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有哪些
1、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用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揭示作品的主题是编导们经常会用到的。他们用音乐的标题、音乐旋律、气氛、情感、形象对作品或画面进行揭示、刻画和深化主题,同时,这还有助于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
2、描绘景物,交待环境:描绘性音乐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音乐主要是对画面中的某种环境、景物和富有运动性的动作做某种描绘,把握画面上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音乐形象来加以强调和渲染。
3、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是通过音乐手法使气氛更加浓烈,气氛在音乐中较为概括,在画面中较为具体,因此,声画结合紧密会使音乐气氛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会使画面形象更为丰富、动人。
一般在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时候,在感情气氛最浓烈的时候,音乐的使用会增加戏剧性,成为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的契机。专题片为避免平淡,增加变化起伏,在整体构思的时候也会考虑画面气氛的变化,在片中气氛浓烈的关节处,使用夸张和加重的手法给以渲染,让听觉给画面应有的支持。
4、抒发情感:音乐都是在抒发情感,和具体的情节画面结合抒发情感,是作品中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内心活动性音乐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关系是比较深刻的,因为这种音乐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丰富和复杂的感情状态。
5、激发联想,引发时空转变: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最富于联想的过程,音色两字,本身就是联想而来,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给人的联想感。
如影片《菊豆》中那缓慢的,凄凉的,哀怨的,用那古朴,悠远的,近似于人声呜咽的中国古代乐器埙吹奏的旋律,自然而然使人联想到菊豆的命运和那社会的原始封建。
6、参与剧情,推动剧作作用:音乐在作品中的剧作作用,是指音乐不仅成为电视作品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参与到情节中去,直接影响剧情的发展,也就是参与讲故事。
7、助于形成画面节奏,利于画面组接,提示画面段落: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音乐的表情性和风格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节奏造成的。在影视作品中,音乐的节奏往往和画面的节奏有机配合,来影响影视节奏。
⑵ 分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音乐对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形象刻画。怎么写
《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京剧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开始。它如幽灵般由远及近、由淡至浓。这不仅预示着全剧的悲剧性结局,同时也为全剧的音乐定下了基调,这就使整部舞剧音乐充满着京剧音乐元素。对作曲家陈其钢而言,这更是一种情结。生于艺术世家的他,曾经学过花脸,父亲对京剧的热爱,使他对京剧有着特殊的爱好。而陈其钢一直也想创作一部作品并把京剧素材融入进去。“大红灯笼”的题材正适合他的想法,因此,陈其钢便欣然加入。
在长达一年的创作过程中,陈其钢曾把已经写完的第一稿全部重写。由此可见,他对“大”剧的认真和重视。就音乐而言,京剧元素始终若隐若现弥漫于全剧之中。第一幕“迎娶新娘”时用了传统京剧曲牌“柳青娘”。第二幕“学京剧”中,在满场的水袖轻扬飞舞的穿游中透出的却是脍炙人口的《夜深沉》。特别是第二幕结束前的麻将舞。陈其钢别出心裁用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盘作为乐器和传统的中国打击乐配合。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和律动,烘托了打麻将时的形态,同时也刻划了人在打麻将时的心态。
虽然某些媒体发表的具有不切实际的破坏性评论往往比具有心灵思想的创造性艺术能更快地产生大众效应,但相信自己的心灵和评判能力,亲眼看看大红灯笼亮不亮,亲耳听听它的音乐,是每个真正热爱艺术,特别是热爱和支持中国原创艺术朋友的明智选择。
《大红灯笼高高挂》时,音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应该赋予电影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不仅是视觉艺术同时也是听觉艺术,电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根据影片情节、画面、氛围进行创作,这就有其特殊性,而赵季平在音乐与画面结合方面有其独特悟性,能很快根据导演意图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音乐,他创作的电影音乐不再只具有协调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画面所未能表达的深层感情,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浑然一体。他对各种类型的电影,悲剧性的、色彩性的、史诗性的、城市风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从整体设计到细微末节的音乐布局,使每部音乐既与影片融为一体
⑶ 《勇敢的心》电影音乐分析
气势恢宏,跌宕起伏,情感真挚缠绵
——评析《勇敢的心》电影音乐
澳大利亚著名影星兼导演和制片人梅尔·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写了苏格兰古代战争,是一部史诗巨片,长达三小时。该片是1996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多的影片——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编剧等三项主要奖提名和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等七项技术奖提名,此后,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化妆、最佳音响效果剪辑和最佳摄影五项奖。该片最让我动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乐。
