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深入灵魂的演出啦,很赞
2. 电影赛德克·巴莱主角莫那最后死了么怎么死的我看的最后没死啊
莫那死了,是自杀。最后猎人找到了莫那的尸体,电影分上下两集,结局在第二集(彩虹桥)
故事最后,日军使用飞机投掷路易氏毒气弹,演变成原住民以猎枪、番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大炮的局势。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对峙,抗日族人死伤惨重;赛德克妇女此时也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面,以赛德克记号,誓死抵抗、宁死不屈。
抗日战士反攻被日军占领的马赫坡,巴索·莫那、巴万·那威、乌布斯等战死,帮助日军作战的铁木瓦历斯也被抗日的原住民杀死。原本发誓要一天拿下雾社的镰田弥彦,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原住民的骁勇善战。马红·莫那被日本医生救起,又被派去劝降达多·莫那。
达多·莫那拒绝投降,在赋予马红·莫那延续家族的使命后上吊自尽,莫那·鲁道在家人死后亦于森林里饮弹自尽。至此,原住民抗日行动正式告败。四年后,一名原住民猎人发现莫那·鲁道的尸体,同时看见战死的原住民英灵昂首阔步走过彩虹桥。
(2)台湾巴万的电影简介扩展阅读:
《赛德克·巴莱》剧情简介——
故事起始于19世纪末,世居台湾岛上的高山原住民赛德克族,向来以恪守祖先训示,遵循四季流转的方式,过着狩猎、农耕、编织、等各式传统的山林部落生活。
然而,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明治28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进入了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丰富的山林矿业资源,对各原住民部落采行严酷的理蕃政策。赛德克族逐渐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搬木头服劳役,不能再驰骋山林追逐猎物;
女人是帮佣,不能再编织彩衣。最重要的是,他们被禁止纹面,逐渐失去了赛德克族的传统信仰图腾。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见证了30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心中反抗的种子逐渐萌生。
3. 求电影《赛德克巴莱》高清无删节版本(据说有4个多小时)的资源!谢谢! 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您好!
[赛德克巴莱上+下][台2011史上最大制作战争大片][BD中字]
请用迅雷下载
上:
4. 台湾人我想知道,赛德克巴莱历史上真的抗日吗主要是什么少数民族
历史上赛德克巴莱真的有抗日。赛德克族是台湾原住民的一个族群,原本被列为泰雅族的一支,经过多年的正名运动,终于在2008年4月23日成为第14个台湾原住民族。
日本昭和5年(1930年)10月27日,殖民地政府为纪念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而举行台湾神社祭。于雾社地区举行联合运动会,此时日人警备松弛。
赛德克族雾社群(即德奇达雅群)之马赫坡、荷歌、波亚伦、斯库、罗多夫、塔罗湾等6部落抗日的赛德克族等共约1,200人(战斗人员仅300多人),趁雾社地区晚秋季节之破晓时分,由雾社群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首先发难,分数队袭击附近的警察分驻所十三处;
并同时袭击雾社警察分室、学校、邮政局、日本人宿舍等,切断通往外地的电话线,此次行动获得枪支180挺和弹药23,037发。共杀死日本人134名(包含妇孺)、及误杀2位著日人服装的台湾人,并杀伤215人。
(4)台湾巴万的电影简介扩展阅读:
《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鲁道的事迹,许多观众都是通过这部电影加深了对这位历史上真正存在的英雄的认识。
莫那巴万说,8岁那年秋季的一天让他印象深刻,莫那鲁道唯一幸存的女儿马红莫那在落日余晖中牵着他的手往山上爬,“爬到一个平台上面,然后跟我说‘我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在家乡崇山峻岭深处有很多的岩窟,那是族人当年抗日时躲避的场所和基地。
莫那巴万认为,历史不容篡改和扭曲,教育的力量比想象的更大。增强族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是需要他们努力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立足生根。“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除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要展望未来,阐述和发扬比较高的人性价值,追求和平。”莫那巴万说。
5. 2000年到2012年所有的经典电影
赛德克•巴莱的台湾人民的抗日;英雄的,但不是这边的高大全式的英雄;悲剧的,却有一个所有正剧难以企及的气场。历时12年,台湾影史最大制作,台湾最高票房…继《海角七号》之后,魏德圣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就是这样的霸气外露。然而,更多的观众恐怕是因为“魏德圣”这个名字而关注这部影片的。08年的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技惊四座,片中精准的细节把握、出彩的原创音乐、丰满的人物塑造无不令人惊叹,魏德圣因此声名鹊起。这次,魏导以一个高难度的题材似乎想把台湾电影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这终究是一部有很多遗憾的平平之作(我这里说的是154分钟的国际版)。
