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电影获奖者评语大全

电影获奖者评语大全

发布时间:2021-07-27 01:18:22

什么叫影评评语怎么写急

影评评语就是影视评论。意思就是在观看一段电影、电视剧、记录片之后,对影视剧进行评价。可以从视频的内容、故事情节、社会影响、拍摄手法、导演构思、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评论。

影视评论字数有800字、1000字、2000字的,在编导艺考中会说明。影视评论相当于议论文,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去写,不要写成抒情类的观后感

怎么写有以下几点要素

把握新意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

实事求是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

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样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掌握视听语言

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了解电影的视听语言,也就是电影的具体表现手段,是真正读懂一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当然啦,在专业考试中,不会对考生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电影的基本创作手法还是应该掌握的,在影片分析的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专业性的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章的专业水准,而这,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你的专业成绩。

累积观影经验

要想提高自己的电影欣赏水平,多看电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只有多看,才能使自己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过渡到一个较高层次的鉴赏者,甚至准专业者。而一定的看片量的积累,会成为你将来进入专业院校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余时间不多,要有选择地去看。说实话,其实乐乐老师学习摄影专业来说,大部分会看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电影,以及画面色彩浓郁的电影。

几种写作框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种

第一部分: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部分:评论电影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第二种

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㈡ 奥斯卡金像奖的相关评价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和电影的风格总是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统治精英们总能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别林。而相对而言,纪录片和外语片比主流的美国电影更清晰地显露其政治倾向。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规则来审视这类影片,那些获得提名的外国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卧虎藏龙》其实也不能免俗)。无论学院是否喜欢,由于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传媒,奥斯卡与政治永远不可能分离。
在奥斯卡奖角逐的过程中,历史和政治因素总是会影响影片的类型和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决定奥斯卡奖的归属问题上,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奥斯卡的选择永远是安全的、主流的、非争议性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还要拥有被广泛接受的价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奖,《洛城机密》落选;1998年《莎翁情史》获奖,《美丽人生》落选;2001年《美丽心灵》获奖,《指环王》落选。
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主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奥斯卡被认为是政治正确的娱乐。
会员终身制(已引入淘汰机制)和老龄化是电影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在学院成员和电影工作者之间(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学院成员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则至少相差两代人。
学院会员的偏见最多的体现在获最佳影片的电影类型中,即节奏温婉、表现高尚主题,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
形式各异的怪异行为已成为男女奥斯卡奖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征。如嫩脸扮老相;表演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一个天才或者甚至一个疯子;饰演一位基于现实人物改编的英雄角色;假装有很重的口音等。
评委们,就像普通的常看电影的人们一样,倾向于以主题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
除了体裁和主题要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外,大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或题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视觉风格及伪实时的画面来炫耀电影华而不实的制作价值,这一切都体现在影片庞大的制作预算和极长的拍摄周期中。除少数作品外,这些电影都是高预算、大规模豪华制作从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乱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
归因于奥斯卡金像奖的正面的展示和被广泛的尊重,各工作室在所谓的“奥斯卡季节”,花费上百万美元更特地雇佣了记者来推销他们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奥斯卡金像奖被诟病为——其越来越受到市场化的影响,而不是影片的质量。William Friedkin,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导演和前典礼制片人,曾在2009年纽约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这种情绪,把它描述为“任何产业为了它们自己曾做过的最大规模的推销”。此外,一些获奖者,作为金像奖的批评者,曾联合抵制其典礼,并拒绝接受所获得的奥斯卡金像。第一位做这件事情的人是 Dudley Nichols (1935年,在The Informer电影上,获得最佳编剧)。Nichols 抵制了第8届金像奖典礼,因为金像奖和美国作家工会有冲突。George C. Scott 成为在第43届金像奖典礼上第二位拒绝接受其奖项的人(1970年,在电影Patton里,获得最佳演员)。Scott 把典礼描述为“行尸走肉的典礼“,并说”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 Marlon Brando, 他拒绝了他的奖项(1972年,在电影Godfather里面,获得最佳演员),引述了的理由是,电影工业里面的种族歧视,以及美国本土人过于主流化。在第45届金像奖典礼上,Brando 委派 Sacheen Littlefeather 阅读了长达15页的演说来详细描述他的批评。
Tim Dirks, 作为AMC电影网站 filmsite.org 上的编辑,曾为金像奖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幸的是,有价值的评论,艺术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响力,和许多电影中高质量的创造力,并没有被给以相同权重的投票。特别是自1980年代起,高成本“公式化制作”,并有着骄人收益的商业大片常常被一哄而起的成为强势的大赢家(和最佳影片奖的获得者),但是 它们并没有伟大电影所具有的深度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评论家广泛认可。
典型的对于金像奖中最佳影片的批评,既是,在获奖者和提名者之中,过多的出现了浪漫的历史类史诗片,传记类的戏剧,浪漫的戏剧喜剧,以及家庭类跌宕夸张剧情的戏剧,它们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发行的,并且是在新年前三个月中发行的。这也导致了“奥斯卡之饵”专词的发明,用来描绘这样的电影。整体来说,学院的颁奖,似乎是经历了某种周期性的过程:1940年代的早期,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影片;1940年代的后期,1960年代的后期,和2000年的的中期,是“社会问题”的戏剧; 而音乐剧和历史类的史诗剧是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家庭类跌宕夸张的戏剧和传记类的史诗剧是在1970年代的晚期,并贯穿了1980年代;一种特定的影片类型(这种前期的电影,现在被认为属于“B级电影“)位于1970年代的早期和1990年代;浪漫的历史类的史诗戏剧则位于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由被评论家认可和赞许的导演所制作的暴力内容的独立电影位于2000年代的晚期;而20世纪的历史电影则位于2010年代。[需要引用出处] 这导致了在许多时候,更多特定的批评指出,学院正在和观众分裂,例如,由于中意于”奥斯卡之饵“而不是观众的喜好,或者是中意于历史类有着跌宕起伏剧情的戏剧,而不是被评论家广泛认可的,对于当时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深刻刻画的电影。学院似乎为了补偿这些电影,而提名这些电影在其它不同的类别里面,比如,为科幻和动作电影设置了视觉效果奖和影片剪辑奖,为喜剧类设置了剧本改编和辅助表演提名,以及为被评论家认可的艺术电影设置了导演,摄影和外国语言的提名。
表演的奖项在某些年代被批评为,并没有更多的认可那些高人一筹的表演,而是因为某种怜悯的原因,个人的倍受欢迎,对于过错的补救而颁奖,或者是为了认可某一个特定的提名者的终生成就而颁布“终生成就”奖。

