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帮推荐几部欧美20世纪40-60年代的经典电影
我很推荐你去看看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的电影。4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有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偷自行车的人 60年代的新浪潮有 四百击 精疲力尽 朱尔和吉姆 广岛之恋 现在想起来的就这些。
Ⅱ 上世纪四十年代情节剧史诗电影有哪些
Casablanca/北非谍影/卡萨布兰卡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爱情电影,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克劳德·雷恩斯、保罗·亨雷德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
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里克(亨弗莱·鲍嘉饰)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
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保罗·亨雷德饰)和妻子伊尔莎(英格丽·褒曼饰)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而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误解解开之后,仍然深深相爱的里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里克对伊尔萨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的机场,里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 。
该片于1942年11月26日在美国上映。
: )
Ⅲ 推荐几部欧洲的电影,要九十年代的。
法国:天使爱美丽、两小无猜、八美图、漫长的婚约、玫瑰人生、香水、放牛班的春天、新桥恋人、布拉格之恋、屋顶上的骑兵、芳芳、玛戈皇后、罗丹和他的情人、大鼻子情圣、广岛之恋、最后一班地铁 欢迎来北方、情人、印度支那、碧海蓝天
意大利:天堂电影院、地中海、海上钢琴师、邮差、排队上天堂、美丽人生、云上的日子、
德国:帝国的毁灭、罗拉快跑、再见列宁、莉莉玛莲、勇往直前、柏林苍穹下
西班牙:四千金的情人、捆着我绑着我、潘神的迷宫、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高跟鞋
前苏联(俄罗斯):战地浪漫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西伯利亚理发师等
波兰: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蓝、白 红三部曲
Ⅳ 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主流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现在某人写诗写得像李白那样,他不会成为大诗人,最多只是称职的工匠。我们欣赏唐诗也好、宋词也好、现代派诗歌也好,都会潜意识地调整我们的审美标准。如果有谁嫌李白不够细腻、李清照不够奔放、北岛没有押韵,那不是诗人的问题,而是欣赏者发生时代错位。
许多影迷向我反应,说某些影评家推荐的经典名片其实并不好看。这主要是因为审美趣味随着时代在变化,比如音响和特效每年都在进步,我们现在看70年代的动作片就会觉得不过瘾,再看30年代的《金刚》会笑掉大牙。但《金刚》的模型特技无论有多粗糙,它有开创性意义。不管电脑特技如何发展,《金刚》的历史地位不会改变。
欣赏老片比欣赏新片更复杂的是,你除了影片的类型,还需要了解该片出产的历史背景。从最早的无声片(也称默片)说起,在上世纪初的头20年,电影仍在襁褓时期,许多影片的价值在于它们在某个方面的创始性,比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镜头运用、《波将金战舰》的蒙太奇剪辑。那个时期的影片对于普通影迷恐怕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但对于电影专业人士或研究电影史的人则很有价值。
三四十年代的影片往往具有浓厚的话剧味,平均每场戏都较长,欣赏者的心理节奏若不能从当代动作片的快切快剪中跳脱出来,就会觉得那些影片太闷。一旦适应了那种风格,那稍嫌夸张的表演(按现代标准)、层层铺展的台词、古典话剧的结构,标志着舞台剧走向银幕的重要一步。但若你讨厌话剧,《北非谍影》、《乱世佳人》未必能成为你心目中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受到电视的冲击,开始向大场面豪华制作发展。美仑美奂的歌舞片、千军万马的史诗片,给现代观众带来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这些影片的文化和社会积淀较少,40年后的中国观众欣赏起来毫不费力;另一方面,歌舞片的黄金岁月已逝去,演变成舞蹈化了的打斗片,只有一部《音乐之声》仍拥有全球性观众基础。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70毫米史诗片,在家庭大屏幕彩电上看,跟影院里的效果完全不同;在家里你会嫌它冗长,在影院里你则会啧啧称奇。
物极必反,太多空洞无物的大场面影片,导致它走向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好莱坞从一个极端迅速偏向另一个极端。像《飞越疯人院》、《逍遥骑士》、《毕业生》等片像电视追踪报道那么直截了当,别说音响灯光,连镜头都平淡无奇,它们的特点是对当时社会阴暗面进行犀利的揭露。如果你对美国嬉皮士文化毫无兴趣,欣赏这些影片恐怕会有隔靴搔痒之感。