1、台湾的“日本情结”,魏德圣试图找出源头
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半个世纪理所当然给台湾文化、社会、乃至台湾人民的思想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无论结果好与坏,这都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爱与恨的纠缠不清中。台湾电影(或者台湾文化)的“日本情结”向来很深,单从近20年来看,从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到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再到2008年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台湾电影一以贯之地延续着这种情结。到《赛德克·巴莱》,魏德圣直指日本的殖民统治,试图找到这个情结的源头。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记者会中,魏德圣表示这部电影对于台湾人来讲有一种心理治疗的功能,台湾人对于日本的爱恨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你给我一颗最美丽的琉璃,却踩烂我家里的土地,回到仇恨的原点才能化解仇恨。”彩虹美在并置在一起的每个颜色都是独立的存在,但是颜色不会去互相干扰,今天不只是台湾,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颜色在干扰颜色。魏导希望能透过完整的呈现一段仇恨的历史去化解关于仇恨、遗憾、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问题。
然而,那段历史在魏德圣的镜头下却是无止境的嗜杀。我不是说嗜杀不是历史,为了不至于观众在150分钟内睡着,这种嗜杀必不可少,但为了嗜杀而嗜杀显然难以取得观众认可。影片一开始便是马赫坡和屯巴拉争夺猎场的场面(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这一族群内部的矛盾从此贯穿全片,成为一条叙事线),之后是日本占领台湾,开始镇压反抗并最终使得当地民众屈服,60分钟后影片直接跳到1930年,“雾社事件”拉开帷幕。1930年之前的历史本应该让我们看“日本情结”的始源,但在并不短的60分钟内,导演什么也没有呈现。没有日本人的暴力统治(因为木头的事而引发的冲突强度显然不够),也看不到什么亲民形象,男主角在默默忍受,年轻人肝火很旺——尽管让他们愤怒的原因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有力的交代。这样的处理让“雾社事件”的到来在缺乏情感铺垫的情况下很难让观众有一种压力下巨大释放的快感。或者可以这样理解,1930年之前的台湾民众还处于一种愤怒和试图反抗的状态,“雾社事件”后他们放弃了反抗,融入了日本文化,台湾的“日本情结”更多地产生于之后。如果这样的话,魏德圣的心理治疗又从何谈起。
2、丛林战,毫无逻辑的厮杀
雾社事件发生,影片渐渐步入高潮。突袭日本人雾社公学校集会的那场戏相当精彩,此后莫那·鲁道退回丛林、日军大举进攻的高潮戏便陷入毫无逻辑的混乱。前半段我们不知道莫那·鲁道在干什么,只有一群孩子在跑来跑去,爆破、枪杀,来来往往虽然很精彩,可是观众看不清头绪,只知道他们在打。后半段,莫那·鲁道领导了反击,依然没有清晰的逻辑。我是说这样的丛林战其实可以拍的非常吸引人,《野战排》提供了绝佳的例子,莫那·鲁道完全可以做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策划一个详细的防御或者攻击方案,把部族擅长山地游击的特长发挥出来。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影片提供一些悬疑和惊悚元素,也有利于把紧张的情绪感染给观众。编剧魏德圣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顾突出部族的勇猛。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是类似的丛林战在台湾电影甚至华语电影中少之又少,魏德圣没有可直接借鉴的经典范例,二是魏导在编剧和场面调度方面还有所欠缺。
3、华而不实的特效,虚假而做作
台湾版中有多达1800个特效镜头,微缩版中仍然留下不少。最虚假的特效镜头发生在丛林战中,日本人的迫击炮轰炸山林,画面连续呈现5、6个爆炸效果,爆炸发生在炮弹撞在树木以后,换话句话说爆炸发生在空中,空中爆炸的好处在于它避开了地面的树木和人体被炸后作散射状的残酷效果,当然这个好处是对制片方来说的,省了不少银子,对观众来说那些火红的像花一样的爆炸更像是一朵朵烟花,只有视觉上无关痛痒的刺激,况且连上乘的烟花都算不上,制作太拙劣,一眼看穿。类似拙劣的特效还有一个活人被手雷分解以及最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跨越彩虹桥桥断的场面,等等。
4、女人,这次连花瓶都算不上
我们原本以为英雄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几个不平凡的女人。然而在这部戏中,一个都没有。魏德圣不愿花篇幅塑造哪怕一个有鲜明特征的女人。唯一有点印象的是巴万的媳妇,她说了一句“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男人在计划什么”。一句台词能有什么意义?魏德圣眼中,男人在计划什么跟女人无关,男人是英雄,要拯救灵魂,女人穿着和服唯唯诺诺照顾孩子就是了。很难想象在一部英雄史诗片中,女人的地位被忽略到了如此低下的地步。男权社会固然是以男性为中心,历史也是为男性所书写,而在表现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时,那些养育男人的女人就没有丝毫表现一点本民族气质的可能?在男人被屠杀,部族面临灭亡时,就只剩下最后的自缢?很难想象《宾虚》中没有埃丝特,《勇敢的心》没有伊莎贝拉会变成什么样子。
