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罗杰快跑》这部电影什么意思
从某程度上讲,《罗拉快跑》与《大话西游》有惊人的相似。第一,两个导演像是在做flash,一帧一帧地改,每一次在时间上都有区别,但区别是些微的,但偏偏这种些微的不同影响了整个情节,或者说是主人公的命运:至尊宝跑慢了两步,白晶晶自杀了;罗拉迟了一秒,曼尼死了或她自己死了。第二,它们与以往的“时光倒流片”都有所区别:历史改变了。
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很好地利用了吴孟达(即后来的猪八戒?),他的三次不同反应是对正儿八经的“时光倒流”的戏谑性的解构,他在提示观众: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的。同样的,在《罗拉快跑》中,这个角色由银行门口的警察担任。有人说,整个片子其实是在模拟一场电脑游戏,而警察则是这个游戏的监督人。无论如何,当罗拉快跑第二次replay,警察在门口对她显露出的那玄乎的笑容,便让观众不禁问到:难道他知道了吗?
但是《罗拉快跑》的时光倒流是不合逻辑的,不像《大话西游》,它没有道具。每一次倒带,首先是主人公的其中一位将要死了,他(或她)睁着圆圆的眼睛,那一刻,通过主人公的视觉插入一个特殊的场景:镜头朦胧并泛红,两个主人公在赤裸着对话。将要死的一方就会成为提问者。第一次,罗拉问曼尼“你爱我吗?”;第二次,曼尼问罗拉“如果我死了你怎办?”然后装钱的袋子掉下来了,接着袋子换成了罗拉家的电话,之后罗拉又开始奔跑,罗拉的妈妈仍在背后喊道:买瓶洗发水回来。换个角度说,正是这个问题让死者复活了,因为他(或她)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我不想,我不想离开”。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中,让时光倒流的是人物的意识。
观众也许会因此产生怀疑,因为后面整个情节发展的前提可能是错误的:罗拉究竟能否真的能让时光倒流?如果不行,则故事只是发生在罗拉的死前所产生的错觉当中,就像《英雄》中的用意识来比武一般,只有第一个故事是可信的,因为之后发生的事情违反了逻辑,或说人们的经验。
但是电影用了一种方法来让观众暂时打消了对这个漏洞的质问:打造一种更为强势的逻辑,至少在片子当中。《罗拉快跑》的快节奏、人物任务的简单及艰难性、20分钟倒数时间造成的压迫感,这些元素足以让观众忘却逻辑。之后有人在评论中问道“罗拉为什么不打的?”若如此问下去,还可以有“曼尼为什么不逃跑?”“流浪汉为什么不早逃之夭夭?”之类的问题,但这就显得很没趣了。
补充一点:
若对比三次时光倒流中,人物经历的事件、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也许可以说,《罗拉快跑》还是富有一定教化含义的:导演在试图告诉观众,像打劫、威胁这些非法手段都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他宁愿赋予罗拉一种超能力,让她名正言顺地通过“正确”的手段达成目的。
只是当最后一次,罗拉站在十字路口寻找曼尼,结果发现曼尼已经顺利地将问题解决了的时候,罗拉的脸上反而显露出呆滞、无措的神情。或许是罗拉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奔跑、自己的千方百计其实毫无意义,就像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意识不到的——因为大家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有一定目的,也就是有意义所在,但意义可能突然消失;又或是像片子开头所说的,罗拉在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答案将衍生一个新的疑问,而下一个答案又将衍生下一个疑问,如此循环不止。但最终,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并且永远是相同的答案?”
