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班牙电影有何特色有哪些好看的西班牙电影值得推荐
西班牙的电影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点:
1、尺度大:个人感觉西班牙在两性关系上还是比较开放的,所以电影里面经常有第三者情节,至于更劲爆的乱伦,强奸等情节也不鲜见。至于血腥场面倒是比较克制,和好莱坞番茄酱恐怖片没有可比性。
2、 水准稳定:西班牙电影不比好莱坞生产线,每年影片的数量有限,基本上我们能看得到资源的水准都不俗。还有,就是西班牙的优秀导演和演员比较集中,风格比较统一,电影中经常会发现熟悉的面孔。
3、小场面: 因为成本有限,西班牙电影难有什么大制作。但是正所谓螺狮壳里做道场,依然可以在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小格局中讲述一个好故事,稍后文章中会展开。
4、 好故事:西班牙的电影一般节奏较慢,所以可以有较大的空间推动情节发展,而且西班牙的导演真是脑洞大开,经常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创意。
几部经典的西班牙电影:
一、安娜·弗里茨的尸体 El cadáver de Anna Fritz (2015)
西班牙导演的恶趣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常看鬼片的值友们对于“借尸还魂”的情节应该不陌生了,但是有谁见过“奸尸还魂”的电影?

⑵ 西班牙电影发展概况 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及代表作品是什么
布努艾尔: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西班牙国宝级电影导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
阿尔莫多瓦:《崩溃边缘的女人》为他赢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剧本奖以及欧洲影展最佳青年电影奖,使他成为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新锐导演。2011年拍了部悬疑片《吾栖之肤》非常精彩。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
:代表作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岛惊魂》
⑶ 西班牙戏剧的战后戏剧
3年的内战,使西班牙的文化活动中断了几乎10年之久。战前已经崭露头角的戏剧家,多数流亡国外,如以幻想抒情剧《搁浅的水中女妖》(1934)著名的A.卡索纳(1900~1965)及受了欧洲先锋派影响的M.奥夫(1903~1972)。他们的最好作品都是后来在国外写成的。留在国内的有:E.J.庞塞拉(1901~1952),他认为戏剧本身就是似是而非,主张用荒诞和幻想替代真实的和日常的事物,使观众陶醉于忘情的大笑之中。
文化活动恢复期间,出现了一种“通俗戏剧”,从40年代流行到60年代。它具有批判社会问题的倾向,然而其风格主要是讽刺、嘲笑、逗趣,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爱情、家庭问题、社会弊病,以误会、密谋、骗局、作弄等等造成戏剧高潮。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J.M.佩曼(1898~),“通俗戏剧”占了他60余部作品中的一半以上;J.I.L.de特纳(1897~ ),他的两部剧本《没有翅膀的鹰》(1951)、《堂何塞,佩贝和佩比托》(1952)获得了国家戏剧奖;C.de la托雷(1897~ ),运用电影的技巧来使其警探侦破的情节结构更加巧妙;J.卡尔沃-索特洛(1905~),写过50多部剧本;J.P.卢比奥(1903~),剧本大部分以爱情纠纷为题材,往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喜欢运用戏中戏的技巧;V.R.伊里亚尔特(1912~)以各种混杂的风格写了30多部剧本,在闹剧和喜剧中掺以幻景、魔幻和歌舞,然而其主题却倾向于严肃;M.米乌拉·桑托斯(1905~1977),作品显示出戏剧艺术的逐步提高、主题的逐步深入,开始摆脱“通俗戏剧”造成的迎合观众趣味的倾向,第一部剧本《三顶高统帽》(1952)以悲剧性的幽默、深刻的现实主义以及逗人发笑而深思的情节,超越了“通俗戏剧”,但是他后来的作品却缺乏真正的独创性;A.布埃罗·巴列霍(1916~),第一部剧本《一座楼梯的故事》(1949)的演出,使当代戏剧达到了新的水平,该剧不仅主题切近现实生活,而且风格趋于多样化,富于独创性,既能为各种观众所接受,也为评论家所称道,从1949~1974年,他一共演出了18部剧本,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题材;A.萨斯特雷(1926~),更加具有战斗性,锐意对西班牙当代戏剧进行改革,戏剧实践、戏剧评论和理论都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在戏剧中揭露暴力、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经常采用历史和外国的题材进行创作。
