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乐剧的优势
我眼中的音乐剧
炫丽的灯光,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精致的唱腔。这一切并不是音乐剧的全部。从杰罗姆•科恩到安得鲁•洛伊德•韦伯,从大不列颠到中华大地,从《剧院魅影》到《雪狼湖》,从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音乐剧不分国界的用一种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方式,将曼妙的音乐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惊险,或温情的剧情当中去,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戏剧这另一种艺术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声音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而让这种情感更加完美,真挚和深刻。
一、音乐剧的创新
音乐剧无疑是古典与流行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的艺术形式。而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无疑是这种结合中的大师级的人物。音乐剧的发展中的转折点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乐剧在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跳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另外美国一直有像"齐格菲"一类的轻歌舞剧(故事不重要,但歌舞制作得非常华丽),还有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多数在高档餐厅和宾馆演出,在现在的拉斯维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国,音乐剧则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贴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后,以典型剧目的创新和突破为代表,美国和伦敦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足进展。《俄克拉荷马》使音乐、舞蹈紧密地与故事进程结合,特别是舞蹈。此剧中,舞蹈设计德米尔创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过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融合,从而使音乐剧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听音乐剧也逐渐变成一种从属性文化,这把音乐剧中的舞蹈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德米尔把音乐剧舞蹈从简单的群舞与异国情调的古典芭蕾中解脱出来,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百老汇风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把握了这一切,将他的艺术灵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诸如《剧院魅影》、《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
二、韦伯的成功
韦伯是公认的音乐剧作的天才,《耶稣基督巨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老汇首演,该剧由年仅23岁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他当时还是一位无名的英国青年。安德鲁的《耶稣基督巨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典范,而且大部分音乐是摇滚乐,这是一部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探索的剧目,是史诗型与摇滚歌曲的融合。舞蹈是体操与运动式的风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剧情支撑着舞台的活动,它把一个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摇滚来表现,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是令人震惊的创新。《剧院魅影》这是韦伯的一部趋于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和紧张感,完美的布景,足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韦伯在剧院魅影中努力将有着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剧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画成了一个天才的剧作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并且是一个有情有义,痴爱着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华德•麦吉伦和莎拉布莱曼的深情演出也给剧中的主人公带去了灵魂。从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算起,《剧院魅影》已经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连演了十八个年头,成就上超过了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最长演不衰的剧目。十八年来,该剧已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一百二十个城市进行过演出。此外,该剧目前仍在全球七个城市公演,全球看过此剧的人数已达八千万人,全球票房总收入已达三十二亿美元,仅在纽约就有近六亿美元的票房。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还是有不少值得现代音乐剧借鉴之处。首先,除了音乐剧自身靠实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电影的推出以及其后发行的DVD,这些延伸产品对重振《剧院魅影》“舞台旋风”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许多观众正是从与此有关的各种宣传中知道,《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于是新的“朝圣者”又络绎于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三、音乐剧在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刚刚兴起的“舶来品”,我们几部原创的音乐剧作品不尽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现代音乐剧一样的高成本和大制作也令许多中国艺术家望而生畏。并且由于缺少优秀的剧本和形、音、演兼备的优秀演员,音乐剧作总是与流行和商业化脱节使得国产的音乐剧总是面临着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如今大剧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诸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剧院魅影》、《猫》之类的外国优秀剧作,而国内的大部分观众也愿意去花钱去捧这些有着优秀舞台设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的剧作的场。这些差距和现状是现实存在的,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只有从大学的教育开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作者和演员,积极探索创新,紧贴流行文化,加大商业推广,融合民族传统才能真正创作出为观众认可的剧作。从定军山、马路天使到卧虎藏龙、英雄,从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中国的电影人已经探索出了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是否也能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B. 请推荐好的电影音乐剧和经典和经典配乐的电影
音乐剧:
雨中曲
音乐之声
芝加哥
红磨坊
黑暗中的舞者
莫扎特
经典配乐:
詹姆斯霍纳:燃情岁月,勇敢的心
范吉利斯:火战车,哥伦布传
约翰巴瑞:与狼共舞,走出非洲
约翰威廉姆斯:ET,星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
汉斯基默:狮子王,勇闯夺命岛,
剪刀手爱德华,魔戒,奔腾年代,天堂电影院,空军一号...
