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推手中体现着哪些中美哪些不同
安的这部电影说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人讲的是孝道,而美国人崇尚独立和自我,于是乎一个中国儿子和美国媳妇组成的家庭必定会产生一些摩擦,这个摩擦在代表传统的老人面前显得尤为尖锐。
印象中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整个故事的结构并不如后来两部来得精致,感觉有很多细枝末节和做作的地方。比如老人走失,儿子发那么大的脾气,还有整个过程养媳妇都是无动于衷,记忆中美国女人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吧,所以说太刻意地想去表达一些什么了。
他要表达的无非是,在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中,中国老人的生活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如果没有相当的独立能力要想在美国生活下去,非自闭不可。幸好本片中的老人会“太极”,他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因此本片会有那样的结局。那样的结局虽然无奈,但也不失为一种阴阳的调和,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调和,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妥协。
李安的电影如果在大陆那肯定是禁片,第一,他让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投降了;第二,还在片中描述了在美国的中国人是如何痛斥大陆制度的;第三,揭示“文革”的罪责。
安凭借《推手》这部电影已经展示出他对中西文化比较拿捏准确的端倪了。电影主人公是一位中华老人,一个“武林高手”,喜欢太极拳,并以推手这种拳法自娱自乐。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老人仍然没有忘记这种他赖以生活的技能。在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制约下,“孝顺”“人老儿养”在美国这个国度里渐渐与“生活独立”思想发生着冲突,一点点的,老人自我感觉被排除了家人之外,他开始尝试新的生活,直到遇到自己的贴心人。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这种思想冲突的束缚,展开新的生活,没想到,老人和老人之间的中国传统思想再次的束缚了他们。他们都没有打破自己的思想,使善使“推手”的老人再次被“推手”。虽然,自己的孩子最后和他再次融合,但这种思想关系还能保持多久,我想,根深蒂固的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
太极拳里的“推手”是一种双人模拟对练的运动。拳经里提示的要决:如“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不丢不顶”等等,这些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太极中着重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是“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冲突来解决问题的,西方人处理问题“丁是丁,卯是卯”,不乱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国人是讲“通”的,讲“变”的。这也是李安在《推手》中想反映的一部分想法。
在电影中,作为老人的主人公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更是难以改变和融合。电影借助美国家庭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儿女与父亲之间的冲突来表现这些问题。推手中那种蓄势待发,然后一蹴而就的态势,也许还在暗示着李安沉寂六年的后的一次爆发也说不定。
『贰』 电视剧推手里面弟六级25分32秒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您好,很荣幸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推手”电视剧第六集柳青扬在工地上吃泡面碰到一凡时,响起来的轻音乐是没有名称的,是电视剧里制作组调的背景音乐。我根据这部电视剧整理出来的音乐都在下面了,请看:
首先是《自问》主题曲。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
『叁』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推手》作为李安的导演首秀,便让人有感其过人的导演天赋,电影就仿如剧中老朱的那手太极绝技,节奏虽有显缓,但招招皆能切中要点,在以中美文化差异营造张力的同时,又以父子亲情间的隔阂塑造了矛盾,给人感动的同时以深思。——梦里诗书
『肆』 《推手》你是否读懂李安的内心
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剧本精彩、电影语言优秀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大陆老人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老朱在家附近走失过一次,老朱在与儿子一家的矛盾之后出走到中国餐馆打工被辞退事件)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但是在我的解读中,冲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后的结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人是孤独的。这也许是我非常个人化的解读,但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作用于不同的欣赏个体,产生的艺术意蕴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从影片的开始就以专业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影片从此安排了几个升级的冲突事件,把故事推向了无法逆转、必须产生变化的高潮。影片的一开始,没有借助对白,没有借助音乐叙事,直接以画面语言表现了老朱与美国媳妇的冲突,李安此处视听语言运用之精彩,足见其功力扎实。通过这几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景中墙上的中文字画和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中国老人和美国女人,开始的对比蒙太奇是非常温和的。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置于景深镜头中,前景的人与后景的人自然产生了某种联系,那种强烈的冲突和无声的矛盾被画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厨房“微波炉爆破事件”出现了一个冲突小高潮,此幅画面中,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前景的光线晦暗,照明集中于处于后景的两个人身处狭小的厨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狭窄的门里,逼仄的空间,喻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中西方的饮食差异也参与进冲突的构建,而两个人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却是身处于两个隔膜的世界。
