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昆曲题材 或有唱昆曲的戏子的电视剧和电影
电影游园惊梦,王祖贤、吴彦祖、宫泽理惠主演,昆曲主题
『贰』 拍过的最好的有关昆曲的纪录片是什么
《世界遗产在中国》第11集之昆曲篇
第11集昆曲当弦索一响,顾不得身在何处,听者谁人,他们便成了古时的有情之人。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板眼之间,令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不能自己。他们唱的,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样式——昆曲。如今,还有谁能体味到杜丽娘的百转千回?又有谁扔愿为爱而不顾死生?
『叁』 昆曲代表作有哪些
昆曲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文辞绝美,回味深远的《牡丹亭》、孔尚任立意极高,文学性极强的《桃花扇》。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肆』 著名的戏曲有哪些(名字)
中国著名戏曲有:
《贵妃醉酒》《状元媒》《三打祝家庄》《红鬃烈马》《是老安刘》《宇宙锋》《西厢记》《红娘》《谢瑶环》《白蛇传》《四郎探母》《清官册》《霸王别姬》《群英会》《罗成叫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等等等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一、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22])、黄梅戏、评剧、豫剧。 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2、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二、全国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南京白局、高淳阳腔目连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
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
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谱色分类: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1、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2、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3、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4、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5、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计,如姬僚等。
6、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7、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9、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10、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11、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伍』 昆剧《桃花扇》的导演及男、女主演
本剧以蜚声中外的我国四大名剧之一《桃花扇》为蓝本,生动再现了秦淮八艳的历史传奇及才子佳人流传久远的红尘绝恋。 候朝宗、李香君,人面桃花,重谱了旧欢新怨;柳如是、陈圆圆,一代佳丽,再现薄命红颜;董小宛、冒辟疆,才子佳人,总是有情无缘;韩赞同、吴三桂,一代枭雄,功过任人评说;崇祯帝、弘光帝,九五之尊,顷刻灰飞烟灭;杨龙友、李辰君,江湖豪强,各有动人风采……中文名:桃花扇传奇导演:鲁晓威编剧:王琛 王海洲集数:29类型:古装剧上映时间:2000片长::45分钟总策划::郑万隆出品人::游建鸣 刘文武剧本::郑万隆 吴兆龙 王琛摄影::吴留汉 吕杏武 陈国杰
『陆』 求一些带有京剧或昆剧的流行歌曲。
王力宏《在梅边》——昆曲《牡丹亭》 给王力宏配唱昆曲的是有“昆曲王子”之称的昆曲小生演员张军。
王力宏《花田错》将京剧曲目连同情节一起拿过来,写成了一首歌曲。
王力宏《盖世英雄》将RAP和京剧花脸唱腔结合了起来。
陶喆《susan说》这个是连同人物、故事和唱腔一起拿来了,京剧的味道已经被R&B的风格给冲的很淡了。
欧阳青《桃花扇》——《桃花扇》
《说唱脸谱》——京剧
李玉刚《新贵妃醉酒》——京剧《贵妃醉酒》
李玉刚、武家祥《我非英雄》
徐佳莹《身骑白马》——台湾民间剧种歌仔戏
维也那《你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越剧《红楼梦》,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 钱惠丽、单仰萍 配唱越剧部分
维也那《让红娘帮我传个纸条》——《红娘》这首歌京剧元素用的比较干脆,直接就将“将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拿来用了
貌似大宅门主题曲也有戏曲元素。
加入京剧元素的
《卢沟问答》,这是我知道的最早的加入京剧元素的歌曲,这首歌曲是根据河北民歌小放牛改编的,其中有一句“只杀得尸骨如山水不流”却是京剧的曲调改编的。
陈升《北京一夜》很早就喜欢这首歌曲,他表现了一种对北京的向往与崇敬之情,与席慕容的《出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京剧唱腔与流行歌曲首次以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在KTV的必点曲目。
《红颜知己》周慧敏的,是TVB电视剧《刀马旦》的主题曲,在歌曲中穿插了京剧的唱腔“天安门,紫禁城,黄钟大吕千古留名。”后来这首歌被大陆的某个人翻唱了,叫做《梦北京》,京剧唱腔的那几句词没有改。
《霍元甲》这个只是加了几句京剧的假声。
《陪君醉笑三千场》题目来源于苏轼词:陪君醉笑三万场,不用诉离殇。歌曲是以京剧起头,京剧结尾。
