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我的名字叫做红电影

我的名字叫做红电影

发布时间:2021-07-16 02:14:13

Ⅰ 请问干女儿的名字叫红英,老人的名字叫好婆,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越活越明白》该剧以仁爱为主题,以人性的百态为素材,预示人生短暂须珍惜,人当有宽怀之气,宽怀待人,亦宽怀待已。

集数 24集
制片地区 中国内地
类型 情感
都市 伦理
首播时间 2001年
导演 吴培民
好婆无后,幼年家境富裕,她怕死后无人送终,萌生了过继子女的念头,邻居请来了保姆红英照顾好婆,红英为财所惑,假仁假义地骗取了好婆的信任,在办好母女公证手续之后,红英就开始不择手段地作弄好婆

Ⅱ 求《我的名字叫红》的评论。

说实话开头写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商业,故事以一个人被谋杀开始,挺像个好莱坞电影的故事解构模式,一开头给你一个突发事件,吸引你的关注,想往下看到底凶手是谁?

于是接着往下看,都是一篇儿一篇儿的,每一篇儿都是一个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关于被杀者,关于绘画,关于宗教等等。开始看的时候是被这个谋杀案吸引的,可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发现,作者其实根本就没打算好好给我们将一个谋杀案的故事,他的用心更为深沉,是想通过一个细密画家的死来展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以及宗教文化的东西。真是用心良苦哇。

从小说结构上来看,这种多人物第一人称的写法其实并不新鲜,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这种结构方式是黑泽明的那部伟大电影《罗生门》,说来也巧啊,这本《我的名字叫红》的故事跟《罗生门》还真有点像!都是以一个凶杀案为开始,以展开调查为线索,电影可能更有意思:关于一起谋杀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每个人都指天发誓自己看到的是事实真相,结果每个人都在说谎,呵呵。

说到这儿我想起好像早时年间王朔也用过这种写作方法,那个小说叫《各执一词》,围绕一个女孩被先奸后杀的故事,不知道老王是不是得到了黑泽明电影的启发,或者说得再脏点儿,借着当时我国人民对日本电影不太了解的状况,直接把《罗生门》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版。

扯远了啊。

绕回来说《我的名字叫红》,小说也有点这个意思,但是相对来说,这部小说的内涵似乎更为深刻,对于一个不了解土耳其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宗教民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被当作一个宗教文化普及本来看,在书里你大致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绘画,关于宗教传成的知识。

然而造成阅读障碍的恰恰就是这些关于艺术,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点缀”,你要是稍微欠点儿的话就肯定特别想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小说里写得又不多,于是,你要是想再稍微了解多点的话就得去翻资料,穆斯林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穆斯林吧?),细密绘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完的了。

我一直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从一滴水里寻找大海的过程。什么意思?就是你看了一本书之后,它里面牵扯的相关知识,或者提及到的其他的书,你就会想要找来看看,好奇心就被这个吸引过去,书读得就越来越多,而且读了越多的书,就越觉得自己浅薄——还有那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呐!

这本《我的名字叫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天小玛问我有没有看这本书,我心说这么烂俗的小资读物我能放过么?小玛的读后感基本跟我的差不多,并且派生出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应该有一本导读的小册子伴随着这本书一起出版,这样在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能有个抓挠儿。于是我建议小玛写一本《导读》,于是一个新的职业诞生了:

专门为名著以及一时看不懂的书写导读。不是有“红学家”这个职业么,我爸曾经挤兑这些人说:“这帮家伙也够可怜的,一辈子就看了《红楼梦》一本儿书。”我觉得这就了不得啦!赶巧了这本书名字里也有个“红”字,应该由此派生出一个新生职业,专门研究这本书以及它背后的宗教文化。

再说说翻译。我个人觉得翻译水平一般,很多带有韵律的语句没有翻译出原文的意思来,反而搞得语言特别晦涩,就像开车经过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一样。

对于这种大师的作品,我觉得翻译就应该尽量通俗,毕竟出版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而不是单纯的显摆自己牛逼。最近几年看过的译文书里,我觉得翻译得最好的一本书就是艾柯的《带着鲑鱼去旅行》,据说翻译是一个80后的小女孩,但是真服!一个哲学家的随笔,里面充满了我们熟悉的语言,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是在读一个外国人写的东西,文字非常亲切,可见翻译下了功夫了。

又扯远了。

回到这本《我的名字叫红》,总的感觉这是一本需要读第二遍的书,从了解土耳其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书。另外还有一个让你阅读的理由,就是至少你还能看看这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都是怎么写书的,备不住看多了这些获奖作品之后,咱们也能写出个诺贝尔奖来呢。到时候您就偷着乐去吧。

