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国摄影师在188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影放映机
世界最早的一部电影摄影机是由法国生理学家居勒.马莱伊在1880年10月发明的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电影摄影机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始祖。 1882年,法国的朱尔·马雷发明了一种摄影机,用它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由此诞生了摄影技术。这种摄影装置形状像枪,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一样的圆盒,前面装上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装有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且不停地转动,遮断和透过镜头摄入光束。整个机器由一根发条驱动。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马雷于1888年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代替了固定感光盘,当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色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后来,马雷又用感光胶片代替了感光纸带。马雷的摄影机不断改进,最终可以在9厘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张的频率拍摄。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1891年,爱迪生获得了这种活动摄影机的专利。 马雷制造的人类第一架电影摄影机 爱迪生的活动电影观赏机,内部可装16米长的胶片,每次供一人观赏 1879年,麦布里奇设计出这种活动放映机,用它可以放映活动的画面 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台电影放影机,胶片卷在圆筒上,要从目镜观看
② dmax中国巨幕诞生记的介绍
很多人认为中国巨幕就是大:搞一个大的空间,弄一个大的银幕,多装几台大音箱就好了, 但他们却并不了解,把东西做细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样不容易 凌晨1点,巨幕影厅的最后一场电影结束了。散场观众从黑乎乎的影厅里摸出来,有的拿着吃了一半的爆米花桶,有的揉着惺忪的眼皮,还有的直奔洗手间。昏暗中只看得见绿色的出口指引和几个不耐烦的保安。 而这个时候,勾磊和他的两个同事悄悄进入了巨幕影厅的放映室,他是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他们的工作刚刚开始。 在接下来的这个深夜,为调试出最优的呈现效果,勾磊与他的技术团队要在真实的影厅里测试中国巨幕格式的影片。他们要看同一部电影的20多个版本。调试结束,天已大亮,不时还会遇到赶来看早场电影的观众。 勾磊的工作,复杂且艰苦。而这只是中国巨幕研发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在这条自主研发的路上,像这样没日没夜地疯狂工作,是幕后的中国电影人的常态。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辛苦工作,在被外国人垄断的电影技术中,第一次出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原创产品。 从一代到二代 中国巨幕的研发,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就联手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了解国外市场的高端巨幕技术领域。2008年,中国巨幕雏形形成了。本想继续按部就班地研发,孰料《阿凡达》IMAX版来了。 “2010年初,《阿凡达》出来后,一大批观众都追着去看IMAX版,巨幕影院第一次引爆眼球。”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京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陈京民看来,《阿凡达》IMAX版的成功,给中国巨幕的研发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巨幕必须趁势跟上,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在2011年3月,中国巨幕实验室正式建立。8个月后,2011年11月,中国巨幕技术研发成功。 北京UME影城双井店,成为了第一块试验地。 “这是中国巨幕第一代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机器,还用铁箱子锁起来,很笨重。”勾磊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这个像服务器一样被锁得密密实实的大铁箱,是中国巨幕的核心硬件,全名叫“双机放映图像优化器”。通过它,双机放映2D电影不会重影,放映3D电影图像更为精确。这是中国巨幕的最核心技术。 勾磊也坦言,一代产品并不完美。除了笨重,还存在其他问题。优化器主要靠物理防盗,依然存在用数据线盗取电影拷贝的安全隐患。而散热则是更大的问题。 “我们的机器拿到深圳去,湿度太高,机器散不了热出现死机情况。”勾磊回忆起一代产品的不稳定,笑称这是“南北差异”,后来只得通过重新布置线路解决。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实验室在硬件上继续突破。2013年,自主设计研发的板卡成功上线,优化器从一个大铁箱,瘦身成一个机顶盒大小的小盒子,不但在产品优化上进步明显,还打消了不少人的质疑。 “当初还有人怀疑我们山寨,因为大铁箱和国际上同类产品长相差不多。但等我们的二代产品出来后,产品都是符合DCI标准的,国际上都很肯定我们的技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会长林民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巨幕的图像优化器技术,已经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并申请了专利,这是“中国电影百年来第一次在电影技术上走到了前头”。 巨幕影厅不易建 目前,中国巨幕一代系统已扩展至全国60家影城,二代则有35家,还有5家在建。从2012年4月在安徽合肥中影国际影城1912店引入中国巨幕开始,短短3年间,中国巨幕影城扩展至100家的规模。 然而,建一家巨幕影厅并不容易。 “很多人认为中国巨幕就是大:搞一个大的空间,弄一个大的银幕,多装几台大音箱就好了。