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8-03 03:45:26

A. 动画片音乐的发展史

国的动画史

在制作技术上,1960年问世的水墨动画片也是一个创新,突破了以往动画片采用单线平涂的制作手法,但是由于为了表现水墨的渗化效果要采用多层赛璐璐分别拍摄和重新合成的办法,所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只是用在摄影部分的制作时间,就足以制作类似的四五部普通动画片,所以即使是后来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曰本人也没有轻易尝试,采用水墨动画片技术制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来自于著名作曲吴应炬,而贯穿全片的笛声则来自有“魔笛”美誉的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说明那时制作者是很认真的。

同一时代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例如《骄傲的将军》《渔童》《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表现手法也还有折纸、木偶等等,由于资料不充足就不细说了,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动画表现中融合各种中国传统因素;在动画技术上尝试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内容里吸收了传说、神话、典故等多种内容;在动画制作上不管是画面、配音、配乐都一丝不苟,在动画受众方面属于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说这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动漫发展史-白银时代(1976-1990) 经历了文革之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为给小孩子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走入繁荣时代,涌现的多家动画制作生产部门也改变了过去上美影一家独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这个时段制作的,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来讲,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段艺术动画片,也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的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自上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高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时间曰本正从给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收欧美经验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B. 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都是万氏四兄弟的作品,不过,这些动画都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然后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
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哪吒闹海》就出现在这个时期除了它之外,像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孔雀的焰火》、《小熊猫学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书奇谭》《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补天》,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这些非著名的优秀动画里,《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但是,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
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唉,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

C.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

D. 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

1、2006年由环球数码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以及中国国画风格的《桃花源记》动画短片国际获奖不断。

2、2011年,由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VASOON Animation)原创,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的一部玄幻热血系列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制作完成。

首部动画电影《魁拔之十万火急》前期筹备历时4年,绘制3年,制作精良,投资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该片已于2011年7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3、2012年5月中国又推出了首部灾难动画电影《今天明天》,借助中国特色熊猫为代表讲述防震救灾知识,从而让孩子们普及防震知识。

4、2012年6月环球数码又推出了《潜艇总动员2》,采用全3D国产技术,发行当月就取得1700万票房,可见中国动画电影的市场非常之巨大。

5、2013年,中国第一部手指滑板题材动画片《翼空之巅》推出,该片的制作由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广州千骐动漫有限公司创作,星力量动漫游戏学院师生参与制作的国家A级动画片。该剧制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星力量动画专业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渐成熟。

6、2013年,由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原创,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的一部玄幻热血系列动画电影《魁拔之大战元泱界》制作完成。《魁拔之大战元泱界》耗时两年,已于2013年5月31日以2/3D格式在全国上映。

7、2013年,中国第一部由高等院校(吉林动画学院)自主制作和出品的3D院线动画电影《青蛙王国》横空出世,在审批阶段曾获国家广电总局“建国以来最优秀3D动画电影”的高度赞扬,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8、2015年由田晓鹏执导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七天破三亿,截止2015年7月19日12时,《大圣归来》累计票房4亿4千340万,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单日最高票房6465万,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影片在国内知名电影网站豆瓣网评分高达8.7。

9、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哪吒之魔童降世,截止2019年8月31日15时,根据猫眼专业版票房数据,《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达46.55亿,超过《流浪地球》的46.54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位。

E. 动漫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最初的动漫音乐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时虽然未有动漫音乐的概念,只有给动画配上的背景音乐。真正出现正式的动漫音乐是在1999年《宝莲灯》出现的时候,而期间出现的音乐我认为只能算是儿童歌曲,并没有体现到动漫音乐的特质。其实日本动漫并不比中国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动画都领先于日本,但是如同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一样,国人对动漫的定位出现了保守的错误,定位于幼童的中国动漫经历了一时辉煌之后便停滞不前了。