1973年以前,尽管存在着严格的审查制度,西班牙的当代戏剧仍在迅速地发展。一个方向是继续“通俗戏剧”的道路,另一个方向是进行独立的实验性的戏剧革新。前者有A.帕索(1926~ )、J.萨洛姆(1928~ )、J.J.A.米连(1936~)等剧作家;后者则由于60年代起有许多经济独立的剧团出现,如巴塞洛那的演员剧团、大学生组成的戈利亚多斯剧团、反对戏剧商业化的人士组成的塔巴诺剧团等,使新一辈的剧作家有了用武之地,实现向多方面风格发展的理想。1973年以后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这种可能性具备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活跃于当代西班牙戏剧界的人士,比较突出的有:崇尚现实主义的C.穆尼斯(1927~ )、L.奥尔莫(1923~)、安托尼奥·加拉(1936~ );带有抽象、寓言、讽刺风格的J.鲁伊瓦尔(1925~ )、A.G平塔多(1940~ );写实验性闹剧的L.马蒂利亚(1939~)、L.莫索(1942~);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倾向的A.M.巴莱斯特罗斯(1929~);专注于探索新技巧、新方法的M.R.埃斯特奥(1930~)等。
活跃于当代西班牙戏剧界的人士,比较突出的有:
崇尚现实主义的C.穆尼斯(1927~)、L.奥尔莫(1923~)、安托尼奥·加拉(1936~);
带有抽象、寓言、讽刺风格的J.鲁伊瓦尔(1925~)、A.G.平塔多(1940~);
写实验性闹剧的L.马蒂利亚(1939~)、L.莫索(1942~);
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倾向的A.M.巴莱斯特罗斯(1929~);
专注于探索新技巧、新方法的M.R.埃斯特奥(1930~)等。

⑷ 论电影戏剧性的特点
一:
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指电影剧作者依据他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合理组织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当安排情节的轻重先后,使之符合生活的逻辑,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统一。尽管它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剧作结构的高下,常常影响到一部电影剧作的命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剧作结构正在走向多元化。因此,不能忽视对电影剧作结构的研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电影的剧作结构划分为各种类别,但是常见的电影剧作结构的形式,有如下三种:
(一)戏剧式结构
所谓戏剧式结构,就是运用电影“重要的特殊条件”即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来组织和安排戏剧冲突的剧作结构样式。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1)情节因素的完整性。戏剧式结构的剧作,一般都以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一种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的态势,迫使冲突尖锐化。它不但要求整部剧作有一条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而且要求每一段(场)戏中也尽量做到有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造成一个个“小型的霹雳”(席勒语),以促使全剧大高潮的到来。如影片《祝福》主要由出逃、被卖、重返鲁家、捐门槛到砍门槛等情节段落构成。就整体而言,出逃为其开端;被卖、重返鲁家,直到捐门槛为其发展;砍门槛为其高潮,最后的死亡为其结局。戏剧式结构的情节就是如此既紧张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进。因此,其情节必然如戏剧那样具有其完整性。
(2)段落布局的严整性。戏剧式结构既然讲究对情节进行紧张而曲折的安排和处理,它就要求按照因果关系,把段落与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地、合乎逻辑地连结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严谨的整体,“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劲脱节”(亚里士多德语)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要不是玛拉与罗依之间存在着“等级差距”,他们就用不着来回折腾求得批准,以致耽搁了教堂规定举行婚礼仪式的时间;要不是芭蕾舞团那位老太太不近情理,玛拉就不会失业;要不是玛拉失业和罗依的死讯,玛拉也就不会于绝望中沦落为妓女;也就不会加深她与罗依之间的“等级差距”,也就不会导致她向罗依母亲吐露真情的高潮。前一个段落是后一个段落的“果”,一环扣一环,使得段落布局异常严谨周密。
(3)叙述进程的顺时性。戏剧式结构的剧作,为了造成情节步步进逼,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必然要求严格按照时空顺序,组织和安排故事情节。即使在十分需要的情况下运用倒叙、插叙,甚至闪回的手法,也只能是对主要情节作必要的补充,绝不允许从根本上错乱情节发展的时空顺序。