《休书》这首歌是一个不太知名的歌手姚婷唱的,这首歌不仅有京剧的念白、唱腔插入了一句小生的笑。很好听的一首歌。
《戏迷》任贤齐的歌,加了京胡伴奏。
《N+1》这首歌加入了京剧唱腔。
《三国恋》同上
2、昆曲
《在梅边》将《牡丹亭》的故事和现代的速食生活进行对比,并将《牡丹亭》中的名句改编成歌词,RAP和昆曲念白结合起来,是一首融合的很好的歌曲。
3、黄梅戏
《新天仙配》这是上面说到的姚婷和一个男声的对唱,用比较现代的方式翻唱了一下《天仙配》。
《喜相逢》这是电影《天下无双》的插曲,王菲和梁朝伟的对唱,黄梅调改编的。
《西厢》这首歌也有京剧元素,但是没有黄梅调那么明显,所以将它放在了这里。
5、粤剧
《武侠帝女花》这个是根据粤剧《帝女花—香夭》那段改编的,好像后来马浚伟又翻唱了这段。
另外还有一首电影《东成西就》的插曲《双飞燕》,就是张国荣和梁家辉边唱边跳的那首,据说是古曲改编,这里也算作是有粤剧的成分吧。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曲艺形式改编的歌曲,如京韵大鼓改编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叫卖声》改编的《穷开心》等。
『柒』 哪个昆剧团演的《牡丹亭》评价最高,最经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苏州昆剧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对名著进行如此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能够雅俗共赏。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剧组主创人员: 白先勇 汪世瑜 张继青 王童 任永新 曾咏霓 林克华 白先勇创作理念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制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剧本,架构恢宏,剧情曲折,上两次演出,只见一斑,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终于圆梦。 这次我也参加了删编剧本的工作,我和编剧小组的其他成员认认真真琢磨了五个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 标目 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 ”,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 青春版牡丹亭 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着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 拾画 、 叫画 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 惊梦 、 寻梦 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与理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 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案头”的文学本编好后,还得经过“场上”表演的试验。我们的总导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誉的浙昆名演员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经验,由他逐出排演过后,几经修改,我们的演出本终于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沉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沉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这是属于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文/白先勇) 评论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倾倒众生 文\击节而歌 姹紫嫣红的5月,白先勇先生携着他后半生钟爱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进京,能容纳约3000人的北展剧场,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满,更巧的是,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场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观察了一下,30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到80%,更青春的学生要占到50%;还有呢,多是女同胞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而来,男同胞们大多身边都伴着佳人一道儿的。 白先生力挽狂澜,在昆曲年轻一辈传继无力的情况下,策划的青春版让中国最美的古典戏剧再次大放异彩,演绎古典美的,年轻化,欣赏古典美的,年轻化,深蕴古典美学的昆曲,也年轻化。所谓青春版,大抵意义在此? ——惊鸿一现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这段点睛之笔竟然由汤显祖本人上场演绎,一现惊鸿啊!此段演完,汤先生转身对着观众,负手长立,舞台的灯光逐渐黯淡下去,于昏黄之中慨然长立的汤先生,此时竟生了些仙气氤氲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丽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网上搜索资料,听得许许多多的人说华文漪的扮相最美。 现场沈丰英饰演的丽娘之美,是让我爱极了的。由于坐在25排,丽娘的美,是近观不成的了。于远观之中,那略略低眉颔首的羞涩姿态,那微微上扬的万分淑仪的嘴角,那水袖轻挥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细软又声声含情的声段,一个端美淑仪、清心玉映,温柔似水又内心炙热浓烈的宋代大家闺秀,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她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里。 