音乐中运用了苏格兰民族器乐,表现出音乐的质朴、纯情动人。音乐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变化,一段段优美的音乐更是催人心魄的让人感动,使人的心神驰往那一片神秘的苏格兰土地。18首音乐作品紧扣电影剧情的变化,无论是如华莱士私定终身的温馨场景,还是奋力搏杀的宏大战场,都用温情的苏格兰原驻音乐,或是回肠荡气的弦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就是从电影音乐功能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处。
一、渲染气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随着深邃、宽旷、幽怨、荡气回肠、悲壮的苏格兰风笛,摄影机引导我们的视线穿越于苏格兰高地的如史诗般的景色之中:深蓝色的山脉覆盖着一层紫色的天空,天空的边缘点饰着粉红色的云彩;自远处看去,大大的鹅卵石自山巅渲泄而下,然后冲流入一片深绿色的草原;还有那到处分布的苏格兰湖泊,时时映照着穹苍的变幻。在一片宽广、黑暗的天空里轻吟着淡蓝色的光辉。音乐与画面天衣无缝的相反相成、润物无声,不留痕迹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空。一段旁白又向观众说明了故事的发生的历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钟时间里,导演将画面、背景音乐、旁白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历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环境气氛
威廉的父亲马尔康与哥哥走进谷仓,发现六十具尸体那一段。“麦克安德鲁斯……麦克安德鲁斯!”马尔康喊着。他们下了马。音乐渐起,约翰举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头,然后走到谷仓的门口,把门推开。听不到里面有任何声音。这时阵阵的鼓声,伴随心跳的节奏,不禁让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们那时的紧张。突然,一只鸟飞出谷仓,打破这一紧张的氛围。马尔康窸窣的脚步声,又一次紧张起来。原来是小儿子威廉就站在谷仓的门口,正往里面的尸体瞧。
威廉假意向杀死美伦的贵族投降那一场景,通过音画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情节的张力。几个骑马的士兵手持长矛在四周巡视。威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出现了。音乐起。(慢动作)威廉策马缓缓向哨兵走来,马蹄踩着地上的泥浆(特写);躲在暗处的哨兵悄悄尾随其后。音乐快,画面慢,镜头快速在威廉、士兵、杀死美伦的贵族之间转换。画面与音乐的不对称性,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对比,从而营造了紧张、牵动人心的影响效果和画面的冲击力。(转为正常动作)突然,威廉从背后抽出一柄三节鞭,打向军官。还有一对比是环境声响与背景音乐声响对比,比如马的叫声,马蹄落地溅起泥浆的声音都被放大化,以动衬静。表现了威廉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机智。都在这3分多钟场景中出色地表现出来。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最不善于表现视觉上可以把握的现实世界中有形的客体的,它的最大长处在于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秒丰富的感情状态。用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是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参加父亲葬礼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去,这时参加葬礼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里握着紫色的蓟花要送给威廉。威廉的眼睛望着小女孩的双眼,泪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来,是因失去父亲还是被小女孩感动而流,我想,这两方面都有。这时候,背景音乐响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优美、哀怨的情调。从而表现出威廉失去父亲后的忧伤和两小无猜之间纯真的相互关爱之友谊。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不会阻挡住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旋律冥冥中蕴涵着对自由的向往。
事隔多年,他们又一次相逢。威廉回到故乡,正好碰上一场婚礼,在婚礼上遇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不久他便认出那姑娘就是他父亲葬礼上送他花的美伦。欢快、愉悦的《Wallace Courts Murron》音乐中,威廉在一个“小风细雨”的傍晚约美伦出来“转转”,虽然美伦的父母反对,但是美伦还是跑出家门,跳上威廉的马,与威廉一同奔向美丽、 一望无际的绿意葱葱的大草原。空气清新怡人。一群白色的鸽子从绿色的草地上飞过。欢畅、轻盈的苏格兰风笛再次想起,衬托出这对重逢男女激动、快乐的心情。威廉与美伦同骑一匹马尽情地奔跑,起伏的山峦从他们身边掠过。美轮美奂的苏格兰高地风景,轻快暖心的音乐,让我们体会到烂漫的草地高原和浪漫的风情。离别时威廉送给美伦一锦绣,更显示出威廉对美伦的真情。爱,是生命之源,生命为爱而存在,拥有真爱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三、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题是“爱情”和“自由”。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元素,都是围绕这突出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见证了威廉与美伦的秘密婚礼,没有语言,只有缓缓流淌着溪溪泉水和连绵的山峦。在这里,只凭借音乐就达到了深化“爱情”这一主题的作用。让我们在美轮美奂的美丽大自然风景之中体会他们缠绵、浪漫的爱情。