而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的动漫却高速发展起来,伴随着这种状况,动漫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的日本动漫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行业。1982年随着《超时空要塞》的出现,动漫音乐更加得到了动画制作人的重视,同时也发现动漫音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视觉效果技术的同时,音乐制作这一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状况看来,日本流行音乐远没有动漫音乐的制作水准高,相反就是中国大力发展流行音乐却忽视了动漫音乐的市场。

日本动漫音乐的大概现状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opening,即片头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题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分别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声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广播剧CD)、 single(单曲)。

一部动画里面有多少音乐要视制作所投入的资金而决定,拥有曲目的数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不像国内那样永远只有一首歌从开头唱到结尾。拿最常见的OP和ED来说,一部动画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这个问题基本上很难回答。1996年开始上演的《名侦探柯南》,每隔20集就会换一次OP和ED,目前已经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剧场版的主题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当然,《柯南》绝对是日本动漫史上的奇迹。日本的动漫比较像我们的网络小说,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让作者停笔。1995年《不思议游戏》中,渡濑悠宇本已经在13部单行本中已经终结了整个故事,但是由于热度不减被逼继续画了后面的14到18的单行本。几年后还得出其他番外。多亏了日本动漫有这个行规,《柯南》才得以创下了日本动漫史上播放最长动画的记录。因为《柯南》的主题曲数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个歌手,让她/他唱《柯南》里面的歌是最适合不过了。仓木麻衣、爱内里菜、Boyz、上户彩等都是靠《柯南》给捧红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赚到翻倍的钱,只要换汤不换药,改个包装,给唱片起个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创造几倍的经济效益。

衡量一部动画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题曲数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对于日本动漫来说,主题曲是对一部动画最好的包装。《柯南》目前为止拥有17首OP,25首ED,剧场版主题曲10首,绝对是动漫音乐数量最多的动画了。

以上提到收视高的动漫通常会被制作单位决定加长,主题曲也是这个道理,要不要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主题曲,也与收视率有明显的关系。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只是25集的小制作,但是《黑猫》在6集以后跳上了收视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国内地,《黑猫》也跃上了贪婪大陆下载榜的第六名。这个时候制作部门马上给黑猫换上了一个新OP的MV,然后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后,《黑猫》的包装完全焕然一新了!但是从里面反复出现的旧镜头还有音乐与MV间节奏的不配合,都表明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现在2004年的连载《今天开始做魔王》。这部动画是绝对省钱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连载到70多集。于是《魔王》的制作委员会就在70以后多配上一首主题曲,可惜换了主题曲以后《魔王》收视锐减(当时《高达SEED DESTINY》开始播放),虽然还能勉强撑下去,但是制作单位自此以后没有再制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漫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漫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漫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漫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漫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漫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专业人才+独特风格=完美音乐

到目前为止,可以成为日本动漫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动漫中当然就是宫崎骏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风之谷》最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动画的《罗得岛战记》。

宫崎骏最经典的两部著作就数《天空之城》与《风之谷》。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均出自久石让之手。华丽的管弦乐,极富张力的表现方法,水准之高足以使其成为动漫音乐界神一样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风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宫骑骏的经典之作。

久石让的音乐风格偏向于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动漫音乐家音乐风格的倾向的newage,强调多种配乐手法与主旋律的结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结合了管弦乐抒情性强,富于表现力与电子乐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展现到了极至,显示了其把握音乐的深厚功力。而他为风之谷所配的曲,特别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点缀着竖琴的音色,钢琴叠出的大段的和弦,简直就让人百听不厌。

