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世界各国特色的民族音乐
欧洲民族乐派及代表人物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
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格林卡(M.I.Glinka 1804—1857)
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把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欧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东方魅力产生了国际性影响。
格林卡1804年6月1日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省叶尔尼茨基县新斯帕斯科耶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在乡村度过童年,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俄罗斯民间音乐。格林卡自幼学习钢琴与小提琴,1818-1822年进入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十七岁获得“天才钢琴即兴演奏家”和“前程远大的青年作曲家”称号。1824年毕业后在交通部任职,从事业余创作。二十六岁开始到意、德、奥等地学习、研究音乐,1834年回国后进入了音乐创作的盛期。在他创作的大量民族音乐作品中,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格林卡其它的著名作品还有: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管弦乐曲《马德里之夜》、《阿拉贡霍达舞曲》、《幻想圆舞曲》以及近80首浪漫歌曲和大量的室内乐、钢琴曲。1857年2月15日,格林卡在德国的柏林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在格林卡的音乐创作中,大量地引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素材,着意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风格。他开辟了俄罗斯音乐的新时代,从而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2006-1-5 12:45:00 王焱钢琴网组织的珠江钢琴团购正在火热进行,点击查看详情
周琳婕
等级:超级版主
威望:1
文章:2961
积分:18025
注册:2004年12月31日
第 2 楼
--------------------------------------------------------------------------------
穆索尔斯基(M.Mussorgsky 1839—1881)
将格林卡创建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巩固继承下来的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由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位音乐家组成的“强力集团”(又称新俄罗斯乐派)。穆索尔斯基是五人“强力集团”中的一员,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和声随意大胆,有许多超越古典音乐原则的独特手法。他的音乐预示了后来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对近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俄国普斯科夫乡村,六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他1852年到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同时跟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成为“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不曾受过学院式的音乐教育,投身于音乐事业后,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特点。1881年3月28日,穆索尔斯基在彼得堡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霍万兴那》,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洋娃娃》等。他的歌剧创作富于戏剧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钢琴作品则具有独成一家的特点。而他的歌曲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哀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写作风格上富有巧妙的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一种强烈诱人的个性。穆索尔斯基在器乐方面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依然对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在钢琴曲的风格上是一个革新,它开发了钢琴的表现力,在声音的对比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方面,是从管弦乐里吸取的手法。在这组曲中,描写性还处于次要地位,而主要的是那完美自由的创造性。诚然,作曲家把音乐外部的观念体现在这部组曲中,这种对于音乐表现成分的创造(特别是钢琴)是十分有价值的。
2006-1-5 12:45:00 王焱钢琴网组织的珠江钢琴团购正在火热进行,点击查看详情
周琳婕
等级:超级版主
威望:1
文章:2961
积分:18025
注册:2004年12月31日
第 3 楼
--------------------------------------------------------------------------------
鲍罗丁(A.Borodin 1833—1887)
1833年11月12日,鲍罗丁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他童年时就醉心于音乐,九岁开始学习长笛、大提琴,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感兴趣,求学期间他又学会多种乐器的演奏,并开始作曲。鲍罗丁于1855年毕业于彼得堡医学及外科学院,以行医为业。1862年任医学院化学副教授。鲍罗丁自从结识了音乐家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等人之后,对他们所倡导和发展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十分赞赏,决心加入“强力集团”,为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而努力创作。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还有《夜曲》、声乐浪漫曲等。
这位“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只有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鲍罗丁的音乐创作独具特色,吸取了德国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继承了格林卡的俄罗斯音乐传统,将浓郁迷人的俄罗斯民族音调和风格融汇在他的作品中。雄浑的英雄性、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和广阔胸襟。作为一位卓越的化学家,尽管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有限,但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从1872年起,鲍罗丁在他创建的妇女医科学校讲课,直至1887年2月27日,在彼得堡逝世。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Rimsky-korsakov 1844—1908)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年3月18日生于俄国诺夫哥罗德一个贵族家庭。他七岁学钢琴,十岁作曲,十二岁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十八岁毕业授海军准尉军衔。在学校里,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在这期间他广泛接触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艺术家,提倡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并加入“强力集团”小组,开始进行音乐创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写出了许多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作品。
