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受戒电影图片

受戒电影图片

发布时间:2021-07-25 01:52:30

A.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一简单的"注脚"实际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次本文"也可以称为"第二本文",是与"正式本文"("正文")平行存在的、对其进行"解构"说明的另一本文。正如《狂人日记》序言(以文言写成)对于"正文"(以白话写成)是一个"次本文"一样,汪曾祺在"正文"之后的这一说明,实际上"解构"了本文所提供的可能解释或表述。这一"次本文"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只是真实作者心目中的一种"理想境界"(一个"理想国"),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

1980年的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操练,试图"复活过去"、"重返旧时光"的一次想象性的努力。"次本文"也可能说明了真实作者跟当年居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马克·吐温梦想成为一名水手一样,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人们的生活。

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

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

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它只是一个“梦”,一个作者精心策划的“梦”,一个读者百听不厌的“梦”。

梦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黑暗的社会制度。那梦里只有最纯真的少女,最简单的生活和最美好的爱情。

它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极负有人性美的文章——《受戒》。

B. 为什么“受戒”这么好的题材不拍成电影呢

他描写的是人性之美,总觉得如果拍成电影会失去其中的韵味。而且汪曾祺的这部作品需要很有层次的观众才能欣赏明白啊!拍成电影相信很多人会看不懂,观众会很少啊!

C. 求汪曾祺《受戒》片段赏析、急、

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读汪曾祺《受戒》
小说结尾,作者注明:“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四十三年前,即1937年,作者十七岁,正值青春期,情窦初开,充满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的年龄,这一个梦便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山明水净、恬淡自然的山水画。小说的情节便在这副舒卷自如的画中展开。

小说的情节并不明显,散文诗般的叙事语言在为小说勾勒出一种恬淡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而明子和英子的相识、熟悉、相爱的情节被淡化到这种意境中。

明子九岁出家,在荸荠庵中的生活使他免受了尘世的污染,和尚的生活也是有悖于人们的常识,可以赌博,可以喝酒吃荤,可以结婚有情人,还可以杀生,充满淳朴自然地人性美。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明子也是淳朴坦诚的。而作为岛上唯一的住户英子一家,父亲是一个全把式,母亲是个聚宝盆,干净利索,姐姐文静又心灵手巧,无忧无虑的生活使英子养成了淳朴率真活泼的性格。而远离村庄的地理位置又为明子和英子提供一个了没有尘俗污染的恋爱环境。明子帮英子描画、种田、放牛的日常生活中,二人的感情不疾不徐地发展。赵大娘从心理上接受明子,称赞他的时候称之为“这孩子”,又认明子为干儿子,显现出淳朴热情的人性美。

而在结构上,小说虽然以《受戒》为题,却忽略了名字受戒的过程。前半部分全景式地描写方丈以及仁山、仁海、仁渡三师兄弟的生活状态,在介绍明子、英子爱情发生背景的同时为为后文明子、英子的相爱做铺垫,二人唯美的爱情也在受戒前后的对话中明确地表现出来。

“你受戒了?”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

“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简短的对话天然无雕饰,却表现出二人纯真的性格和单纯美好的爱情。十四岁的名字也许还不懂得爱,但是他们的恋爱在日常的细节中表现无余。

故事的优美是凭借小说的优美清新的语言来表现的。《受戒》简短的语句,明快恬淡的叙事风格以及大量地方风土方言的使用和白描手法的运用非常契合小说主旨表现的需要。散文诗般的意境使小说读起来更像是散文或诗,而这种诗意是作者追求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在文中,在显现在外的佛家思想之外,还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尚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道家思想(小说人物生活的自由和洒脱)。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至极的氛围。这种思想在以“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盛行的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体现出作者提倡向传统文化汲取文学营养的思想。

D. 和尚头上的戒点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佛门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而第十个戒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在中国十个戒疤的“首席和尚”不超过五个。

E. 受戒微电影和小说什么不同

有啊,看你从哪个方面研究了
第一:可以研究微电影行业发展及路线
第二:可以研究微电影营销,广告植入情况。
第三:就是微电影爱好者,研究微电影剧情为主
因为一个好的微电影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精良的电影画面、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对白音乐,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原创制作的带有强大互动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在注意力碎片化的现状下,这类微电影的显著共性是可以集中网民的注意力,增加观看时间、可玩性和重复观看/使用次数,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微电影都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F. 教头电影里王阳说的三尊五戒是哪三尊和五戒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对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积累善根,趋向佛道。然后更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础。(6)受戒电影图片扩展阅读:至于皈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後,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G. 你记忆中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还记得吗是什么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遥想当年,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居家有一台电视是很幸福的,哪怕是最早的黑白电视机。


该片是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于海、丁岚等主演的武打片,该片于1982年1月2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讲述了是隋唐年间,著名武术家神腿张抗暴助义,遭王仁则陷杀,小虎为报父仇,拜昙宗为师,习武少林,并落发为沙弥的故事。

1982年,内地公映后,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纪录。

1983年,该影片获得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提名。

电影中小虎出家受戒,头上烧戒疤,而事实上戒疤是元朝才出现,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如电影《少林寺》,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事实上都是错误的

当时的李连杰19岁,也因这部影片走红,之后更是好片不断,记得深刻的还有“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精武英雄、给爸爸的信。

