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湾电影的特点
大多一个情字,当然我说的是为数不多的经典,比如鲁冰花之类的,还有泪水伴随,其他的看不出来
B. 台湾电影真的比内地差么
大型商业电影比台湾强,可是大陆商业电影的一大缺陷就是叙述方式,电影内容,价值观甚至逻辑承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所以我们看国产大片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尴尬的感觉。而台湾商业电影不拿手。很多电影是艺术电影。所以台湾电影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得奖数量在陆港台地区是最多的。有点偏科严重,而香港主要拍商业片。中国大陆则因为电影产业开发比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两地的风格。比如张艺谋,贾樟柯就表示过以前看台湾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有台湾新电影浪潮的影子,红高粱甚至还请侯孝贤当监制。后来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导演卧虎藏龙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觉。其实中国电影,尤其内地电影可以做大做强。就是请香港的影人指导商业片,让台湾影人指导艺术片。大陆作为制片方投资就可以了。当然前提是放开一切言论,思想,画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个东亚东南亚看华语电影,可是现在大多数亚洲人更选择日韩或者印度电影来看。从这种对比来看,中国电影的确是没落了,就算拍出战狼这种只有鸡血没有思想的电影,就算国内票房破几十亿,在国外院线的表现甚至不如蜡笔小新大电影的票房高。
C. 台湾电影彻底绝迹的原因没有任何台湾电影的消息,怎么回事台湾人不拍电影了
台湾的电影市场是对外开放的,然后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给占领了,老美是占大头,而且院线大头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风格倾向于文艺片,跟市场脱节,全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看的人不多。
D. 如何评价台湾电影现状
你提到的台湾电影我都看过。也会为了一部大陆不上映的电影专门飞台湾一趟。
我这么理解台湾电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电影的社会议题更宽广。至少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之下,同性恋题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没有办法登上大荧幕的。
第二,台湾除了像大陆一样的电影院(主要播放当季的电影)之外,还有二轮电影院,播放已经下了的电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风格设定的影院(法国有专门的文艺院线,也设定了单部电影的排片不可以超过当日的三分之一,总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点电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政府的资助。
第三,辅导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电影都拿到了辅导金。 也有人说,台湾电影越辅越倒。台湾本身市场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虑在岛内发行,收回成本的难度就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湾电影也会走向没落。
E. 台湾电影推荐
幻想爱情喜剧《消失的情人节》一定是第57届金马奖的最大赢家,包括五个奖项:最佳情节、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剪辑。
《亲爱的房客》莫子怡,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陈淑芳,专注于同性家庭、收养、老年人等现实生活问题。爱没有什么不同,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容忍不同的声音。
《同学麦娜丝》人会变老,存钱也要存一些老朋友,从同学那里看现代人的生活…这部电影获得了8项提名,包括第57届金马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
《无声》聚焦聋哑人特殊群体的故事和性侵犯、欺凌等青年成长中的敏感问题,思考旁观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孤味》一部覆盖了几代台湾女性情感脉动的电影,从主角到配角全年龄段覆盖。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每个人的初恋,无论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都和史诗电影一样伟大,与性别和岁月无关。刻在你心里的名字会让你忘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