Ⅲ <我的名字叫红>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享誉全球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六本小说的作者,《我的名字叫红》于一九九八年推出后,已被译成至少二十种语文之多,可算是帕慕克最享盛名的代表作。整部小说以色彩、景物、图画为背景,道出十六世纪鄂图曼帝国的秘辛。透过一位遭到谋杀的画家(镀金师高雅‧埃芬迪),去铺陈各种叙事声音,由死者本身到凶手到周边的各种人物及动植物:姨丈、小孩奥罕、守活寡的莎库儿及追求她的布拉克,或以斯帖、奥斯曼、三位画师(除了橄榄,还有蝴蝶、鹳鸟)、撒旦,乃至马、狗、树、金币、死亡、红色等。帕慕克不断就谋杀事件的历史与社会脉络、个人与国家、艺术与宗教、公共与私人、个别境遇与共同命运,扣紧三本书的插画(尤其针对苏丹特别属意的《庆典之书》及主角正在进行的「一本秘密编纂的书籍」),去「图」显政治、爱情、美学信仰的冲突及其暴力。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以谋杀与侦探情节为主轴,不如说它是个故事拼图、历史缩影及权力重新被腾写的版面,一再以新色彩、布局、主题、人物去再度建构、理解,让个别叙事者的真相再现方式化入更大的图画展轴的缝隙之中。一方面运用有如电影的「缝合」(suture)技巧,连结情节, 扩充人物心理之发展面向,另一方面则又引爆更多的问题,把叙事体的完整、封闭性予以质疑和解除,以便读者仔细玩味,看出景物在细部铺写(detail)、小节复制(miniature)、背景秘辛揭露、重新誊写的过程里,一再以新的面貌出土。每一位叙事者的故事真实性也因而成为水中明月,不断引发涟漪作用,跟着其它继起的叙事角度而起伏、波动、蜕变、破裂、瓦解。

以「红」这个主色调为例,它充斥了全书的篇幅,由鲜血(王子弑父兄、画师杀同事)到红地毯、红蜡烛、红墨水、红衣裳、红丝纱、远方红船,或红色所象征的热情、真诚,可算得上是既能与各种历史谋杀篡位、情色角逐、剧烈痛楚等联想在一起,但也与个人的死亡、记忆、作画活动,乃至喜悦、自由等情感彼此辐辏。如在一二九页,「我的思想,我面前的事物,我的记忆,我的眼睛,全部,融合在一起,化为恐惧。我分辨不出任何单一颜色,接着,我才明白,所有色彩全变成了红色。我以为是血的,其实是红色的墨水;我以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飞溅的鲜血」。不过,到一三八页,色彩则是「眼睛的触摸,聋子的音乐,黑暗吐露的话语」,红色是「炙热、强壮」的象征,与情欲、纯正几乎划上等号,「红」这位叙事者更透过两位画家的对话,问「红」的感觉、意义及气味,视红为对阿拉的狂热信仰,及对伊斯兰艺术的坚定理念(本土艺术超过威尼斯的艺术)之表征,「红」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向一个看不见的人解释红色」,一如「受撒旦诱惑的人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坚持说我们无法看见真主」(一四○页)。反讽的是,这两位热烈讨论红色的画家却是盲者!在高雅这位镀金师灵魂飘上天际之时,他肉身所染上的血污却引导他迎向阳光、天使,他突然察觉到自由的真谛,「顿时,惊惧狂喜之中我明白了自己就在他身旁。在此同时,我感觉到四周涌入一股无以匹敌的红」。「短短的一瞬间,红色染透了一切。这艳丽的色彩溢满了我和全宇宙」,但是血污的深红也令他在被带到衪面前时「感到羞耻难堪」。

红色是物质与精神兼具,世俗而又神圣的色彩,透过红色,叙事者将一五九○年左右的伊斯兰世界日常生活的细节予以着色、勾勒、再现,每一种色彩就像小说中的人物及其观点一样,也弥漫了红,但大致是血污、热情与孤独,只有在纯正的红加以照亮之下,也就是与真主产生信仰接触之时,才绽放出红色火花。小说是在这两种文本技巧(多元声音彼此交织及红颜料与纯红之对照)之下展开它的历史魔幻情节,成为既富侦探色彩又具文学、政治、宗教、自传、浪漫、流浪、成长,乃至后设小说(metafiction)各种文类的故事拼图。