还有影片的结尾那一曲《Freedom》。当威廉使尽全身的力气,张大了嘴,用最后的力气高喊:“自——由!”的时候。镜头切换,史蒂芬痛苦地闭上眼睛……,伊莎贝尔也痛苦地闭上了眼……这是“爱情”和“自由”的主题都达到高潮。风笛以高亢的基调拉出了英雄的主题,威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见了他日夜思念的美伦。这时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音乐激情且激荡。美伦走近威廉,动情地望着他微笑……威廉张开嘴微笑……斧头落下来……威廉的手松开了,那块手绢在空中飘舞着慢慢飞落向地面……这一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情节使影片展现出一种恢弘而又不失细腻的气势,从而把宏观的历史振荡和微观的人性情感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书写爱与自由的史诗。
整部影片3个多小时,但是音乐长达2小时多,音乐用量指数达到67%。如果按类型来划分《勇敢的心》的话,它更像是一部爱情片。但是本片的音乐处理的相当漂亮。“有人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②美国的著名作曲家赫尔曼也曾说过:“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③的确,《勇敢的心》中的音乐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从而使观众在听完近2小时30多分音乐也不觉得是画蛇添足,令人厌烦。
本片的背景音乐还有一大特点:音乐类型大部分为时空氛围型。导演通过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点或时代特征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乐器音色,民族的、古朴的节奏,对影片整体时空氛围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所说“它可以造就有利于从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听觉环境,使观众适应一个梦幻世界,它仿佛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与现实世界隔绝,还有利于感觉的迁移,而这正是希望观众做到的。”
⑷ 音乐在影视电影中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⑸ 如何分析音乐作品
最近在入门电影相关,加上以前选修课选过电影配乐,就大概谈谈电影中的音乐吧。分析一部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可以从其起到的作用谈起。
在电影中,很多时候音乐是没有歌词的,因此相当抽象、纯粹。要务实地谈音乐的「内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有歌词的时候,音乐本身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比较明晰、具体。然而,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当音乐和影像有机结合时,意义更容易传达。有一点要注意,影视音乐作品并不仅限于一首完整的歌曲(由人声或乐器完整演奏),也指电影中应情节要求加入的配乐。一般的电影OST(Original Sound Track)中都可找到公开发行的配乐原声。
电影音乐的理论变化很大,因此并没什么固定的赏析方式。
有人坚持电影音乐应有属于自己的意义和尊严,甚至有人认为音乐应该主导影像。有一些导演提倡「纯粹说明式」的音乐,这种音乐和影像的地位在影视作品中是完全相等的。比如一些经典的悬疑片中,一个人遭遇了紧急情况,或是一宗谋杀案在悄然进行中——此时此刻,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步伐、呼吸、神态变化等),其实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强调其悬疑性。比较经典的有Bernard Herrmann在著名惊悚影片《触目惊心》(Psycho, 1959)中编制的「浴室杀人」场景配置音乐,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听觉,也成就了Herrmann这位电影配乐界殿堂级巨人。他自己说,《触目惊心》三分之一的电影效果应归功于配乐。
当然,也有人坚持,电影要以影像为主,音乐不可喧宾夺主。不过,大师级别的导演往往对电影音乐要求极高,因此也不惜重金和优秀的作曲家联手。导演本身不一定要对音乐内行,他只需要认清电影某个部分需要的戏剧性就行了。至于如何将戏剧性融入音乐,就是作曲家的事了。导演和作曲家的合作关系不一而足,有的作曲家是看了粗剪(rough cut)之后立马开始写,有的则是看完细剪才动笔。大多数歌舞片的导演都是在开镜前就与作曲家合作完成了片中音乐的制作,开拍前事先在录音室录好了,再拿给演员对口型。
电影音乐的具体作用有很多:
1. 在电影字幕升起时的音乐宛如序曲,能代表电影整体的精神和气氛。
2. 某些音乐能暗示环境、阶级或是种族群体。
约翰·福特(John Ford)的西部片擅用简单的民歌,比如《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被用于《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1940)中,或19世纪西部开拓时代的宗教赞歌如《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这种带有浓厚乡愁意境的音乐通常以开拓者的乐器演奏(如哀伤的口琴或某种手风琴之类的)。意大利电影也擅于运用抒情或情绪丰富多彩的曲调来反映其歌剧传统,特别是Nino Rota创作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教父》(The Godfather, 1972)。
3. 某些音乐可以预示即将发生的事,让导演能事先给观众一个心理上的警示,经典作品不得不再提到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惊悚悬疑片,通常都配上带「焦虑性」的音乐,有时往往是虚晃一枪,有时却爆发为一个高潮。
最经典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Jaws, 1975)中鲨鱼主题的配乐,堪称史上最佳,这块要详细讲讲。鲨鱼出现的主题其实结构比较简单,也就是一两个音一再反复,但是加上渐进层递和由简入繁的编曲手法,成功诠释出大白鲨的冷血窥伺、神出鬼没,和导演在摄影手法上以大白鲨为主观的运镜手法相结合,搭配出强烈的艺术风格和电影效果。
顺便说一句,记得当时上课时老师还给我们听了一下两段不同的配乐,即「虚晃一枪」和「大白鲨出没」,虽都制造出紧张效果,但其中节奏上的微妙差别,揭示着迥然不同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然而观众的情绪已被撩拨起来,完全被影片的节奏所控。