不知道,我们又回到了探索的起点。旋风穿过每个人之间 ——评《罗拉快跑》
作者:badapple
自西门町一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人类……地球上最神秘难解的动物……」片头中行人杂沓匆促,没有谁特别理会谁,甚至没有谁目光交会谁,直到这个陌生人穿越过层叠的人影,直视进入镜头,开口说话。
铃响震天,来自一具火红色的电话,萝拉终於奔进房间,执起话筒,电话线路以光速联通她与男友曼尼,一段气急败坏的对话中,观众也有如同时搭上了光速飞船,冲进时空急遽压缩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门贩毒兼收帐,萝拉则出门购物,她的机车适巧遭窃,所以无法依约前去接载曼尼,曼尼只好坐电车,在电车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遗落了贩毒钱款,目前六神无主,除非在二十分钟内筹得失款,否则必遭黑帮灭杀,他决定抢劫商场,萝拉认为还另有筹钱之道,所以,挂上电话,她开始了影片全场的狂奔。
从无法预知的意外开始
一个发生在德国下层社会的简单事件,一段锁定在二十分钟之内的单纯任务,透过一具红色电话,牵引出洪流一般复杂的随机因缘,先前是几桩无法预知的小小意外,此后是一连串效应无穷扩大的选择。
仓促中选择,萝拉从众多求援对象中选择了她的父亲;奔跑中选择,她赶路时选择莽撞不避行人车辆;愤怒中选择,她在借钱未果时选择将原本不和谐的父女关系诉诸决裂;慌乱中选择,二十分钟大限来临时曼尼开始抢劫,空手赶来的萝拉选择作为帮凶,结果死於警察的枪击。
被狙杀於街头的萝拉还没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会跑到这种终站?如果能够重来……蔚蓝的天空下,红色电话重新响起,萝拉再度开跑,一样的路途,一样的街车行人,她奔跑途中发生的小小抉择变化,这一次借钱遭拒后,萝拉选择直接抢劫自己的父亲,筹钱成功,但曼尼却惨遭横死——被一辆因为闪避萝拉而改变行速的救护车正面撞击。曼尼一时无法瞑目,透过他的瞳孔穿进电话线路,萝拉正挂上话筒第叁度开始狂奔……
《萝拉快跑》拥有许多商业标签,「节奏明快的MTV式电影」、「德国近年来於海外最卖座的电影」、「世纪末风格的另类电影」、「最令人兴奋的欧洲电影」,对於在开场五十秒后即泪水决堤的我来说,不足以形容我在这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讯息。
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想到当道的混沌理论指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只要在运算中更动一个细微的变数,也可能演变成出瀑布一样混乱粗暴的系统,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扑动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纽约的大雪封天,这连锁反应,来自於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当然大部份的电影叙事,无非在诠释因果之间的的周折,《萝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导演Tom Tykwer选择的手法,只见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节奏中,萝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节,即时剪接出穿越时空的因果效应,於是我们看见被萝拉擦撞的保姆,也许因为心情恶劣而起意绑架婴儿,走向牢狱人生,这保姆也有可能因为萝拉的的擦撞一时驻足,接着偶遇慈善团体,渐渐被同化成一个社会义工,这样南辕北辙的人生发展,一桩桩发生在萝拉叁次狂奔中,同样的情境,因为一点点随机的无常,演变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对佛法的认识非常粗浅,我还是感受到这部电影中浓厚的因缘观讯息,宇宙既是由众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断扩散出无形的业力,交织成无限大的关系网,因为这网络中交换着亿万乃至无量的变数,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缘,而《萝拉快跑》采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关道德,不论理念,随意在任一个时间点切开剧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关联,这样高度浓缩内容的电影竟能令人动容,也许就在它挤压了关系网,让我们彷佛看见了巨观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窥见了一瞥所谓的绝对存在,领受到了一点佛陀所说的悟境。
《萝拉快跑》最鲜明的话题之一,是萝拉叁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现实剧情,模彷电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投一次钱币,可以操纵叁次电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爱恨情仇、惊险挣扎,是否只是屏幕另一边的一场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网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部电影所吐露出的观点,显着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
《萝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於萝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更大的重点是,叁次开头相同的狂奔,演变成叁部千差万别的版本,《萝拉快跑》描绘出的世间,是一幅因缘构成的幻象,假相看似万有,实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数崩解的虚无,也许导演的影射在电动游戏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层次,因为诸行无常,因为看见真实世界的虚幻,萝拉这个人物的真我是什麽?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与银幕前的观众谁更像是真实?谁又更像是虚拟?
