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知道名字吗?
下面的主要是建国后的,1949年以前也有,比如:《胜利进行曲》、《日本间谍》、《民族的火花》、《中国之抗战》.....
《普通一兵》、《中华女儿》、《赵一曼》、《人民的战士》、《刘胡兰》、《无形的战线》、《大地重光》、《白毛女》、《和平保卫者》、《抓壮丁》、《六号门》、《南征北战》、《新儿女英雄传》、《关连长》、《翠岗红旗》、《鸡毛信》、《沙家店粮站》、《渡江侦察记》、《天罗地网》、《平原游击队》、《董存瑞》、《铁道游击队》、《为了和平》、《扑不灭的火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寂静的山林》、《地下尖兵》、《不夜城》、《边寨烽火》、《红霞》、《万水千山》、《永不消逝的电波》、《战斗的山村》、《英雄虎胆》、《狼牙山五壮士》、《红孩子》、《党的女儿》、《长空比翼》、《沙漠追匪记》、《前哨》、《烈火真金》、《粮食》、《老兵新传》、《回民支队》、《战上海》、《战火中的青春》、《星星之火》、《突破乌江》、《我的长征》、《英雄小八路》、《洪湖赤卫队》 、《红珊瑚》、《红色娘子军》、《自有后来人》、《小兵张嘎》、《舞台姐妹》、《大浪淘沙》、《沙家浜》、《独立大队》、《红日》、《金沙江畔》、《地雷战》、《军歌嘹亮》、《兵临城下》、《白求恩大夫》、《烈火中永生》、《地道战》、《打击侵略者》、《小八路》、《渡江侦察记》、《烽火少年》、《大决战》、《巍巍昆仑》、《挺进大西南》、《东京审判》、《南京》、《太行山上》、《佩剑将军》、《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闪闪的红星》、《夜袭》、《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鸡毛信》、《英烈千秋》、《八百壮士》、《集结号》、《大捷》、《战争子午线》、《紫日》、《开国大典》、《白山黑水》、《黄河绝恋》.........
好像够你看一阵的了
2.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创作背景
1936年,当日本法西斯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时,正在攻读音乐系的孙慎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抗日救亡的生死战争,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孙慎在上海写出了这首歌曲。
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群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国防音乐特辑"。
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得到各地学生和爱国人士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大量群众歌曲,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人周钢鸣和作曲家孙慎于1936年初创作的《救亡进行时》,表达了全国人民不分工农兵学商,奋起救亡,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富有号召力的歌声鼓舞了游行示威的群众。1936年4月,这首歌在《生活知识》的《国防音乐特辑》发表后,迅速流行全国,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歌曲鉴赏
《救亡进行曲》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极大地鼓舞了游行示威群众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存救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附点节奏和表现肯定语气的节奏贯穿全曲,赋予它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第一乐节由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构成,歌曲以它为基础,发展成三部性结构。节奏刚劲有力,仿佛一个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战士。在当时,《救亡进行曲》的旋律极大地鼓舞了亿万国人的抗战斗志。
3. 吕其明的作品概览
交响乐作曲:
序曲 《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乐《郑成功》(与 他人合作) 等十余部。 《水乡的春天》(1955)
《铁道游击队》(1956)《家》(1956,与黄准合作)
《乘风破浪》(1957)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
《铁窗烈火》(1958)
《大跃进中的小主人》(1958)
《重要的一课》(1958)
《你追我赶》(1958)
《海上红旗》(1958)
《钢铁世家》(1959)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红日》(1963)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白求恩大夫》(1965)
《大庆战歌》(1977)
《于无声处》(1979)
《兰光闪过之后》(1979)
《庐山恋》(1980)
《子夜》(1981)
《闪光的彩球》(1982)
《城南旧事》(1982)
《快乐的单身汉》(1983)
《雷雨》(1984)
《邮缘》(1984)
《多彩的晨光》(1984)
《流亡大学》(1984)
《秦川情》(1985)
《非常大总统》(1986)
《女局长的男朋友》(1986)
《女儿经》(1986)
《车队从城市经过》(1987)
《夏日的期待》(1987)
《残酷的欲望》(1987)
《死亡客栈》(1987)
《喜相逢》(1988)
《上海舞女》(1989)
《独行客》(1989)
《铜头铁罗汉》(1989)
《天朝国库之迷》(1990)
《金元大劫案》(1990) 《铁道游击队》、《家》、《 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雷雨》、《非 常大总统》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在影片《城南旧 事》的创作中,以别具一格的乐思, 富有时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乐和画 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于1983年获第 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交响乐《郑成功》
序曲《红旗颂》
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
交响乐《雨花祭》
弦乐《龙华祭———献给解放上海的烈士们》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
4. 介绍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逝世。
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中国
1938年1月8日,加美医疗队携带一批药品和手术器材,从温哥华乘船赴中国。登船前白求恩给前妻弗朗西丝写了告别信。1938年1月20日抵达香港,收到了美国共产党中国局通知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安排加美医疗队乘飞机至武汉。
在武汉等待北上期间,白求恩与伊文到汉阳基督教长老会医院(今武汉市第五医院)帮助工作;医生帕森斯决定留在武汉国统区,白求恩明确拒绝了在蒋中正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管辖区工作,而转而帮助中国共产党。