1865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71年应聘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作曲与管弦乐法。经多年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他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事音乐活动长达三、四十年,教学经验丰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格拉祖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世界闻名的作曲家。还写出了《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等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理论著作。在创作教学之余,他对穆索尔斯基等同时代作曲家未完成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整理。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在卢本斯克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甚多,不少作品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重点在歌剧领域,共创作歌剧15部。代表作有歌剧《五月之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金鸡》等。他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等也非常受欢迎。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室内乐曲和声乐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音乐题材与“强力集团”前几位作曲家不同,他的作品多从俄罗斯民间童话故事和寓言中寻找灵感,不太注重表现历史和现实,不是用音乐去具体地表现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音乐的气氛来感染听众,让听众自己去联想,因此他的作品更富于幻想和传奇的色彩。
2006-1-5 12:46:00 王焱钢琴网组织的珠江钢琴团购正在火热进行,点击查看详情
周琳婕
等级:超级版主
威望:1
文章:2961
积分:18025
注册:2004年12月31日
第 4 楼
--------------------------------------------------------------------------------
斯美塔那(B.Smetana 1824—1884)
19世纪中叶,波西米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民族歌剧的兴起,以斯美塔那、德沃扎克为代表的捷克作曲家异军突起,成为自立于欧洲音乐之林的新生力量。
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于捷克一个酒商家庭,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六岁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八岁创作第一部音乐作品。1843年,他去布拉格学习音乐,师从捷克卓越的音乐家普罗克什,斯美塔那从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诲。1848年,捷克暴发了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年青的斯美塔那投入到布拉格革命中,创作了大量讴歌革命和自由的合唱曲、进行曲和钢琴曲。革命失败后,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困难局面。1856年,斯美塔那去瑞典歌德堡,1861年回国后,他全力投入到发展捷克民族音乐的事业中,从事音乐创作、指挥、教学、评论等社会活动,为扶植捷克的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74年,斯美塔那不幸失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斯美塔那创作了8部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最为著名。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我的家园》等。
斯美塔那是一位爱国主义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激发了捷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他的音乐创作突出标题性,形象生动而富有激情,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那病逝于布拉格。
德沃夏克(A.Dvorak 1841—1904)
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生于捷克布拉格近郊一个小肉商家庭,乡村歌手、民间艺人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他自小在父亲店中帮工,并逐渐显示出演奏小提琴的才华。14岁从利赫曼学中提琴、管风琴、钢琴和对位法。1857年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后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1866-1873年在布拉格歌剧院乐队任中提琴手。此间,他广泛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充分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尝试创作,第一部歌剧作品是《艾尔弗雷德》。三年后康塔塔《赞美诗》取得首次成功,他于是放弃乐队工作转而从事音乐创作。他两次获奥地利国家奖,他结识勃拉姆斯后,勃拉姆斯将他的作品推荐给出版商,使他很快成为令人瞩目的著名作曲家。1878年,他创作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获得成功。
八十年代,德沃夏克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如《d小调交响曲》(1885)康塔塔《幽灵的新娘》(1885)、清唱剧《圣柳得米拉》(1886)等,并多次指挥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他曾多次出访英国,他创作和演出在英国受到了热烈欢迎。1891年,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位,同年被布拉格音乐学院聘为作曲教授。1892年,德沃夏克到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并以自己杰出的音乐活动,推动美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是欧洲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美国交响曲。这部作品抒发了他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并倾注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交响曲中的主题既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旋律和节奏特色,又有捷克民间舞蹈的因素。他1895年回国后,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1896年,他根据捷克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写了4首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1900年,创作了他的最优秀的歌剧《水仙女》。1901年他被任命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5月1日在布拉格病逝。
德沃夏克是一个多产作曲家,作品题材广泛、体载多样,涉及音乐艺术的各个分支。他创作了10部歌剧、9部交响曲、20部室内乐重奏曲和大量的钢琴曲、序曲、狂想曲、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六弦乐四重奏》、《狂欢节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德沃夏克毕生的创作活动与祖国人民和民族解放斗争密不可分,这一点,在他的大型作品的题材上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歌剧、室内乐、交响乐等各种作品,他始终把民族和人民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捷克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植根于祖国和民族土壤之中。
德沃夏克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也体现在与民间音乐的关系中,他所写的全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民间音乐的因素,他把民间音乐的典型音调用精炼的艺术手法加以处理,在曲调和节奏上力求充分理解民间歌曲和民间舞曲的感情,与民族音乐语言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德沃夏克是一位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并带有自己个性的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了祖国美好的大自然,再现了捷克民间风俗和生活画面。德沃夏克的创作以曲调优美流畅、节奏丰富多变、和声色彩浓郁、配器简洁生动而著称,他的音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006-1-5 12:47:00 王焱钢琴网组织的珠江钢琴团购正在火热进行,点击查看详情
周琳婕
等级:超级版主
威望:1
文章:2961
积分:18025
注册:2004年12月31日
第 5 楼
--------------------------------------------------------------------------------
格里格(E.H.Grieg 1843—1907)