不同乐器的使用在《大白鲨》一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Chrissie's Death》是影片一开场时,一名少女遭到鲨鱼攻击时的配乐:一开场时竖琴轻撩漫拨,白鲨的主题穿梭其间,隐约透露着一股神秘与杀意,紧跟着弦乐狂卷出突如其来的攻击,虽然攻势暂歇,然而惊魂未定,即刻一波又起,急鼓如雨中,少女遭到大白鲨无情的吞噬,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幽静的海面上曙色初现,彷佛什幺也不曾发生过。然而一股未知与不安,却在海潮深处回荡不已。竖琴是威廉斯在《大白鲨》中运用得很有感觉的乐器,流转滑动的拨弦音色,很能诠释出海洋的无垠多变,以及浪潮起伏间潜藏的狩猎与窥伺。《The Underwater Siege》中竖琴的运用更是令人惊艳,这一段音乐描写白鲨攻击捕鲨笼中的海洋学者,气氛来势汹汹,威廉斯舍弃以常见的管弦模式,来表现这一段猛烈且惊心动魄的袭击,反而使用竖琴这种音质向来让人觉得柔美的弦乐器,以汹涌如潮,一波接着一波的急弦,翻腾出绵密激烈的攻击,佐以紧凑的打击和回荡的铜管音效,将深海中的人鲨缠斗描绘的千钧一发,令人屏息。
4. 很多情况下需要影片中角色约束或隐藏情感,音乐也常能暗示人物的内心状况。这一点就不赘述了,是很常见的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
5. 音乐可控制情绪的转换,也能使主导的情绪中产生或造成相反的效果。
在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铁血雄狮》(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1951)中,主角在非理性的突发状态下,从垂死同伴手中夺取旗子,投入激烈的战斗中。为强调这个年轻人的爱国之心,配乐利用了美国军歌的激昂。南北战争时,南方军的掌旗兵受伤了,因痛苦而跌跌撞撞,旗子也破破烂烂,此刻,音乐转成痛苦的挽歌,并逐渐转为Dixie(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流行的军歌)的怪异扭曲版。主角原本激昂的斗志掩盖了受伤的痛苦,但因为音乐的转换,观众和主角一样,突然陷入了可怕的颓丧中。
相反地,像在影片《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 1967)中的一段抢劫戏却使用了乡村式的五弦琴音乐,场面十分轻松有趣。很多影片中也常看到戏剧性不强的片段(如男女在街上漫步),却配以天马行空的狂想曲风,音乐浓烈、节奏轻快,与剧情产生巨大的反差。
6.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个作用,代表角色的个性,或者影片的主旋律。一首歌火了,带动整部电影也火了,甚至于很多年以后,当人们谈起这部影片时,经久不衰的是旋律,更是伴随着旋律的那段记忆。好的主题歌往往胜过其片子本身,也往往是片子的浓缩。常见的还有「老歌新唱」,如Celine Dion和Clive Griffin为《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 1993)翻唱的上世纪40年代的老歌《When I Fall in Love》,更添韵味。
电影中的音乐作品用得是否恰到好处,是否别出心裁,只要以上的几点起了作用(倒不一定是反映出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共鸣与刺激,就可以说该音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传达了意义」。
⑹ 要写个论文,谈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谁能给我推荐几部电影分析下
上大学时选修外国音乐的论文,当时是93分。
优雅的舞者
——新世纪音乐大师乔治温斯顿、神思者和他们的音乐小品
我第一次接触新世纪音乐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试,去图书大厦淘碟,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张不很起眼的专辑。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张淡蓝色的风景:严冬,白雪皑皑,几棵萧索的树径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后是望不见边缘的森林,静谧而安详。我不曾听说过封面上写到的“新世纪音乐”,更不曾听说过“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这个名字。然而我看着封面,看着简单的构图中透出的几分独特的美,喜欢上了它。回到家,带上耳机,按下播放键,清冽的钢琴缓和而优雅地流入我的心头,世界此刻也为之静止。这张专辑出版于1982年,专辑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来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过一整架的CD,最终带上了这张专辑,一张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让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种独特的凛冽与澄澈的专辑,它可以轻抚躁动的内心,舒展紧张的身体,让我完全沉浸在这个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时此刻,敲击着键盘,我还在听,听这张乔治温斯顿的杰作,《十二月》。
那个与《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网上搜索这位大师的生平。美国蒙大拿州的爵士钢琴手,创作了十几张新世纪音乐专辑,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钢琴演奏之余,他研习了经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复兴了这种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传统乐器。他还曾为4部儿童音乐剧配乐,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个有才华又不失童趣的艺术家。
