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红高粱电影影评分析
电影《红高粱》讲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东北高密乡,“我爷爷”解救了受困于包办婚姻的“我奶奶”,误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红,最后在自发组织的抗日运动中目睹“夕阳红”的故事。
这是由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而来,当时莫言还不是什么诺贝得主,不过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活色生香,翻滚着血与肉,燃烧着灵与性的高密东北乡罢了,30年前,各个导演作家演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见,不仅是众人成就了它,《红高粱》也成就了众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众多的“红”:高粱的红,夕阳的红,鲜血的红,酒色的红以及服装的红,红这个色彩贯穿了全片,或作为性欲的象征,或寓意着劳动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国百姓的民族存亡挣扎,而用色彩讲故事,表现人物与情感一直都是国师擅长的手段,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
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
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长久以来国师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中国乡土气息,逼真的细节隐藏着动人的浪漫,用人类相通的感情不分种族国界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人物是丰满生动的,“我爷爷”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怕老婆受欺负,一人冒死单挑秃三炮,喝了酒当众指着“我奶奶”宣示主权。
“我奶奶”温柔贤惠,勤劳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来,但同时她又是坚强刚毅的,在花轿中受折磨却一句话也不说,与父亲争论无用后独自拍马疾行,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
《红高粱》中对性,酒,死亡都表达了近乎原始的崇拜,爱情为主题却没有出现一句情话更是展示了中国人内敛的爱情观,个人对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感更是为全片主题做了升华,红高粱在那时俨然成为中华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图腾。
❷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❸ 电影红高粱哪年上映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电影版《红高粱》出品时间1987年,上映时间为1988-02柏林电影节/1988-5-19 香港
影片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1988年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
❹ 红高粱到底讲的是什么
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剧情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山东高密县土匪横行、烟馆林立,民不聊生。行伍出身的新县长朱豪三携夫人孙大脚及随从来高密上任。就任第一天即遭到当地匪首“花脖子”的暗算,。
朱豪三当场颁布第一道政令:剿匪。高密东北乡平安镇破落地主戴老三的女儿戴九莲(九儿)与高密县工商会会长张继长的儿子张俊杰从小青梅竹马。
俊杰从青岛学习归来,立刻去找心上人九儿。戴老三嗜烟好堵,为了钱,卖了房子,还把九儿母亲卖给了杠子班老板曹二老爷。九儿求俊杰家筹钱赎回母亲,却亲眼看到母亲上吊自杀。
情急之下,九儿打算烧了曹家的房,却被杠子夫余占鳌拦了下来。混乱之时,县长朱豪三恰巧路过,九儿急报冤情,朱豪三当着众人的面当场断案,并惩罚了曹二老爷和戴老三。
为了得到厚礼,戴老三不顾九儿的反对,执意要把她说给镇上的酿酒大户单廷秀的患有麻疯病的儿子单扁郎。九儿找到俊杰告诉他父亲要卖自己的消息。
俊杰提议和九儿私奔,两人甜蜜跪地,宣誓要成为夫妻。离别前,俊杰告诉九儿明日晚十点两人在城外大树后见面,一起逃到青岛。