如果要细细评论丽娘之美,首先应是眉目含情之美,礼教森严的杜太守百般严苛教导出的女儿,举手投足、张口闭口间须得极尽大家闺秀的风范,而丽娘情深如此,这扇心灵的窗户,挡也挡不住满眼的情。我还细细看了丽娘的剧照,每一张和柳生的对视中,均止不住深情。丽娘之美,其次在于声音之美。柔若无骨,千回百转。恰如丝丝袅袅的烟,我生生听出了几许缠绵。 在此之前,听过张继青、华文漪版本的,甚至梅兰芳的录音,若论华丽和丰富之美,若论沧桑之美,若论婉转之美,大师们胜过一筹。可大师们演绎丽娘之时,都已“青春不再”,我们听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韵味,也得于丰实盈厚的岁月沉淀。沈丰英版的丽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绎牡丹般娇艳正浓之人,多了许多青春柔美的味道。这种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实,甚至闭上眼眸,耳中丝丝婉转,恍然以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装及音乐之美 首先狂赞青春版的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尤其是丽娘和花神的服装。狂赞服装和美术设计——著名电影导演王童,据说花神服装上的图案都是他用画笔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的。我睁大了眼睛,貌似觉得那是巧夺天工的苏州刺绣(更来证实确实是啊),你想想看,或浓艳、或秀雅的牡丹、杜鹃、梅花、百合、墨兰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细软的丝质绣服上,那是何等的绮丽、古雅啊。(哭啊,好多图贴不上来,回头再找补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写意。昨天花神出场的两段很是经典啊,分别是惊梦和离魂那两出。惊梦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几位花神哥哥的引领下,分作两路,悠然出场,花神们莲步轻移,裙裾生风,裙摆若水波般灵动,披风随之飘飘扬扬,又有激情壮美的音乐想起,当时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离魂”一场戏,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之下,身披曳地的红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处。渐行渐远的杜丽娘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之际,音乐响,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摄人心魄之美啊! ——争议 尽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传统昆曲艺术家的非议,认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锤炼,认为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排练整整一本戏,实在有粗制滥造之嫌疑,老先生们忽略了,在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的生存和极端高雅之间应该如何择?当大众开始为古典美而震撼的时候,昆曲回春的时候也到了。 ——完结篇 “美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国学的美,昆曲的美,使国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四处逸散的时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来。前两天还跟人争论文化复兴的问题,现在国学回暖,昆曲回春,我们的文化复兴还有多远呢?
『捌』 影视作品中出现昆曲唱段的有哪些
《霸王别姬》《鬓边不是海棠红》
『玖』 8k实景昆曲电影《邯郸记》开机,拍小曲种电影的目的何在
8k实景昆曲电影《邯郸记》开机,拍小曲种电影的目的何在?最近一部小众电影正式开机,让很多网友都感到新奇,这部电影是对于昆曲的实拍,让很多网友都对此期待,想看看昆曲《邯郸记》拍成电影能呈现出什么样的场面?其实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快餐文化盛行,以至于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蒙尘,而昆曲也不例外,除了少数的人对戏曲有留恋之外,更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入了当下的网络文化之中,因此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在随着时代而落下帷幕。
而此次的电影拍摄无疑是给了昆曲文化一个全新的呈现方式,昆曲作为小曲种受众比较少,因此知道的人也比较少,相比于当下的一些电视,电影的确没有比较大的热度。但是如果给予昆曲一个新的呈现方式,就像这次以电影的方式展现《邯郸记》一样,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当下的人们对于曲艺关注度不高,但是对于电影都有非常高的关注度,一些比较好的电影票房更是高达几十亿,因此将昆曲拍成电影,将昆曲加入新的电影元素,向当下大众比较喜欢呈现方式去靠拢说不定也能够激活传统曲艺的生机,实现传统曲艺的新发展。
此次的拍摄即是传统曲艺寻找传承的一种途径,通过电影的方式呈现给更多的人,引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探索,去发展;同时也是当下曲艺传统文化的一次自救,以创新的方式去激发曲艺的新活力,实现新发展。
『拾』 请问,昆曲的戏曲电影有哪些啊~~
十五贯:王传淞周传瑛主演、
牡丹亭:张继青主演
游园惊梦:梅兰芳、言慧珠、俞振飞主演
墙头马上:言慧珠、俞振飞主演、
断桥:梅兰芳、俞振飞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