不能不提的就是《罗得岛战记》。为什么这里要拿这部作品来举例分因为这部作品的音乐主要由两位大师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欢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动漫音乐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让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菅野洋子似乎从来都是用管弦乐队为其充满浓重电子风格的音乐配背景乐的。说到菅野洋子,我想她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是从游戏《信长之野望》开始的。而我觉得最能代表她风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乐,特别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轮》,《狼雨》里的音乐也完美得无可挑剔。这些动画的音乐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绫成为动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丝们心目中,菅野洋子与坂本真绫已经成为动漫史上最难得的黄金组合。洋子在《罗得岛战记》里创作了《奇迹之海》,此曲前头那段印度式的咏唱,和“sora”中虚无缥缈的清唱都体现了菅野洋子魔幻多变的曲风,及其擅长电子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动画配乐中的表现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经被公认为动漫音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网上曾出现“沟口肇(另一位风格与洋子相似的动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妇,他们的女儿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为日本动漫音乐界中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被说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儿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个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还常包办其作品的作词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总是带上一种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风则是古朴式的神秘。她的曲风典雅,音乐节奏缓慢,舒展,古典味十足,与她诗一样的歌词和极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绝的音乐来。光她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炎と永远》就已经迷倒了一大排乐迷,在《macross plus》中与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犹见其音乐功底之强。在她前段时间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现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从没用过的表现手法和曲调,说明她现在的风格正处在一个转变时期。

(永远的《罗德岛战记》)
?

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所以这些大师级人马要是没有遇上好的剧本,恐怕未必能写出如此经典的动漫音乐。华丽主义者久石让要是没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侦探柯南》,魔幻主义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义者新居昭乃要是没遇上《罗得岛战记》而是遇上了《樱桃小丸子》,那么今天他们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风格决定了他们只能为哪一类型的作品而写曲。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资金。2004年的51集超级大制作《钢之炼金术士》,里面明星主唱的主题曲一堆,但是却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仅仅只有一首《兄弟》是还算凑合的。《高达》系列的音乐虽然很多人冠上“经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终都远不及《罗得岛战记》一部中篇动画,这就可以说经费和数量并非重点。

除了这些名家,日本还有很多优秀的动漫音乐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国内就完全没有这样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内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漫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霑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漫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6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漫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漫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漫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漫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漫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漫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漫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漫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漫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漫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F. 动漫音乐发展史

中国最初的动漫音乐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时虽然未有动漫音乐的概念,只有给动画配上的背景音乐。真正出现正式的动漫音乐是在1999年《宝莲灯》出现的时候,而期间出现的音乐我认为只能算是儿童歌曲,并没有体现到动漫音乐的特质。其实日本动漫并不比中国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动画都领先于日本,但是如同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一样,国人对动漫的定位出现了保守的错误,定位于幼童的中国动漫经历了一时辉煌之后便停滞不前了。

而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的动漫却高速发展起来,伴随着这种状况,动漫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的日本动漫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行业。1982年随着《超时空要塞》的出现,动漫音乐更加得到了动画制作人的重视,同时也发现动漫音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视觉效果技术的同时,音乐制作这一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状况看来,日本流行音乐远没有动漫音乐的制作水准高,相反就是中国大力发展流行音乐却忽视了动漫音乐的市场。

日本动漫音乐的大概现状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opening,即片头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题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分别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声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广播剧CD)、 single(单曲)。

一部动画里面有多少音乐要视制作所投入的资金而决定,拥有曲目的数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不像国内那样永远只有一首歌从开头唱到结尾。拿最常见的OP和ED来说,一部动画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这个问题基本上很难回答。1996年开始上演的《名侦探柯南》,每隔20集就会换一次OP和ED,目前已经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剧场版的主题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当然,《柯南》绝对是日本动漫史上的奇迹。日本的动漫比较像我们的网络小说,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让作者停笔。1995年《不思议游戏》中,渡濑悠宇本已经在13部单行本中已经终结了整个故事,但是由于热度不减被逼继续画了后面的14到18的单行本。几年后还得出其他番外。多亏了日本动漫有这个行规,《柯南》才得以创下了日本动漫史上播放最长动画的记录。因为《柯南》的主题曲数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个歌手,让她/他唱《柯南》里面的歌是最适合不过了。仓木麻衣、爱内里菜、Boyz、上户彩等都是靠《柯南》给捧红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赚到翻倍的钱,只要换汤不换药,改个包装,给唱片起个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创造几倍的经济效益。

