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音乐分哪几种拜托了各位 谢谢
按电影音乐的声源可分为两种: 客观音乐 亦称画内音乐或有声源音乐。指影片画面的规定情境中应有的音乐。如人物在歌唱、演奏乐器、收音机的广播等。这时,音乐的出现是不可少的(但亦可做特殊安排)。 主观音乐亦称画外音乐或无声源音乐。画面并未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而是作曲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而专门创作的音乐。它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或评价,表现了作曲家对影片所展现的事件的主观态度,可以深化画面的内容,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种音乐在具体影片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两者亦可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因为客观音乐的具体内容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它可起主观音乐的作用。例如人物内心痛苦时,收音机可播送同样情调的音乐来渲染,亦可播送欢快的音乐来形成对比,等等。 按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又可分为4种: 音画同步 音乐基本上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音画关系。 音画平行 音乐并不解释画面,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画面贯串起来,造成一种完整的形象。例如画面是一组短镜头,描写时间过程、人物成长或脑海中回忆的各种片断时,音乐只写出一种情绪或着力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画面的蒙太奇更为凝聚集中,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音画对位 音乐与画面形成类似音乐中两个声部的对位关系。时而同步,时而不同步,甚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使观众得到更深的审美享受。 音画游离这是60年代以后电影音乐的一种新趋向。电影音乐并不直接为剧情服务,而是起到扩大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它并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相当独立的姿态以自身的音乐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观众可以在音乐与画面游离的情况下,自己领悟影片的真旨,得到丰富的联想与感受。如日法合拍影片《广岛之恋》就属这种情况。 广告音乐有原创音乐、借用名曲、借用民歌等多种:广告音乐应能吸引受众的注意,简明易记,琅琅上口,并有鲜明的针对性
②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地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
2、音乐在电影中还可以让人们在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与听觉动两者结合,让剧情更充分地感动人们,震憾人们。
(2)对电影人物塑造形象的音乐扩展阅读
音乐(抽象艺术)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名称:music;法文名称: musique;意大利文:musica)。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具有抽象性,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③ 《冰雪奇缘》歌曲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冰雪奇缘》中的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渲染和表达人物感情、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冰雪奇缘》主要人物介绍:
1、安娜(Anna)
阿伦黛尔王国的小公主,她勇敢无惧,有一点一根筋,但内心开朗澄澈,温柔而体贴。安娜一直都渴望与姐姐重回儿时的亲密无间。当艾莎在登基大典上意外暴露了她的魔力,并意外将王国冰封之时,安娜踏上了破除魔咒的冒险旅程。
2、艾莎(Elsa)
阿伦黛尔王国的长公主。从外表上看,她优雅、矜持、有王者之相。但她却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内心与强大的秘密搏斗——她生来就拥有呼风唤雪的魔力,这种能力美丽,又极度危险。登基大典上的意外导致她的魔法失控,使得王国被冰天雪地所覆盖。她害怕自己会再次伤害他人,孤身逃进了雪山。
3、克里斯托夫(Kristoff)
一个野外生存者,他居住在雪山的山顶,以采集冰块销售给阿伦黛尔王国为生。克里斯托夫不修边幅,强壮而威严,有着自己的生活原则。他看起来很不合群,不过却有一位最好的朋友陪伴——他那忠心耿耿、脏脏兮兮的驯鹿斯文。
4、斯文(Sven)
虽然是一头驯鹿,但内心可是藏着一只拉布拉多犬。他是克斯托夫的好友、雪橇“司机”和良心。斯特深爱着坦率正直的主人,并不声不响地用行动表达。虽然不会说话,不过他的鼻息声通常就能让大家明白他的观点。斯特惟一的愿望就是克斯托夫在代表自己说话时改掉那搞笑的驯鹿腔。
5、汉斯(Hans)
一位来邻国南方小岛的英俊王子,来阿伦黛尔参加艾莎的加冕礼。有十二个哥哥在上头的汉斯总觉得自己很没存在感,对此安娜与他深感共鸣。汉斯非常聪明、善解人意且彬彬有礼。不像艾莎,汉斯承诺永远不会把安娜关在心门之外;他很可能就是安娜等待了这么多年的缘分,然而汉斯却另有所图。
6、雪宝(Olaf)
他叫奥洛夫,喜欢热情的拥抱。经由艾莎的魔力创造而意外诞生,奥洛夫是史上最友好的雪人。他天真、开朗的个性惹人喜爱;他的古怪能力则能使其时不时就身首分离,把场面变得尴尬又搞笑。奥洛夫还拥有世界上最异想天开的梦想——他期待迎接夏日的暖风与骄阳。
(3)对电影人物塑造形象的音乐扩展阅读
《冰雪奇缘》剧情介绍: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黛尔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莎和安娜。艾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险些夺走妹妹的生命。为此国王紧闭宫门,也中断了两姐妹的联系。
悲哀的海难过后,艾莎终于到了加冕的年龄,各国王公齐来祝贺。艾莎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识破隐藏了多年的秘密。然而当听说安娜将要和初次见面的南埃尔斯王子汉斯结婚时,依然情绪失控露出了马脚。
在此之后她逃到山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冰雪王国,而阿伦黛尔也陷入可怕的寒冷之中。安娜独自来到山中,在山民克里斯托弗的帮助下总算来到姐姐的宫殿,但能否帮助国家找回绿意依然是个未知数。