5、部落间的仇杀,喧宾夺主
影片结束于马赫坡部落和屯巴拉部落在水中的厮杀。毫无疑问,这两个部落间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副线。我们不怀疑部落间存在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我们没有想到,在共同的异族敌人面前,它们最终还是没有和解,而且在影片的高潮处它们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高潮,以至于那长时间的水中厮杀抢走了莫那·鲁道英勇跨越彩虹桥时悲壮气魄的戏份。我们理解导演的用意,赛德克族的性格决定了它们不受异族奴役的同时也不会受同族压迫,“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这句话不论对内对外都一样适用,因此,可以说赛德克族内部的矛盾是表现赛德克族性格必不可少的。矛盾的结果是屯巴拉部落最终屈从了日本人,协助不擅长山地战的日本人屠杀同族人。可是这样的结果难道还不够吗,导演非得要一个宏大的最终的结局吗?最后长时间的水中厮杀是作者的痛心?对历史的反思?还是仅仅是一个最终的落场?但无论如何,最后那过分细腻和煽情的描述不免有些喧宾夺主。
出彩的音乐,令人窒息的美景,“史诗”般的气场
音乐其实已经不能用出彩来形容,原住民那恢弘的歌声和悠远的意境几乎主宰了整部影片。我相信导演为影片的音乐下足了功夫,因为导演相信音乐在这部影片中已不再仅仅是烘托效果、制造情绪那么简单,导演让它赋予了叙事功能,主题曲与影片的相符和配合程度几乎可以替代任何叙事。片中莫那·鲁道与父亲嘹喨动听的《赛德克·巴莱之歌》(二重唱)令人动容,“这是我们的山唷,这是我们的溪唷,我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唷…”歌声似溪水般流淌,像诵经般诉说,这是赛德克族灵魂的呼唤。这样的歌声,这样的情景足以载入电影史册。此外,本片的山林之景实在美的让人窒息,树林、溪水、吊桥、深崖、樱花、彩虹,所有的景配上穿着特有民族服饰的人,镜头始终那么干净、唯美,意境悠远,令人无限向往。影片的演员选择,无论是饰演青年莫那·鲁道的游大庆还是饰演中年莫那·鲁道的林庆台都表现的非常出色,两位素人演员的成功在于,他们身上有一种体现原始部落民族本色的气场,这样的气场为影片的“史诗”气质增色不少。
史 黑乌鸦的羽毛比血纯洁——围墙上的
6. 电影塞德克巴莱观后感(下)
[电影塞德克巴莱观后感(下)]走出了电影院却有更沉重的东西压住了我的心!回荡久久的是动人心弦、不亢不卑的配乐,聆听那些唱出触动心灵的歌声,彷佛更能认识不在课本上的「莫那鲁道」、「铁木瓦力斯」、「巴万」、莫那鲁道的儿女、部落里的妇孺……等,一直不断的思考着,他们所祈求的究竟是哪一种的生活方式,电影塞德克巴莱观后感(下)。 而在「彩虹桥」当中又更加的凸显出「赛德克族不朽的精神」,「信仰着且荣耀」祖灵,所以电影开始的前20分钟便让人红了眼眶,赛德克族伟大的女性以她们的方式,成全了赛德克族的男性「壮烈的精神」,有些后果是战争一开始,就必须承担的,而且不管你想不想,人生中总有件事逼着你一夜长大,部落里的小孩想反抗的心很强烈,但到此刻才终认清战斗所带来的「灭族」矛盾,观后感《电影塞德克巴莱观后感(下)》。 头目说:「日本人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可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杀戮的场景越来越多,却也适时的以独特的幽默减缓民众的感觉,300位的战士让日本军方头疼,迫使他们用更残忍的方式来对待赛德克族,男女老少皆不放过,甚至分裂族群,但是后来刻划人内心的情感稍显不足,除了感受主要角色的无奈,更多立场上的转折似乎没有交代的太清楚;而在赛德克族所仰望的「彩虹桥」上,看着同伴们的逝去、不断减少的勇士、选择「投降?奋战?自杀?」,在人人都会遇到的人生抉择点,彷佛只剩虚幻,但是我觉得背负传承后代责任活下来的人一定更痛苦,前方只剩下未知的艰辛。 看完上、下整部电影中,我仍然十分佩服魏德圣导演,太多的坚持是需要努力的,尤其是没有人看好你的时候,不能被质疑的声浪打倒,对自我更不能怀疑,也像是莫那鲁道,还有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决定了就必须奋不顾身,只有不断的前进,那在微小的精神理念,一定会被看见的! 〔电影塞德克巴莱观后感(下)〕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7. 《赛德克.巴莱》有没有让你认清你的民族
汉人还是一个温顺、尚文、逆来顺受多于揭竿而起的民族。所以,当身为汉人的魏德胜导演,忽然从文艺到死且充满了“殖民”风情的《海角七号》,转身宣布《赛德克.巴莱》的拍摄计划时,我们除了期待,还有惊愕。
无论对本片抱以怎样的态度,我们都不得不向魏德圣对电影的热爱致以崇高的敬意。《海角七号》大卖带来的数千万新台币盈余,被他毫不犹豫的投入新片拍摄之中,而结果哪怕如同有人计算的那样基本持平,这数千万于他也彻彻底底的成为了没能在钱袋里捂热的过路财富。更不要说如果导演本人声称的尚有亏损属实,那么这部电影的拍摄,对于魏德圣来说,更是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虽然电影以台湾日据时期的“雾社事件”为背景,但整个电影的主题,却并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压迫与反抗。事实上,汉人在本片之中占据的戏份非常之小,而偶尔出场的几个汉人,也多是欺软怕硬、卑躬屈膝,形象气质尽皆猥琐,莫道比不上英勇的赛德克人,就连充当反面人物的日本军队与警察,也远远赛过。这部影片,描述的是文明与野蛮的对抗,是人性与兽性的对决,是一种信仰与另一种信仰的对弈,甚至,是历史潮流与反历史潮流,现代进程与反现代进程的对垒。但是,无论野蛮也好,兽性也罢,在这里却并非贬义词。这些充满原始力量的词语,其包含和反馈的,正是我们汉族所缺少的阳刚与血性,是充满生命力和自然法则的率真品质。纵使历史潮流和现代进程是不可逆的,那一群群以卵击石的赛德克.巴莱们也为世人展示了,人性中最原始的野蛮力量,有着怎样的伟大与不甘。