衡量一部动画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题曲数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对于日本动漫来说,主题曲是对一部动画最好的包装。《柯南》目前为止拥有17首OP,25首ED,剧场版主题曲10首,绝对是动漫音乐数量最多的动画了。

以上提到收视高的动漫通常会被制作单位决定加长,主题曲也是这个道理,要不要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主题曲,也与收视率有明显的关系。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只是25集的小制作,但是《黑猫》在6集以后跳上了收视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国内地,《黑猫》也跃上了贪婪大陆下载榜的第六名。这个时候制作部门马上给黑猫换上了一个新OP的MV,然后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后,《黑猫》的包装完全焕然一新了!但是从里面反复出现的旧镜头还有音乐与MV间节奏的不配合,都表明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现在2004年的连载《今天开始做魔王》。这部动画是绝对省钱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连载到70多集。于是《魔王》的制作委员会就在70以后多配上一首主题曲,可惜换了主题曲以后《魔王》收视锐减(当时《高达SEED DESTINY》开始播放),虽然还能勉强撑下去,但是制作单位自此以后没有再制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漫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漫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漫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漫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漫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漫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专业人才+独特风格=完美音乐

到目前为止,可以成为日本动漫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动漫中当然就是宫崎骏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风之谷》最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动画的《罗得岛战记》。

宫崎骏最经典的两部著作就数《天空之城》与《风之谷》。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均出自久石让之手。华丽的管弦乐,极富张力的表现方法,水准之高足以使其成为动漫音乐界神一样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风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宫骑骏的经典之作。

久石让的音乐风格偏向于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动漫音乐家音乐风格的倾向的newage,强调多种配乐手法与主旋律的结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结合了管弦乐抒情性强,富于表现力与电子乐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展现到了极至,显示了其把握音乐的深厚功力。而他为风之谷所配的曲,特别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点缀着竖琴的音色,钢琴叠出的大段的和弦,简直就让人百听不厌。

不能不提的就是《罗得岛战记》。为什么这里要拿这部作品来举例分因为这部作品的音乐主要由两位大师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欢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动漫音乐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让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菅野洋子似乎从来都是用管弦乐队为其充满浓重电子风格的音乐配背景乐的。说到菅野洋子,我想她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是从游戏《信长之野望》开始的。而我觉得最能代表她风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乐,特别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轮》,《狼雨》里的音乐也完美得无可挑剔。这些动画的音乐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绫成为动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丝们心目中,菅野洋子与坂本真绫已经成为动漫史上最难得的黄金组合。洋子在《罗得岛战记》里创作了《奇迹之海》,此曲前头那段印度式的咏唱,和“sora”中虚无缥缈的清唱都体现了菅野洋子魔幻多变的曲风,及其擅长电子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动画配乐中的表现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经被公认为动漫音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网上曾出现“沟口肇(另一位风格与洋子相似的动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妇,他们的女儿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为日本动漫音乐界中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被说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儿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个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还常包办其作品的作词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总是带上一种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风则是古朴式的神秘。她的曲风典雅,音乐节奏缓慢,舒展,古典味十足,与她诗一样的歌词和极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绝的音乐来。光她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炎と永远》就已经迷倒了一大排乐迷,在《macross plus》中与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犹见其音乐功底之强。在她前段时间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现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从没用过的表现手法和曲调,说明她现在的风格正处在一个转变时期。

(永远的《罗德岛战记》)
?