19世纪中后期,民族文化艺术复兴,挪威不仅以文学上的成就引起全欧洲的注目,在音乐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民族乐派。第一位获得全欧声誉的北欧作曲家,就是格里格。
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卑尔根城一个商人家庭,母亲是位才华出众钢琴家。他6岁随母亲学习钢琴,并显露出音乐才华。1862年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去丹麦学习作曲,回国后,决心为发展挪威民族音乐而奋斗终身。他经常深入民间,搜集音乐素材,在创作了许多富于民族特色作品的同时,格里格还进行了广泛的音乐活动。他创办了挪威音乐协会,任音乐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介绍欧洲古典音乐和挪威民族音乐作品,多次到英、法、德、意举办作品音乐会,努力提倡和发扬挪威民族音乐文化等。在挪威,格里格无论生前或死后,都受到人民给予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多次获政府奖励,1874年授予政府终身年俸。1890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的名誉音乐博士衔。1907年9月4日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格里格的创作回避歌剧和交响曲等大型曲式,但在他选定范围内,他的音乐总是诗意盎然,格调高起,歌曲更是热情洋溢。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所用的民族主义语汇超越了本乡本土的界限。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最富艺术魅力要数他的钢琴曲,而他的钢琴曲又以“小”而著称,因此又有“小品大师”的美誉。在他为数不多的大型音乐作品中,两套《培尔·金特》组曲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原著是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的同名诗剧,通过青年农民培尔·金特所经历的光怪陆离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纯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格里格一生的后30年是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其主要作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戏剧配乐《培尔·金特》、弦乐《霍尔堡组曲》、小提琴奏鸣曲3首、大提琴奏鸣曲1首、钢琴《抒情曲》10集、歌曲120多首以及许多室内乐等作品。格里格的创作实践,始终坚持了爱国主义的艺术思想,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其它民族的作曲家也起过较大的影响和典范作用。
西贝柳斯(J.Sibelius 1865—1957)
19世纪末与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乐坛上只要提到芬兰音乐,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西贝柳斯的名字和它联系起来。西贝柳斯1865年12月8日生于芬兰一个外科医生家庭,九岁学习钢琴,十五岁学习小提琴。中学毕业后,他遵从母亲的意愿,于1885年考入了赫尔辛基大学的法律系,同时入音乐学院跟从匈牙利教师奇拉格学习小提琴,并从学院院长韦盖柳斯学习作曲、音乐理论。1886年西贝柳斯终于放弃了法律,完全转向音乐专业。
1889年西贝柳斯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他得到政府资助和获奖学金,到维也纳、柏林等地深造。1891年回国,受聘母校任作曲教师及学院四重奏组的小提琴手,同时将所学理论技巧结合芬兰民族音乐开始创作,写出一百多首具有爱国主义感情,又富于民族特色的作品,获得很高的荣誉。1957年9月20日,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去世。
西贝柳斯最初的作品主要是室内乐,他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是在管弦乐方面。他的管弦乐作品独树一帜,多取材于民族史诗或民间传说。1899年是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斗争更加尖锐的一年。这一年,西贝柳斯完成了几部富于爱国热情并给芬兰人民以鼓舞的作品。其中一部是《芬兰颂》,该曲最初是一部配乐的终曲,在巴黎博览会曾以《祖国》为名演出。17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这部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和必胜信念熔于一炉,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国际声誉,为世界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的杰作。
西贝柳斯的作品涉及众多的体裁与形式,代表作除有世界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外,还有7部交响曲及《小提琴协奏曲》、戏剧配乐《暴风雨》、小提琴与钢琴曲、大提琴与钢琴曲、声乐与钢琴曲、合唱曲等。在他的交响作品中,将古典主义的优秀传统,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情及强烈浓郁的北欧民族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在世界音乐史册中,西贝柳斯的地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音乐运动的拓荒者和播种者,他用音乐描绘了芬兰的历史、传奇故事和人民的生活,启发了人民的觉悟,唤起了人们为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西贝柳斯倍受芬兰人民的崇敬
② 有关世界名曲和电影
只记得在 《美味情缘》这部里听过,别的电影里应该也还有。
美味情缘 No Reservations
凯特(凯瑟琳•泽塔-琼斯 饰)天生丽质,是一所餐厅里杰出的主厨,她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因为工作她的生活变得十分刻板,没有一丝火花。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的她常常都坚持己见,老板只好强迫她去看心理医生。
凯特的妹妹因车祸而逝世了,留下年幼的女儿祖需要凯特照顾。妈妈离开后,祖变得越来越封闭。无论凯特怎么努力,祖还是与阿姨保持距离。
此时餐厅里请来了新的厨师尼克(艾伦•艾克哈特 饰),工作态度完全有别与凯特,这使凯特无法接受,但他却有难耐使不喜欢吃正餐的祖乖乖吃饭。凯特不得不对尼克另眼相看,此后因为祖的关系他们约会渐多,凯特与尼克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情缘,就连凯特与祖之间的关系也大大改进了。
但这时,两人在工作上却出现了分歧,感情受到了挑战……
音乐
简介 · · · · · ·
电影中除了选用帕华洛帝、苏莎兰、提芭蒂、贝冈吉等人演唱的经典古典名曲,如「饮酒歌」、「亲爱的父亲」、「无人能睡」、「善变的女人」、「圣洁的阿依达」等。同时也选用了多首流行的经典名曲,包括由麦可.布雷(Michael Buble)所演唱的「Sway」,雷.吉拉托(Ray Gelato)演唱的曼波经典「Mambo Gelato」,丽兹.费儿演唱「Count on My Love」(选自其个人专辑「爱的奇迹」Liz Phair / Somebody’s Miracle)。另外还收录了一首由意大利老牌歌手保罗.康提(Paolo Conte)所创作并演唱的「Via Con Me」。此外也邀请了极微音乐大师菲利浦.葛拉斯(Phillip Glass)根据故事场景创作了两首配乐,旨在描述失去母亲的Zoe内心的伤痛。
犹如厨房中的多样材料,导演藉由丰富多元的音乐素材... (展开全部) 电影中除了选用帕华洛帝、苏莎兰、提芭蒂、贝冈吉等人演唱的经典古典名曲,如「饮酒歌」、「亲爱的父亲」、「无人能睡」、「善变的女人」、「圣洁的阿依达」等。同时也选用了多首流行的经典名曲,包括由麦可.布雷(Michael Buble)所演唱的「Sway」,雷.吉拉托(Ray Gelato)演唱的曼波经典「Mambo Gelato」,丽兹.费儿演唱「Count on My Love」(选自其个人专辑「爱的奇迹」Liz Phair / Somebody’s Miracle)。另外还收录了一首由意大利老牌歌手保罗.康提(Paolo Conte)所创作并演唱的「Via Con Me」。此外也邀请了极微音乐大师菲利浦.葛拉斯(Phillip Glass)根据故事场景创作了两首配乐,旨在描述失去母亲的Zoe内心的伤痛。
犹如厨房中的多样材料,导演藉由丰富多元的音乐素材,轻易第烹煮出一道又一道美味的音乐大餐。在电影中描写人生,在音乐中挥洒感情,导演将剧情与音乐紧密结合,完成这一张精彩的电影配乐专辑。[转自solue]
曲目 · · · · · ·
歌曲 收藏
Truffles And Quail
Sway
Celeste Aida
O Mio Babbino Caro
Zoe & Kate Watch Video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Via Con Me
La Donna E Mobile
Un Bel Di Vedremo
Zoe Goes To The Restaurant
Cielo E Mar
Mambo Gelato
Nessun Dorma
Count On My Love
③ 推荐关于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电影
蒙族的:
《绿草地》,宁浩的新作。
《嘎达梅林》,冯小宁作品,英雄史诗。
《图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黑骏马》,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蒙古王》,四国合拍的成吉思汗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悲情布鲁克》
