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藩都拍过哪些电影
何藩,1937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开创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 。
1958年,他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风格,在1958年至1965年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在1950至1970年代,他曾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连续获奖267次,著有《街头摄影丛谈》及《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
60年代曾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担任演员,参演过著名电影《不了情》《西游记》及《蓝与黑》等,其中以饰演唐僧最为人所知;其后以导演身份进军影坛,1970年凭实验电影《迷》扬威康城及柏林影展,曾执导逾20部电影,活跃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作品包括《春满丹麦》及《空中少爷》,多为唯美文艺电影,直至九十年代退休移居美国
2. 何藩电影下载
满意请采纳[HRC]@六月天空@www.6ytk.com @何藩执导的最高境界三级片~心锁1986
3. 何藩逝世丨他不只是东方丁度巴拉斯,还是东方布列松
原文
何藩是谁?文艺青年们估计在不少地方看过他的摄影作品,普通青年,估计看过他拍的情色片。
何 藩《日暮途远》(As Evening Hurries By) 摄影1955年 这一幅是何藩的最爱,认为是自己唯一可能传世的作品。
根据香港媒体消息,知名摄影大师、电影导演何藩上周日(19日)因病在美国去世,享年84岁。
何藩是谁?好多小朋友估计没概念,但,文艺青年们估计在不少地方看过他的摄影作品,普通青年,估计看过他拍的情色片。
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被电子设备与高楼大厦隔离开,似乎整个世界都越来越冷,美则美矣,一点温度没有。于是人们开始无限怀念旧时光,思忆各自心中的“黄金年代”。
下面这篇首登于“289艺术”的文章,可以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大师一生的作品,看看他记录下的时光。
如果何藩不是三级片导演,你会不会错过这些照片
想必你看过叶玉卿主演的《我为卿狂》,并为此激动过。如果没看过,那就赶紧去看。
但你不一定知道《我为卿狂》的导演叫何藩,虽然他是香港首个票房过千万的三级片导演。你可能更不知道何藩的摄影师身份;据说,他的摄影作品连续八届赢得由美国摄影学会举办的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
所以先不要着急去搜索《我为卿狂》或《浮世风情绘》,不要急着去电影里看何藩的“唯美情色影像风格”,看他的虚妄国度。先看看他的摄影,看看他镜头下1950年代的香港,他刻录的真实世界。
我想起一个佛教故事:观音菩萨曾经化身美女勾引欢喜王,欢喜王爱她,便被菩萨引入佛门,成为“欢喜佛”。佛教有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从这个角度看,三级片对何藩来说,对你我来说,功德无量。
这么一说,我应该再推荐意大利情色片导演丁度·巴拉斯,他有一部电影叫《红辣椒》。由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还有一部日本科幻片《红辣椒》,也翻译成《盗梦侦探》,比《盗梦空间》早很多年,也好很多。
世事就是这么奇妙。你可以开始看那些你不会忘记的照片。
大师离世,我们不妨再好好欣赏他的摄影作品。
何潘摄影作品·五六十年代香港街头
何藩《靠近阴影》,他作品中唯一摆拍的作品。摄于1954年。
何藩《姐妹》,摄于1963年。
何藩《危险》
何藩摄影作品·光与影
何藩,被风月片遮蔽的影像大师
文|Art289记者 潘丽 图|Art289特约摄影 吴家如
何潘,摄影师、电影导演、演员。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任场记,后转任演员,出演作品三十余部。1972年任导演,所导唯美艳情片及爱情文艺片多成经典。2014年在上海、香港举办摄影作品展。Art289特约摄影吴家如。
东方的布列松
2014年11月29日香港柴湾AO Vertical画廊,作品签售会,何藩如约而至。身边人说,这也可能是定居美国多年的何藩最后一次回香港。
此前一个月,何藩个展“香港回忆录”在AO Vertical画廊开幕。展出他从1940年代到2012年的作品。而此时,内地的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始疯转他的作品。人们惊异于这些黑白相片的美感,也藉此勾起了对迥异于今日石屎森林的昨日香港的温情记忆。
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子,街头的黄包车夫,蹲在石阶上吃饭的苦力,巷子里支起的万国旗(晾晒的衣服),阳台上写作业的孩子,喧哗的菜市场……照片充满烟火气,照片中的光影线条却又灵动、诗意,于无声处发出言语。这些影像超越了地域和时代,勾起了一种共通的中国情怀。影像虽取自香港,但“万国旗”和市井小巷也是上海的风致,石阶像极了重庆,渔船、码头像广州;旗袍女子依墙而立,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风华绝代。