㈢ 毕业生的影片评价

1967年,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毕业生》以一鸣惊人的姿态出现,成为20世纪60年代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该片也成为电影史上一部举足轻重的杰作(新华网评) 。
该片的基调是喜剧,但是主题确沉重且严肃,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并且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本恩这样一个刚刚步出大学的人而言,社会的秩序已经早早的由父辈们制定好了,这层秩序是“大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那么肯定会催生出一个或数个奋起反抗冲破一切的个体力量,本恩正是影片中那个奋起反抗的个体力量(时光网评) 。
《毕业生》有一个光明的,令人欢欣鼓舞的结尾。这是一个凯鲁亚克式的结尾,追求自由的本恩拒绝了与成人世界的妥协,他们选择了逃离,却没有自己的目的地,他们一直都在路上。作为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准确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叛逆,激情,憧憬未来,渴望正义,厌恶虚伪,追求幸福,为此而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海南日报》评) 。
主角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该片而一举成名,他把本恩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诠释得令人信服(新华网评) 。安妮·班克罗夫特对罗宾森太太的把握也极见功力,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既不失中产阶级的风雅,又透着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气(时光网评) 。
傲慢的表情和阴郁、充满嘲讽的眼神,班克罗夫特将罗宾逊太太令人厌恶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这部影片中,“罗宾逊太太”成了中年荡妇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班克罗夫特出演这部影片时才36岁,但是班克罗夫特的表演使观众完全信服罗宾逊太太的年龄足够做本恩的妈妈(新浪网评) 。