这一组冲突蒙太奇把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老朱“啪啪”的切葱声,玛莎“哗哗”的洗盘声,两人发出的声音像是一场枪战一样激烈,而两人朝向不同的脸剪辑在一起也强调了这种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动作外化出来,这场厨房的冲突戏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晚餐饭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儿子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我一直佩服李安导演设计台词的功力,看似随意自然但又效果突出、用力恰到好处。画面里餐桌上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背景声音是孙子杰米在看的动画片里传来卡通人物枪战打斗的声音,这种声画组合巧妙的传递出“餐桌战场”的寓意。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冲突高潮。中国学校里,老朱和陈太太“不打不相识”,很普通的相识场景的设计,同时又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独一无二。在以后的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到,没有讲半个“情”字,但是老朱对陈太太的“情”观众都一目了然。玛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帮她瞧病,治疗失败的这场戏可算是第二次冲突的高潮。老朱帮玛莎看病,最后玛莎胃出血,慌乱的画面、不稳定的构图、晃动的机位运动、虚化的焦点都强化了这种冲突的高潮。
『伍』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的首部电影《推手》
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
『陆』 分析李安电影《推手》的三段式结构 ,急需 谢谢了
推手好闷呀,还是喜宴好看。。。。
『柒』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该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展开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给观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其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导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视角,该片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导演借晓生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但最终导演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该片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父亲的尴尬。
(7)推手电影音乐分析扩展阅读
《推手》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12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孩子们不同,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199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该片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捌』 李安的电影风格
李安为什么难以总结?我们先把李安放下,把话题绕远点,从种族、环境、时代讲起,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特地将住在孔府的孔子嫡系子孙带往台湾,后来还在台北建了座故宫,做这两件事情的目的显而易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正统在台湾,尽管这两件事看起来用来证明这个问题有点勉强,但这是可操作性的底线,没有其他可做的了。大陆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就是给与宋庆龄很高的政治荣誉。这也象一个被休的正室夫人离家时抱走了祖宗的牌位供奉起来。按照这逻辑,大陆就是个姨太太,新加坡也就是一小妾,香港只能算一个没有名分的情妇。台湾做这两件事情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但在若干年后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传统文化保留的意义不是说台湾人读古书读的多,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留。
再回到电影风格的问题,《红高粱》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但台湾还在琼瑶呢。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红高粱》的艺术风格看起来脱离了样板戏,但也是继承了样板戏,这就象马克思对黑格尔评判实际是黑格尔最忠诚的继承者。样板戏来自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但实际是一种无根的文化,《红高粱》继承就是一种无根文化,艺术逻辑退守到人的本能。这是时代和环境决定的事情无法改变,本能是一种人类的通性,《红高粱》被认可的原因也在此。《卧虎藏龙》又为什么得到认可?先从李安电影一个不容易发现的特征说起,即次要人物在电影中的作用,《卧虎藏龙》中最重要人物是贝勒爷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决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走向。武侠故事的逻辑一般不受现实逻辑的制约,《卧虎藏龙》中的贝勒爷却决定了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行为逻辑受到世俗的逻辑制约,比如李慕白的感情就受到道义压抑,这种压抑也同样通过电影音乐和画面表现出来。贝勒爷这个人物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秩序,电影戏剧冲突是玉娇龙破坏了这种秩序,而在这种秩序在秩序被破坏以后依然发生作用,发生一系列的悲剧。按照一般的逻辑就会问李安是批评传统文化?还是在赞扬传统文化?答案是都不是不是评论也不是赞扬,而是表现,用戏剧冲突表现传统文化。《卧虎藏龙》信息量非常大,每一个细节只能具体分析,比如玉娇龙性格来源,和新疆的生活有关系。每个电影细节中呈现出来信息都有更多隐藏的信息在背后支持,这也算是李安电影的一个特征。《卧虎藏龙》详细情况就不展开讨论,但得到一个结论,李安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
『玖』 电影推手的 视听风格是什么
动作
『拾』 谁看过推手这部电影 李安写的那个 能把电影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介绍一下吗
内容简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进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关注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李安的电影《推手》选择这样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冲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伦理、感情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
虽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很多场面处理手法相当老到,后期作品的诸多元素和关注的问题都有所显露。老人问题、家庭伦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幽默地处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后的作品中都会有更多的发挥。
不过,毕竟是处女作,这部《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