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所以这些大师级人马要是没有遇上好的剧本,恐怕未必能写出如此经典的动漫音乐。华丽主义者久石让要是没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侦探柯南》,魔幻主义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义者新居昭乃要是没遇上《罗得岛战记》而是遇上了《樱桃小丸子》,那么今天他们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风格决定了他们只能为哪一类型的作品而写曲。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资金。2004年的51集超级大制作《钢之炼金术士》,里面明星主唱的主题曲一堆,但是却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仅仅只有一首《兄弟》是还算凑合的。《高达》系列的音乐虽然很多人冠上“经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终都远不及《罗得岛战记》一部中篇动画,这就可以说经费和数量并非重点。

除了这些名家,日本还有很多优秀的动漫音乐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国内就完全没有这样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内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漫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漫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6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漫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漫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漫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漫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漫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漫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漫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漫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漫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漫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G. 中国动画发展史的概述

1922年,万氏兄弟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其后拍摄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达到当时的巅峰。这在当时,除美国的长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动画的萌芽期。

1993年以后,中国动画市场开放了,国家不再限制产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购。这也令国内动画行业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外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不再受限制,但中国动画片的产量少。

中国动画产业在这1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扩大了,以制作时间为例,从300分钟增加到了40000分钟,据了解,2014年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

2000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7)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独特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

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H.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在此我要以中国电影为例来说明当今世界电影形势的变化。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跨国电影的发展是电影生产、销售、消费这一系列机制全球化的结果。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发展不仅使人们对"民族电影"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而且使电影话语中"国家性"(nationhood)

的建构复杂化。因此,我所做的中国电影史概可以作为一个世界电影史总体发展趋势的一项个案和范例来阅读。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电影的研究于是成为跨国的电影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民族电影与现代民族国家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上海。可能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一名摄影师兼放映员,在徐园的游艺会上放映了电影短剧。

接着来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国的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1897年他带来爱迪生公司的电影在茶馆和游乐场所放映[2].此后直到1949年,中国放映的大多片子为外国电影,放映场所先是在茶馆后是在影戏院。外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90%,居于主导地位。人们不难料想,好莱坞电影是风头十足。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

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

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3].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4].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现代性、民族建构、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以及新的性别认同都是此类民族电影的中心主题。中国的民族电影已成为锻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软性"娱乐电影(罗曼司、蝴蝶派小说、武打片、鬼怪片、古装剧)

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左翼电影工作者充分利用电影这一新的视觉技术的政治与革命潜力,试图把它发展成为自觉的社会批评的大众艺术[5].正如其他民族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国家神话的鼓动者和国家的神话"[6].通过创造一套连贯的形象与意义、叙述集体历史、以及上演普通民众生活的悲喜剧,电影给有可能呈现为异质的实体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统一体:"现代中国".

中国音乐发展史:粉碎“四人帮”后最早流传两首作品,一是歌曲《祝酒歌》,唱出了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后,人们无比喜悦的欢乐心情。另一首是管弦乐《欢庆舞曲》。记得是在1977年7月下旬的一天,国庆办公室的一位年轻人来到我家对我说,今年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天安门广场要举行焰火晚会,各界群众将组成110个舞圈跳集体舞,国庆办公室正在征集舞曲,希望你能参加应征。由于“文革”时期把三拍子的圆舞曲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轻歌曼舞”成为忌讳,所以我们希望这次在焰火晚会上能产生一首新的大家喜欢的圆舞曲。几天后我交出了小样,再几天后通知我写总谱,再十天之后,这位年轻人到我家取走了总谱,中央乐团很快录了音。国庆节的当晚天安门广场一片欢腾,十几万人伴随着《欢庆舞曲》翩翩起舞,兴高采烈,有如奔涌着的欢乐海洋。之后《欢庆舞曲》出唱片,出总谱,还成为中央电视台一段时间内一个栏目的开始曲。转年,国庆办公室又约我再为1978年的国庆晚会写作《欢庆舞曲》的姊妹篇《节日舞曲》,后因那次晚会没有举行,此事也就停止了。但《节日舞曲》被改成了军乐直到现在还时有演奏。