《我的名字叫红》是文类混杂、多音交响、各种画面不断重迭的故事拼图。「故事」的大画面是以一个历史重要转折场景为其视域中心,也就是十六世纪的帝国与宗教、政治、艺术兴亡史,而这幅画的远近交点(vanishing point)则放在东西文明的桥梁伊斯坦堡,因此可说极具关键地位。一五○一年到一七三六年是萨非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什叶派为当时的国教,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其他教派及其教义的挤压排斥作用。一五一四年鄂图曼苏丹在察地伦击败了萨非王朝的军队,大举掠夺波斯大不里士的宫殿,将精美的细密画、书籍带回伊斯坦堡,于一五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缔建鄂图曼文化的黄金时期,将帝国的版图加以扩充,往东西方延伸。继位之苏丹穆拉德三世登基,《我的名字叫红》便是在苏丹三世的任内(1574〜1595),以鄂图曼苏丹在伊斯坦堡下令编纂《技艺之书》、《庆典之书》、《胜利之书》的绘制工作此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入铺陈细密画家奥斯曼大师及他的徒弟(橄榄、蝴蝶、鹳鸟、高雅)的作画工程。

故事一开始是高雅这位镀金师被杀之后,他以尸体的位势,作出自我表白及回溯。但是,小说并不是以侦察凶手为其主轴,反而是从不同的观点一一拼出整个历史的图像,先是高雅的尸体说话,他请读者注意追究他死亡背后所隐藏的「一个骇人阴谋」,因为它「极可能瓦解我们的宗教、传统,以及世界观」(一一页)。死者的记忆其实相当含糊,而且他每一段的叙事长短不一,反而是另一位叙事者,也就是出国十二年浪子回头,刚从东方返回伊斯坦堡的布拉克,提供了较详细且立足于个人成长经历的集体记忆与心理认同戏剧。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狗、马、树、小孩也都来讲述所见所闻,一幅一幅由远而近,个人与群体、公共与私下彼此交织的史诗图画长轴于焉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叙事者中有个小孩,也就是原配丈夫一去不回的莎库儿她的第二个儿子,名字也叫奥罕,据帕慕克在访谈中供称,莎库儿的孤独及她与儿子的关系大致是他本身的亲身经历,兄弟之间的争吵、打斗,他们与母亲的不断妥协、和好,其实颇具自传色彩,这在某一意义上加深了此一小说将历史与个人传记交织的面向。
但是历史与魔幻的面向并不出现于历史、帝王、人物、画师,乃至作者本人的童年往事彼此纠缠而已。年代纪(如布拉克是于一五九一年回到伊斯坦堡)往往与更重要或隐而不彰的事件连结而在无意识中产生其意义,尤其这些画师正在奥斯曼的引领之下,纷纷由边饰、画马、着色、镀金去呈现《庆典之书》的各种面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派之间对政教偶像、宗教仪式、绘画再现的诠释冲突、族群暴力,乃至伊斯兰面对基督教势力,细密画传统与威尼斯艺术、东方时间与西方时钟(伊丽莎白女王所赠)彼此角力的背景之下展现个人的创意及局限,同时四位画师与师父、同事、宫廷、行政长官之间也充满了矛盾,高雅被谋杀之后,他所遭谋杀的原因,不断在各种叙事声音中呈现出不同的缘由:贪人钱财、同行相嫉、爱情三角、宗教迫害等,似乎莫衷一是,很难下定论。这些历史、文化上无法轻易厘清的冲突、变化、暴力、掠夺及协议,扣紧了公共与私人的大小事件,从内到外,由远而近,或以大型叙事(如布拉克的历史回忆)及其国家转型叙事,或以细节(如奥罕、莎库儿及死者本身的枝节叙事),彼此交会、纹饰、掩盖,构成了各种交互肯定、指涉或质疑的存在。什么是主?何者是客?而真相又如何彰显?这些议题在中古或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尤其一些插图本(illuminated text)中,其实并非日后的空气远近法,以观赏者之主体位置为准所统合的视域及其世界观所能比拟。在伊斯兰的绘画美学中,画与隐藏的世界秩序,赏画者的精神状态及其宗教情操之间,存在着多重神秘的联系,诚如布拉克指出:

趁着每一段寂静,我研究面前的图画,想象画纸上的颜色分别出自热情的橄榄、美丽的蝴蝶与亡故的镀金师之手。我忍不住想学学恩尼须帖对着图画大喊:「撒旦!」或「死亡!」,但恐惧阻止了我。不仅如此,这些插画让我心烦意乱,因为尽管我的恩尼须帖再三坚持,我却实在写不出一则可以配合它们的适当故事。而且,慢慢地,我愈来愈肯定他的死亡与这些图有关,感到焦躁不安。(一六二页)