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一有时间就跑到各个唱片行,想找到乔治温斯顿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这样:我兴致冲冲地跑进唱片店,垂头丧气的出来。老板们会摇摇头,说道:“乔治温斯顿?就是那个弹钢琴的,很早以前有,现在很少有卖的了。”跑了不下十个唱片店,一个店员说:“我记得好像有一张,是那个弹钢琴的嘛!”然后她进里屋翻箱倒柜了约莫几十年,最后拿出了一张已经落了很多灰的专辑。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尘,激动得眼眶近乎模糊:乔治温斯顿精选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计我的确是饥不择食了,因为我从不买精选集。缩略版的音乐在我看来是对艺术家和听众的欺瞒。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义音乐,精选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满足普罗大众的快餐食品。然而我还是满心欢喜的将它带回了家,聆听,直到困得忘了关掉CD机。
买这张专辑后没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张封面红得有些俗气的专辑《故宫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头很是吓人,“继喜多郎后唯一享誉全球的日本New Age团体”。出于当时对新世纪音乐疯狂的喜爱,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将它买了下来。客观地说,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许多令人陶醉不已的电影电视配乐,这张专辑并不算较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宫系列的另外两张专辑《故宫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见故宫(Palace Seeds)》,我这时才后悔当初对神思者先入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为故宫纪录片所做的音乐——体现了一个对中国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乐所做的文化诠释。在其中不仅有宏大的交响乐背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中国特色的乐器(如电子合成的编钟,二胡)所演绎的主旋律,听来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神思者是一个由两个擅长电子音乐的艺术家所组成的团体。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划室),86年为NHK电视台的纪录片《海上丝路》配乐后改名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谐音,四个字母分别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电影和电视剧的配乐为主业,出版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原声碟。我收藏了一张电影《悲情城市》的原声碟。这部由侯孝贤导演的中国台湾电影,获198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转的配乐在其中功不可没。
乔治温斯顿和神思者仿佛在我心中开启了一扇新的门,一扇通往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的门。我不再流连于唱片店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乐专辑,而是如饥似渴地寻找新世纪音乐专辑,因为比起新世纪音乐,流行在某种意义上显得那么肤浅。新世纪音乐——无论是从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编古典大师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轻音乐,还是喜多郎范吉利斯为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精妙绝伦的配乐——囊括了音乐的各个角落。这群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艺术家们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空前绝后的艺术流派。以前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一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对这类音乐所下的定义:“所谓新世纪音乐就是以现代化的音乐器材、音乐手段来演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地方音乐。”(“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新世纪音乐” 作者: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 姜良君)虽然我远不及这位教授的艺术造诣高,但我个人并不是很同意这种说法。诚然,诸如神秘园(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众多音乐家在探索本国民族音乐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曼陀凡尼,马友友(这两者的新世纪音乐家地位还有所争议)在发掘古典音乐方面独树一格,然而新世纪音乐绝对不尽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来,新世纪音乐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没有确切的界限,各种想要表达内心深处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纪音乐。从德国电子曲风浓厚的橘园之梦(Tangerine Dream)到中国的充满佛教内涵的邓伟标,从西班牙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国王(Gypsy King)到美国冷静优柔的苏珊西亚尼(Suzanne Ciani),还有久石让那些日本民族风格的动漫配乐,旅韩华裔钢琴家Daydream跨越国界略带忧伤的钢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种全新的音乐理念。这种理念或许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乐时所用的词非常恰当,那就是spiritual,灵魂的。美国女作家奥尔科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我想,新世纪音乐这种spiritual的特点或许同样的会令听者心中“清明而温厚”,而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新世纪音乐会如此与众不同吧!