就我个人来说,1977至1979年这三年是我音乐创作中经历的一个高峰期。继两首管弦乐曲之后,又为武汉军区描写陈毅元帅的话剧《东进!东进!》作曲,写了7首陈毅诗词歌曲,紧接着又为叶剑英元帅诗词《八十书怀》、周恩来总理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作曲,并于1978年年底接受了中央歌剧院为新中国建立三十周年献礼的歌剧《记住啊请记住》作曲,紧接着又接受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献礼歌剧《星光啊星光》作曲,与此同时,我还担负着八一厂的故事片《雪山泪》,峨嵋厂的故事片《挺进中原》,珠江厂的故事片《梅花巾》的作曲任务。两部歌剧、三部电影同时进行,偶尔还穿插一两首其他的歌曲作品,时间非常紧张。《星光啊星光》初稿46段唱26天就写出来了,音乐构思像开水龙头似的从心中流淌出来。我写出来之后交我同学沪邑同志修改,然后再交由歌剧院一位同志,福空文工团一位同志和沪邑三人进行配器,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了,中国歌剧院急等着排练。此剧演出时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各界观众络绎不绝,非常踊跃。

这次音乐高潮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也就是破除“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小平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开创新局面》。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当时的创作热情是多么高涨!人民的命运,时代的风云和作者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对一个作者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1983年至1985年汇聚众多文艺界人士、艺术团体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以及后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的“精品工程”奖、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众多的评奖比赛,也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到纪念建党80周年是第二次音乐高潮

2001年“5·23”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活动,从此创设了我国的第一个音乐大奖,吸引了全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第一届金钟奖设立了创作奖,分声乐和器乐;表演奖,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还特别为年届80高龄、从事音乐工作60年以上成就卓著的老音乐家设立了终身成就奖,这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首开先河,引起文艺界和社会上的强烈共鸣。结果121部交响乐应征,评出了金银铜奖21部;应征歌曲256首,评出金银铜奖36首;参赛歌手81名,评出金银铜奖18名,老音乐家的终身成就奖评出了27位,颁奖晚会和庆祝酒会盛况空前,热烈非凡,一些与会者激动得热泪盈眶。

纪念建党80周年音乐会,推出的新作品有辽宁的《阳光》,山东的《祖国》,深圳的《希望》等三台大型交响音乐会,产生了交响组曲《阳光下的祖国》,钢琴协奏曲《春天的故事》,交响合唱《希望》等一批精品力作和各类体裁的新歌。同一时期产生的歌剧《苍原》、《党的女儿》也受到普遍好评,这都为庆祝建党80周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推动了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的向前发展。

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再到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形成了第三次音乐高潮

2005年中国隆重地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中宣部有关领导专门主持召开音乐创作动员会议。中宣部拨出专款推动这项工作,中国音协积极投入,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国音协与广州市委推出了“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在广州和北京隆重演出。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时中宣部文艺局主持召开了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同一时期广东省委宣传部还举办了“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河北举办了《英雄河北》、湖北举办了《三峡回响》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纪念音乐会,也都取得了成功。中国音协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隆重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央有关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当晚由中国音协组织举行的冼星海作品音乐会极其成功,当《黄河大合唱》演唱结束时赢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从2003年至2007年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小平之歌》、《交响乐2008》,交响诗《红星颂》,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乐《圣火2008》,交响合唱《金陵祭》,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木雕的传说》,舞剧《红梅赞》、《闪闪的红星》、《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南京1937》、《西游记》以及近期出现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交响乐《巍巍昆仑》、《江山多娇》等。交响乐创作思想、创作道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央领导同志对儿童歌曲十分重视,指示中国音协要下决心抓好儿童歌曲创作,并作出部署,成立七部委工作组织。中国音协坚决贯彻中央领导指示,召开词曲作者座谈会,广泛征集作品并与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儿童歌曲电视大赛。经过三年努力,儿童歌曲匮乏的局面有所好转,产生了《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读唐诗》、《司马光砸缸》、《朝霞之歌》、《春天》、《悯农》等一批优秀儿歌。电视剧音乐也出现了《誓言无声》、《江山》、《沙场点兵》、《陈赓大将》、《乔家大院》、《红顶子商人胡雪岩》、《井冈山》、《戈壁母亲》等好作品。第十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评出了《吉祥三宝》、《盖楼的哥们》、《望月》等20首优秀奖歌曲,《永恒的彩霞》等20首入选奖歌曲。民族管弦乐也产生了很多好作品,徐沛东为广东音乐作了新的编配,《国乐飘香》音乐会获得成功。