70年代末,好莱坞重新开始做梦,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便是成年人的童话,斯皮尔伯格更是唤醒了众多人潜在的儿童心理,你如果抱着挖掘社会内涵的心态去看《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或《外星人》,一定会大失所望。正如一个人有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一个社会或国家也有这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最适合的影片风格,比如童年爱幻想,成年比较理智,等等。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50年代好莱坞也出产过现实主义佳作,如《码头风云》,70年代初也有《火烧摩天楼》那样的优秀娱乐片。至于80年代以来,好莱坞的电影类型越来越杂,头一年还陶醉于缠绵悱恻的《泰坦尼克号》或《英国病人》,第二年却迷上了冷眼看世界的《美国丽人》。大致来说,如今几大电影厂忙着出产以特技或枪炮为号召的商业大片,满足青少年这个最关键的观众群,而独立制作公司生产有深度、有艺术性的作品,却没有钱推销,也找不到愿意放映的商业院线。
社会心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当人们经历了战争等重大变革后,往往会进入爱幻想的“童年”时代。人们想忘掉日常生活的无趣和烦琐,迷醉在一个美化、净化了的世界里。中国和美国的50年代都是这样的岁月,但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时,正处于文革刚结束的反思时期,而该片又在大学等文化阶层放映,很多观众都无法从“深沉”的思考一下转移到“浅薄”的幻想中。这就是时代的偏差。这种偏差强烈地反映在《卧虎藏龙》一片的命运中,这部如浮云一般飘逸的作品在一向头脑“肤浅”的美国找到了知音,而在它的本土却被视为没有份量,原因是此时的祖国已从反思或理想,转入以周星驰作品为代表的嘲讽精神。
我们说“社会心理的时代性”,是指主流思潮,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同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不同电影类型能和平共处的原因。即便是同一个人,平时喜欢深究电影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作用,但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很可能只想看一部能让他放松大脑的消遣片。人的性别及个性也能影响影片类型的选择,如女性观众偏爱言情片,男性偏爱动作片,有幽默感的人更易接受喜剧,等等。
说起喜剧片,带出一个更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其内涵及观众面。艺术品的内涵有如金字塔,越低的部分,它的接触面越广,越往高处走,能够欣赏的人越少,最后进入象牙塔。金·凯瑞的喜剧谁都能看懂,伍迪·艾伦的则较难,一个住在大都市的知识分子跟一个居住在乡村的农夫对两种喜剧的感受会完全不同。这里倒不是说阳春白雪就一定更有艺术性,但这种内涵要跨越国界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黑色喜剧,经常隐含着社会评判,到一个文化氛围完全不同的电影市场,这类作品的微妙之处便难以翻译或传递。
Ⅳ 寻找一部八九十年代欧洲电影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Невероятные приключения итальянцев в России
(1974)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 佛朗哥·普罗斯佩里
Ⅵ 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情况
好莱邬的30.40年代就相当于香港的70.
80年代
美国的电影事业最发达
那时的代表做有:
魂断蓝桥
傲慢与偏见
埃及咽喉的
Ⅶ 求以40-60年代为背景的欧美电影
圣安娜奇迹
马尔梅迪战役
兵临城下
上帝之城
两杆大烟枪
拯救大兵瑞恩
(这些都是我自己打出来的)
Ⅷ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经典电影有哪几部
《雨中曲》 《魂断蓝桥》 《罗马假日》 《公主日记》
《人鬼情未了》<乱世佳人>
Ⅸ 求推荐30-50年代欧美经典老电影
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1940)
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
金玉盟 An Affair to Remember (1957)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蝴蝶梦 Rebecca (1940)
鸳梦重温 Random Harvest (1942)
百万英镑 The Million Pound Note (1954)
。。。。。。。。。。。。。
Ⅹ 三四十年代好莱坞主流电影有哪些
<<FROM HERE TO ETERNITY>>
<<THE BEST DAYS OF OUR LIFE>>
<<出水芙蓉>>
秀兰、邓波儿出演的电影,
《乱世佳人》等,可以去查看三四十年代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基本都是主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