乔治温斯顿的十张钢琴小品集都由广州星外星公司在国内正版发行。我陆陆续续买齐了所有的专辑,每一张都仔细而认真地听,听到熟到每一个音符,修饰音都能背得出来。乔治温斯顿不仅仅用他娴熟的技巧打动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乐中注入的真情实感,听起来没有一点造作的感觉,完全是发自内心对自己故乡蒙大拿州的赞美。我也听过几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为国内销售商们不遗余力地推广使之最终俗到烂掉,还是这帮瑞士音乐家们本身就是将自己的音乐理想建立在虚幻的现实上,反正那些音乐都有类似什么“微风山谷”“梦花园”之类虚无缥缈的名字,但是听过以后绝对不会产生真实的意境,仅仅是虚幻的好听的音符而绝非旋律。乔治温斯顿有一张专辑《辞冬(Winter into Spring)》,当音符连续而密集地响起时,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场景。翻开专辑插页,惊讶地发现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这种感觉,是听班德瑞无病呻吟的曲子所绝对无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乐在国内发行的较少,除去故宫三部曲之外,还有一张精选集《透明的音乐》和一张电视连续剧配乐《二千年之恋》,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认,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盗版的。我在网上下载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专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们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简单到只有八个小节的主旋律,然而钢琴与弦乐的交织融合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和谐与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乐专辑《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钢琴旋律重复两遍,变调,接着同样的旋律融入弦乐,重复,再变调。结构简单得夸张,然而那种静默的柔情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有时候喜欢作这样的比喻:乔治温斯顿的作品好比轻快清新的现代诗,听来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听者与乐者既不遥远,也不过分亲近,乐者隔着这段既定的距离,让听者产生共鸣。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华贵的散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听者内心。这种温情无微不至,让听者彻底沉醉于他们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敞开心扉,用炽热的心直接去感受这种唯美的旋律。至于现代诗和散文孰优孰劣,我想并没有定论。两种文体各有千秋,同样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令人难忘的回忆的片段。
如果你在网络中搜索乔治温斯顿,最先出现的(同样也是出现最多的)是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全智贤弹奏的缩略版的由乔治温斯顿改编的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约翰帕赫贝尔(John Pachelbel)这位对巴赫影响巨大的巴罗克时期音乐家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首卡农被改变了几十个版本,被不断演奏,经久不衰。不过另一方面,乔治温斯顿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创作的几百首美妙绝伦的钢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编曲在电影的推广下所产生的流行热潮。在我看来,有时艺术是一种无奈尴尬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艺术家不断创作更新更好作品,为的是让更多艺术的受众们享受更好的精神层面的食粮。另一方面,艺术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顾,完全抛弃高雅的“嫁妆”,让所有的普罗大众勉为其劳地为其推广,以至最终失去艺术本应享有的感召力。我还是拿班德瑞的例子来说。这群与世无争的瑞士音乐家们将自己封闭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况如何,至少在中国,班德瑞的出版发行单位很是混乱,许多家出版社同时“正版发行”班德瑞的专辑,并且配上与专辑内容毫不相关的莫名其妙的插图。唱片店,超市、购物中心的老板们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为不断在自己店里放这种“高雅音乐”就能招徕更多顾客 。于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红,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意无意的听过许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这种音乐再高雅,它最终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乐的道路。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在侵蚀着恩雅,莎拉布莱曼,肯尼基,甚至是亚尼,神秘园,英格玛。我不知道多久以后路边孩童会哼着《Shepherd’s Moon》上学,我对这位爱尔兰唱诗班出身的女音乐家有着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籁也正在大众化,平民化,最终……但愿“最终”不会发生,起码能晚一些发生,好让我们这群准“爱乐者”们能够将享受她的音乐这一小小的“特权”延续的时间再长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学校广播台上听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乐,《海上丝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纪录片的配乐,一首是电影配乐。