H. 求汪曾祺《受戒》节选片段赏析点评 急急急

源自天性 释放人性--《受戒》赏析
作者:蔡 立 文章来源:lcceo转载 点击数:1739 更新时间:2004-9-21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是个迷惑人的高手,他尽由自己不紧不慢地茧中抽丝,便让读者适应了遥远的故事。在恰如其分的背景中,可爱的男女主人公进行着他们的故事,也许你要惊诧于其中对于世俗伦常的背叛,但作者的本意是假设这样一个空间,那么会怎么怎么样,他要带领我们超越伦理道德造成的误区,展示给我们一种过滤了种种尘埃的至纯至性的生活方式,因为它远离现实,所以弥足珍贵。它告诉人们应该保护向往这种美的能力,这种表达是透过纸面透过文字透过整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的,省略去掉了一切修饰,剩下和就是追求美的意图。读着这些文字的人们,如何不为其中的执着信仰心神一颤?
作者力求的不仅是内在的美的本质,他还把这种意思组织得和谐生动,轻松灵动的整体,征服的就不仅是人的思想,还有感觉了。他选择的是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加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关于高邮水乡,作者显然是倾注了热情,带着最亲切的回忆和最深刻的理解来描绘她的一切。那里的风光最自然亲切,那里的寺庙和农家最悠闲最温馨,那里有人们总是做着最充实最诗意的事情,连和尚都是有人情味的。其中林林总总的关于"放焰口"、"受戒"的细节描写都给人好奇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很贴切地将整篇小说填充得饱满丰富意趣盎然。文中的荸荠庵纪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几个和尚,甚至是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为故事的顺利展开垫定了基调: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觉来说生活,现实和传统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戏规则是完全不适用的。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驰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朴实"的菁华,他们是简单自由的,却更尊重天性。我们不妨这样看待《受戒》:它虽然是雾里盛开的花,但它毕竟宣告了另一种花开的样子,既使不可企及,雾里观花也是安慰。
作者在全文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选用的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这样一股不合时宜的空气,它告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
(二)
人对于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相反地,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这种人性便会蓬勃地苏醒。无论是未受禁锢的常人,还是消心寡欲的出家人,都拥有着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人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爱和被爱的美好,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世界亮丽多彩起来。相反地,若只有对人对事只有怨恨,他的世界将会漆黑一片。
让我们看看《受戒》里的生活吧:二师父仁海公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父仁渡因为要飞铙的绝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资深的老方丈,也在绣花方丈里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I. 微电影《受戒》结尾也有一段我很喜欢的,然后我也没在网上找到,有句歌词叫做“红尘三千埋心禅”

不负如来不负卿
词:凤凝然【长乐府】
唱:忘月幽【长乐府】

菩提一片,莲动灿然若幻
暮鼓晨钟,不思红尘那边?
荷锄轻烟,人世间谁能无贪恋。
蝶弄舞一扇,流红乱指尖。
佛缘如何分辨。

无缘三千世界与我笑颜,有缘六道轮回取舍之间。
听佛言,念尘缘,一晌贪恋。
允我半世笙箫一生佛前,纵我不负如来不负卿盼。
说缱绻,枉清禅,凡尘相伴。

如梦似幻,良辰美景浮现。
山盟海誓,只得烟消云散。
浮萍落花,割断爱缘尘不染。
不说人间事,便是长生天。
奈何贪得无厌。

无缘三千世界与我笑颜,有缘六道轮回取舍之间。
听佛言,念尘缘,一晌贪恋。
允我半世笙箫一生佛前,纵我不负如来不负卿盼。
说缱绻,枉清禅,凡尘相伴。

是劫是缘谁能说,纵使明月空照我,落得我魂飞散魄。
云裳水袖为谁歌,普渡八荒为谁魔,一步错一生罪过。

无缘三千世界与我笑颜,有缘六道轮回取舍之间。
听佛言,念尘缘,一晌贪恋。
允我半世笙箫一生佛前,纵我不负如来不负卿盼。
说缱绻,枉清禅,凡尘相伴。

J. 《受戒》主要内容及点评

1、《受戒》主要内容:

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

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2、尽管由于题材、风格“另类”,在《受戒》问世的当年主流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公社书记对汪曾祺说,他们公社开会时有两位大队书记一边开会,一边默写《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的对话。

时间证明,《受戒》及其后汪曾祺发表的一系列作品跳出了1949年以后文学界主流关注“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藩篱,侧重于关注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讴歌人情人性之美,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小说的新格局,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4年,为纪念汪曾祺诞辰94周年,高邮市委宣传部和市广电台联合推出的微电影《受戒》。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10)受戒电影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赵姓人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受戒》,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

在场的《北京文艺》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遂问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10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阅读全文

与受戒电影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青岛电影院哪个比较好的 浏览:612
老古装剧电影大全 浏览:390
音乐僵尸在线电影 浏览:192
电影福尔摩斯小姐的英文介绍 浏览:26
一个小孩跑丢了救了狼是什么电影 浏览:802
法国电影台丝 浏览:442
跑到电影院看的电影刚演完电影散场了 浏览:427
韩国为妻报仇电影名字 浏览:702
找你找一下的电影演员叫小峰的 浏览:977
大丈夫电影2003在线粤语 浏览:768
国内短发女主爱情电影 浏览:745
放放电影观后感 浏览:97
赚钱的电影票房 浏览:914
经典语录爱情电影 浏览:837
宋家皇朝电影完整版播放 浏览:288
英文电影名字及主人公 浏览:188
招行掌上生活买的电影票不能退 浏览:98
天师钟馗电影大全 浏览:94
铠甲勇士大电影3票房 浏览:589
神犬小巴迪电影的图片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