当年的香港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青年实现艺术梦想提供了土壤。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沟通的唯一出口,香港资讯发达,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当地传播。尤其是摄影,从上世纪前期开始,一大批香港摄影家在国际摄影沙龙比赛上胜出,奖牌不断,到上世纪中叶,香港俨然成为国际沙龙摄影界的重镇。
17岁到香港后,何藩迎来了创作高产期。和当时的世界摄影潮流一样,他也比较关注底层、贫穷这些主题,镜头下多是苦力、市井小民,作品名字也很直白:《生存》《苦力》《劳动阶级》。与他同时期的不少香港摄影师也将视角对准底层民众,比如拍过港九工人运动、广州“文革”的香港左派蒙敏生,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香港的另一面》。而何藩的作品,至今未在内地出版。
有趣的是,这些以表现苦难为出发点的照片,在今天的观众心中激起的却是美好、温暖一类的情愫。如果说图片是摄影师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何藩的解释中,始终蕴藏着一种看到细小喜悦,看到尘土里绽放的花朵的能力。他对Art289记者阐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求存,迎难而上,不畏艰辛,有挣扎可是充满了尊严。海明威有一句名言,‘A man can be destroyed,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香港人五六十年代草根阶层贫苦大众就有这种精神。”
画意和写实的融合是何藩作品的一大特色。1950、1960年代的香港,因为传媒业不发达,兴起于美国的传媒摄影不是主流,长期统摄香港摄影的是画意摄影的美学风格,摄影作品以在艺术馆墙上展示和传播为主,即沙龙摄影。但何藩的作品却始终有着新闻摄影的气息。
新闻或纪实摄影方面,业界给予何藩“东方的布列松”的高度赞誉。早年何藩的创作方法是“扫街”:常拿着相机游走于香港的中环、西环一带,等待那些“决定性瞬间”1955年,何藩在坚尼地城海旁拍下了《日暮途远》。“一切就好像上天安排,你只是在适当的时刻按下快门便可。我的拍摄有异于电影导演工作,不能按剧本安排演出。拍照时要做一个隐形人,暗地里按下快门,那便是我的‘决定性瞬间’。”2009年在美国一场与摄影爱好者的分享会上,何藩如是说。
不愿回首的风月往事
蔡澜说,硬照摄影师总有一个当电影导演的梦,何藩也不例外。“我喜欢法国新浪潮的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意大利的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我迷恋那种人,做梦都想做art film(艺术片)。”
然而造化弄人,何藩的确实现了他“音画合一”的电影梦,但他的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在风月电影上的成就。他成了香港三级片中第一个千万级导演,拍了十多部红极一时的风月片。即使是在离开香港许多年后,港人的这种记忆都始终没有淡去。
1987年,根据《肉蒲团》改编的《浮世风情绘》,是何藩风月之作的巅峰。1994年,《浮世风情绘》入选德国电影年鉴300部东方经典电影名单,一起入选的还有黑泽明的《罗生门》、大岛渚的《感官世界》。
采访时何藩提到,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告诉他,《浮世风情绘》在北京电影学院被拿来做教材,并且张艺谋导演也很推崇何藩的风月片。“这让我很感动。”
相比于商业氛围浓郁的香港,台湾是让何藩自由呼吸的福地。1990年代后,何藩又拍了《不 羁的心》《罂粟》等影片。《罂粟》取材于苏童小说《罂粟之家》,当时片方授意:希望何藩能拍出张艺谋《菊豆》那种风味的片子,当然片中仍有情色。
当时可以在台湾接拍文艺片的另一个背景是:《三度诱惑》《我为卿狂》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让何藩得以摆脱商业电影的束缚,而他的风月片也开始逐渐向带有情色的艺术电影转型。随着时间推移,业界和大众越来越承认何藩风月片的艺术价值,何藩多部三级片在美国产生影响,《罂粟》成为美国一些大学电影系的示范作品。
1995年何藩最终选择移居美国,离开他生活和创作了大半辈子的东方城市,原因还在于风月电影,“拍三级片的名声,让家人受累”。何藩一家在香港可算高阶,夫人是著名产科医院赞育医院的院长,社会声誉极高。夫人先去了美国,何藩在香港和台湾拍电影,延迟了几年才去。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到美国后收到去好莱坞拍片的邀请,何藩拒绝了,“为了家人,不再接拍三级片”。
4. 何藩的人物评价
何藩是中国情欲电影中唯一将色情电影当做一种事业来做,他毕生所拍摄的大概不到十部电影的人,完全没有一部非三级片,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的思想还没完全开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