8. 赛德克巴莱的影评,不要内容介绍的,要感想
感想为主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影评一般都是以客观分析为主,这里给你一份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影评吧~
转自豆瓣,在此注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猫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圣在接受《看历史》采访时,谈到为什么选择了“雾社事件”这段历史,一大原因就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湾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马关条约”后,日本人刚登岛的几年,当地几乎被抛弃的汉人与原住民尽管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但是都与日本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影片对莫那青年时代的刻画在影片中其实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莫那的成长和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表现了当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为影片的风格和立场打下了基调:即并无刻意的称颂或贬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现那段历史上并未一上来就将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没可以歌颂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它一上来从莫那打猎,到与其它部落战斗,直到部落婚礼欢庆,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个当地文化的生态和信仰自然展现。这是一个处于“野蛮”阶段的民族,他们颂扬英雄,对土地有很强的依恋和边界感,敌人的头颅是他们的骄傲,渴望以自己战斗的血祭铺就走向彩虹桥之路。这个表现很客观,那种原生态的杀戮,嗜血感与此前很多此类表现文化冲突的“史诗电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为这片会表现赛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迹,没想到上来就是这么多“负面”的东西,包括莫那年轻时候的冲动、莽撞,甚至嗜杀。但是,魏德圣又巧妙的将视角放在赛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种“纠偏”和平衡,因为在现今文明下的我们看来,这种部落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为了些宿怨和斗气,就打打杀杀的举动实在落后和残忍,这是一种现代文明自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而魏德圣的视角却从赛德克人生活过程,让你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在当时有怎样的理由,给出更多当时的情况,让观众再去判断。可以说,“雾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阶段,这部影片的出众之处就已经展现,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让你可以在后面体会一个不羁灵魂被压抑数十年后爆发的缘起。
而“雾社事件”的“反常”之处在于,它发生于一个宏观上,当地人与日本人关系缓和的阶段,最激烈的冲突已经过去,正如影片跳过几十年后,两个日本官员看着建立了学校、邮局等文化设施的小镇,对“教化”成绩的满意笑容。《赛德克•巴莱》最成功的一点便是在上部对这种背景下,个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现。莫那已经成为一个看上去桀骜之心收敛,理性的与日方博弈谈判,维护部族利益的长者。但是,尽管当时的台湾已经处于表明的文明化阶段,但是原住民和外来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对巴万关于为什么他因为优秀反倒被日本教师责骂的困惑。而这种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现在被认为是“教化”突出成绩的花岗兄弟身上,而花岗一郎的表现尤其突出,作为比日本同僚更优秀的他,却依然承受着职业上不公正的待遇,被当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点点。他要身负管理责任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时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讽,不耻,从一个个这种矛盾的场景到演员出色的表演,都让观众可以代入的体会到,一个姓氏日本化的赛德克人内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荣下的危机,他知道莫那内心潜藏的杀气,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结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与日本家人间矛盾将带给自己怎样的命运。