唯美的旋律在校园广播不甚协调的喇叭中播放,竟还保留着几分原曲的优雅与温存,令我激动不已。可是听着音乐,心情又不觉地变得复杂。我曾向寝室的同学推荐过神思者的音乐,最终发掘神思者的号召力远不及周杰伦,只好作罢。我当时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听神思者的音乐的乐趣的人,但倘若校园广播也不遗余力地推广神思者,最后浙大学生都喜欢上了这个组合,神思者不断被推广,最后变得和周杰伦一样。到那时我猜我绝不会缺少倾诉我自己音乐感悟的对象。但当所有人都在听着同样的音乐,都在自我感觉良好地发表或深刻或肤浅仿佛领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时,我估计……我肯定我会选择沉默。但我现在还在向人推荐,还在用论文介绍乔治温斯顿,介绍神思者,介绍新世纪音乐,介绍这群优雅的舞者,迈着轻快的舞步,在艺术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的音乐。而我,只希望做一个观众,用我诚恳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师们的艺术世界同时,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澄澈。心因聆听音乐而愈益清澈,我相信,爱音乐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帮到你。
⑺ 千与千寻影片从音乐方面赏析
《幽灵公主》制作公映后,宫崎骏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后即宣告封笔。但1999年底,宫崎骏却意外复出,主导制作了动漫巨作《千与千寻》。音乐仍旧由久石让创作。在《千与千寻》里,自然的矛盾与人类的迷失,成为被反复诉诸的议题。主人公千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辗转里,见证着身边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与他们,都在不断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遗忘,丢掉了记忆,丢掉了名字,忘记了回家的道路。
以单纯的眼光看,影片是关于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经验。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则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寓言。人类在苦苦追寻生存出路的时候,却都无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开始在精神流失的过程里丧失希望。要寻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后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千寻那样纯洁而无邪的童心。纷争,欺骗,贪婪,懒惰,利用,自私,虚伪……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丑陋的侧面,都在孩子那洁净的心灵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让在《千与千寻》的音乐创作中,淡却了早前的轻佻,反而是渐渐压缓了节奏,以最简单的音符、最繁复多变的弦乐篇章去诠释小女孩千寻的情感世界。钢琴,往往是以独白的形式独立于交响空间里,给人以一种取自于复杂世界里最孤独的心灵感(听歌)受。虽是细腻的抒情,但琴键之音却已没有了宫氏动画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气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调上原本是追随着《天空之城》做点题式的独白,但却在一派古典气息里被编配得老气横秋,让人在冥想中逐渐催生了年华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乐与《幽灵公主》相仿,越发具有成人味道,想来久石让的音乐创作似乎也象千寻一样,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成长,逐渐开始变得老气横秋。很多人对此不太习惯,都在怀念那个纯真而跳跃的《龙猫》时代,都在怀念那个时候的久石让。但是,我们没有发觉,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已经不再单纯,也不再信奉梦想,也随着那淡淡的少年回忆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间变得衰老。《千与千寻》的音乐与画面,其实就象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一样,辗转来去,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仍旧是充满关怀的,永远都是,就象是你心脏被刺痛的那一刹那,突然抚慰过来的一只手掌。很温暖,很人性。
相比于《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音乐元素更为丰富,表现手法也更为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再次展现了久石让以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优雅而美丽的琴音里不时随着剧情坠入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思路,并随时与掌握惊险奇异冒险历程的管弦乐交互融合。与前作更为不同的是,《千与千寻》对古典音乐的追随显得特别鲜明了一些,很多章节已经成为音乐舞台上被反复改编演绎的新宠。而本片最为流行的,则是传统日本民谣风格的主题歌《与你同在》,这是木村弓所创作并自己亲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让的手笔,难怪其曲风与影片的大多配乐风格有着那么明显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国留学,学习的专业可不是演唱,而是钢琴课程。回国后,由于脊椎意外受伤,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可是她却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对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声重新站了起来。现在总在各个公益演出与伤残理事会的活动中出现的她,有着与千寻一样美好而单纯的品质。难怪她的声音会被宫崎骏所青睐,《千与千寻》的命题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后重新找回自我的艰辛历程吗?