藏族的:
《红河谷》,冯小宁作品,宁静邵兵主演。
《喜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编自《哈姆雷特》。
《静静的玛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纪录片,经典。
《可可西里》。陆川的作品,很著名了,关于保护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杯》。澳大利亚和不丹合拍的电影,很有意思。
《冈拉梅朵》,今年的新片,爱情故事值得一看。
《盗马贼》,田壮壮作品,于1988年获瑞士第四届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贝托鲁奇作品,三国合拍,寻找转世灵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马古道-德拉姆》,田壮壮拍的纪录片,有关茶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张静初、印小天主演。《毕摩纪》,不错的片子。
壮族:《刘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诗玛》,同上。
维族:《冰山上的来客》。
一下就想起这些,严重推荐《图雅的婚事》《静静的玛尼石》这两部,比较新,成就也高。
④ 什么是多元音乐文化
民族与音乐文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多元音乐文化就是由民族创造的音乐文化即又是音乐文化的享用者。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因而可以说,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即多元音乐文化。
⑤ 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分区详解
(一) 东亚音乐文化区
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以五声音阶为主。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出现了可以和与古希腊、古印度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相匹敌的以音律论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在理论上对七声音阶作了许多研究,并且在古典的艺术音乐中得到了运用,但是,这种七声音阶的旋法特征仍然强调是五声性的。另外,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感情有密切关联的民俗音乐中,却十分明显的以五声音阶和旋法为主。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传承的音乐也大多数是五声音阶。朝鲜、韩国、蒙古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日本虽有含半音的都节音阶、琉球音阶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也都是五声音阶。因此,东亚可以称为五声音阶音乐文化区。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3)渐变的音乐结构;(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的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二) 东南亚音乐文化区
东南亚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部和岛屿部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区在音乐形态方面,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在分布于北部山岳地带的藏缅语族或帝汶岛和龙目岛等岛屿部的多声部民歌和音乐感觉的共同性,横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的铜鼓、铜鼓类的金属打击乐器群的系谱和分布等,都是这一音乐文化区的较为独特的特征。
东南亚地区人民的音乐审美特征表现在对青铜、竹制乐器的朴素、清新、稳健音乐美的喜好。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如下特点:(1)以青铜和竹为主要制作材料的乐器。(2)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3)以七平均律为特色的律制。(4)以注重横向旋律发挥的单音音乐为基本音乐织体。
(三) 南亚音乐文化区
指的是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一地区也称为印度音乐文化区。
在音乐方面,自古以来,以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为背景的印度古典艺术音乐成为本地区的高峰。在印度古典艺术音乐中,以北印度为中心的印度斯坦音乐体现了伊斯兰音乐得影响,南印度的卡纳提克音乐具有比较原型的印度特征,这两股潮流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由这些古典艺术音乐变化出来的各民族的民俗音乐,在印度音乐文化区有十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虽然在古典音乐理论中有以22不平均分割的所谓22律的音组织出现,但是,现实音乐生活中,多以四分之一音等微分音形式在这一音乐文化区出现。
略述南亚传统音乐的特征。(1)印度音乐在南亚的主流地位。(2)南亚各国音乐的多样性。(3)音乐艺能与宗教、民俗的紧相关联。(4)鼓类乐器和拨奏弦乐器得以充分运用。
(四) 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
西亚,在地理上指的是亚洲大陆西部一带,由阿拉伯各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组成。
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区来看,除以上国家之外,还应包括北非沿地中海岸的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一带。另外,前苏联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土库曼各国也可以涵括其中。在音乐方面,西亚、北非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世界音乐史的源流之一而存在。古代的许多种类乐器,在王墓的浮雕和考古发掘中得到确认。同时,这样的乐器原型和使用这些乐器的音乐的古老样式,也沿着文明的潮流而向东、西两方传播。这种倾向,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其后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尤其是中世纪的伊斯兰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中世纪的阿拉伯宫廷音乐,是在当时的先进文化地区伊朗(波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世界上富有光彩的音乐。关于它的乐器桑图尔( santur )、卡农( qanun )、乌德( ud )、纳依( nay ),以及音乐、舞蹈、音乐家、音乐理论等,在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阿尔伊斯发哈尼《歌书》中有详细的叙述。此后,这样的音乐体系向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欧洲传播,自身不断地产生变化,也不断地给当地文化施予影响,成为它们革新的动力。另外,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其军乐给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予以许多影响。即:其乐队编制发展变化为西洋的铜管乐队,军乐形式的本身也成为向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基础,产生了土耳其风( alla turea )的作品。
西亚、北非传统音乐的特征:(1)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音乐特征:微分音的运用和乐音的有条件的带腔性;玛卡姆和达斯特加赫的旋法体系;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同时存在;织体思维方式以横向性为主;乐器运用的共同点。(2)民俗音乐的多样化。
(五) 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夸赤道,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非洲有将近700种语言,并且有多种信仰,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样式和一般文化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黑人非洲音乐的多样性决不会影响整个地区在音乐中的统一性。在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其运用方式、旋律和节奏的构成原理、乐器类型等音乐特征方面,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的音乐风格上的共同性显而易见。