④ 音乐在影视电影中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⑤ 电影音乐中有刻画人物形象的么
《花样年华》里有大小提琴的音乐——款款的,优雅的,深沉的,忧郁的,张曼玉的角色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头的琵琶曲《琵琶语》——淡淡的,忧伤的,寂寞的,徐静蕾的角色
《天使爱美丽》里头的《La Valse D‘Amelie》——电影没看过只看过CCTV10的第十放映室赏析(我决定马上看),是正好发现电影中的音乐和他们节目结束曲一样。看名字就是形容主人公Amelie的啦。
《倩女幽魂》的曲子,没有唱的那种啊,有点冷凄,诡异,轻灵,寂寞的,当然形容王祖贤的角色了
下面还有歌曲
《笑傲江湖》里头《沧海一声笑》——具体意境都在歌词里了,刻画江湖人士的,特别是令狐冲
《黄金甲》里头《菊花台》——意境也在歌词里,巩俐的角色
歌曲倒像挺多的还有《东方不败》里的《笑红尘》啊
还有好多可我想不出来啦……唉,你可以找找央视《影视留声机》啊什么的,研究性学习不容易呢。
⑥ 通过电影,听到过很多惊艳的音乐或歌曲,其中都有哪些
通过电影,我知道有2首歌曲很惊艳。
《上海滩》主题曲——《上海滩》。这首歌曲很好听,也很经典,曲调荡气回肠,气势磅礴。让人恨惊艳。
《星语心愿》给人一种新的体验,让普通人感受到盲人的内心世界。《星语心愿》传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盲人无法感知到世界的多彩,但他们有一颗明澈的心,有着不放弃的信念
张柏芝演唱的《星语心愿》与电影《星愿》中动人纯洁的爱情故事相互映衬,加上张柏芝在演唱时所表现出的真情,让我为之感动。
你还知道哪些好听的歌曲?
⑦ 你觉得哪些音乐适合做人物记录片的背景音乐
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大火的那几个月,有观众感觉到节目中出现的音乐有几分似曾相识。后来这些观众追根溯源,发现它们来自2015年创作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在诞生当年被誉为神作,一是因其电影化的制作手法让观众感叹“纪录片还能这么拍”,二是它在配乐上的惊艳,兼具了国际视野和民族元素,与整个纪录片的风格达到了高度一致。而《河西走廊》的配乐正是由作曲家雅尼和徐鲤共同完成的。嘟嘟克笛开篇,先打开尘封的历史,管弦乐队、电声和女声的混合又让厚重与苍凉叠加上去......徐鲤也用《千年回眸》《命运悲歌》《励精图治》三首配乐证明了自己不容忽视的能力。
⑧ 电影中配乐的作用是什么
一、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昊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
所以,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因此,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
2、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
例如,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
3、渲染地方色彩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
王云阶作曲的影片《林则徐》,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为林则徐“广州禁烟”标明了地点。 至于国外影片,其音乐的地域性也十分明显。例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影片,音乐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特色。
二、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
音乐最大的长处,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以是歌曲。
1、以画内音乐的形式出现
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借以宣泄心中的愤慨这一段,就是电影音乐这类借声抒情的著名范例。 这段激昂悲壮的琵琶古曲,以画内音乐形式抒发了邓世昌壮怀激烈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以及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2、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
影片《红高粱》中贴窗花一段:酿酒作坊掌柜、麻疯病人李大头死后,九儿带领伙计们把老掌柜用过的东西烧的烧、埋的埋,还用红高粱酒在地上连泼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
九儿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过,被褥重新换过。此时画面上,身穿红上衣的九儿在新窗户纸上贴着新窗花,脸上绽开从未有过的喜悦,好像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随着此画面的音乐,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琐呐曲,这段画外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欢欣、祥和的气氛。
三、连贯镜头
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把一些短暂的镜头都详细地交待清楚,那要占用很多篇幅(画面)。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音乐把这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
四、发挥情节评论作用
电影音乐发挥的评论作用,即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等等。在电影中虽然有时可以采用类似戏剧旁白的画外音方式进行评论,但这种方式如运用得不好容易产生生硬、不自然的感觉,而用音乐进行评论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音乐在时间的流程中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当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时,音乐的评论作用可能不一定被观众觉察到,但正是这不被觉察的音乐,强化了银幕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深化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电影主题歌,如《送战友》等,这些主题歌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