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金的《团圆》随着哪部电影获得的名声
《英雄儿女》
『贰』 巴金女性系例小说电影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浩如烟海,却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儿女》、《寒夜》、《故园春梦》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电影作品不仅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陈燕燕、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潘虹等一代中国电影人。
鸿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万苍、徐欣夫、周贻白等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由徐莘园(高老太爷)、梅熹(觉新)、刘群(觉民)、王引(觉慧)、袁美云(梅表姐)、陈云裳(琴表妹)、顾兰君(瑞珏)、陈燕燕(鸣凤)组成的明星阵容,使影片连映一个多月场场客满,各家报纸好评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编是1953年1月,香港当时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第三次则是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第三次搬上银幕的《家》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这在当时可谓是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个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作品,《春》与《秋》则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联摄制完成,由李晨风导演的《春》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在秦剑导演的《秋》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环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深入到志愿军中体验生活,回国后巴金创作了这部作品。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调———《故园春梦》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影片表现了一个城市封建家族在社会动荡中的变迁衰落,塑造了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这部内地与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的影片未能在两地大规模公映,当时也未能引起轰动。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说《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汪文宣的生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华联拍摄,仍是李晨风任编剧和导演,而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版本则为广大国内观众熟知。潘虹与许还山的表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
『叁』 巴金《团圆》的内容简介
巴金的《团圆》主要讲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五个兄弟姐妹失散流离,天各一方,历尽人事沧桑,最终再次团圆在一起的故事。
《团圆》是巴金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60年代初发表在《上海文学》上,后来长影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改名为《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向我开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影片在巴金原小说的基础上,充实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的营造,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
《团圆》创作背景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与创作人员一同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生活。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二次赴朝期间了解到的志愿军某团六连的事迹。他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
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待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
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肆』 巴金的作品电视剧有哪些
作品:
《家》、《寒夜》、《春》
《家》:
电影《家》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6年。书籍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它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主要剧情为: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一家之主高老太爷蛮横专制;长房长孙觉新敦厚软弱,虽然与梅表姐倾心相爱,却只能与李瑞珏结婚。胞弟觉民、觉慧思想活跃,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因战乱,高老太爷的外孙女琴小姐偕守寡的梅表姐住进高家避难;觉慧与婢女鸣凤相爱,冯乐山却要霸占鸣凤做妾,鸣凤自尽;觉民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高老太爷去世,瑞珏难产而死;觉新终于有所觉醒,觉慧则脱离家庭,参加革命。
《寒夜》:
《寒夜》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由潘虹、许还山主演,影片围绕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展现了解放前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感和心态。
1944年的重庆,汪文宣不顾母亲的反对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随后,他又怀着远大抱负走入社会,但冷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破灭,他蜕变成一个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为一点微薄的薪水,辛苦工作,一家人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而妻子曾树生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凭借姿色,谋得在某银行当“花瓶”的工作来补贴家用。汪母对媳妇非常看不惯,并以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来奚落她。曾树生同情丈夫,并且几次想离开银行与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但因舍不得抛弃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而作罢。终于有一天,冷漠的家庭气氛和婆婆的冷言冷语使她与年轻且有权有势上司陈主任随银行外迁到兰州。曾树生虽然离开,但一直惦念丈夫和儿子,按时寄钱。抗战胜利后,她立刻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却没有想到丈夫早已死于贫病,儿子则随婆婆去了老家。
《春》:
电影《春》由中华联合制片公司于1942年出品。该片改编自巴金所著同名小说《春》(《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由杨小仲执导 ,周曼华、张帆、王丹凤等领衔主演。主要剧情是:高家三老爷给女儿淑英定下一门亲事,女婿是个不长进的人,淑英在觉慧和觉民的影响下渴望婚姻自由,但父亲的专制使她的反抗毫无作用。觉新深爱着的表妹因被迫嫁给一个品行很坏的人而抑郁致死。觉新的儿子得病,因长辈们不准看西医而不治而死。淑英婚期将近,她决心出走,兄弟姐妹都支持她,觉民的伤心欲绝使觉新终于醒了过来,把三叔让他为淑英办嫁妆的钱给了淑英,使这个少女得到了新生。
《秋》:
电影《秋》由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42年出品。该片改编自巴金所著同名小说《秋》(《激流三部曲》的第三部),由杨小仲执导,李丽华、张帆、王丹凤、严化、徐立、严俊等领衔主演。在进步电影文化遭到摧残的岁月,爱国电影工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巴金的这部巨著。影片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
『伍』 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哪位作家的作品改编的
巴金的小说《团圆》。
『陆』 团圆改编的电影叫什么
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是《英雄儿女》,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柒』 巴金《团圆》收录在他的哪个作品集了
《团圆》是巴金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60年代初发表在《上海文学》上,后来长影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改名为《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向我开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