莫那和花岗一郎在山谷溪流边的一段对话,可谓文明冲突的经典桥段,花岗一郎不解(或者说其实理解,但是为了说服莫那故作不解)的问着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大家依然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孩子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而面对的又是莫那“被出访”日本时深刻体会的强大的武装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对所谓的现代化,一句“正是提醒着我们自己的贫穷”可谓振聋发聩,将征服者角度所谓的“教化”优越感直接剖析开来。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盖着内在的矛盾,毕竟,莫那他们面对的现代化冲击并不是以可口可乐这样的商业化方式为载体的,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枪炮与征服,间接面对的是歧视与不公。莫那处于一个尴尬的结点,他身上有着上一代人的传统,又直接面对现代化的征服,他为传统被破坏,猎场被夺去感到屈辱,与后来直接接触现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历史负担”的人。而对于日本人何尝不是,他们是有征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负担”的人,内在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礼,与当地人有好相处;有的人粗暴暴力,与当地人势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异与这种优越感结合,在文化冲突背景下,最终制造了严重的冲突。所以,那个无礼的“派出所”官员只是一个火星,他引爆的是一个积聚了太多火药的火药桶,一如莫那通过火柴头积攒的火药,每次一点点,长时间后,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甚至已经近乎失控,以现代文明观点看,“雾社事件”中,莫那带领族人的表现可谓一种滥杀无辜的屠杀,而巴万带着一帮孩子把一群妇孺捅死的场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圣就是这样,不回避现实,他告诉你赛德克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现赛德克人与军方的战斗,他表现的是,一场以征服为开端,相互歧见不断加深的文明冲突将会制造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并爆发多么双输的可怕惨剧。这场惨剧震撼人心,却不是终点,引发的是更大的悲剧,赛德克人走向了不归路,日本人坚定了对其“野蛮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经与当地人友好相处的日本军官,也因为丧妻之恨,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让当地部族间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发,但是这一系列悲剧的起点很难说是从“雾社事件”起,还是自青年莫那丧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开始。
就《赛德克•巴莱》两部来说,我更喜欢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圣在保持其旁观者视角略带赛德克偏向立场之余,也犯了些为悲壮而悲壮的问题。赛德克族在顽强抗击没错,但是如不死圣斗士般就夸张了,而且表现的战斗场次过多,感觉有些桥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两三场大战即可。当然,这些不足也是相对而言,在下部,我们依然可以体会一种身临其境的残酷,赛德克族女人自愿寻死以便战士有足够粮食战斗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从今天的角度你感觉费解,但是这也是那时的一种文明表现。是的,魏德圣保持着自己的立场,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赛德克•巴莱》后,指责这片歌颂嗜血野蛮,有这种“歌颂”的方式吗?拼命表现英雄“阴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让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创伤,个体的悲剧,赛德克人以自己当时文明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魏德圣将之展现给观众,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也注定了其影片在大陆地区票房的尴尬,这边影片足够优秀,但是这种非传统英雄主义表达的方式在市场宣传上有些尴尬,而魏德圣严肃的历史观呈现又让影片价值观与观众的认识有些不对路,于是,大陆观众既难以对那段历史产生代入感,又没有传统英雄撩动热血,加之一些如两岸、中日间历史认识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注定了其票房在台湾以外的萎靡。尽管有一批影人为止呼喊,但是显然收效甚微,魏德圣选择了这样的电影语言,也需要坦然面对一些尴尬的争议和商业挫折,不过,当影片结束时,字幕打出“天使•巴莱”之时,多少也可以感到为这部电影工作的人们的欣慰,魏德圣酝酿十二年,有一部诚意足够佳作刻在自己履历表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