不过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不会对《与你同在》的曲调陌生。歌曲的和声部分,明显是取自于帕赫贝尔的《卡农》,除了拍子上有点变化之外,基本属同宗。在《千与千寻》所出品的电影原声中,特别收录了这个主题歌,而且后来还特别制作了交响音乐版。人们都说,这个曲子虽然与久石让无关,却有着与久石让一样的情怀,当然,也有着帕赫贝尔那不可磨灭的古典身影。
⑻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地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
2、音乐在电影中还可以让人们在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与听觉动两者结合,让剧情更充分地感动人们,震憾人们。
(8)电影音乐运用分析扩展阅读
音乐(抽象艺术)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名称:music;法文名称: musique;意大利文:musica)。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具有抽象性,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⑼ 分析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使用极其作用
http://www.shengse.cn/blog/article.asp?id=101
1、声音的组合形式及其作用
在影视教学中,声音除了与画面教学内容紧密配合以外,运用声音本身的组合顾虑也可以显示声音在表现主题上的重要作用。
(1)声音的并列
这种声音组合即是几种声音同时出现,产生一种混合效果,用来表现某个场景。如表现大街繁华时的车声以及人声等等。但并列的声音应该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据画面适度调节,把最有表现力的作为主旋律。
(2)声音的并列
将含义不同的声音按照需要同时安排出现,是它们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反衬效应。
(3)声音的遮罩
在同一场面中,并列出现多种同类的声音,有一种声音突出于其他声音之上,引起人们对某种发生体的注意。
(4)接应式声音交替
即同一声音此起彼伏,前后相继,为同一动作或事物进行渲染。这种有规律节奏的接应式声音交替,经常用来渲染某一场景的气氛。
(5)转换式声音交替
即采用两声音在音调或节奏上的近似,从一种声音转化为两种声音。如果转化为节奏上近似的音乐,既能在观众的印象中保持音响效果所造成的环境真实性,又能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充分表达一定的内在情绪。同时由于节奏上的近似,在转换过程中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这种转化效果有一种韵律感,容易记忆。
(6)声音与“静默”交替
“无声”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在影视片中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空白等气氛和心情的烘托。
“无声”可以与有声在情绪上和节奏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暴风雨后的寂静无声,会使人感到时间的停顿,生命的静止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但这种无声的场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则会降低节奏,失去感染力,产生烦躁的主观情绪。
2、影视广告中的声音艺术处理
声音除了与画面的关系外,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成为不可避免的经常存在的问题。因此,画面在解说、音响、音乐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果我们孤立地去处理解说、音乐效果,那就很容易香港偿失,使得影片杂乱无章。这样的话,即不能反映现实,反而不能造成真实的感受。
事实上,我们经常在观看某种东西时,都去侧耳倾听一个来自别处的声音。或者由于我们过于被某种所吸引,以至于不能听到冲向我们耳朵的其他声音。基于这些理由,在影片中,声音必须像画面一样,经过选择,多种声音必须作统一的考虑和安排。
在考虑如何使用各种声音在影片中得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中尽管可以容纳多种声音,但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突出一种声音。因此统一各种声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地不在同一时间使用各种声音,设法使它们在影片中交错开来。
总而言之,在影片中各种声音,要有目标有变化有重点的来运用,应当避免声音运用的盲目、单调和重复。当我们运用一种声音时,必须首先肯定用这声音来表现什么,必须了解这种声音表现力的范围,必须考虑声音的背景,必须消除声音的苍白无力、堆砌和不自然的转换,让声音和画面密切结合,发挥声画结合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