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电影的特点
大多一个情字,当然我说的是为数不多的经典,比如鲁冰花之类的,还有泪水伴随,其他的看不出来
⑵ 台湾电影的介绍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普通话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⑶ 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
台湾文化历来都是中华的一部分。这点从台湾的很多国立大学可以看。台湾文化更倾向于先秦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和儒家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
大陆近年来文化正在进行改革,但中心仍然是传统文化的集成,两岸文化一脉传承,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还有利于两者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形态方面找到更多共同语言,利于乡情和爱国情感的培。
⑷ 在电影和传统文化之间,我们该怎样抉择
在2019年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犹如天降,被赠予了“国漫之光”“票房黑马”的头衔,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络绎不绝。对近年中国电影保持关注的人应该不会对这样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让人联想到此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片上映时的情景。
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⑸ 知名导演李行去世,李行有哪些优秀的作品
李行祖籍江苏,出生在上海,因为看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从而决定献身戏剧电影,后来因为战争,李行来到宝岛,并开启了一段辉煌导演生涯。
李行一生为电影付出很多,当然拿到的奖项也很多。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到个重要的导演奖。
李行的的成就
李行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所代表的温馨写实的风格、以及他所坚持的中华传统的人伦之美,在台湾电影的发展中,无疑成为主流电影人所承袭的电影传统。李行导演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电影文化交流,将台湾青年一代电影人带到内地去。李行执导的《秋决》《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都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成为了著名的金马奖获奖专业户。
李行的部分作品
1955年主演剧情电影《没有女人的地方》。
1957年,担任剧情电影《情报贩子》的副导演。
1957年爱情电影《水摆夷之恋》的副导演。
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血战》的副导演 。
1959年首部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
1959年执导的剧情电影《猪八戒救美》。
1959执导了剧情电影《凸哥凹哥》。
1963年执导国语片《街头巷尾》。
1970年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喜怒哀乐》。
⑹ 求论文“ 谈谈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谈谈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方才在网上看到一篇题目叫“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文章说到: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而文章的重点讲的是台湾。认为,台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台湾确实较多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相对地说,台湾对中华文化经典比较重视,也比较重视中华文化的伦理教育,社会风气也比较好。前段时间我去台湾一次,对此深有感受。台北街道就有“忠孝路”、“仁爱路”,这在大陆的哪个城市恐怕都没有。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忠孝”避之惟恐不及。我的一个同事姓钟,小时候叫“钟孝”,文革来了,就改名叫“卫东”了。
不过,说台湾继承了中国文化,而大陆没有。这又不是很确切。因为,文章所说的台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儒家文化,这一部分,大陆确实是没有继承,不仅是没有继承,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严厉批判它。但大陆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法家的思想文化。法家的特点是站在君王立场上,主张加强君权,只是为君王考虑的。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实际上,是取消君王一人之外的所有人可能的特权,让所有人在君王面前同样卑微。所有人都只向君王效忠。为此,法家与认同“父为子隐”的儒家伦理不同,它主张亲人与亲人之间相互告发。“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提到的“文革时期儿女告发父母,学生告发老师,朋友告发朋友,邻居告发邻居,夫妻相互告发”,这正是法家思想的社会实践。那时的破除“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也是法家的东西。“文革”时期,实为法家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媒体上连篇累牍地“评法反儒”,实际上是歌颂法家,批判儒家。大家唱着“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此前也早有歌曲唱“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抛开家庭伦理,只向一个人效忠,这正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总之,台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大陆也继承了,只是所继承的东西有所不同。
⑺ 台湾历史文化
台湾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约400年前,南岛语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后陆续的漂流到台湾来,成为目前所知台湾最早的居民。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洋人航行到远东地区进行殖民、贸易活动,台湾由于位于东亚陆域与海域交点,同时也是东北亚海域与东南亚海域交会之处,遂成为当时在东亚海域活动的东、西方各势力的交集点。 17世纪前期,荷兰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据点,开始在台湾进行传教、贸易及各项殖民活动,并招募大陆沿海地区的汉人来台垦殖,开启台湾多族群历史的开端。其后,在短暂的郑氏政权时期及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汉人移民逐渐增加,在台湾形成汉人社会。所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浪潮下,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结束。
现在的台湾,拥有优质的公共建设、便利的运输系统及完善的通讯服务,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先进地区。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 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看到荷兰、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中华文化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 ( 如:板桥林家花园 ) ,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住民文化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于山区,计有: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玛兰、太鲁阁族 12 族 ,有各自的语 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响
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⑻ 台湾电影有哪些
海角七号,鲁冰花,搭错车。。。。。。这是我们上台湾文学课老师放的,都还不错
⑼ 为什么导演李安的电影里很多反应中华传统文化
这样的才能,也使得他的上限很高,成为了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李安的文化基因很高,于是他的电影展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很深刻,所以观众有了很深的代入感。
⑽ 大家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吗
中华文化的传统当然在台湾
台湾人写的是传统的中文正体字,读的是中国老祖先留下来的四书五经,
讲的是老祖先讲的四维八德.我们的总统要祭孔,要祭黄帝陵,这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
大陆现在连传统的正体字都看不到了,哪来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