(4)打日本电影大全红高粱扩展阅读:
红高粱的结局:
余占鳌部队经过几场战斗,死伤惨重,余让俊杰带着剩下的弟兄先撤,自己掩护大家。眼看日军日益逼近,兄弟们都表示要和余占鳌共存亡。
众人和鬼子浴血奋战,做好了同归于尽的准备。朱豪三前来增援,从战火中救出了余占鳌等人。他让俊杰带着占鳌先行撤退,用自己的部队拖住敌人。
在弹尽之际,朱豪三让小颜带人先撤,自己则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和夫人孙大脚一起英勇牺牲。撤退的路上,九儿紧抱受伤昏厥的占鳌,盼他赶紧醒来。
鬼子准备追捕余占鳌彻底把其消灭。得到消息后,俊杰带着余占鳌和众人向西山根据地撤退。临走前,九儿把当年的草编戒指还给了俊杰,希望他能一直守在余占鳌身边,带他走正道。
俊杰、九儿带着重伤的占鳌和剩下的兄弟在高粱地里穿梭,鬼子一路追赶,很快包围了他们。九儿亲吻并嘱咐了豆官以后,悄悄离开了队伍。
高粱地里,九儿用凄美的歌声引开了鬼子,把他们引到一片堆放着三十里红的地方,她摔破酒坛,把酒都倒在了高粱地上。
鬼子包围了九儿,朝她开枪,在倒下之前,九儿把火柴扔进了酒中,和鬼子同归于尽。熊熊的大火在高梁地上燃烧着,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上充满着生命力的传奇故事。
人物介绍:
1、九儿/戴九莲(周迅饰)
19岁的少女九儿单纯、善良、聪慧,但却被父亲卖给麻风病人当媳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难之后,九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的女子。
在与余占鳌的情感方面,她敢爱敢恨,不惧束缚,勇于冲破封建牢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爱。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
2、余占鳌(朱亚文饰)
孔武有力的杠子头余占鳌靠力气活生存,他深深爱着九儿,这个人物阳光、阳刚、爷们儿,霸气十足,身上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
他从一个“吃杠子饭”的轿夫逐渐成长为“吃拤饼的”土匪首领。抗战爆发,在民族大义面前,余占鳌和县长朱豪三等各方势力不计前嫌,停止争端,共同抗日。
3、张俊杰(黄轩饰)
九儿的青梅竹马,却因为父母的影响与九儿“失之交臂”。他非常的善良,非常正义,在土匪、县官几方势力之间周旋,希望能够团结大家的力量,共同对抗侵略者。
4、淑贤(秦海璐饰)
淑贤是高密酿酒大户单氏家族的大嫂,一个守着贞节牌坊过日子的寡妇。九儿嫁入单家动摇了淑贤的地位,为了保住家产继承权,淑贤多次陷害九儿。
却被九儿设计报复,险些受辱寻死。同是苦命人的妯娌二人最终和解,共同撑起单家酿酒产业。而淑贤最终冲破封建枷锁,与单家酿酒师罗汉终成眷属。
5、戴老三(韩童生饰)
九儿的父亲戴老三,一个软弱、贪婪的破落地主,为了钱财不惜出卖女儿,他的决定也彻底改变了女儿戴九莲的命运。
6、长发(姚懿恩 饰)
余占鳌杠子班好兄弟,追随余占鳌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战斗,性格粗犷豪放。
7、花脖子(徐光宇饰)
霸气凶猛,反派绑匪头领,因喜爱“九儿”而一心想让她成为压寨夫人。
8、朱豪三(于荣光饰)
行伍出身的铁腕强人朱豪三临危履职,出任高密县长,决意不择手段肃清当地匪患。他的形象是根据民国三十年代一个真实人物“曹梦九”改写的。
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县长,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剿匪、禁大烟等;同时他也因为固执和处事方法得罪了一些百姓。
❺ 中国打日本的战争电影有哪些
强烈推荐《赛德克。巴莱》
❻ 求一些关于《红高粱》这部电影的影评或者是相关资料
年份
1987年
上映时间
1988年10月10日导演
张艺谋 Yimou Zhang
编剧
陈剑雨 Jianyu Chen
莫言 Yan Mo .....原著 books Red Sorghum and Sorghum Wine
朱伟 Wei Zhu
演员
巩俐 Li Gong .....My Grandma
姜文 Wen Jiang .....My Grandpa
滕汝骏 Rujun Teng .....Uncle Luohan
贾六 Liu Jia .....Father, as child
Ming Qian
张艺谋 Yimou Zhang
计春华 Chunhua Ji .....Bandit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 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电影评价一句话评论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精彩影评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❼ 红高粱电影的 影评
