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的论文啊。。。
1900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天使
1900一组数字么?不!他是一个人名,他是音乐的灵魂,音乐,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他属于海上属于船上 属于上帝但不属于陆地。出现在钢琴旁,也许只能用出现这个字眼,因为觉得他不属于任何人遗留下了的,属于上帝赐给这世间的礼物,那是音乐的灵魂,眼睛是他接纳外部事物的窗口,心灵是他酝酿灵感和体会感受的地方,手指抚摩着键盘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是他表达那具有灵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对他来说只是世间浮华假象的载体,一个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个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华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意义,他不属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陆地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生来没名字 没身份,一生在属于他的地方度过,也许在人们看来他只是一个世间的过客,但也许在他看来每个人才是他人生过客,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记得那些曾经打动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记住一组数字1900。
影片中那张《Playing love》的母盘一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张唱片打开了“康”记忆的闸门,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
反观这张唱片,是在1900为“唱片公司”录音的时候恰巧在窗户上正在照镜子的她时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是否为即兴我还不是很确定)。这张承载了1900纯真唯美的爱的唱片是1900本来准备送给她的礼物,结果却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也预示着像1900这样纯真唯美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也无会法生存)
再到后来1900下船计划失败,将那张唱片亲手毁掉,给我们留下了和“康”同样的疑问。而最终1900也没告诉“康”那张唱片是谁放进钢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好几次影片(当然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去看的,否则就太......),一直找不出一个导演“布置”的这样一个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钢琴里人物。
记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听那首《Playing love》,就打开电影,快进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静静的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听着听着突然想到了,是1900亲手粘好这张唱片并放到那架属于他的简易钢琴里的。
海上钢琴师展现了人的天赋的伟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样。但也展示了人的极端脆弱性,无助与孤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会比那条巨型海上客轮大,我们不敢走下船去,只愿意随波逐流,安稳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欢笑和烦恼,最后象那条船一样,报废和炸毁,炸毁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大海与船,一个无限大,一个那么小,两者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最值得让人冥思的一对矛盾。
没想到在暴风雨中可以阔步而行,虽然别人都被晃得呕吐;更没想到在暴风雨中竟然可以便弹奏,边随着钢琴在大厅里漂游滑行,如花样滑冰一样,但伴随着弹奏者的微笑、轻松、幸福、投入,伴随着优美的乐声,伴随着初识朋友的聆听,人、钢琴、客轮、大海、暴风雨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诗情画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倘若有一天,一个天才坐在我身边,此情此景,弹奏着随兴而发的乐章,那么,我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
无疑每一个观众都喜欢这个不幸与幸运交替,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致命的缺点的海上钢琴师。陆地、城市、人群。连我们每日生活于都市中,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都难以避免忧郁、孤独、哀伤、空虚,我们何苦苛求那位从小在客轮上快乐成长,每日在音乐中幸福畅游的人呢?只是他诞生于客轮,也毁灭于客轮,提醒者陆地上的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长,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终于没有跨上陆地,大家异常惋惜。回头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内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吗?谁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也只能象只蚂蚁一样,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点...自己删吧
㈡ 如何提高对电影和音乐的鉴赏能力
赏析一部好电影,首先要充分了解电影的梗概和幕后的相关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观看;
其次,在看电影的时候,要仔细观看该电影一开始吸引你的因素,比如功夫片里的功夫场景,喜剧片里的搞笑元素等等;
第三,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要尽量全身心地投入电影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这样,就可以充分感受电影世界的魅力;
第四,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情景转换,试着让自己扮演里面的相关角色,进行演绎电影情节,并且,转换思维,与现实相联系,看电影中有哪些是情节所需,应观众需求而存在,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第五,看完电影,可以简略的进行回忆,哪些的看点让你印象深刻,电影中的哪些深刻意义你能够领略到。
第六,对于电影中的音乐,要结合电影情节去听,在电影高潮的阶段,自然地就会应景放出适合的音乐,可以从音乐的节奏,演奏音乐的乐器,电影情节节奏的快慢,紧张或柔和来判断音乐的类型。
其实,欣赏电影也就是让观众沉入另一个虚拟的世界,领略他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时,还能够与自身的经历有着呼应的地方,牵动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㈢ 谁能给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电影音乐赏析的文章!急急急!!!!
首先我觉得《罗马假日》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文艺电影.
