倍千倍的时间。这时,黎兰虽然已经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但虚荣心又使她不肯认错。她想偷偷地再下三峡,修改自己的作品。一路上,她听到当地群众对欧阳的赞扬,看到欧阳在事业上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使她明白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当她听说欧阳为拍摄"白龙过江"不慎负伤,便不顾一切地进山寻找,终于在异景奇观的"白龙过江"处,回到了欧阳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