㈣ 朋友的影片评价

《朋友》被称作韩国版的《美国往事》,从人物设置到情节推进上的确和后者有几分相似。然而影片在借鉴和模仿中也保留了韩国电影的韵味,这也是韩国电影在近几年能获得国内外观众群认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对好莱坞以及香港电影的模仿中不断提高自己电影水平的制作,一方面保留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使作品本身依然保留着民族特色。本片一问世便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由于它反映了20世纪70-90年代韩国奢华的变迁,而且全片采用釜山方言,极大的激发了观众的怀旧和共鸣,因此特别受到欢迎。

㈤ 风雨哈佛路 电影评价,及获奖情况。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2003)
参考资料:http://www.mtime.com/movie/23892/
下面有很多热门影评,你看一下。获奖情况我在网上查不到。

㈥ 如何评价电影《杰出公民》

《杰出公民》的精彩不来自于什么唯美镜头或者酷炫特技,甚至没有什么华丽的场景和动人的背景音乐。就在那个一个算得上简陋的空间里,十二个不同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男人。为了一个虚拟的场景,从不得完成的任务慢慢地变成互相的针锋相对,人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暴露。


很多时候我们都爱随大溜,所以现在也常常见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在还没有分清是非黑白的时候,就选择跟多数人站在一起。实在是很少会有一个“爱挑事儿”的能勇敢的站出来。有人说剧中最后亮出检察官的身份是一个槽点,其实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检察官,也许就不会那些细致的分析,没有那份坚持,也不就可能把11票有罪,变成12票无罪了。

全篇就像一部舞台剧,每个人都有大篇大篇的台词,却没有过份夸张的痕迹,更不存在演技不够颜值来补。考验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真功夫,还是很值得一看。

㈦ 关于奥斯卡获奖电影《艺术家》有什么评价

《艺术家》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值得玩味。

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故事上则采用年代体,最初时间为1927年,正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时期。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便是诞生于这一年。而《艺术家》中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无声片时代的大明星,他在影院外做宣传时与迷恋他的女影迷佩蒂相识。而佩蒂恰好在这个有声片崛起的时期进入影坛。