C.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故事背景是怎样的
《妈妈再爱我一次》由国内著名音乐制作人李盾出任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龙俊杰担任导演,香港著名作曲家、音乐人金培达为其量身打造原创音乐。该剧虽与上世纪80年代那部风靡两岸三地的台湾电影同名,但却表达出与电影截然不同的情绪。编剧刘元谈到两者之间的差别时说:“电影说的是孝顺孩子感恩唤醒了母亲,而音乐剧选择了一个逆子的形象,从一个恶性案件中挖掘母爱的宽容。”音乐剧的核心故事改编自去年上海浦东机场的刺母事件。导演龙俊杰坦言,这部戏的引人之处在于由新闻事件所映射的社会现实,是十分值得人们思考的。“表面上看是一个母爱的戏,关键是通过这个问题引发深入的社会思考。在导演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简单的细节来带出广阔的社会背景。”
D. 音乐剧同影视结合的状况
不太清楚“音乐形式”是什么意思。这里主要讲“音乐剧”。音乐剧英文原文是Musical Theatre,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用音乐表演的戏剧”,所以音乐剧实际上是属于戏剧范畴的,和话剧属于同一类。在音乐剧的世界中心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参加的评奖,都是戏剧类的如托尼奖或者奥利弗奖。音乐剧在国内,常会和音乐/配乐话剧以及歌剧搞混。主要区别是:
话剧是通过对白独白来讲述剧情表达情绪的,有些配乐话剧,会有一些歌曲表演,但是歌曲表演是烘托气氛的,并不进行主要的叙事或者抒情,类似于电影里的背景歌曲/音乐;
歌剧虽然是通过演唱来表演剧情的,但是歌剧讲究的是唱腔,类似中国的地方戏曲。所以去欣赏歌剧,需要对声乐知识有所了解,对欣赏者要求有点高了。同时,歌剧表演,基本上用的是美声唱法。
而音乐剧,则是通过演唱为主的音乐表演手段来讲述剧情的发展,表达情绪,对唱腔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来安排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唱法甚至音色,比如著名的Cats里头,有些猫用的是通俗唱法,有些猫则是摇滚的,有些猫则带一些美声。除了演唱以外,舞蹈也是音乐剧里常见的音乐表演形式,著名的West Side Story里,有一首讲述“喷气帮”帮众们如何谋划和“鲨鱼帮”的火拼的歌曲,就是连唱带跳的。
如果非要说音乐剧和“其他音乐形式”,就得明确,音乐剧是“剧”,得有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其他的如演唱会、独唱、合唱等,则大部分不具有这方面的表达,重点在演唱上。
深入一点:一个合格的音乐剧演员,应该是演、唱、舞、有时候甚至还得是杂技手段都会的结合体,缺一不可。
E. 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背景
简介 【概述】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
又译: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原著:《歌剧幽灵》作者:加斯通·勒鲁
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6�1克劳福德和莎拉�6�1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
剧院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盖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F. 音乐剧与音乐电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电影是一种由普通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以音乐为主要背景的其他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以一个单线故事为轴,创作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片段,按照电影拍摄的一般逻辑,并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工具,制作而成的短片。
优秀作品:
《特务J:跨国超级任务》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摇滚青春》(摇滚夏令营)
《放牛班的春天》
《劲歌飞扬》
《平民天后》
《音乐之声》(美国)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海上钢琴师》
《once》
G. 音乐剧起源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
后来出现法语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丽贝卡》、《鲁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种不同语言写成的音乐剧。
(7)音乐剧和电影的背景扩展阅读:
与歌剧比较: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
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H. 有好的音乐剧电影推荐吗要那种悲惨世界、歌剧魅影那种时代背景的,不要现代的。
就音乐剧电影而论,《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都远不及《芝加哥》。至于有时代背景的音乐剧电影还有《国王与我》、《法国康康舞》,等等,等等。
I. 《音乐之声》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修女玛丽亚成为了奥地利海军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师,上校自妻子去世后,像管理军队一样经营自己的家庭,7个孩子个性叛逆,而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家:
她教会孩子们游戏、唱歌,也用音乐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其时恰逢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上校带领他的孩子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合唱一曲《雪绒花》,深爱家国的情怀感人至深。
(9)音乐剧和电影的背景扩展阅读:
作品版本:
罗杰斯版:
1959年,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崔普的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1960年该剧还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大奖。
1963年6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
伦敦新版: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
虽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经51岁,但其饰演的女主角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丽亚”。
J. 电影音乐(主题曲、插曲)与电影的关系
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感情等等。目的是为了震撼观众。
看电影和听音乐,总的来说,是两件事。但是,听电影原声唱片,跟看电影又是什么关系呢?偶尔,有人会因为音乐而喜欢上一部电影(当然,音乐电影或音乐剧除外),相反,更常见的情形是,我们会因为喜欢上一部电影而四处寻找它的配乐。离开了画面的音乐通常会变得平淡无味,只有极少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