2007年7月,由中国音协中国文联演艺中心和总政宣传部共同推出的纪念建军80周年军旅音乐作品展演周《革命诗篇——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当兵的历史——印青作品音乐会》、《长城长——孟庆云作品音乐会》、《相聚在军旗下——老文艺工作者音乐会》以及北京军区、海军、空军、武警共八场音乐会在首都掀起了音乐热潮。这不仅展示了军旅音乐作品的精华,同时也雄辩地证明,作曲家必须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人民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受到人民的爱戴,绝不能以“小众”自诩,盲目陶醉在狭小的圈子里。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举行的,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战略目标前提下举行的,在总赛区广州之外,增设了长沙、南京、宁波三个分赛区,增设了合唱、民乐、流行音乐、理论评论等奖项的评选,扩大了评比面、受众面、影响面,是对金钟奖的重要改革,推动了金钟奖做强做大,使金钟奖迈入了新阶段。

今年还将举行交响乐百年回顾展。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交响乐,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雅俗共赏,二是现代技法中国化。就是要把现代技法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和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的交响乐。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离开了中国的实际,脱离了中国人民,就失掉了根基,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如日中天,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强大,音乐的影响力、渗透力、震撼力与日俱增,在人民群众中、在文化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了空前的音乐热。从城市到乡村,在公园、在广场、在社区,到处充满音乐之声,到处充满着欢乐的歌唱,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充满着歌声激扬着音乐的新时代

I. 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最早的动画应该是一九二几年时候拍摄的黑白电影动画《铁扇公主》然后是《三毛流浪记》。
解放后动画基本都是在长春电影厂和上海美术片厂制作,先是《大闹天宫》(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以后还有《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画电影)、《牧笛》、《鹿铃》、《瓷娃娃》、《骄傲的将军》、《黑公鸡》》、《哪吒闹海》、《九色鹿》等,这些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
《好猫咪咪》、《济公》、《阿凡提》、《葫芦娃》、《黑猫警长》、《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小猪噜噜》、《哪吒闹海》、《九色鹿》、《魔方大厦》等,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
90年代以后,老一辈的动画人基本都退休或者做起了幕后工作,由于70年恢复了高考,应试教育突然间兴起,家长们都开始给孩子们灌输读书考大学的理念,造成了动画人培养的断层(其中由于文革打压文艺事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文革结束后的《哪吒闹海》就成了老一辈动画人的和后来动画人的分界点,用哪吒闹海和70~90年代的动画做对比,你可以发现其中的技术差距是多么的明显)。
过去的配音演员阵容基本都是上美和上译(上海美术片厂和上海译制片厂)。

阅读全文

与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飞电影演员 浏览:657
21年去电影院让吃东西吗 浏览:335
戏说乾隆粤语电影 浏览:559
牺牲者电影完整版 浏览:339
五爷电影音乐叫什么 浏览:179
鞍山万象汇电影院电话 浏览:520
蜡笔小新电影大全去墨西哥 浏览:922
成龙光拍垃圾电影 浏览:531
英文电影歌曲儿童 浏览:820
电影你好李焕英小演员扮演者 浏览:604
灯塔爱情电影欧美 浏览:80
电影无证可查中留美的演员 浏览:381
只剩下一部中巴同十几人的香港电影 浏览:622
十大香港黄晶电影 浏览:962
春节过后电影票价会降吗 浏览:320
素媛案电影中文歌 浏览:922
爱情公寓电影宣传预告 浏览:561
2021电影票优惠券公众号 浏览:304
一部美国总统和贼的电影 浏览:732
女管家电影完整直播 浏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