㈧ 结果的影片评价

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当属类似二重奏的情节重复,彼此呼应,如couplet。而这二重奏,以寻找神秘人物“李崇高”为动机(motif)。凑巧的是,贾樟柯《三峡好人》的主要动机也是“寻找”,也用了对应的三明寻妻和沈红寻夫。不同在于,《三峡好人》中在寻找的是具体的、写实的人物,而他们也最终出现;《结果》中寻找的是一个抽象的、写意的概念,可能是“崇高”的反讽意味,也可能是某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对比,也如希区柯克电影《申冤记》(TheWrongMan,1956)和约瑟夫·罗西(JosephLosey)导演、阿兰·德龙(AlainDelon)主演的《克莱恩先生》(Mr.Klein,1976)之比照。两部影片中主人公都被莫名冤枉,只因另一个与自己面目相似(或名字相同)的人的行径。希区柯克式风格,一定要明晰给出解决办法,真相大白;罗西的方法,则是四处透露“克莱恩先生”遗落的蛛丝马迹,却令观众始终不见那神秘人物本身。“二重奏”由两组人物构成:黄光亮—虞染和王勃—虞染,而李崇高—小单串联其间。黄光亮或许是王勃派来找李崇高的,王勃是李崇高的现女友小单的前男友;自北京而来的虞染是李崇高的前女友,又被黄光亮喜欢上,并喜欢上王勃。黄—虞一组中,黄光亮在第44分钟左右退场,随后王勃出场。对于90分钟左右的影片,“二重奏”由此为分界点。
对应的结构与细节如下:在“天湖宾馆”,李崇高对黄光亮和王勃都玩了希区柯克式调虎离山把戏,第一次以电话找人为借口,第二次以送机票为诱饵;虞染分别与黄光亮和王勃吃饭,饭资都是60元;虞染分别与黄和王在一起时,两个抬线圈的人穿过画面,并有疯女人在海滩逡巡;黄为虞买的椰子,被扔下水,虞为王买的椰子,不慎掉落水;黄问虞:你愿意嫁给我吗?虞问王:你愿意娶我吗?黄—虞和虞—王分别至一荒凉教堂,被老者询问。老者讲粤语,黄为香港人,可应付,王为北方人,无可交流。拍摄角度也不同。第一次老者出现在平面,第二次老者出现在屋顶,一个俯视的角度(communicationandlanguage问题值得注意)。虞分别与黄和王去涠州岛,虞第一次悬在岩石侧的烟,第二次被王点燃;虞默然离开黄,而王在海滩失踪——颇似法国导演弗朗索瓦·奥宗(Ozon)的《沙之下》(UndertheSand)。
另一工整的对应是,小单和虞染都孕有李崇高的孩子。《结果》留下什么样的结果呢?望文生义而讲,一个不负责任的(李崇高)、未成熟(虞染20岁未发育完全的子宫)的结果;而育龄女青年小单的孩子流产,流产的还有虞染和王勃的越南之旅。对于一个前途未知的结果,只余虞染自己,忐忑不安地,在海边等待其到来。一个模型飞机,飞越超现实时空。《结果》对于当前混乱而狂欢的现实,有无指涉意义?还是值得思虑的智力题目。
章明在片中大段运用了电视新闻,内容涉及地震、海啸、是否生育。人类被灾难包围同时,不会停止商讨孕育下一代。不知洗印还是摄影、布光的控制问题,影片色调模糊,不够透彻,没有表达出章明欣赏的北海的“绝佳视觉效果”,也无法与安哲洛普罗斯影片中的海边相比。仍有印象深刻的场面调度,如黄光亮与虞染在海滩(某夜,虞自帐篷出来去方便,归来,黄走出,然后入画说:你这个人很有趣)的走位、进出画面变化,在长方形银幕构成一个以中心为原点的直角,向画左和画面纵深延伸。纵不失闪光细节,总体说来,失去《巫山云雨》和《密语十七小时》的张力和活力。遗憾的是,若章明仍固守欧洲现代主义时期电影风格(如安东尼奥尼),而无太多个人创见和发展,无论在东、西方,看来都会显得有些陈旧。

㈨ 中国电影史上有哪些获得超高评价的功夫明星

我国有很多的功夫明星,而且他们在电影史上获得超高评价,大家知道几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第三位甄子丹,他从小就跟着母亲练习武术,一路上十分艰难,到后面被袁和平导演相中,从此开始演艺之路,甄子丹在《铁马骝》中扮演的黄奇英,如此栩栩如生形象,成为他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他在《新龙门客栈》《黄飞鸿2》中扮演的反派角色,也深入人心。那时代,甄子丹在两部经典电视剧《洪熙官》和《精武门》。新世纪后,甄子丹凭借《杀破狼》《导火线》《叶问》成长为引领潮流动作明星,并多次金像奖夺得最佳武术指导。新作《十月围城》《锦衣卫》,更为他带来超高的人气。

阅读全文

与电影获奖者评语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j讲音乐的电影 浏览:828
最新的一部关于狐妖电影 浏览:631
三天两夜电影演员 浏览:68
白纸扇是什么电影 浏览:598
史泰龙拳击电影音乐 浏览:297
周星驰很多电影主角没有名字 浏览:437
含王的电影名字大全集 浏览:191
搜索电影台湾警察 浏览:449
奇迹男孩英文版电影百度云 浏览:301
迈克尔杰克逊电影大全 浏览:716
深山老林法国电影 浏览:771
剪辑电影音乐战斗专用 浏览:260
阎良有几个电影院 浏览:530
电影西游记女儿国演员表演员 浏览:811
傅源是什么电影 浏览:970
泰国电影密谈音乐 浏览:390
上海比高电影城图片 浏览:55
红岩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948
小说电影视频图片在线播放 浏览:323
英文电影永不回头 浏览: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