主要音乐体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会里,歌唱成为从日常生活中涌现的自然行为。另外,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或半职业音乐家也成为黑人非洲的特征之一。 (2)民俗舞蹈与歌舞、乐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乐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现内容和运用场合来分类,大可以分为仪式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从舞蹈表现手段的形式特点来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歌舞、乐舞、假面舞、高跷舞等。
乐器与器乐: 在黑人非洲的乐器中,鼓和鼓乐是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乐器和器乐,不仅种类多样,节奏丰富,表现力强,而且被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黑人非洲乐器的类别有: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
黑人非洲音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讲求打击乐器节奏、音色变化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有如下特点:(1)以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在黑人非洲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2)复杂多样的节奏。(3)音阶、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征。(4)多声部唱法。
(六) 欧洲音乐文化区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欧洲人口密度大,民族复杂,语系丰富。宗教主要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以上地理、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环境等为丰富多样的欧洲音乐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然人文背景。欧洲音乐文化区划分为:西欧和西南欧;中欧和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和北欧;东南欧。
略述欧洲传统音乐的特征:欧洲音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追求富于动力性的复音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乐音:音过程中没有有意运用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的某些变化。即使有某些带腔的音,也只是下意识的偶然运用,其观念上强调的仍然是乐音的固定性。(2)调式、旋律:比较典型的欧洲音乐的调式,是以四音音列作为基础的。这些四音音列中,都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由它们之间以不同方式排列,可有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3)节拍、节奏: 在欧洲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虽然也有自由节拍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但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也就是说,它的强弱拍是有规律地、按小节线的划分而循环往复地出现的。(4)织体:在欧洲许多民族的音乐中,除了单声性织体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多声性织体,其多声部思维是以纵向性为基础的,即:在注意横向旋律流畅的同时,十分讲究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伴奏多采用传统和声进行。(5)乐器:欧洲的乐器以风笛、提琴、吉他、手风琴为特色。
(七) 北美音乐文化区
地理上的北美洲指的是位于西半球北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的土地。北美音乐文化区主要是由加拿大、美国以及丹麦属格陵兰岛等构成。在北美音乐文化区的居民中,北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从欧洲、非洲和世界其它地方迁来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对北美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美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表现出对多元共处色彩缤纷音乐美的追求的特点。也就是说,多种来源的居民各自保存着他们原居住地的多种音乐,相互之间也有混合交融,并产生新的音乐体裁形式和音乐特点,但是相互之间在风格方面仍有较明显的差异,而在总体上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既有原住民的因纽特人、印第安人的音乐,也有来自于欧洲的英语系、法语系移民及其后裔的音乐,还有来自于非洲黑人的移民及其后裔的音乐,以及亚洲各地移民及其后裔的音乐。
(八) 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
拉丁美洲是指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大陆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广大地域。由于拉丁美洲这一地区在历史、语言、文化方面长期受到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影响,所以人们习惯于把它称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混合型文化。因此,具有广阔多姿、丰富多彩的特点。
略述拉丁美洲传统音乐的特征。(1)拉丁美洲音乐中的印第安因素。(2)拉丁美洲音乐中的欧洲(伊比利亚)因素。(3)拉丁美洲音乐中的非洲黑人因素。
(九) 大洋洲音乐文化区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大洋洲的居民大致上都是属于海洋民族。特别是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人,很多都熟知有关天文和潮汐的知识,掌握了出色的航海术,所以,他们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亚一带开始沿着岛屿移动,定居下来,再一次移动,经过这种复杂的民族移动的轨迹之后,可以说,广阔的海域成了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是他们理所当然的居住环境。正是在这种被海域包围着的岛屿上,有共同的生态环境,演奏音乐的场合相似,制作乐器的材料相同,所以,音乐的风格、样式相似相通,乐器形状有许多共同性的特征,因此,形成了大洋洲音乐整体上的等质性。
大洋洲音乐文化区原住居民的音乐审美特征是追求崇高自然的音乐美。在音乐内容、体裁形式、旋律节奏音阶、乐器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征:(1)音乐内容: 作为海洋民族的大洋洲的人们,有很多以航海术、祖先居住的岛屿情况以及渔业生产、皮艇制作技术知识等为歌词内容的歌唱; 居住在内陆地区的人们,则以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环境、在这类环境中经历过的狩猎采集生活、以及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为主要歌唱内容; 渔民、山民都把动植物和先祖之灵当作无法替代的守护神来进行神格化。在维护社会组织上,明显地表现出像法律那样的作为一种必要的行为规范,所以,产生了许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相混杂的故事作为歌词来歌唱的曲目;把史实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或者是故事性地进入角色歌唱,在仍然流传的摇篮曲中可以典型地看到。慢慢地、舒畅地发声,反复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的旋律型,展开着历史故事,成为在线条性的时间流动中来解释历史的最好说明。(2)音乐体裁类别: 从表演形式看,可以明确地区分为:由集体来完成的艺能,如:合唱、合奏、群舞;由一个人表演的独唱、独奏、独舞。从社会习惯看,男女各自分别保留着独立的曲目。另外,对声乐的重视程度胜过纯器乐;让复数声部重叠歌唱的多声性织体,在许多岛屿上都得到广泛流传。例如:在波利尼西亚,原来就有多声部合唱;在密克罗尼西亚的一部分地区,可以听到不同旋律同时重叠交错在一起的对位性多声歌唱。 (3)旋律节奏音阶:在大洋洲的各种音乐中,旋律型和节奏型几乎都以规范化的模式被传承下来。因此,全部歌唱的曲目是随着歌词创作 而不断增加的,经常看见把时事性话题立即编成歌词来歌唱的情况。(4)乐器:各地的乐器,在材料和构造上所显露出来的细微不同,给大洋洲的音乐带来了音响世界多样性的特征。大洋洲的乐器中,最重要的是体鸣乐器。
以上就是世界民族音乐九大分区的详解。
其中,有一些是我照王耀华著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打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网上的一个课件中拷下来的。如果有错字自己改一下吧~
网址:http://www.fjnu.e.cn/music/wlkc/ckda-1.htm
http://www.fjnu.e.cn/music/wlkc/ckda-2.htm
……
你就把最后.htm前面的数字换成3 或4——9 就可以了,一共9个。
又温习了一遍世界民族音乐概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⑥ 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特色及成就(戏剧,电影)
美国的乡村音乐
韩国的爱情片
中国的戏剧