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把东西做细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样不容易。”勾磊向本刊记者坦言,除了优化器外,银幕、放映机、音箱等巨幕影厅的硬件整体设计和选择,都经过了艰苦的研发和运作。 以银幕为例,由十几米长的银幕块无缝拼成,如何把这些巨长的银幕运进影院,是第一道门槛。而怎么搭银幕架,如何把银幕做得没有褶皱,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此外,因为银幕得有四层楼高,工作人员还得坐电梯上去喷涂层,这就要求十足的安全保障。 “一个银幕,就需要考虑成本最优化、技术最优化、人员最优化、安全保障等等问题,这些东西都不是现成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去摸索。”勾磊感叹道。 他告诉本刊记者,巨幕影厅是个系统工程,硬件之间的协作更需要精心设计。“因为空间大,所以得配备更多更好的音箱,我们连天花板上都吊着音箱。作为设计者,我们首先得保障沉重的音箱不掉下来,其次再考虑全景声的效果。” 艰苦的研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外国人慕名而来了。2015年5月,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拥有5家电影院的山姆第一次来到北京,为的就是中国巨幕。 “中国巨幕的音响效果很出色,一般影院只有7个功放,而中国巨幕有28个。”山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倘若合作成功,他将修建一座新的中国巨幕影院,而这有可能是南半球史上第一个中国巨幕影院。 林民杰乐观地认为,像这样的“第一个”,会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我们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又有世界领先的硬件配备,价钱还比竞争对手低,为什么不与我们合作呢?” 蝙蝠侠的制版考验 当然,作为影院,优秀与否的最终衡量指标仍归结于观影效果。 在UME影城双井店试运营还不到1个月,勾磊就发现,放映效果不如在实验室中好,原因在于“每部影片放到巨幕后一些东西会凸显出来,如模糊感、噪点等等。”于是,勾磊决定和团队一起,开始对电影的后期处理进行研发,也是中国巨幕的第二项核心技术:制版。 这时,如何说服制片方提供电影原版拷贝,进而进行中国巨幕版本的制作,成为一大难题。 “一般好莱坞的影片原片都不会出加州的,电影还没公映,要把原片拿到国外,被盗版的风险不小。”勾磊说,为说服好莱坞片商提供原版拷贝,实验室还经过了美国放映协会的物理安全认证,“有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考察了一周,包括门、窗、摄像头、运输环境、人员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硬指标都要通过。”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中影拿到了不少片方提供的未上映的影片原片,而代价则是减免制版费。“基本上头几十部影片,我们都没有收取制版费,免费做的中国巨幕格式影片。”勾磊说。 这其中,最令勾磊印象深刻的是《蝙蝠侠:黑暗骑士》。 “这部片子是我们接到的第一部4K影片,一幅图片就4096X2160个像素点,数据量很大,还是用胶片拍的,不好处理。而且全片色调非常暗,十分难调。”勾磊向本刊记者解释,在数字电影时代,影片表现更为清楚,而胶片拍的电影,有它独特的韵味。 为了保持这种韵味,同时又调和观众对清晰度的需求,勾磊和他的团队每天凌晨1点在影院电影放映结束后,拿着新调整的版本往UME影城双井店跑,调试画面。这一工作连着干了整整7天。有时候还得按每秒24帧图像,手工一帧一帧地进行微调,勾磊说,往往调试完,就能碰见赶来看早场电影的观众。 “其实很多细小的调节,观众根本看不出来的。但我们还是会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让勾磊欣喜的是,制片方对最后的效果也十分赞许。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好莱坞几大片商都主动找上门来,制作中国巨幕版本。当然,现在制版可不是免费的了。 随着影片制版数量的增多,实验室已开发出一套较完善的软件,“大部分工作都由软件完成,人工调整的部分不多。”勾磊说,现在他的团队只需偶尔去影厅调试画面效果。 如今,制作2D影片的中国巨幕版本,大概花3~5天即可,而3D版本的影片,最多不超过一周时间即可制作完成。 不做下一个IMAX 截至2015年5月,勾磊的实验室共制作了96部进口片和118部国产片的中国巨幕版本,共计214部。这么大的影片库存量,给中国巨幕与最大对手IMAX的竞争,增添了筹码。 在国内,IMAX一个月只供应1~2部片子,在同期只允许一部IMAX电影上映。并且,它还要与影院和片商分票房。这样的模式,并不能让院线满意。 勾磊举例称:《画皮2》上映火爆,IMAX上的却是一部票房并不好的好莱坞大片,院线成绩惨淡;而IMAX与《1942》合作时,为腾出《1942》IMAX档期,撤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最后结果更不如意。 “不管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IMAX的放映逻辑,并不把院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勾磊总结道。 这就给中国巨幕撬开IMAX长期垄断的市场提供了生机。 在林民杰看来,中国巨幕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利好,就是全面数字化的技术浪潮来临,抹平了IMAX与中国巨幕的技术差异。“我们的片源都是电影数字拷贝,来源都一样,只是用了不一样的方法达到一个相同的高质量放映效果。” 陈京民则告诉本刊记者,发展到现在,中国巨幕在技术上已经可以与IMAX相媲美,并且还不干涉院线选片(反而为影院提供更多的片源选择),也不参与制片方和院线的票房分成。 这些差异,让中国巨幕迅速扩张。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巨幕还在不断创新。 勾磊向本刊记者透露,他的实验室已经有新技术的应用储备了,包括为适应高帧率的4K电影制式所作出的硬件调整,以及用最新的激光技术替换放映机的氙气灯等等。或许不久之后,勾磊又得凌晨一点回到电影院,调试硬件更新的散热问题,校对光源更换的画面问题,或许还要研发新的3D眼镜,或是新的座椅。
③ 最早的电影放映机是谁发明的
电影放映机是爱迪生发明的。
电影放映机(film projector),放映影片用的光学机械。由灯箱、光学系统、传动输片装置和供片盒等构成。影片按每秒 24 格在放映机上运行,每格画面到达定位时,快门按 1/96 秒的间隔时间均匀地打开、关闭一次。
因此,每格画面在光源透射下通过放映镜头将影像两次清晰地投射到银幕上。尽管摄片时为每秒 24 格,但放映时却相当于每秒 48 格。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画面的迅速变换,使观众获得活动的视觉效果。