经过在武汉的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安排,1938年2月22日,白求恩与伊文及基督教传教士查德·布朗医生一行运送医疗物资的数十辆大车离开武汉,经战乱中的河南、陕西潼关渡黄河到山西风陵渡、运城、至临汾附近的八路军总部。
这时遇到日军沿同蒲铁路南下进攻,白求恩一行又经潼关转道于3月20日抵达西安,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的安排下,最终于1938年3月31日抵达延安。4月1日与毛泽东会面时,白求恩说利用他从北美带来的医疗器械足以组建一支战地医疗队,到前线就近抢救重伤员;
毛泽东对白求恩说的伤员立即手术将有75%的复原率很高兴,表示会大力支持他的工作。1938年5月2日白求恩率一批医护人员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边区,成了一名战地医生。简·伊文留在了陕甘宁晋绥边区,后于1939年初赴皖南新四军总部工作半年,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回忆录详尽回忆了与白求恩赴华的全过程。
毛泽东致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同意任白求恩为军区卫生顾问,对其意见和能力完全信任”。白求恩同晋察冀的木匠铁匠一起制造手术器械,他也帮助创立医生护士和医院勤务兵的训练,一再致信聂荣臻创办军区卫生学校大量培养医护人员。他也设计把包装箱用作手术台以及马背药箱。
他曾创下了冀中齐会战斗在69个小时内为115名伤员动手术的纪录。他在中国时期曾和毛泽东通信。白求恩在中国的一年九个月另十七天,写了很多信与文章寄给美国加拿大的机构与友人,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的抗战形势,呼吁国际社会为中国抗战提供经费、物资和人员援助。
白求恩原定于1939年10月20日启程短暂回北美为组建八路军后方医院与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筹款。这时遇上了日军发动对晋察冀冬季大扫荡。白求恩选择留下来参与反扫荡作战的医疗救治。
1939年10月29日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为一名腿部受重伤的伤员做手术,在日军迫近手术所时为加快手术进程,白求恩把左手伸进伤口掏取碎骨,一片碎骨刺破了白求恩的中指。
3天后的11月1日白求恩为一名颈部患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做手术,手指处的开放创口遭到感染。11月12日因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农民邸俊星家去世。
(4)电影白求恩大夫音乐扩展阅读:
成就贡献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近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他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赞扬。
5. 白求恩大夫的制作发行
八一电影制片厂August 1st Film Studio [中国]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Haiyan Film Studio [中国]
6. 白求恩大夫的幕后花絮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亲自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给予白求恩极高的评价:“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并肯定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64年,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吴印咸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求恩大夫》,这也是吴印咸最后一次亲自拍摄电影。
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极其认真地进行试片外,还根据每一场戏的剧情变化,设计了一份“摄影总谱”,在其中标明了剧情发展的状况,包括高潮、低潮和一般场景,以及处理手段和光线色彩运用等。
拍摄《白求恩大夫》时,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 65岁的吴印咸每场必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丝不苟地指挥着,直到当天的拍摄工作圆满完成,才与摄制组的同志们一道离去。
影片上映后获得广泛好评,一致认为《白求恩大夫》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使白求恩大夫的形象既高大伟岸又朴实可亲,是我国银幕上成功的人物传记之一。
电影《白求恩大夫》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影片只拍了后四章,而无法完成第一章有关描写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事迹。
1965年1月,江青看了样片,说“这个题材根本不能拍。毛主席已经写了文章了,你们还想怎么样?”就这样,此片被一直束之高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一些整理,该片终于在1977年国庆公开放映。
7. 白求恩大夫的剧情简介
根据周而复同名小说改编。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外科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求恩从西班牙马德里前线回到美洲,正在加拿大和美国旅行演讲。
在国际援华会的支持下,他立即组成了一个医疗队,决定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8年初他远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并在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白求恩被任命为军区的医药顾问,受到根据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刚刚安顿好,白求恩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军区所属医院进行了视察。他发现这里的情况比想像的还要差,没有正规医院,没有正规手术室,缺乏有技术的外科医生,缺乏必备的医疗器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白求恩首先向军区司令员请示,办一个示范的后方医院,调各分区最好的医生来加以训练。然后,他又写信让加拿大的朋友寄一些医疗器械。在训练班,白求恩自己撰写讲义,向学员们认真传授外科手术的技术。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十分刻苦,因此,也增加了白求恩的信心。经过培训,军分区各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白求恩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最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一次,三五九旅在山西灵丘打一个比较大的伏击战。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赴前线,在一个破庙里,白求恩布置了一个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徐连长负重伤,失血过多,白求恩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挽救了徐连长的生命。眼看炮火紧逼破庙,有的炮弹就落在庙的附近。白求恩仍坚持做完最后一个手术,才撤离。