包含了这些深刻的讯息,可喜的是整部电影流畅有趣,走出电影院后,正是西门町最热闹的夜市时分,我感觉放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 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罗拉快跑》: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作者:田然【字体:小 大】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的意义已然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动画,游戏,随心所欲的剧情设置,它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独特气质与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吻合。对于看《罗拉快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电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难去说服他们再去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钟内必须搞到十万马克,并送到男朋友手里,否则黑社会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烦。应该说,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主角在执行剧情任务的时候若是被干掉,便可以打开存档,回到初始的位置,继续重复玩这一个任务,用这个理念去诠释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罗拉快跑》非严格意义来说,有着三段式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剧情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她的男朋友化险为夷,两人又收获一笔意外之财,皆大欢喜。继续分析,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通常会有很多NPC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出场任务和人物性格,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机的,变数很大,主角在与这些NPC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应有信息,获取适量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在《罗拉快跑》中,除去罗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场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罗拉的老爸,街上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银行的看门员,地铁站里的大胡子穷鬼,这里面有些NPC有着改变剧情的能力,有些则是点缀作用,无足轻重。罗拉在每一次开始任务,与这些NPC互动,寻求过关的过程,无论是罗拉,还是NPC,由于每次玩法的不同,双方的走向都会有变化,稍一的差异都会体现在结果上,牵一发而动全局。可以说,这个游戏是玩不完的,或是说,这部电影是没有结果的。在第三段剧情,种种机缘巧合,罗拉在赌场赚到了十万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钱的那个邋遢鬼,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吗?换句话说,若是游戏重来一次的话,未必就会有这样的运气。那就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罗拉永远不会停下来,会永远跑下去,这样一来,电影就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仅仅提供了一个事件发展可能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凭故事自行发展,人物自生自灭。诚然,这个理论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果断,不拖戏,行动力强。总之,对于《罗拉快跑》来说,主创人员选择了以上这些诠释方式,是正确而合情合理的。
《罗拉快跑》的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幸事。抛下国内电影制度不谈,从创作理念上讲,这种创作思路是崭新的,天马行空的,这里面不单单是迎合了年轻人口味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电影的走向,创作电影的态度,创作电影的方式,在《罗拉快跑》出台之后会有何变化?电影类型是否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开始随之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规则和束缚都在不经意地松动,最后土崩瓦解。那么,如何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诠释我们想要表达的世界,《罗拉快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方案。
参考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思路。
《罗拉快跑》提倡所谓的男女平等
作者:罗南【字体:小 大】
观影的过程便是一个思绪发散的时段。每每镜头在眼前斑驳流离,每每配乐在耳际轻微触动,都会令大脑思索,令神经交织。《罗拉快跑》便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值得让我们的思维好好冲击一番。
记得,我已经是第三次观摩这部实验电影了。第一次,只觉得酷,在三年前;第二次,感觉到了女权主义,在上个月;第三次,想到了男女平等,在昨晚。
影片的序幕,人群繁杂。在模糊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个个清晰的人物特写,镜头最后对准了一位憨厚的保安,他微笑道: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随后用脚把足球踢到空中。这句台词第一次解释了影片的主旨,足球是圆的,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是在周而复始运转的,90分钟代表一场球赛的时间,所谓前45分钟是主场,后45分钟是客场,也是循环的。只不过只能循环一次,毕竟只有90分钟,90分钟以后便有结果。结果是什么?下面就通过罗拉的三次奔跑来一一解析这个结果。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的男性面对面的对抗。但罗拉还是没有成熟,因为她依旧跑到父亲的办公室,依靠亲人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这次奔跑的结果还是失败的,曼尼被卡车撞死。但这次的奔跑却跑出了女性的呐喊,跑出了女性的执着,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罗拉第三次疾走