“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
——影片《红高粱》开始时的第一句旁白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注释:
1 借用王先谦对《庄子·大宗师·八》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一句所做的译文。
红高粱:那片地里的十九岁
截断百年沧桑,第五代中国导演坚决地改变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1988年,柏林,金熊奖颁给一部符号感强烈的作品——红高粱,红色中国的电影首次在全球四大电影节中获奖,自此一发不可收。
那年我们矿山的厂子里没有像样的电影院,职工俱乐部能放,空间有限,最后用头顶上安了大锅的的差转台把片子播到宿舍区千余户电视机上。破频道死活调不清楚,一会儿是雪花一会儿没声音,而懵懂少年的我已经能看懂电视里的译制片了,那次没头没尾的观影今天想来竟然完整而清晰。
厂子放红高粱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因为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叔伯们的谈资。说是红高粱在县里已经放了,有人看了,根本没有什么三级和剥皮的镜头,就有人反驳说,那是被剪掉了,没有那些东西怎么到外国拿奖。
三级说的是姜文把巩俐抢到地里,掰折大片高粱,巩俐朝天一躺,姜文跪她脚下,一时间镜头摇曳,高粱起伏,唢呐齐鸣,残阳如血——剪掉的部分一定很三级,没准四级五级都有了。
剥皮的时候电视机及时准确地糊满一片雪花,我听到撕裂的惨叫和“x你姥姥”,心下大乐,小男孩听到粗口总是很兴奋。暗暗感激把黄色部分剪掉的人,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因为害怕和害羞而闭眼了,身为男人,不敢如何如何实在是很丢人的。
很多年以后,好赖窝的“天兆”开始学姜文的样糟蹋庄稼,英吉利试着在大众影院放沾汤挂水的“九歌”,法兰西也有毛茸茸的“fxxx me”,血淋淋的画面在全世界都不算稀奇。而我一直没有再看红高粱,传说中的删节,我一直相信它们的存在,也许会带着这信念老去。
很多年以后,内地放的电影还是常常被剪,不光剪黄色,还剪绿色,不光剪剧情,还剪台词,剪到不知所云,剪到颠倒结局。要说香港的电影人还真聪明,故意剪成挨骂的德性,让市场替他们喊冤。
很多年以后,那位一鸣惊人的谋导活跃至今。有人说他靠造星红火,他就全部群众演员;有人说他损中国形象,他就拍最美的武侠给世界。意大利歌剧,日本车广告,他其实在那征服自我,不鸟咱们褒贬的。
很多年以后,有人真拍出个号称“五级”的电影,可惜内容连三级都够不上。那导演跟谋导老熟了,曾经一个导,一个摄,弄出黄土地,大阅兵。等谋导自己导红高粱的时候,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这哥俩就是俩金鸡奖。
很多年以后,顾长卫成了导演,把我童年的点点拍成了电影,柏林很给他面子;顾长宁给姜文导演的电影录音,姜文在戛纳也很有面子。包括帅导在内的他们,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聚聚一堂,个个板着脸,有个很胖的老头往桌上画线说,第五代负责赚钱,第六代负责拿奖,谁也不许欺负谁。
很多年以后,喝了咱的酒卷起的黄土风,n多好嗓子只剩田姐姐笑语依然,圆滚滚的脸蛋越发年轻,开口就唱“有没有免费的爱情可以下载”,受到从我老妈到班上小女生的爱戴。
野性的赞歌
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后来,他成了爷爷。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从那,奶奶不禁被他的身躯、外表吸引,也深深地被他的内心所打动。他是一个勇猛的人,知道心爱的女人别土匪抢走,他勇闯虎穴,巧妙地接近土匪头子,在突然给他个措手不及。为了他的女人,他似乎可以把性命置之度外,不顾及后果。最终连土匪头子也被他的汉子性格所震撼。真正让奶奶深陷情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是爷爷独有的野性。从土匪那回来后,他大闹酿酒厂,先是撒尿,再是将蒸炉里的高粱用力地全挑出来。这都展现了他男性的阳刚,繁衍所必备的健壮。最终,奶奶被他征服,但他再去抱她时,她没有反抗,也不顾伙计的看法,一心随了他。这一次,是超越欲望的灵魂上的结合。当大战日本人后,看到奶奶的离世,爷爷一动不动,夕阳将他映照在红色只下,从他的眼中,能读出悲凉与仇恨,但更多的是对奶奶深沉的爱。