在电影发展史上,戏剧式结构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的电影生产中,仍然占很重的比例,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它的优点和长处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这着重体现在:情节冲突是紧张而激越,人物性格鲜明而集中,情节表达单纯而强烈,符合通俗化大众化艺术的特点,适合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的要求。其短处在于:矛盾冲突线索单纯集中,结构严谨封闭,主题比较单薄,内涵不够丰满,难于反映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容易露出人工斧凿的痕迹。随着现代电影观念的变化,戏剧式结构也在不断发展,诸如戏剧冲突日趋生活化,封闭的叙事方式逐渐被突破,运用技巧注意隐而不露等等。
(二)散文式结构
顾名思义,它的特征与散文结构的特征密切相关。散文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具体表现有二:第一,散文选材广泛,表现自由。大至宇宙万象,小至一草一木,乃至人生的一段经历,一星冥想,都可以化为散文的笔墨。作者犹如骑着思想的野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拘格套,挥洒成章。第二,散文既不象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也不象戏剧那样讲究矛盾冲突,它写事写人只需撷取看似零散的几个侧面,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散中见整,使之“形散而神聚”,正是散文的这种特征,影响并规定了散文式结构的特征。
(1)情节的散淡性。散文式结构不象戏剧式结构那样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强化,也不把所有的人物围绕在一个中心事件的周围。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说:散文式电影“不局限于一个主要的抵触,主要的冲突”,“而是把同等重要意义的许多现实与问题综合成一个总体去表现生活的复杂性,戏剧性不是浓缩在一起,而是被引入河道,分散成许多小溪和沟渠。影片《城南旧事》中三个故事是并列的,影片《陈毅市长》中十个故事也是并列的,它们都被“分散”成了条条“小溪和沟渠”,因而不可能形成“一个主要的抵触”和“主导的冲突”。当然,这类影片并非没有情节,它也需要一定的情节,不过,它所依赖的主要不是情节,而是情绪。它赖以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吸引观众的手段,不是情节的生动,而是情绪的积累,它不需要戏剧式那套结构样式,需要的是有助于情绪积累的结构样式,即场面的叠加。这样一来,线形的情节结构自然让位给了块状的场面结构。“冲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进行”(萨赫诺夫斯基语),戏剧式结构那种高
潮和结构局面也就成为多余的了。因此,这类影片的结构,总是着眼于细节刻划,以平稳均衡的画面,从从容容地去展示散点的日常生活事件。当然,这类影片也有高潮,不过,它不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而是情绪积累所造成的高潮,如《城南旧事》结尾处,在《送别》歌(影片中第七次出现)的变奏中,由小英子的大近景化成香山火红的枫叶,一组快速运动的红叶特写叠化镜头,就构成了影片的情绪高潮,直到大片的红叶遮住了小英子远去的马车。影片到此虽然结束了。但是观众的心仍被那离情别绪激动得不能自己。这就是美的意境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魅力。 (2)段落布局的松散性。如前所述,戏剧式结构非常讲究段落之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其中的一部分行动必然是另一部分行动的因或果,要求形成尖锐而激越、集中而凝练的戏剧冲突。散文式结构则没有这种要求,它写人写事只需要抓住最能传神达意的几个侧面加以勾勒,在结构上不讲究段落之间的必然联系,只要求安排合理,过渡自然,能让剧情连续下去即可。有的影片仅以剧中人主观视点来穿针引线,如《城南旧事》;有的影片则似生活的原汤原汁,呈现出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如《似水流年》;有的影片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首尾贯穿的事件,如《陈毅市长》。这是散文式结构“贵散”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忌散”的一面,如《陈毅市长》十个故事间虽无外部的联系物,却有着作者以其对陈老总深沉而炽热的爱作为内聚力,把这十个并不连贯的故事联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产生叩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似水流年》、《城南旧事》则是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意境追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感情把各种生活事件串连起来,使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3)叙述的顺时性。这一点似乎和戏剧式结构相似,不过,戏剧式结构运用顺时性叙述,完全是为了有利于戏剧冲突的连贯性,便于情节步步逼进,造成对观众的吸引力;散文式结构采用顺时性叙述则是为了强调纪实性,让观众看到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有利于加强生活的实感。影片《陈毅市长》中未用过闪回镜头。《城南旧事》尽管有好几处写秀贞回忆她的情人思康,但主要是依靠秀贞讲述。