中国的文艺片
日本的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出中是日本整个国的每年财政收入的7%
⑦ 求几部优秀的国产少数民族电影《碧罗雪山》(傈僳族),《鸟巢》(苗族),最后的猎鹿者(鄂伦春族)等。
姗娘.奢香夫人.《绿草地》,宁浩的新作。
《嘎达梅林》,冯小宁作品,英雄史诗。
《图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黑骏马》,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蒙古王》,四国合拍的成吉思汗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悲情布鲁克》
藏族的:
《红河谷》,冯小宁作品,宁静邵兵主演。
《喜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编自《哈姆雷特》。
《静静的玛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纪录片,经典。
《可可西里》。陆川的作品,很著名了,关于保护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杯》。澳大利亚和不丹合拍的电影,很有意思。
《冈拉梅朵》,今年的新片,爱情故事值得一看。
《盗马贼》,田壮壮作品,于1988年获瑞士第四届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贝托鲁奇作品,三国合拍,寻找转世灵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马古道-德拉姆》,田壮壮拍的纪录片,有关茶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张静初、印小天主演。《毕摩纪》,不错的片子。
壮族:《刘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诗玛》,同上。
维族:《冰山上的来客》。
⑧ 世界民族音乐的发展(包括中外)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应,所以音乐中的意志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常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音乐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态,其最底层的物质基础是声波对听觉器官的刺激会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脉搏、血液成分、内分泌、脑电波的变化)以及动作、情绪反应;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乐音则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等等,因而能把这类反应导入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因此,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的、抽象的、精神性层次(如知识领域里的概念体系,道德领域里的律令训条)上,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实践的、物质性的层次上,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古代有“梁红玉击鼓助战”的故事。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 专注、 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它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柏拉图和古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这一成分。在欧洲,自从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审美教育主张以来,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更广泛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这些演出和传播不按照健康的审美理想加以规范,音乐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塑造将发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丑陋的音乐,只可能导至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于混乱。
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后来的儿童唱游,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都发挥这样的功能。通俗轻松的娱乐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常作为宴饮音乐出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则常作为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及其他休息场所的背景音乐来播放,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情趣。从这种社会功能的反面表现来讲,娱乐音乐中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音乐治疗的诊所、书刊、协会、专科学校纷纷成立。
音乐能不能表达精神理念,能否在欣赏过程中传达给人们一些美善的教益,在目前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不同认识。个别音乐理论工作者对音乐在表现形象、传达思想、教化灵魂方面的功能提出了质疑。他们沿用19世纪的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提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观点,强调音乐“传达的是一种超乎社会和阶层的物质性音响”,认为音乐是没有社会内容的,无善意、无雅俗,既不可能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操,它就是一连串流动的音响。这种否认音乐的社会功能、背离古往今来音乐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成果的看法是十分错误的。
音乐是一门特征鲜明的艺术,它诉诸听觉器官,主要表现手段是音响。我们研究文艺,既要把握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又要窥探不同艺术品种的特殊规律。不研究个别,就不可能把握一般。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文艺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是能动、形象、审美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剧、舞蹈……不论哪个艺术门类,不论叙事还是抒情,不论写人和人的关系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社会化的人。文学是“人学”,其他姐妹艺术也是“人学”。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文艺的共同反映对象,而反映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则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矛盾统一,构成了绚丽璀璨的文艺景观。
让我们上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从音乐观念的历史流变来看一看它与社会内核的深层关系。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们就提出,音乐起源于摹仿。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的唱歌。”大名鼎鼎的亚里斯多德力主摹仿说,他认为各种艺术的差别在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古代的摹仿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尚未能科学地揭开音乐的本质。音乐包含摹仿,但主要不是通过摹仿生活中的音响来表现社会生活。古今中外写月光的乐曲多不胜数,西方有《月光曲》,我国有《春江花月夜》,而月亮是无声的。如果只能通过再现生活中的音响来表现生活,那么明月是无法进入音乐的表现范围的。音乐所表现的不仅是音响世界,而是人的心灵所触及的大千世界。绘画通过写形达到写神,音乐则无需通过再现达到表现,它可以“直抒胸臆”。作为听觉艺术,音乐通过什么途径来表现社会生活?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又很复杂的问题。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把音乐称为表情艺术。《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生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这些说法都触及到音乐的实质。如果说,状物和叙事不是音乐的强项,那么揭示情感和心灵则是它的特长。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强大的感情冲击力,使人如痴如醉,心潮起伏。可以这么说,音乐反映生活,主要不是展现生活的外在风貌,而是侧重于体现人对生活的感受。马思聪的《思乡曲》,写的是山乡还是水乡?这首乐曲主要是体现了人的思乡之情,它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告诉人们家乡是什么样子的。音乐靠什么手段来抒情?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音乐中的旋律和语言有密切关系,而人的语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也有密切联系。已故苏联音乐理论家阿萨菲夫系统论述了“音调”问题,对语调—音调—旋律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使音乐界同仁耳目一新。“音调”理论对人们很有启迪意义,但旋律也不是简单地在那里再现人的说话音调。音乐为什么能够那么微妙地表现人的心灵和感情?应当说,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未知王国”。如果说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观察到几亿光年之遥的天体,那么对于近在身边的音乐,现有的理论还不能把它的奥秘解释得一清二楚。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艰苦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从音乐艺术的实际出发,找出它的内在规律,揭开它的奥秘。