影片中最令我影像深刻的戏,说来好笑,但确实是那场,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第一次野合的戏。奶奶看清蒙面人是爷爷,就不动了,她似乎从爷爷镇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她在此时就已经屈服了。她在那时,就已经鼓足勇气将年轻的身体给予爷爷,无论有没哟结果,她都希望将自己奉献给喜爱的男人,即使这中野合为世俗所不容。爷爷焦急地把高粱扯去,铺在地上。这象征着最原始的繁殖即将开始。接着奶奶痴迷地后倾倒在地,同时还流下了多种感情交织而成的泪水。爷爷跪在那伏倒的高粱空地上,奶奶呈红色“大”字状展开 ,这仿佛是一种肃穆的交配仪式!太阳下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时达到了艺术美的至高点。这已不是简单的交欢场面,而是导演通过委婉的衬托,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一面,用华彩乐章达到神圣化的境地!表达作者对根植每个人心中的野性的呼唤。
影片对细节的拿捏很到位,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也结合了主题。罗汉大哥离去时,突然改口,从前叫奶奶为“掌柜的”,但在那一刻却叫“九儿”,这点明了罗汉大哥对奶奶独特的喜爱。也表明罗汉将真正地离开奶奶,投身于另一件事情。为下文,罗汉加入红军积极抗日,最终被敌人捉获,凄惨而死做了铺垫。当罗汉被施以剥皮时,整个场面肃静起来,奶奶捂住了爹的眼睛。细微的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独有的敏感,但奶奶的眼睛却仍然盯着罗汉大哥,她要看清日本鬼子丑恶的面貌,唤起自身属于高粱地的血液,激起对日本卑劣行径的反抗,又为后来奶奶祭拜罗汉大哥,呼吁男人们去炸日本人的车,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整部电影如珍珠般串联起来,突显了高粱地上,人们不屈的精神。
作者在创作整部影片时,还是保留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识。多用固定镜头,表现任务变化的过程。促使观众沉下心来观看。影片在表现奶奶时,多处运用近景,当爹在酿酒缸里窜来窜去时,不停地喊“娘”,奶奶露出了幸福、温馨的微笑,随即她看到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光打在他身上,勾勒出罗汉大哥瘦弱的身形,在金黄的光边,环绕在他身边,却预示着狂风暴雨的到来。奶奶赶忙去追,爷爷满脸的怅然疑惑,逆光从他背后射来,将他显得更加忧愁,他好象看到了些什么,似乎危机正在逼近,就如同光一样压在他身上。继而引出日本人摧毁的到来。
陕北的民歌、歌谣,始终贯穿在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情节推进器。当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祭罗汉大哥的时候,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爷爷也有两次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一次是在交合之后,还带有一丝男人征服女人后所含有的胜利的喜悦,一种肆无忌惮。而第二次是在奶奶被打死后,爷爷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
影片的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但是在前面爷爷奶奶相遇的叙述上过多,导致后来日本侵略的情节加入时,显得有些突然,头重脚轻,爱国的情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不能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出高粱地上乃至全中国人民,所共有的坚韧执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如果能多做些铺垫,将能有效地卒章显志。
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真最核心的特点,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发抗的基础。作者通过这部影片,呼唤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❽ 电影红高梁剧情简介
电影剧情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
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尘埃过后,我爷爷拉着我爹的手,挣扎地来到我奶奶的尸体旁。日食。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❾ 电影红高粱剧情
《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