在影片的后部在例行公事般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声音远远地从人群后传了过来:“我想请问公主殿下,对于其他友邦国家之间未来关系的展望?”一直心潮起伏不能平静的安雅公主,眼光轻轻掠过那个一直默默注视着她的、而她昨晚才刚刚爱上的、但早已命中注定今生无缘的男人,一语双关地缓缓说道:“我对外交展望相当有信心,就如同……我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一样。”说完,她的眼神又轻轻回落到乔.白莱德那魁伟、她昨晚曾深情依靠的身上,不再多说一句话,而那表情又分明若有所待。这时,此前一直一言不发的乔,这一次终于坚定地迎了上去,微笑着同样一语双关地插话道:“我可以代表我的新闻社说一句话,我们相信公主的判断是不会错的。”安雅终于听到了她最希望听到的回答,她情不自禁地欣慰地笑了,“我很高兴地听见你这么说……”一语未了,四目相对,默默无言,一切尽在不言之中……然而(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然而”呢!)正在这时,又一个声音很不适时地远远传来,打断了他们默默无语的深情对视:“公主殿下,请问你所访问过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安雅抬头缓缓扫视了一下全场,然后再一次深深地注视了乔一眼,“每个城市都令人难忘,要想选择哪一个城市,实在是太难了……”说着,只见她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但很快语气坚定地回答道:“罗马!无疑是罗马!!”是的,罗马!无疑是罗马!!没有人可以理解此时的罗马意味着什么,除了男主人公. 最后一个镜头男主人公站在庞大的皇宫里,周围的人都散场了,公主也已离开,他只是站着安静地端详着,终于转身,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寥落而寂寞的背影,一段愉快的爱情假日就这样落幕了.
其实他们早就知道这只是一段短暂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在舞会上逃脱后,当乔搂着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的安妮坐在河岸边时,乔的眼神是那样真诚而温柔。四目对视,乔和安妮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炽热的爱火。乔情不自禁的抱住安妮,那样深情而坚定地吻了下去。那一刻,我的眼角有些湿润。我明白,乔的感情终于战胜了理智,他已经无法控制的爱上了公主,深陷爱情的沼泽无法自拔。影片中两人相拥热吻时,我不能看到他们的表情,然而我却清楚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一个是高高在上、尊贵典雅的公主,一个是平凡的记者,他们此生注定无法在一起。然而,此刻他们暂时忘却了一切烦嚣和世俗的纷扰,沉沦在这浪漫而忧伤的梦里不愿醒来。当安妮睁开双眼,乔望着她,眼角涌出的,是一股莫名而惶惑的忧伤。两人明白,这段爱情,是没有告别的结局。
《罗马假日》除了是一部爱情文艺经典电影外,它更象是一部罗马观光导览电影,并因为这部电影的上映和成功,让我们很好的感受了一回罗马的观光景点。片中公主因逃出皇室误打误撞遇到葛雷哥莱毕克演的美国记者,两人游历罗马的过程,也是他们开始恋爱的过程。两人在“真理之口”的俏皮对话,公主把手伸进真理之口被记者乔吓到的经典画面令我记忆犹深,记者乔伸手进真理之口突然大叫一声假装被真理之口咬住了,吓了公主一跳赶快帮乔去拉手出来,原来这只是乔开的一个玩笑,这时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让人感觉到情人间的浪漫.在“许愿池”许愿的经过,骑着伟士牌饶过罗马的大街小巷......