罗拉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忽略了客观因素,直击父亲的办公室。由于时间掌握的原因,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失望的罗拉只能依靠赌博来为自己争取一丝希望。就是因为这个场景的出现,罗拉彻底抛弃了男性的救助,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依赖思想。赌博中,罗拉的大声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强,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权胜利的象征。其中也不能忘记影片出现的二个重要的镜头,这两个镜头也能够充分反应罗拉的性格转变。
当罗拉被枪击后(第一次疾走),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当曼尼被车撞后(第二次疾走),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却把头靠在了罗拉的手臂上。这一镜头的区别,完全诠释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转变。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次的对话来体会这一地位的转化。
三次疾走后,再回到90分钟的足球比赛来,所谓的45分钟客场,45分钟的主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影片只是在单纯地烘托女性权利吗?我认为曼尼的这个人物的叙述也能反映出男性的权利变化。
v罗拉第一次疾走后,曼尼选择的生存方式是持枪打劫超市。罗拉第二次疾走后,曼尼放弃了打劫。罗拉的第三次疾走后,曼尼干脆抓到了流浪汉,夺回了原来的10W马克。这三个场景,也彻底改变了曼尼窝囊废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软弱男人的心理思想,与罗拉的性格相辅相成。所以影片不仅打着“女权万岁”的口号,而且也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因为只有男权与女权平等,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稳定。
影片的主题已经叙述完毕,再来简略地说说摄影和造型这两个出色之处。静态镜头中,摄像师运用了肩扛的方式来拍摄,这样难免会有左右高低错落的视觉差异,这种差异反倒激起了我对影片的兴致,因为左右高低的晃动,衬托出罗拉心情的微微颤动。动态镜头中,摄像师动用了多个机组来拍摄罗拉的疾走,奔跑的场面处理地绘声绘色,有汁有味。造型方面,罗拉一头的红色头发,极具感观刺激,这也是吸引影迷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桀骜不逊的象征之一。外加一句,影片结束打字幕的时候,字幕竟然是从上往下翻的,紧扣影片独特先锋的特点。
电影的魅力在于你每欣赏它一次,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然后把这些认识一一记载,留在文字
⑵ 电影《Run Lola Run》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1。这是一部导演自己说介于艺术先锋与大众电影之间的作品
2。非常容易有1998这个年代联想起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即便这是一部让人惊讶的德国电影
3。无疑的,带着厚厚,一眼变明,的宗教色彩
4。编剧虽然没有让整个故事很丰满但是整体的基调思路非常让人敬佩和灵光闪现
5。声音和剪辑,全部120分,声音中以配乐尤为突出,剪辑里所运用的split-second montages等一系列个人色彩方式叹为观止永垂不朽
6。我想说一些symbols和codes的问题
a。那群修女。第一次从中间插入,第二次依旧插入但有一个反逆戴眼镜的修女就像《重庆森林》中的林青霞,第三次绕了过去
b。第一个说着“bitch”的女人。第一次她很惨,第二次她富有,第三次她有了宗教信仰。无疑,只有在第三次中才是happy ending的,才是大众所希冀的一种结果,这种宗教鼓吹和崇拜的细节又来了
c。父亲。第一次LOLA的父亲架着她排挤出了自己的世界,第二次这个男人被LOLA劫持并没有丝毫反抗因为恐惧和不安,第三次看上去的逃脱却以性命丢失为最终结果,虽然我依旧不敢确定CONNOTION OF TO SHOW NEXT GENERATION'S INDEPENDENT IS TO SHOW FATHER'S GONE,可是若干电影的不经意一一印证也不好让我再说什么。无论如何第三种结果中父亲死亡都有种因果报应非常准确的意思
d。臂弯。第一次床上回忆的时候,LOLA处于劣势,枕在男朋友臂弯里,问着男友爱不爱自己;第二次依旧床上回忆的时候,LOLA暗暗处于强势,男友枕在她的胳膊上,问着LOLA会不会因为他的死亡而在别人眼里显得独立
e。CASINO前面的广场人行横道。第一次LOLA以对角线跑过,第二次LOLA顺着方向中规中矩跑过,第三次镜头不再俯视没有了天意的意味LOLA只是非常正常如昨的跑过
7。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打破了艺术电影的统筹,它标新立异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完整的故事性支撑起商业电影的大梁,一部深深值得表扬的作品,一部无论什么时间看都不会过时并且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的上等佳作
8。我排斥艺术电影的原因,这样一部76分钟的电影,每一分钟都被深深蕴含着导演的深思熟虑和自己对于世界观人生价值的思索,在观看之前我琢磨着要不要拿出本子记一记线索和符号,还是算了,可是短短76分钟之内考验了我无限的脑容量,看到最后果然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背景装饰都是有其深远的意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不起,看到最后依旧忘记大半,记起的依旧那么孤孤单单零零星星,太多的意义太多的思考让我现在放空的想如果这是120分钟的电影或许看到第70分钟的时候也就不再看了
9。我热爱大众商业电影的原因,我们无法排斥所处的经济时代,纵使嘴里怒骂着一切不自由不光明的斑驳,依旧逃脱不掉这个让我们呼吸让我们依赖的时代,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种越发强有力的媒体,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探讨,电影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导向问题也就成了关键,艺术电影不进电影院小众化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导向横在那里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不容动摇,商业电影可以走进电影院被大众追捧也是因为审核结束正面教导成功的结果。我们自然不会倡导商业电影就是政府宣传片诸如此类的下三滥流言,可是我们渴望倡导电影作为一种真情流露正面价值传播的文化长廊
10。什么是正面价值观?有些脱离此电影的谈。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挚的感情,需要不为利益所动的永恒震撼,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儿女是儿女的血缘链接,鼓励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可以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信任。