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美学在我国逐步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学者们在梳理古代和外国的思想资料、探讨音乐的特殊规律上做了许多工作。新时期以来,音乐专门家们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开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在纠正指导思想中“左”的错误的同时,也初步梳理了机械唯物论对音乐研究的影响。应当承认,机械论对过去的音乐美学研究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的主要表现是:无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无视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原则区别,把反映论简单化,把“标题性”当作器乐创作的普遍原则。它不适当地强调音乐的描写和再现功能,忽视了它的表现和抒情功能。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防止音乐研究中的简单化、庸俗化。把反映论的术语简单地套到音乐研究中去,用解释造型艺术的一套方法去解释音乐艺术,不可能真正揭示音乐的本质。
当然音乐不使用概念,不可能通过概念进行推理判断。但这不能成为否定音乐作品具有思想内涵的理由。概念是语言文字的专利,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来表达。除了文学以及涵盖文学的综合艺术外,绘画、雕塑、舞蹈、摄影等,也都是不使用概念的。难道它们都不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思想感情并非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言乃心声”,音乐也是“心声”。这个道理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
回顾历史,面向现实,我们坦然承认,人们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也不能作为否定音乐具有特定内涵的理由。创作和鉴赏之间的矛盾,不但存在于音乐领域,一切文艺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鲁迅在谈到鉴赏《红楼梦》时就曾列举读者的种种眼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难道因为读者感受的不同,就可以否定《红楼梦》的特定思想内涵?难道因为“道学家看见淫”,就可以把《红楼梦》归为诲淫之作?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音乐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如果音乐什么也不能表达,那么历史上带着神圣使命进行创作的进步音乐家,岂不都成了徒劳之徒、自欺欺人之徒?论者也正是这么看待这类作者的。贝多芬因为主张用音乐点燃人类精神的火花,就被嘲弄为“事与愿违”,甚至引用他人的话说他“口是心非”。
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规律,应当鼓励人们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大胆探索、大胆争鸣。对于音乐家要不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不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则必须有起码的共识。因为后者不仅牵涉到思想认识问题,还牵涉到职业道德问题。如果作曲家没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社会对于音乐可以根本不问崇高或低俗、有益或有害,那么我们的音乐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礼记·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当把它发扬光大。
⑨ 印度歌舞电影哪些最经典,推荐下
《热辣媚娘》系列 《狂蜂浪蝶》系列 《异域天使》系列 《旋转街头》系列 《歌舞轻狂》系列 《歌舞飘摇》系列 《野性呼唤》系列 《红唇艳舞》系列 从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诞生至今,历经80余年的发展,印度电影业已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约12亿美元,拥有近200万工作人员。年产1200部影片的庞大行业。其中,电影制作中心"宝来坞"以年产900部影片的骄人数量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巨人。这个数字约相当于我国电影年产量的8倍,是好莱坞的3倍。印度电影长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盛 行不衰,从新德里到南非的德班,人们无不为之深深着迷。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看好莱坞电影,那么,另一半人则是在"宝莱坞"电影(印度电影)的歌舞声中熏陶长大的。印度电影一度在中国流行一时,"流浪者之歌"传遍全国。随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电影在中国渐渐销声匿迹。进入2000年后,不甘心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宝莱坞,打破印度电影传统局限,更新制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电影。也就是我们所说"新概念印度电影"。新概念印度电影在制作手法上吸取了很多好来坞的制作模式,这些电影既延承了以前的一些特点:出色的歌舞、细腻的表演、曲折的剧情等,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时尚的气息、紧凑的节奏、轻松幽默的表演。再加上男演员俊朗,女演员漂亮,整个电影都非常养眼!简单来说,如果抛开特色鲜明的歌舞不看,那你或许分不清这是一部好莱坞大片还是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特 色与好莱坞风格的完美结合,是新概念印度电影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与趋势。"宝莱坞"对先前一些影片 歌、舞、戏脱节的弊病做了较大改进,加强了舞蹈、剧情和人物感情之间的紧密结合。一些情节更为复杂、制作更加精致的新概念印度电影开始在欧美电影市场上掀起风暴。例如,在去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来自"宝莱坞"的大片《印度往事》(又名〈荣耀之役〉)被提名为最佳外语片奖;去年8月份在瑞士举行的洛迦诺电影节上,由印度女导演鲁帕丽-梅塔拍摄的《伊耶夫妇》被提名为"最佳亚洲影片",并在10月份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赢得"最佳故事片"大奖;而由另一位印度导演迈瑞-奈尔执导、投资仅150万美元的宝莱坞影片《季风婚宴》则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并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孟买之梦》。今年1月份,由前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创意总监威拉德.凯罗为宝莱坞的"超级电影公司"执导的歌舞喜剧片《金盏花》(Marigold)则开创了好莱坞与宝莱坞全面合作的先河。对此,有西方媒体说:"宝莱坞拥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实观众。如今,西方的影迷也发现了宝莱坞,并逐渐成为宝莱坞的另一半观众。" 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正在关注新概念印度电影。哥伦比亚三星影业集团已经发行了两部宝莱坞影片:《印度往事》和《"克什米尔"使命》,并且还把十几部宝来坞的影片放在了发行名单上;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则与宝莱坞深受欢迎的制片人拉姆-戈帕尔-弗厄玛签下了合约,由他们全权负责拉姆的三部新作在全球的发行。
⑩ 电影《黑鹰坠落》一开头的出字幕时候的插曲是什么,哪下
Hans Zimmer -《黑鹰坠落配乐完全版》(Black Hawk Down Complete Score)Bootleg[MP3!]
中文名称:黑鹰坠落配乐完全版
英文名称:Black Hawk Down Complete Score
资源类型:MP3!