公主买花,还像平时接受献花时礼节性地表示谢谢,并不知道要付钱;最后因为没钱老板还送了她一枝花,这一段让人看了又觉得有点搞笑。公主去理发,理发师侧头问“剪了?”、“都剪了?”,他精心设计并打造公主的发型,完全像一个艺术家,相约晚上去船上跳舞;这些情节都很生动,也提示出了罗马人的生活的一个方面。
而公主剪完头发,在西班牙广场的阶梯上吃着冰淇淋的一幕,也深深牵引着我的心。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但这些事发生在一个的高高在上、尊贵典雅公主身上却又会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高高在上、尊贵典雅的公主对做一些平常的小事的向往。
更深一层:最后的最后,公主还是回到了她的宫殿,即使那是她的囚笼她也无法放弃;而记者乔,也转过身,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出公主的生命,回归自己的生活。
无论未来会如何,各人的生活还是得按照既定的轨道过下去……
不记得谁曾说过:刹那就是永恒。想来,这便已经足够了。
电影和小说里都充斥了太多的巧合和矛盾,二个人的故事或许就把一百个人的分量给用掉了……或许,公主安最初遇到的不是记者乔,而是诸如理发师某某、司机某某某……他们也会相爱吧,如果那些被遇到的人也如同乔一样(善良?正直?)的话?然而,即使是电影,剧中人的“人生”也是不可逆转的,从他们邂逅的那一刻、从乔决定把安带上车、捡回家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的故事已经拉开帷幕了。
但无论怎么说,在我看来,这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的。拥有过童话般的美好,最终也回归到现实。即使虚构的色彩很强烈、发生的几率很渺茫……但比起其他那些天马行空不知所谓只会洒狗血的东西,实在还是好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㈣ 欣赏音乐的经历100字,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感受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 我觉得我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一个人。任何时候,只要电视或电台上播放音乐节目,我都会很愉快的欣赏其中的音乐。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大我5岁的堂哥是个流行音乐爱好者,那时候的他经常买来刘德华,邓丽军,Beyond的音乐磁带,经常性的播放。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就跟着喜欢上了。但在那时,音乐对我来说应该只局限于流行音乐。后来慢慢长大,接触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多,但是很少真正的深入的去欣赏。所以对音乐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直到我这学期参加了音乐欣赏这门课,才让我对音乐世界有了更多的更深刻的认识 2 陆地上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荣耀,金钱等等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而1900活的很自 在,他是自由的。为了音乐而生,为了坐在船上感觉枯燥的人而给他们快乐。悠悠扬扬的琴声,跨不过沧海。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印记。“一个上了陆地就不能演奏的钢琴家”,他们对他的评价,也有人说他不用下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回头想想,1900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不是漂亮的女人,不是拥有无尽琴键的钢琴,不是金钱,不是房子,在陆地上人们想要的都不是他想要的。他为了自己而活,与音乐同在。有他在,就一定有音乐。就算那首悠扬的曲调是在他心里被一边又一边的演奏。但他的内心又有几个人明白?康么?活在音乐中孤独的人,不,他并不孤独。他是欢快的,就算他死去,他也是快乐的。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选择不上岸,选择吻他的心上人,选择之中别人无法明白的方式来活着。如果他上了岸,就是废了,没有了灵感的源泉,没有了创作的动力。对于他来说,在生活中没有音乐还有活着的意义么? 3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Alessandro Baricco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天赋异秉的钢琴才华吸引了爵士乐史上普遍公认为“第一位巨匠”的Jelly Roll Morton注意,特地前来船上与他较量。而这位从未接触过陆地的钢琴师,更因着对爱情与新世界的好奇,离开他原有的世界,去寻求更美的理想…… 为本片***刀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和资深的意大利最具风格的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从处女作《法西斯分子》到后来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了,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海上钢琴师》的原声CD由著名发烧厂家索尼唱片公司出品,同样是质量和信心的保证,整部配乐就仿如一杯香醇的陈年旧酿那般沁人心脾,令人闻而不忘,回味无穷 4 海上钢琴师》又名《1900传奇》(The Legend of1900),讲述了一位终身生活在海上的 音乐奇才1900的精彩不凡且极富争议的一生。电影的故事就是以音乐,确切地说是以钢琴和爵士乐为背景。为《海上钢琴师》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和资深的意大利最具风格的作曲家颜尼欧·莫里康尼(Ennio Morricone)。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将上个世纪初风靡世界的爵士音乐与男主人公1900精彩而宿命的一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用钢琴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探索。影片是从小号手麦克斯对好友的强烈思念开始的,随着他满怀失落和惆怅之情的内心独白,在影片片头,我们看见有许多目光中饱含憧憬的移民,乘坐一艘大客轮“弗吉尼亚号”来到了新大陆。激动人心的音乐主题,终于在第一个人的呼喊中蓬勃而出,恢宏大气而又质朴厚重。细致优雅的旋律性有如John Barry的唯美风格,然而当钢琴登场的一刹那,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莫里康尼又一次展现他将不同音乐体裁合而为一的手法,在管弦最深刻动人的时刻,随性而至地切入几段即兴浪漫的爵士钢琴,营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信手捻来间即将爵士音乐处理得这般潇洒...... 5 “1900' Theme”是整部