与戏剧式结构比,散文式结构的长处在于:第一,具有表现生活真实性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不以戏剧冲突为剧作基础,不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情节,设置悬念,制造高潮。相反,它主张用情节淡化来取代人为的强化;主张用开放式来取代有头有尾、头尾呼应的封闭式;主张多侧面、多层次、多场景、多穿插、多声部的叙述表现法来取代程式化的情节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充分利用电影时空转换的自由,着力于生活细节描写,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表现生活,使它具有别类结构影片不可取代的真实性和艺术说服力。第二,具有调动想象力的最大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影片取材不受限制,表现不拘格套,在貌似松散的结构中寓有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在质朴淡雅的神韵中蕴含着隽永的意境。观众欣赏这种情节淡、节奏慢、意境深、情感浓的影片,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想象力,使之在有限的画面中,生发出丰富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去领略其中无限的意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感享受。
(三)小说式结构
劳逊说:“电影完全不象戏剧;相反,它很象小说。”电影和小说有极其相同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上,它们都享有极大的自由。凡小说家的笔力所能涉及到的时空,电影镜头几乎都能拍摄到,这就使得电影和小说的关系极其亲近。尽管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方面,对电影来说,在默片时期几乎是个“禁区”,但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尤其是在“意识银幕化”的开拓创新上,电影借助蒙太奇技巧的发展,“禁区”终被突破,电影几乎和小说同样享有了内心刻划的功能,为小说式电影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由于小说本来就兼有戏剧的情节因素和散文的叙述因素,小说式结构几乎兼有了戏剧式和散文式的某些优势,因此,有人说小说式是介于戏剧式和散文式之间的结构样式,小说式结构的特征是:
(1)从情节结构来看,它近似戏剧式,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但是它对情节的要求同戏剧式又很不相同。戏剧式注重情节,主要在于通过情节塑造形象,体现主题和吸引观众。因此,它要求组织高度集中和完整的情节结构,要求在剧作中前边出现的人、事、物,后边一定要有所照应和交代,否则,就破坏了情节结构的集中性和完整性,就是多余的“闲笔”。小说式影片要求剧作家把重点放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情节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不必脱离人物性格的塑造去追求情节结构的所谓完整性。因此,小说式结构在表现生活场景方面,除了主要生活场景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的生活场景和插曲;在表现矛盾冲突方面,除了主要矛盾冲突之外,还需要表现众多的次要矛盾冲突,让人物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情境,以便更细致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如同生活一样丰富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因为如此,戏剧式结构所认为的“闲笔”,只要能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达到丰富
作品内涵的目的,在小说式结构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2)从场面结构来看,它近似散文式,也需要有场面的积累。但是它对场面积累的要求同散文式又很不相同。散文式的场面积累,不在于交代情节,也不在于刻划人物性格,而在于创造意境以渲染一种“典型的情绪”。
