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评剧代表作品有哪些
1、《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戏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剧目之一,据记载此剧原始版本是梆子戏《明公断》。
2、《杨三姐告状》是1980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中国评剧院一团参与演出,参演人员有谷文月,赵丽蓉,王景明,张秀兰,张彦生。
3、《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最初由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改编为舞台剧,后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改编。
4、《刘巧儿》中国评剧作品,作者王雁,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
5、《小女婿》评剧代表剧目,改编自戏剧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李健吾(1906-1982)解放前写的最后一部创作剧本《青春》;著名评剧大师韩少云、筱白玉霜的拿手好戏。
⑵ 刘巧儿完整版电影
[评剧-刘巧儿(中)][新风霞.赵丽蓉].rmvb
⑶ 评剧刘巧儿 守昌唱词
评剧唱词
(喇叭牌子)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
这段曾经风靡全国的唱腔采用的是“喇叭牌子”。传统中这个曲牌用唢呐伴奏,唱词虚词衬字多,曲调简单粗糙。
初排《刘巧儿》时这段唱曾遭到非议(夏淳执导),徐文华在几种板式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提议用这个曲牌,节奏跳跃灵活,但由于旧评剧中此调比较庸俗,所以要推陈出新。
经改革后的这段“小桥送线”,其前半段,伴奏乐器中去掉唢呐,改为弦乐,细腻传情;
过门也变化得长短灵活;演唱时也去掉不必要的衬字;
后半部有数板,半说半唱,用高低木鱼和三弦衬托;
最后几句对桥下景色的描绘与人物此时的心境融合起来,传神传情。
(慢三眼)
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
恨我爹他不该把婚姻包办,怨只怨断案不公拆散了姻缘。
那一日裁判员错断了案,为什么还不见政府来传。
愁得我饭到口难往下咽,急得我睡梦里心神不安。
众乡亲全怕我们夫妻离散,意见书十几张送给专员,
但愿得马专员按公而断。
“采桑”一段以慢板为基本结构。
第一句是典型的传统调式,流畅自然。“恨我爹……”一句,“3”音的出现使曲调发生变化,尾句一字一音,“办”字用下滑音,显得深刻又有力度。“拆散了姻缘”打破原结构,改变强弱拍的关系,休止符不在板上而在中眼,使“拆”字碰板起唱,加强语气。
“愁的我”速度减慢,曲调简化,弱拍起唱,一字一拍;“急得我”急起中眼次强拍,速度稍快。以上两句还有一种明显的对比效果。“那一日”第一、二分句采用较平的旋律,多长音,到第三分句成为华彩乐句,连续出现清晰短促的顿音,类似歌剧中的花腔女高音,这就是别具一格的“疙瘩腔”。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马专员,为什么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退了婚难以美满?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够团圆?
莫不是意见书他还未见?莫不是怕对不起糊涂的裁判员?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里捣乱?莫不是怕邻居们说些个闲言?
左也思右也想难遂心愿,我只得耐着性儿等到明天。
(3)评剧老电影全集大全刘巧儿扩展阅读
原名封芝琴
1924年农历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城壕乡转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儿。
幼时,捧儿便被父亲许给张家柏儿为妻。随着年龄渐长,两人经常往来,互生爱慕之意。但是,因张家贫穷,捧儿先后又被父亲另许给高家、另一户张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儿拒绝。
眼看其父不断为捧儿张罗婆家,张柏儿家担心夜长梦多,便集合族人夜闯封家,抢回捧儿,为两人完婚。封父到县政府状告张家“抢劫民女”,县司法处未作深入调查,即宣布婚姻无效。 多变的婚事,并未让捧儿失去主意。
在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儿徒步上百里路,到庆阳专署驻地庆阳城状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婚姻的干涉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断案不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宣判,纠正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诞生。
这起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仅让周围的百姓们刮目相看,而且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陇东报》等接连对此进行报道;随之,著名艺人韩起祥将之编成陕北快书《刘巧团圆》、陇东中学教员袁静创作了秦腔剧《刘巧儿告状》在边区广为传播。
解放后,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自此,捧儿便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名——“刘巧儿”,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刘巧儿”成了新中国巾帼楷模、妇女解放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巧儿
⑷ 刘巧儿是黄梅戏吗
答:《刘巧儿》不是黄梅戏。
《刘巧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评剧剧目,由伊琳导演,新凤霞、张德福主演,1956年上映的一部评剧电影。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⑸ 电影刘巧儿哪年拍的
1956年拍的 《刘巧儿》,中国评剧作品。作者王雁。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剧本描写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自小由父亲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订亲,后其父贪图财礼,唆使巧儿退婚,嫁给财主王寿昌。巧儿不允,遂自己作主与柱儿订亲。刘父到县政府告状,地区马专员用群众断案的方式解决了这宗案件,使巧儿的婚姻如愿以偿。这是一件发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真人真事,在群众中甚有影响。全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大胆追求。刘巧儿形象突出,性格开朗奔放,清新可爱。 解放前陕甘宁陇东地区,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导下,寻常百姓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强。农家少女刘巧儿(新凤霞 饰)人如其名,心灵手巧,貌美如花,纯朴善良。她自幼经父母包办许配给邻村赵家庄的赵柱儿,但是巧儿在劳模会上喜欢勤劳憨厚的小伙子赵振华(张德福 饰),于是心中暗下决定,要回家敦促父亲退掉婚约,自主结婚。与此同时,大地主王寿昌垂涎巧儿美貌,遂怂恿刘媒婆找到巧儿爹刘彦贵。巧儿爹贪图王财主的财礼,故在女儿面前谎称赵柱儿是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儿之心,于是赵刘两家婚约取消。但是巧儿很快便得知父亲将自己许给了王财主,而她和赵振华的误会也终于大白天下
⑹ 刘巧儿是谁,什么样的女人
是一部戏中的女主角,织布纺线样样精通,人漂亮,为了自己与赵柱儿的包办婚姻勇敢反抗,最终获得胜利
⑺ 求评剧《刘巧儿》中《自己找婆家》选段的唱词
评剧《刘巧儿》选段“自己找婆家” 新凤霞电影版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盼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
⑻ 《刘巧儿(1956)》百度云高清资源在线观看,伊琳导演的
链接:
⑼ 刘巧儿是什么剧种
《刘巧儿》,中国评剧作品。
作者王雁。据1943年袁静剧本《刘巧告状》和说书演员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剧本描写陕甘宁边区农村少女刘巧儿,自小由父亲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订亲,后其父贪图财礼,唆使巧儿退婚,嫁给财主王寿昌。
巧儿不允,遂自己作主与柱儿订亲。刘父到县政府告状,地区马专员用群众断案的方式解决了这宗案件,使巧儿的婚姻如愿以偿。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⑽ 哪里有《评剧-刘巧儿》[新凤霞.赵丽蓉主演]全集的视频清晰下载不要电驴和迅雷,一般下就好,可用!谢谢
一般的视频网站就有,但清晰度是普通的级别
http://video..com/v?word=%C1%F5%C7%C9%B6%F9+%D0%C2%B7%EF%CF%B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