(3)国产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图片扩展阅读:
分类
1、胶片电影放映机
从使用拷贝上,可分为8毫米放映机(淘汰)16毫米放映机(淘汰)35毫米放映机和70毫米放映机(IMAX) 从用途上可分为:提包机(流动机)固定机,坐机。
2、数字电影放映机
从高到底分为4K,2k,1.3k,0.8k。区别:4K(数字机分辩率为4096×2016 825万像素)是最高端,大城市都极少。并且4K可以同步的电影,2K都有。4K的设备只有在20米以上宽的银幕上才能看出与2K的效果差距。
④ 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是在哪
1894年爱迪生用电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第一台电影放映机
http://www.mtime.com/my/avrilci/blog/366405/
⑤ 谁发明了第一台放映机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放映机1894年爱迪生用电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第一台电影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他们所谓的“电影图戏”,在一间咖啡馆内,电影正式诞生了。这一天是“国际电影发明日”
记得采纳啊
⑥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放映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法国的卢米埃兄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影片《工厂大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电影公映活动,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带着他们已经获得专利权的电影放映机,在30米宽、20米高的巨型屏幕上放映了“影片”,这台具有同步录音功能的放映机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第一部电影诞生在1895年12月28日。 路易卢米埃尔(1864-1948),原是法国里昂制造照相器材的工厂主。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传入法国后,他爱上了电影机的研究和制造事业。1895年3月,他终于发明了超越一切竞争这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路易卢米埃尔的父亲安东尼卢米埃尔带着儿子的这些影片来到巴黎卡普辛路号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底下室,组织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电影公映。所以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本人也被公认为世界的“电影之父”。
⑦ 电影放映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乔治梅里爱
1896年,梅里爱拍摄了《贵妇失踪》,在影片中,梅里爱扮演的魔术师将一名女人变成了一具骷髅。拍摄方法是先拍摄女人,然后关掉摄影机,再将女人换成骷髅,接着再拍。
梅里爱用这种拍摄方式与其他特效技术结合,制造了独特的魔幻场景。尤其是他拍摄的科幻影片,广受观众的欢迎。
梅里爱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出资修建了豪华的摄影棚。他最著名的影片是《月球旅行记》,讲述了科学家从地球乘坐太空飞船到月球,被一个神秘种族监禁后逃跑的故事。
从1900年之后,梅里爱几乎从未走出他的摄影场地一步。在电影尚未成熟的时代,梅里爱的科幻影片“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
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在2011年拍摄电影《雨果》来表达自己对梅里爱的敬意与怀念,他说:“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我认为今天有关电影的一切都是源自乔治·梅里爱。”
(作者:刘杨)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⑧ 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放映机诞生于几几年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产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传入中国的过程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定军山》片断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⑨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
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9)国产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图片扩展阅读: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自己的发现确立了“视象暂留原理”,他根据此原理发明了“诡盘”。之后到1834年,霍尔纳成功试验出“活动视盘”。发展到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前面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出了原始的动画片。
无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国有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们争吵的问题是:“马儿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一人认为必须有一只蹄子着地,另一人则认为是腾空的。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决定用照相机来帮助他们判定。
他架设了24架相机,用巧妙地方式让马儿在奔跑时,相机依次拍下照片。之后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儿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