(3)从时空结构来看,它比戏剧式和散文式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戏剧式为了让情节具有吸引力,散文式为了达到纪实性的要求,一般都采用顺叙式结构。而小说式结构既可以采用顺叙,也可以采用倒叙,还可以采用时空交错法。这种叙述方式于戏剧式或散文式是不宜采用的。
与戏剧式或散文式比,小说式结构尽管在情节方面不如戏剧式那样富有吸引力,主题的意蕴不如散文式那样含蓄、丰富,富有哲理性,但是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上,那是戏剧式和散文式难以企及的。
总之,上述的三种电影结构样式,作为方法,它们各有其短长,其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运用得好。都能发挥其所长,达到最佳的艺术效应,它们各自都拥有一批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杰作则是其最好的证明。何况,它们也正在相互渗透和取长补短中,为把自己的结构样式调整到最佳水准而努力。事实证明,艺术上“独尊一术”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⑸ 西班牙人向来以热情、奔放著称,为什么西班牙电影大都很低沉阴暗
西班牙王国(西班牙语:Reino de España;英语:The Kingdom of Spain),简称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1]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及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该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总面积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1]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

西班牙系欧盟成员国和二十国集团永久嘉宾国,奉行欧洲主义,注重参与欧盟机构建设。高度重视并深化同美国关系,注重维持与伊比利亚美洲传统关系,加强与地中海地区、非洲、阿拉伯国家关系,积极开拓同亚洲新兴国家的合作。重视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配合和协作。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将促进经济复苏、拉动增长和就业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力图整合政治、经济、文体、教育、艺术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打造全球化的西班牙国家形象,成为“具有全球存在的中等强国”。
⑹ 阿莫多瓦式风格是怎样的一种
阿尔莫多瓦
西班牙导演。出生贫寒,很早就对真实世界及宗教价值产生疑惑与失望。省吃俭用购买了摄影机,并在友人的资助下拍摄不少短片。其间还从事漫画、小说的创作,参与摇滚乐和舞台剧等的演出。《崩溃边缘的女人》为他赢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剧本奖以及欧洲影展最佳青年电影奖,使他成为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新锐导演。其后作品屡获国际大奖。被称为布努艾尔以后最有影响的西班牙导演,作品具争议性,着重表现欲望、暴力、宗教等议题,并通过鲜艳的色彩,展示出一种后现代的审美眼光,以及对权威的极大藐视。
作为同性恋的西班牙国际大导演ALMODOVAL,从他那些充满戏剧性的电影可以看出他对女性和变性人的同情,对女性的细微观察尤其令人折服。在电影里,许多时候女性角色明显的被刻意安排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症,这是种情感上易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所以常会对加害者反而产生好感或同情,宽容甚至渐渐产生倾慕之心。尤其早期电影(如<TIE ME UP,TIE ME DOWN>)里常会看到许多女性或变性人角色里常患有此类症状,因此电影常围绕在复杂,微妙,反常,荒谬的情感挣扎。“执迷”,“偏执”是我个人觉得他电影里常出现的,这些偏执,执迷也许正是导演生活自我的一种对立面或投影吧。
在他的电影里,元素宛如万花筒般极为丰富,有悬疑气质,有墨西哥的闹腾式,有喜剧趣味,有超现实荒谬感,有复杂的心里性,有华丽的西班牙式的色彩,有时髦,有导演强烈的童年情感,有歌颂性而贬低泛道德倾向,有时代症候症,有夸张式的剧情转折。。。五花八门看似通俗实为高深莫测。而他所要探讨的主题如性、暴力或宗教,从中都可强烈的感受到对当代社会生存的某种焦虑,但出色的是影片却常颠覆的以快乐完满为结局,这使得影片更增添生命的荒谬感。
但渐渐的觉得他的电影近乎过火的风格化,是使得其电影开始变得一贯套路的致命点,与早年的比较之下,近年来的从《对她说》到《浮花》似乎少了更逼视内在`毫不掩饰`狂妄大胆的性主题了。反观早期的电影更大胆的抛弃了传统的模式,情节与人物更显得自行开展,表现手法更倾向非主流形式,这和他着力探讨性与情色`欲望`死亡`亲情`爱情`家庭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更为吻合。
另外“死亡”这一主题像是传染病般渗透他众多的电影之中。往往人物对于旁人死亡的体验(无论亲人,朋友或爱人)后,生存环境即开始产生异样,似乎死亡的体验才能让人性回归到本质,一种更平和存在的原始本质?
