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青霞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哪个影响力更大
怎么说呢,要说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都知道林姐姐的台湾电影吧,但是年轻人知道更多的是类似《东方不败》这一类的香港电影。毕竟不是一个年代的,个人觉得没什么可比性,姐姐的台湾电影开创了琼瑶电影的黄金年代,她的香港电影则开创了新武侠时代,影响都很大,只是对不同时代而言才会有所不同...当然,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姐姐的香港电影多一点,毕竟现代人已经厌倦了琼瑶奶奶的纯情剧了,但是武侠风一直都是各个年龄段共同的大爱啊~~~
②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在97年以后,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学了很多,不仅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出来,还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上映了,冯小刚的、张艺谋的都是很好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导演,还有陈凯歌等人。大陆电影的百花齐放,让很多人更多的关注大陆的电影,而不是香港的电影,所以才有人觉得香港的电影已经不行了。
香港喜剧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③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也就慢慢没落。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制片业十分发达,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也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早在19世纪末电影技术开始传入香港,香港的整个电影是领先整个东南亚的,大概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黄金时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0年代“嘉禾电影”开始兴起,也一跃成为香港电影盛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与邵氏逐鹿香江几乎一度成为香港电影代表,先后栽培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梅艳芳、张曼玉等巨星。
周润发、任达华、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吕良伟、刘青云、甄子丹等等,皆出于“TVB”的训练班,他们中大多数起初活跃于电视剧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影坛。
30年过去了,这批在当时的年轻人都变成了当今中国电影事业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银幕上光彩夺目的男女演员们,像一座停了摆的钟,让人常涌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说,整个九十年代,是一张发黄了的电影海报,那么,她们的容颜都是天然纯真的,演技都是靠一点点磨练出来的,所以在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才会出现那么多让人一生难忘的经典镜头和画面。
④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当年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场变了,香港并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依托。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
电影特点
工业化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赶时间
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飞纸仔
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⑤ 巅峰期的台湾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在影视和娱乐业方面,香港和台湾一直是比较发达的,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过去台湾和香港的电影是领先于我们的。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导演和国际巨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的。那么,同处巅峰期的台湾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
总结:巅峰期的台湾和香港电影哪个水平更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从商业和盈利的角度上来看香港电影要优于台湾电影,如果是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台湾电影又远超于香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高低之分,你更喜欢哪个呢?
⑥ 香港电影风光不再和香港回归有着必然的联系 你们说呢
这个不是这样简单的,香港电影其实在1995开始就已经走进了衰落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香港电影发展到了顶峰。也就是我们开始租录像带、DVD影碟最多的香港电影。在香港电影的顶点就已经埋下了香港电影以后积弱的病根:类型题材重复,制作水平粗糙,盲目的消费电影市场的容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台湾市场及其他海外的倒闭。台湾曾是香港电影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占香港电影年输出的百分之60甚至更多。但是后来台湾电影市场衰落,香港电影失去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出片量从年300部,下跌到七八十部。东南亚各国本土电影业的发展,也让香港电影失去了倾销的机会。这两方面因素是香港电影衰落和港片不港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来说,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是香港电影存活的一个重要市场,如果没有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香港电影的处境更加艰难。回归只是影响香港电影一个方面而已。但绝不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
分级制度不是中国电影的“万恶之源”。很好的例证,香港本土有分级制,那为什么香港本土市场会衰落?
说这么多只是说明一下,大家要正确看待中国电影和现在的香港电影。
⑦ 67当今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什么造成的
回顾曾经港片的成功,当时的香港还未回归中国,有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还有浓浓的本土文化,在周围一带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市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下滑,为此,有人把港片的没落全部归根于97年的香港回归。这么说未免太极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资金不足,产片量变少
辉煌时期的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年产量有几百部,片产量高,好电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门》、《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尸先生》、《倩女幽魂》、《赌神》;90年代的《黄飞鸿》、《古惑仔》、《红番区》、《东邪西毒》、《阿飞正传》、《赌圣》等等,经典电影数不胜数。而看看现在,一年只拍几十部电影,这让好片出现的几率大大减少。
为什么拍的片子少了?主要还是资金跟不上,投资少了。香港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不赚钱的自然不会去拍。在回归之前,台湾曾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由台湾买下来的电影会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而香港回归以后,台湾片商撤出香港市场,这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边发展迅猛
香港面积小,发展本来就有一定局限性,外来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时期,香港电影的繁荣少不了海外市场丰富资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导演、演员还是外来的华人。比如来自泰国的陈可辛;来自越南的徐克;来自马来西亚的杨紫琼;还有来自台湾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席卷开来,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号》,曾掀起巨大轰动,而这时香港电影又缺乏资金,一些优秀的演员选择投奔好莱坞发展,比如李连杰、成龙、周润发,这些人走后带来人才的损失,造成空缺。
周边国家、地区的电影产业开始飞速发展,韩国、日本、泰国各有各的风格领域,台湾放开手脚,大陆也逐渐崭露头角,香港迟早被赶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电影质量,跟风滥拍
现在的香港电影导演很少有独特的风格,大多数导演都喜欢追随潮流,随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断重复,不去创新,也不注重质量。比如一些贺岁片,没有什么新鲜感,观众看多了,自然会腻,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现在内地市场如此庞大,香港导演们看到无限商机都来凑热闹,导致合拍片越来越多。可他们把心思都用在赚钱上了,根本不在意电影的质量,只要满足了大陆观众的需求,随便拍些内容都会大卖,目的达到就滥加制作,这样下去香港电影怎能不堕落?
老戏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辈演员们都老了,有的已经淡出影坛,观众看不到什么喜欢的演员了,而新晋的演员里又似乎找不到什么优质的接班人,让人提不起兴趣。
这和香港专门的演艺、电影学院少有很大关系,很多演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参加海选再在学习班培训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剧组实践中磨练出来。而那些打拼多年攒下经验的老戏骨,没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过,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网络时代盗版横行
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也为盗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过去看不到的电影,现在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电影不久网上就会更新,有了这个渠道,电影的票房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网络的传播快,吸引力也大,盗版的免费资源,对消费者来讲可能是好事,但对于业内人员来讲,可想而知。
审查制度加重行业不景气
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时,正是香港回归前后,于是大陆背了黑锅。客观上来看,回归后确实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题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创作可以标新立异,脑洞大开,激发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内地上映的电影都会砍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发挥。
虽然这种制约使香港电影的“港味”变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视才会直接导致行业的不景气。
或许,香港电影发展到一个高度以后,已经趋于稳定,难翻巅峰,只是大陆的步伐快了,才会显出香港的没落,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如把它归于时代的富饶吧!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