配乐的主轴,同时也是故事的Love Theme,莫里克 奈在两段恋曲“Playing Love”与“Silent Goodbye”中,将这个主题做了十分优美的演绎,其中“Playing Love”与“Silent Goodbye”的风格与《
新天堂乐
园》的Love Theme表现手法十分接近,“Playing Love”带了一股清新悠然的甜美,而“Silent Goodbye”的
弦乐则铺陈出怀念感伤的感触,至於Track 16是一首细腻抒情的
钢琴独奏,充满了深刻动人的款款柔情。另外比较特殊且十分抢眼的主题变化是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莫里克奈将主题由遥远的怀念,变化出开阔飞扬,闪亮兴奋的
神采,虽然音乐本身和
《铁达尼号》全然不同,不过倒有几分让人联想起《铁达尼号》启航时的高昂情绪,交响
编曲的处理展现了一如
《铁面无私》的奔放与力量,不过感觉上,
《海上钢琴师》有更优美的主题旋律,更丰沛的情感,与更富传奇色彩的悠远
美感,这首作品又与最后一首配乐作品“Ship And The Snow”,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整体色调,“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以灿烂兴奋的神采揭开了一个
传奇故事的序幕,而“Ship And The Snow”则以深邃收敛的情绪为传奇故事划下
休止符,不过其实那并不真正是一种”结束”的感觉,更像另一个开始,毕竟所有的传说最美的地方,正是在於它们并没有确切的结局。整部配乐藉著脱俗深刻的“1900's Theme”,描绘出主角1900不凡的人生际遇与深刻的感情世界,因此,在原声带的结尾,莫里克奈与Roger Waters,Edward Van Halen等大师,更进一步将1900's Theme改写成真挚深邃,诗意动人的主题曲“Lost Boys Calling”,联手打造出今年电影主题曲的代表作。
㈤ 如何感受电影音乐的魅力
因为我不知道你是想问如何感受电影、音乐还是如何感受电影音乐,所以我一一列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
1、你要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在家租碟看(尤其是盗版碟)是对好电影的一种侮辱。要买就买正版碟,在网络上看都好过买盗版碟。你要欣赏它,就一定要先学会尊重它。
2、可以尝试边看电影边做记录。这也是我个人十分热衷的一件事。仔细琢磨每一个镜头的设置,每一句台词,甚至是一个动作。一部好的电影,是不会有多余的东西的,即使它的进程十分的缓慢。
3、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尽量把电影看完。我的意思是看完后面的结束字幕。这样你可以了解一些制作人,还有拍一部电影需要的各个部门。而且,耐心把一部电影看完,电影后面可能会出现Stinger(演职员表滚动过程可能会追加一些剧情)。
4、最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如果你无心感受一部电影,那就算了吧。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伤害电影。
音乐:
1、要找出自己喜欢的曲风。但也不要把自己锁死在一种曲风上,这样会让你对音乐的鉴赏变得很狭窄。而且在非常了解一种音乐的时候,人就容易变得自大,难以接受新的东西。
2、我不擅长欣赏没有词的曲子,所以,我就说有词的。第一次听的时候,想想看旋律和歌词是不是相配。有些歌的歌词写得真的让人很崩溃。
3、听歌要听诚意,对於我来说,歌手可以唱得不好,但绝不能没有诚意。我要听到歌手是真的用心再唱一首歌的。唱歌不是技巧的比拼,而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4、听歌要反复听(仅限值得的)。虽然歌还是原来的那一首,但人是会成长的,是会变得。不同阶段听同一首歌,会有不同的感受。
电影音乐(电影配乐):
1、电影音乐往往是与情节相联系的。所以充分了解电影情节以及人物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让自己成为那样一个角色,感受它的内心世界,当你有那样的心情是,就会想要哼起那样一首曲子,这就是成功的电影配乐。
2、你也可以选择拿出来单独听。那样的话,你可以参考我上面说得音乐的鉴赏。
我能讲的也就这麼多,希望可以帮到你。
㈥ 音乐欣赏有感
交响乐《红旗颂》欣赏有感
有一首乐曲,一首应该永存于史册的乐曲,时时萦回激荡在我的心头,如浩浩长风,一直伴随着我人生汹涌的激流长河,屈指数来,已经三十七年了。
它,就是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同志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红旗颂》的作者吕其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1930出生。他从小酷爱音乐,十岁随父去淮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他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战争的峰火中为国捐躯。1945年加入中国。1949年起吕其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奏员。1951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历任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是中国音协第四、五届理事 。曾为《铁道游击队》、《家》、《红曰》、《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雷雨》、《非常大总统》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并曾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秋海棠》、《阮玲玉》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广播剧作曲。其中《庐山恋》的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应当留下什么》曾获全国优秀歌曲奖。在影片《城南旧事》的创作中,以别具一格的乐思,富有时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乐和画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其他音乐作品有交响乐《郑成功》(与他人合作)、交响诗《铁道游击队》、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十余部,以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与他人合作)等歌曲百余首。 创作经历——