白求恩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奇迹发生,许多外界不了解的事情。他希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情况,告诉全世界的人民。
他决定回加拿大一趟,军区开了欢送会,童秘书、方大夫送白求恩到小河边。突然远方传来紧急集合号声,白求恩停下脚步决定暂时不走了,觉得这里更需要他。白求恩又上前线了,并转战各处,最后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役。
在前线的临时手术室,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敌人突然进行猛烈的进攻,方大夫劝白求恩赶快撤离,白求恩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一定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他坚持做完了手术,但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后来回到医院,白求恩又坚持做了两个手术,不慎手套破了,手被感染,他不幸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
8. 电影《白学恩大夫》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白求恩大夫》是196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由张骏祥、李舒田、高正执导,谭宁邦主演,村里、英若诚、吴雪、杨在葆、田华等出演,于1977年正式上映。
根据周而复同名作品改编,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直至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中国的故事。
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外科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求恩从西班牙马德里前线回到美洲,正在加拿大和美国旅行演讲。
在国际援华会的支持下,他立即组成了一个医疗队,决定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8年初他远渡重洋,突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并在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里,白求恩被任命为军区的医药顾问,受到根据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刚刚安顿好,白求恩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军区所属医院进行了视察。他发现这里的情况比想像的还要差,没有正规医院,没有正规手术室,缺乏有技术的外科医生,缺乏必备的医疗器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白求恩首先向军区司令员请示,办一个示范的后方医院,调各分区最好的医生来加以训练。然后,他又写信让加拿大的朋友寄一些医疗器械。
中国电影《白求恩大夫》(1965)剧照
在训练班,白求恩自己撰写讲义,向学员们认真传授外科手术的技术。学员们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十分刻苦,因此,也增加了白求恩的信心。经过培训,军分区各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白求恩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最前线为伤员做手术。
一次,三五九旅在山西灵丘打一个比较大的伏击战。白求恩率医疗队奔赴前线,在一个破庙里,白求恩布置了一个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徐连长负重伤,失血过多,白求恩抽自己的血为徐连长输血,挽救了徐连长的生命。眼看炮火紧逼破庙,有的炮弹就落在庙的附近。白求恩仍坚持做完最后一个手术,才撤离。
白求恩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奇迹发生,许多外界不了解的事情。他希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情况,告诉全世界的人民。
他决定回加拿大一趟,军区开了欢送会,童秘书、方大夫送白求恩到小河边。突然远方传来紧急集合号声,白求恩停下脚步决定暂时不走了,觉得这里更需要他。白求恩又上前线了,并转战各处,最后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役。
在前线的临时手术室,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敌人突然进行猛烈的进攻,方大夫劝白求恩赶快撤离,白求恩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一定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他坚持做完了手术,但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后来回到医院,白求恩又坚持做了两个手术,不慎手套破了,手被感染,他不幸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
9. 《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10. 电影《白求恩大夫》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白求恩大夫》主要讲述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出生命的故事。
剧情介绍:1938年初,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谭宁邦
饰)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他,军区卫生部安排他做医疗顾问,白求恩发现边区的医疗条件比他想象的还要差很多。
他向司令员(吴雪
饰)请示办一个后方示范医院,调各分区医生来参加培训,他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前线为重伤员做手术。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器械,好多重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白求恩心急如焚,他决定回加拿大一次。
但突发而至的战斗阻挡了他回国的步伐,他对送他的方大夫(村里
饰)和童秘书(英若诚饰)说:我不走了,这里更需要我。黄土岭战役后,在一次给战士做手术中,他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0)电影白求恩大夫音乐扩展阅读
《白求恩大夫》幕后花絮:
1,为了扮演医生方兆元,演员村里到医院体验生活两个多月,光在手术室里就呆了一个多月。他天天参加手术,不仅观看了手术,还学会了打结缝合、递器械等技能,而且像真正的大夫一样天天“查房”“值班”。
2,1964年,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吴印咸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求恩大夫》,这也是吴印咸最后一次亲自拍摄电影。
3,为了拍摄好这部影片,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极其认真地进行试片外,还根据每一场戏的剧情变化,设计了一份“摄影总谱”,在其中标明了剧情发展的状况,包括高潮、低潮和一般场景,以及处理手段和光线色彩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