巴金一直主张作家要下去,创作要上去。《团圆》就是巴老实践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因为他作为志愿军慰问团的成员,在朝鲜战场呆过很长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可以这样说,“英雄儿女”是作家用生命写出来的。
面对影片的成功,巴金说,小说写得并不好,是编剧编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谦虚的话语更映衬出这位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好人走好,这是人们对巴老的深切怀念。巴老除了为世人留下了皇皇巨著,更留下了人们对这位人民作家的尊敬,而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谈到改编,现在的影视作品的剧本,许多都来自于小说。进入市场经济后,改编也出现了版权一说,因为二度创作,有了小说一度创作打下的扎实基础,成活率也相当高。按理说,出卖了版权后,改编的成功与否应该是改编者的事情了,与原创者没有什么关系,文责自负,板子也打不到原著身上。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了改编一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吵上法庭的例子却时有所闻。
巴金的《团圆》搬上银幕后改名为《英雄儿女》。巴金不但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赞赏;现在的一些作家,名气不是很大,脾气却不小。有一位作家,写了许多反腐败的小说,为了一个片名的改动与合作者发生了争执,因为改编者坚持自己的意见,两家不欢而散。现在,这位作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改编自己的作品了。
有一种说法,叫小说搭乘影视的快车,意思是说画面语言扩大了文字语言的影响。这倒是一句大实话。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都是影视带动了小说的阅读。其实,没有哪一个改编者会去做“减法”的,只会发挥影视创作改编的“加法”效应。
从对待改编的这一态度上,我们的作家倒是需要向巴金学习的。对巴金这样一位大师来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往往是这些小事才构成了大师的伟大人格。追思巴金,学习大师,首先应该从为人做起。
『捌』 求根据老舍鲁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编的电影..
老舍:
《二马》——有电视连续剧,陈道明主演;
《离婚》——有电影,也有电视连续剧;
《骆驼样子》——有电影(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电视连续剧(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电视连续剧(郑邦玉、李维康等主演);
《鼓书艺人》——电影,建国初拍的,侯宝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儿》——好像有电影,记不清了;
《我这一辈子》——电影(石挥主演),电视连续剧(张国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龙须沟》——电影,有电视连续剧吗?记不清;
《茶馆》——电影。
鲁迅:
《铸剑》,根据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同名故事改编,由徐克监制,CCTV6还放过
还有就是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很老了
《药》、《伤逝》、《祝福》、《祥林嫂》、《风雨故园》及纪录片《鲁迅传》、《鲁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浩如烟海,却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儿女》、《寒夜》、《故园春梦》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电影作品不仅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陈燕燕、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潘虹等一代中国电影人。
鸿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万苍、徐欣夫、周贻白等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由徐莘园(高老太爷)、梅熹(觉新)、刘群(觉民)、王引(觉慧)、袁美云(梅表姐)、陈云裳(琴表妹)、顾兰君(瑞珏)、陈燕燕(鸣凤)组成的明星阵容,使影片连映一个多月场场客满,各家报纸好评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编是1953年1月,香港当时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第三次则是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第三次搬上银幕的《家》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这在当时可谓是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个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作品,《春》与《秋》则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联摄制完成,由李晨风导演的《春》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在秦剑导演的《秋》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环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深入到志愿军中体验生活,回国后巴金创作了这部作品。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调———《故园春梦》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影片表现了一个城市封建家族在社会动荡中的变迁衰落,塑造了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这部内地与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的影片未能在两地大规模公映,当时也未能引起轰动。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说《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汪文宣的生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华联拍摄,仍是李晨风任编剧和导演,而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版本则为广大国内观众熟知。潘虹与许还山的表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
『玖』 巴金的哪部小说被排成电影
巴金: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浩如烟海,却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儿女》、《寒夜》、《故园春梦》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电影作品不仅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陈燕燕、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潘虹等一代中国电影人。
鸿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万苍、徐欣夫、周贻白等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由徐莘园(高老太爷)、梅熹(觉新)、刘群(觉民)、王引(觉慧)、袁美云(梅表姐)、陈云裳(琴表妹)、顾兰君(瑞珏)、陈燕燕(鸣凤)组成的明星阵容,使影片连映一个多月场场客满,各家报纸好评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编是1953年1月,香港当时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第三次则是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第三次搬上银幕的《家》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这在当时可谓是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个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作品,《春》与《秋》则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联摄制完成,由李晨风导演的《春》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在秦剑导演的《秋》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环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深入到志愿军中体验生活,回国后巴金创作了这部作品。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调———《故园春梦》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影片表现了一个城市封建家族在社会动荡中的变迁衰落,塑造了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这部内地与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的影片未能在两地大规模公映,当时也未能引起轰动。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说《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汪文宣的生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华联拍摄,仍是李晨风任编剧和导演,而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版本则为广大国内观众熟知。潘虹与许还山的表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