⑺ 全程“高能”的西班牙悬疑剧,每一部都“烧脑”,你看过几部呢
我看过四部。
《黑暗面》

被称为海上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服化道满分,演员颜值满分,随随便便就可以拉去演偶像剧。如果有看过《浮华饭店》的小伙伴,一定能眼尖地看出,里面主角之一是演大饭店里Alicia的弟弟,花花公子Javier的扮演者。这部剧也是少有的一年两季都出来的剧,如果硬要说缺点,就是剧情略有些狗血,但是在西班牙的电视剧里,横向比较还是很不错的!
⑻ 请问西班牙电影对好莱坞的影响,谢谢!
除了翻拍一些西班牙名片(当然都染上了美国自己的色彩),吸引一些西班牙演员以外,西班牙电影对好莱坞没什么影响。强大的工业机器可以吞噬一切艺术特色。
⑼ 如何评价西班牙电影<>
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生前最后遗作<洞>(le trou), 被誉为越狱片的经典之作。
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金盔》、《金钱不要碰》)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荣获法国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外国男演员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法国《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一,被评论界认为是“电影史上最紧张激烈、最强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题材影片”。讲述一群被关押的犯人计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逃狱行动,他们决定在牢房的墙上挖一个洞,影片围绕他们挖洞的过程展开,但这群犯人的空间和行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本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电影之一,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起用了一班名气不大的演员,将《洞》拍摄成为一部经典越狱片,不但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
这的确是一部可以说是电影史关于逃狱的最伟大的影片,我们后来所津津乐道的《肖申克的救赎》在他的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法国电影有着哲学依托,雅克·贝克的这部明显有着存在主义的影响。囚犯需要越狱却在关键的时刻一个人的因为不被起诉而面临着危机,这种极端的境遇发人深省。塑造了五个个性鲜明的人,马努的谨慎、罗蓝德的狡猾、吉奥的凶悍,“阁下”的装傻。他们出于各种目的齐心协力准备逃狱,险象环生却锲而不舍。法国人特别喜欢具体描绘犯罪细节,有一大半镜头是描写他们凿洞的艰辛和智慧,这些和人物特写镜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布列松的《扒手》和梅尔维尔的有些侦探片都是如此。虽然过于繁琐,却更加丰富了人性和观众心理紧张度的制造。法国影评人对他们在凿洞和锯铁窗时的音效觉得过于响,其实,这里所表现的是观众对这一声效心理反映的夸大,这是的高明所在。
的镜头组接也特别流畅,罗蓝德等人查看地形的背影一下跳切到回途使得电影的松弛相得益彰,而他们迭罗汉围着柱子和狱警捉迷藏的镜头非常惊险,压得人喘不过气,吊足观众胃口。巴黎的下水道为犯罪电影提供了永恒的养料。为了知道时间他们竟然设法偷了医务室的玻璃瓶制造沙漏,这个段落的斗志斗勇可谓是此类影片的经典。他们打偷东西的水管维修工是促进克劳德心理转化的一个点,这些细节的安排让剧情的推进有了更加合理的心理动机。而典狱长的临检差一点让他们前功尽弃,这些冲突点让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沉闷。
细节上的监方的繁琐检查他们的包裹其实是反证他们越狱工具的得之不易。监房间靠囚窗传递东西犹如杂耍。而他们在掘进地洞的时候用来观察外部监警的动静的竟然是一柄牙刷上的一块小玻璃。这个画面在影片里出现多次,直到最后一幕当他们为了地洞挖成马上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兴奋异常的时候,那么小镜子的另一面让这部黑色电影达到了高潮。而法国电影人对于境遇和人性的认识也高于美国人,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片子两位主要演员米歇尔·康斯坦丁和菲利普·勒鲁瓦当时都是非职业演员,后来都因为演技出众成为了巨星。这部几乎没有女性镜头甚至除了背景声没有音乐的室内剧影片却能让人津津有味,所以决定电影成败的首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我们中国电影最缺乏的。
⑽ 西班牙电影特点
阿莫多瓦的电影都很具有代表性,比如《不良教育》,《两边床》,《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觉得西班牙电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很反应西班牙社会现状,把同性恋啊,变性啊,毒品啊,关系淫乱啊都反映的很充分,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