1965年2月,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一次党组会上,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等就对上报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一致认为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国==的现代题材作品还应加强。因此,决定由青年作曲家吕其明赶写一首,黄贻钧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欣然接受这一艰巨创作任务的吕其明,在进入作品的酝酿构思时,就陷入了对往事激动的回忆之中。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南湖小船的油灯光中,在那井冈山的绿竹丛中,在遵义城的堞墙,革命圣地延安,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凡有革命者战斗过的岗位,都有红旗飘扬。红旗又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原是==战争时期一位高级干部,1945年9月不幸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吕其明是在红旗下长大的。1940年,他刚满10岁时,是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参加了新四军文工团。他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经受着锻炼与考验。1949年5月,他随部队进入上海。从此,每逢国庆礼炮轰鸣,国歌嘹亮,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他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长期战斗生活的往事以及他在红旗下成长的历程,像电影一样,一一在眼前闪过。他热血沸腾,心潮激荡,夜不能寐,乐思源源而来,他决定写一部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气势磅礴,优美雄浑,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听的管弦乐作品。经过一个星期的曰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他写完了《红旗颂》。当年5月,《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获得成功。如今年已七十多的吕其明说:“36年来,《红旗颂》没有被人们遗忘,这使我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曲家要通过毕生的努力,去歌颂时代、歌颂党的事业!”
㈦ 电影音乐欣赏考试,要求放一段电影的背景音乐或电影,然后说说感受。求背景音乐或视频和感受(文字)。
你可以选择一部你喜欢的电影;比如说《纵横四海》、《英雄本色》系列之类的;然后一句话开头 写一些[中心思想]之类的[观后感] 最后一句话结尾 就可以了……就是说一个短[作文]之类的文章啊;希望可以帮到你吧……
㈧ 外国电影音乐欣赏心得
推荐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赎》,看完了随便写一点,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实在不想自己写,那就参考下面这篇吧,万能的老师啊,老衲有罪!
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
刚看完,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
《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
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
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
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㈨ 1.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配乐,谈谈个人感受 2.介绍一部中国作品和你对音乐的理解 (200字以上)速求
我最喜欢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乐,来自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迷恋蔡琴的应该知道,这是她早期专辑的一首歌。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也会有清晰或模糊的记忆: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声枪响后,李立中头倚澡池,鲜血流淌。此时,蔡琴那抚平心灵般的女中音由远及近,慢慢袭来,无言以对。
很多人刚刚还沉浸在李立中的疯狂复仇中,突然的枪声惊醒了残酷的梦魇,粉碎了我们期盼或者想当然的电影结局。
悲哀的弱者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他只能以无奈的方式了却自己,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而私下总觉得“明知道我的梦到了尽头,你不再属于我所有”,这般情意绵绵的歌声不会出现在杨德昌电影中,况且还是在结尾压场。
那一年,杨德昌和蔡琴刚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杨德昌《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之后的第三部长片。又有谁能料想到十年后,杨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种种,却覆水难收。
幕后制作
这是一个黑色而又发人深省的影片,故事讲到最后,突然出现了一个转折,到了最终我们才忽然发现,原来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只是郁芬得奖小说里的情节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事件。可以看得出,自《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以来,杨德昌对城市生活的怀疑与思考没有变。
而他对现实主义的黑色颠覆也依旧没有变,但他的电影却变得逐渐犀利而悲观了起来,原本的那般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恐怖分子》时,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
可以说,自此开始,杨德昌的电影才得以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符号,成为一种极度富有现代主义批判色彩的城市声音。在新电影运动开始以来,他的作品所为其带来的冲击力是惊人的,也是富有奠基意义的,如果没有他的存在,相信我们今天所叙述的一切关于台湾电影的记忆都将沦为一具无骨之躯。
㈩ 如何感受电影音乐的魅力
可以多听一些,或者是看一些电影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带入其中,就会感受到他所有表达出的那种情感,同时就能够给他们魅力所吸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