版本:Bootleg
发行时间:2002年
专辑歌手:Hans Zimmer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这是一张充满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原声唱片。Hans Zimmer在这部描写联合国维和部队在索马里执行艰巨任务的电影中,把音乐气氛推到神秘、危险、诡异的极限。 这张原声唱片收录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来自塞内加尔的Baaba,Maal那属于非洲部落的原始咏唱和电子节奏配合得出神入化;来自澳洲的二人组合Deadcandance的女主音Lisagerrard继续发扬她在《角斗士》原声唱片中的空灵飘逸风格;阿尔及利亚的歌手Rachidtaha演绎了其作品。 除了歌曲部分外,其余的配乐部分也相当精彩。既有紧张刺激的电子节奏“Barrabarra”,也有气势汹汹的重型摇滚“Chant”,还有带着索马里摩加迪沙当地特色的布鲁斯“Mogadishublues”。辽阔、大气却隐藏危机的战争气氛是这张专辑要表达的情绪。就像在炎炎烈日的沙漠,透过墨镜,你看到了金字塔————既看到了庄严,也看到了邪气,也许还看到了海市蜃楼,那是黑鹰坠落时幻化的光影。
关于版本:《黑鹰坠落》出过很多的版本,除了官方的版本还有大大小小5.6个booleg,这个版本是基于3CD的booleg又补充了5首而成的41首完整版。其中CD1.2是电影中的完整配乐。CD3是一些未采用或者重新编曲的版本。希望大家喜欢。
Hans Zimmer - Black Hawk Down 黑鹰坠落 - 非洲音乐的奇迹(转)
十多年来,Hans Zimmer(汉斯季默)的音乐中所蕴藏的视觉感总是担任著丰富影像动能的角色,90年代以来跟一堆MTV文化族群出身的视觉派导演合作的结果,常会让人觉得Hans的节奏感好像是过动儿,总予人夸张抢戏的嫌疑,但是倒过来想,Hans搞不好只是想让那些动作片变得好看一点吧!《黑雨》、《末路狂花》、《角斗士》、《汉尼拔》一路作下来,Hans终于在Ridley Scott的镜头中找到一种可以与自己的创作百分百相容的影像手法,从十多年前的电子冷感、酷调到当下的繁复、热情,Hans巧妙的凝聚各类节奏元素在交响乐的传统路线中猛爆电影音乐的时尚动能,最能在Ridley的作品中完美呈现,《狮子王》、《赤色风暴》则是少数非由Ridley执导的电影音乐杰作。
《角斗士》的古典摇滚战斗史诗,《珍珠港》浪漫到不知所措,同样是以战争为背景的《黑鹰坠落》,Hans此番用尽心思彻底呈现战争本身极为粗糙、原始、狂乱的真面目,几乎放弃了旋律的悦耳性,完全以真实为依归,所有的无奈、哀悼情绪并未在实验创意的节奏布局中流失,而且Hans更不想用音乐粉饰战争的伤痛,这样的创作态度反而让音乐因赤裸而益发深烙人心,初听时你会觉得电影缺乏主旋律,但是,听完整张原声带,相信你会理出一种身处动荡不安时局下,一份悲天悯人的情绪。Hans揉合电子合成乐、交响乐、管弦乐、东西民族世界音乐、摇滚乐、hip-hop、雷鬼等多元类性音乐的堆砌影像情绪的实验精神与野心,堪称个人生涯又一创意鎔炉之作,势必再为电影音乐创作引爆全新的冲击。
Hans以科技感的节奏象征美国,以非洲民族性的乐音代表索马利亚,再透过摇滚乐沸腾炽烈的对峙烈火,Hans有如一支音乐突击队的将领,扛著北非乐器、摩洛哥民俗吉他、日本太鼓、中古世纪的手摇式风琴等稀奇古怪的配器,于现代与传统的营区里冲锋陷阵,"Synchrotone"电吉他抽搐狂乱的奇袭传统非洲音乐嘉年华会,却又能浑沌的与古典悲情乐章相容,"Bakara"里乾脆以非洲乐音为主乾信手捏出hip-hop、电音、古典、摇滚的奇幻听觉,比时下的电音、hip-hop更酷、更前卫。出身Dead Can Dance乐团,以《角斗士》、《威尔史密斯之叱吒风云》电影音乐绽放光芒的Lisa Gerrard与法国歌手Denez Prigent合唱的"Gortoz A Ran"则在非洲灵魂追悼声与中东风味的古典一咏叹调最能勾勒出战火中生灵涂炭的画面。主题乐章之一"Leave No Man Behind"彻底揪住爱尔兰音乐的民俗音质,绝对让其他老是用爱尔兰音乐来煽动交响乐动人情绪的音乐家汗颜。
电影音乐合作名单向来流露音乐地球村欣欣向荣气氛的Hans,此番除了再度探索非洲人声,找了塞内加尔灵魂歌手Baaba Maal(Brian Eno、Howie B.都曾为他的专辑跨刀)为索马利亚人民深深祝祷,前Simply Red乐团的巴西籍吉他手Heitor Pereira在"Mogadishu Blues"的吉他独白颇有萧瑟、慨然的气味,阿尔及利亚摇滚歌手Rachid Taha的"Barra Barra"更是一首集非洲、阿拉伯音乐、饶舌、hip-hop之大成的民谣摇滚,庞克摇滚前锋乐队The Clash团员Joe Strummer率领The Mescaleros乐团精湛演绎脱胎自爱尔兰诗篇的"Minstrel Boy"是首吟唱乐师战士战死沙场宿命的感伤之作,此外还有经过印地安音乐与极微主义音乐熏陶,制作过Youssou N'Dour专辑的多伦多吉他玩家Michael Brook,来自瑞士苏黎世,跟Beck、Tracy Chapman交手过的大提琴家Martin Tillman,都是构筑创意音墙的巨将。
随著《角斗士》、《珍珠港》原声带攻占英国金榜前20名,Hans正逐步拉近传统电影音乐与年轻世代的距离,而在商业人气窜升之余,Hans的人道反省思维却没被创意旋律所淹没,《黑鹰坠落》就是一记情感重炮,希望能炸醒世人对战争的体悟。(F。MTV)
专辑曲目:
Disc One
01. Somalia 1993 - Hunger Is The Weapon
02. Leaving - Ambush
03. Barra Barra (Performed By Rachid Taha)
04. October 3Rd - Pray
05. Preparing To Go To Bakara
06. Bakara
07. Missing - Synchrotone
08. Synchrotone (Alternate)
09. Militia Is Coming
10. Super 61 Down
11. Mogadishu Blues
12. We Got A Black Hawk Down
13. Ashes To Ashes
14. He's Dead - Cover Fire
15. Night Battle - Cavalry
16. Truck Battle Over The Streets Of Mogadishu
Disc Two
01. Leave No Man Behind
02. Wounded - Holding On
03. Of The Earth
04. Vale Of Plenty
05. Chalk Four Advances
06. Still
07. Chant
08. The Rescue
09. Cover Fire
10. The Convoy Arrives - Rolling Out
11. Gortoz A Ran - J'attends
12. Tribal War
13. Nobody Asks To Be A Hero
14. Still Reprise
15. End Credits
Disc Three
01. The Weapon - Hunger (Featuring Josh Hartnett)
02. After the Crash (Composed by Ilan Eshkeri)
03. Holy War (Composed by Heitor Peirera)
04. Arrestment (Composed by Heitor Peirera)
05. Black Hawk Down Live Demos
06. Mogadishu Montage
07. Score Montage I
08. Score Montage II
09. Score Montage III (KMN Score Remix)
10. 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 Trailer Music (Performed by Moby)
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18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