与死亡、谋杀、失序、焦躁,尤其与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线索有密切的关系。
模仿或复写是《我的名字叫红》非常重要的手法。其实不只是画师做插图,重新再现画的意境,人物之间也不断复制彼此,而画师们个别讲述的三个寓言故事,乃至皇室之中的家庭血腥史,都一再复述出人类的宿命。「凶手」在二十三章结束时的告白也许是个脚注,说明这部作品何以会透过绘书之细节复制画师及其心路历程,去铺陈一个大时代的变化及其潜在的多元冲突、转机:

我们两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他走在我的前方,浑然不觉我的存在,我们穿越伊斯坦堡蜿蜒扭曲的街道,上坡又下坡,如兄弟般行经野狗群聚打架的荒凉巷弄,跨越邪灵徘徊的火灾废墟、天使斜倚圆顶熟睡的清真寺后院。我们沿着对死者灵魂低语的扁柏树,绕过幽魂聚集的积雪墓园,看不见的远方盗匪正在勒杀他们的牺牲者。我们走过数不完的商店、马厩、苦行僧修院、蜡烛工厂、皮革工厂和石墙。随着我们持续前进,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跟踪他,相反地,我其实是在模仿他。(九五页)

踏着古人走过的足迹,穿越荒凉但又熟悉的街道,置身于废墟与圣殿之间,主角们突然发现自己已进入虚实难分难解的叙事魔域。在这种诡异的情境中,历史想象、现实世界、小说情节、艺术再现彼此复制,一再可被重新腾写,此一惊悚体验大概是这部作品最耐人寻味的面向吧。(本文作者为清大外文系教授)(本文由麦田出版社提供)
其它相关阅读

Ⅳ 这个电影到底叫什么名字

电影《升级》

Ⅳ 她们的名字叫红。电影中的英文歌叫什么

是Fly Me To The Moon,美国曾经用阿波罗飞船把这首歌送上月球,使得它成为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这首歌有很多版本的,至于电影里面那个歌手不认识……采纳我吧。

Ⅵ 电影名字

《跑吧,孩子》

阿坤和小黑等人是一群喜爱踢球的乡村孩童。倒霉的阿坤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把妹妹小芳(郑智允饰)的鞋子弄不见,为了不让本来已经很多经济问题的爸爸妈妈担心,妹妹决定不告诉父母,但是要哥哥尽快解决问题。阿坤因此一时之间面临了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为自己找一双球鞋,二是为妹妹找回她的鞋。可是阿坤怎样都找不回妹妹的鞋子,只好和妹妹暂时共穿自己仅存的破烂鞋,因为这样,哥哥经常迟到。哥哥凑巧的参加一个越野赛跑,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哥哥希望用可以拿到这双鞋子送给妹妹作为补偿。就在比赛当天,哥哥面临最严峻的竞赛,没想到在另一边,妹妹也面临另一个更触动人心的挑战……

Ⅶ 想知道对于《我的名字叫做红》这本小说的评价怎么样

小说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很久远了。

据《庄子·外物篇》载:“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小说修饰一番用来求得高名和美誉。”小说的名字,是早是从这句话来的,距今已有两千年了。可是那时“小说”一词的含义与现在的所谓小说并不相同。那时,小说是指争辩中用的词语,是与“大达”相对称的。大达,是指学说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说,是指微细琐屑的言语,与大达不能相提并论,属于贬义词。

到了汉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汉书·艺文志》里,把小说列为独立的一家,并说:“小说家者流,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同时列出许多他认为是小说的作品,这才与现在所说的小说相近了。汉代的小说作品,正如东汉人桓谭在《新论》中指出的那样,大都是“残丛小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品摆脱了“残丛小语”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划和情节,结构趋于完整。从此,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裁,独立于文学之林了。

小说到唐代叫作“传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小说与六朝的“笔记小说”相比,篇幅加长,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刻画人物性格细致鲜明。从这时起,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小说,艺术上基本成熟了。

1

Ⅷ <<我的名字叫红>>有结局

说实话开头写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商业,故事以一个人被谋杀开始,挺像个好莱坞电影的故事解构模式,一开头给你一个突发事件,吸引你的关注,想往下看到底凶手是谁?

于是接着往下看,都是一篇儿一篇儿的,每一篇儿都是一个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关于被杀者,关于绘画,关于宗教等等。开始看的时候是被这个谋杀案吸引的,可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发现,作者其实根本就没打算好好给我们将一个谋杀案的故事,他的用心更为深沉,是想通过一个细密画家的死来展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以及宗教文化的东西。真是用心良苦哇。

从小说结构上来看,这种多人物第一人称的写法其实并不新鲜,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这种结构方式是黑泽明的那部伟大电影《罗生门》,说来也巧啊,这本《我的名字叫红》的故事跟《罗生门》还真有点像!都是以一个凶杀案为开始,以展开调查为线索,电影可能更有意思:关于一起谋杀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每个人都指天发誓自己看到的是事实真相,结果每个人都在说谎,呵呵。

说到这儿我想起好像早时年间王朔也用过这种写作方法,那个小说叫《各执一词》,围绕一个女孩被先奸后杀的故事,不知道老王是不是得到了黑泽明电影的启发,或者说得再脏点儿,借着当时我国人民对日本电影不太了解的状况,直接把《罗生门》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版。

扯远了啊。

绕回来说《我的名字叫红》,小说也有点这个意思,但是相对来说,这部小说的内涵似乎更为深刻,对于一个不了解土耳其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宗教民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被当作一个宗教文化普及本来看,在书里你大致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绘画,关于宗教传成的知识。

然而造成阅读障碍的恰恰就是这些关于艺术,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点缀”,你要是稍微欠点儿的话就肯定特别想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小说里写得又不多,于是,你要是想再稍微了解多点的话就得去翻资料,穆斯林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穆斯林吧?),细密绘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完的了。

我一直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从一滴水里寻找大海的过程。什么意思?就是你看了一本书之后,它里面牵扯的相关知识,或者提及到的其他的书,你就会想要找来看看,好奇心就被这个吸引过去,书读得就越来越多,而且读了越多的书,就越觉得自己浅薄——还有那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呐!

这本《我的名字叫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天小玛问我有没有看这本书,我心说这么烂俗的小资读物我能放过么?小玛的读后感基本跟我的差不多,并且派生出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应该有一本导读的小册子伴随着这本书一起出版,这样在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能有个抓挠儿。于是我建议小玛写一本《导读》,于是一个新的职业诞生了:

专门为名著以及一时看不懂的书写导读。不是有“红学家”这个职业么,我爸曾经挤兑这些人说:“这帮家伙也够可怜的,一辈子就看了《红楼梦》一本儿书。”我觉得这就了不得啦!赶巧了这本书名字里也有个“红”字,应该由此派生出一个新生职业,专门研究这本书以及它背后的宗教文化。

再说说翻译。我个人觉得翻译水平一般,很多带有韵律的语句没有翻译出原文的意思来,反而搞得语言特别晦涩,就像开车经过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一样。

对于这种大师的作品,我觉得翻译就应该尽量通俗,毕竟出版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而不是单纯的显摆自己牛逼。最近几年看过的译文书里,我觉得翻译得最好的一本书就是艾柯的《带着鲑鱼去旅行》,据说翻译是一个80后的小女孩,但是真服!一个哲学家的随笔,里面充满了我们熟悉的语言,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是在读一个外国人写的东西,文字非常亲切,可见翻译下了功夫了。

又扯远了。

回到这本《我的名字叫红》,总的感觉这是一本需要读第二遍的书,从了解土耳其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书。另外还有一个让你阅读的理由,就是至少你还能看看这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都是怎么写书的,备不住看多了这些获奖作品之后,咱们也能写出个诺贝尔奖来呢。到时候您就偷着乐去吧。

Ⅸ 有个电影主角是个女鬼`她的名字叫小红请问影片名字是什么

山村老尸!把分给我吧,跪求了!我要拿分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道!

Ⅹ 电影《她们的名字叫红》下载链接!章明导演的!

她们的母亲

阅读全文

与我的名字叫做红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经典粤语电影magnet 浏览:619
香港导演为什么能拍好主旋律电影 浏览:813
哪个女导演的电影票房最高 浏览:914
电影空天猎片头音乐 浏览:156
好看的电影英文的要短的老师 浏览:647
中文电影有英文名吗 浏览:538
狮子老虎的动漫电影大全 浏览:316
女主角叫鬼如玉电影 浏览:830
给英文电影配音app 浏览:981
韩国一部电影名字很难写 浏览:146
一部丧尸有思想的电影 浏览:841
失忆泰国电影 浏览:410
张艺兴和关晓彤新电影 浏览:807
中文电影字幕翻译历史 浏览:650
歌唱祖国电影观后感 浏览:652
宋小宝电影经典片段完整版 浏览:785
十部经典青春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322
哆啦a梦电影大全2016 浏览:757
重庆大渡口钢花电影院在那里 浏览:219
爱情公寓电影结束英文歌曲 浏览: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