11。TO SELF TELL THAT ACHIEVING THE VALUABLE COMMER-CHI-CINEMA GREAT FUTURE
⑶ 电影的含义是什么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②,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人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觉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②《大英网络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BR><BR> <B>一、视觉滞留</B> <BR><BR>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①。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同”。 <BR><BR> <B>二、摄影术</B> <BR><BR>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然而,人们在活动视盘的机械原理和光学幻觉的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现实。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BR><BR> <B>三、放映术</B> <BR><BR>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图象,完全是由雷诺一个人亲手一张张绘制而成的,那不过是早期的动画放映,距离真正的电影相去甚远。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放映电影。这显然是个错误。一年之后,“1895年是放映技术方面取得惊人进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马斯·阿马特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产棉博览会上放映了活动图片。l1月,迈克思。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在德国柏林的温特加登放映电影。”①。“放映术”成为人们这一时期相互竞争的目标。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术中,唯有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赛潞潞软胶片的机器;其二,机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那些设备;其三,在速度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l/48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l/16秒的画格,更为接近于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后两天,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BR><BR>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作过程》,第5页。 <BR><BR>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这一观念从一开始,便决定了电影这门艺术无论是媒介属性,还是语言方式等,都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区别。与此同时,就艺术发展史而言,电影也最终以它的科学性实现了人类艺术对于木乃伊“情节”队的美学追求,实现了现代艺术对于现实幻象真实的追求
⑷ 拍电影时导演喊的Rolling和Action都是什么意思啊
一、Rolling:表示开机,直接翻译为旋转。在胶片时代表示胶片已经在摄影机中跑起来了,经费已经烧起来了,要抓紧拍。
二、Action:意思是开始或开拍,是在拍片现场,各单位准备完毕后,导演用来命令演员开始表演的口头用语。此时拍摄进行中,直到导演喊停。
在电影或者电视拍摄现场导演、剧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经常用一些“专业术语”在进行交流,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快速反应出问题,提高了在片场的工作效率。
(4)跑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其他相关术语:
1.NG
英语“NO GOOD”的缩写。指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对演员的某一场戏不满意,让演员再来一次,即为NG。
2.搅片
指底片或影片在摄影机或放映机中搅成一团。有人戏称之为“沙拉”。
3.机位图
机位图,标明有摄影机位置的场景平面图。是摄影设计或摄影台本表达方式之一。从机位图上可以看出摄影角度的变化和每个镜头的拍摄范围。
4.speak
录音师已经准备好录音机,并已经开始运行录音机时喊出“Speak”。一般喊在摄影师的“running”之后,导演“action”之前。国内喊法一般为“录音开机”。
5.ready
“Ready”一般为导演指示各部门完成所有准备进入待命状态。国内导演一般喊“准备”或“再一个”。
⑸ 排片率是什么意思
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排片的主要考虑因素有影院黄金时间、影片质量、影厅大小、影厅数量、影片长度、拷贝数量、跑片时间、人员安排、通道使用等。此外,还有地理位置、交通、天气、风俗习惯、语言类别、作息规律、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消费人群、特殊要求等。
而票房在以前指戏院、车站、码头等出售票券的地方——亦称“售票处”,旧时指票友聚会练习的处所。现在指电影、戏剧等因卖票而获得的经济效益。
(5)跑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截至2015年,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7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24点(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扣除每场之间15-20分钟的间隔,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13.5万场至16.2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15万场。
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5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但并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
⑹ 影视民工是什么意思
影视民工是指那些从事影视工作的人员。
经常自侃为“影视民工”或是拍摄作业,或是跟组实习,趁着春意盎然积累创作,顶着炎炎夏日取景拍摄,在探索光与影的路途中,我们始终怀揣热情,不忘初心,认真以待每一份实践或实习经历。
相关资料
群众演员或称临时演员,香港俗称:茄哩啡、临记或路人甲,是指饰演闲角如贩夫走卒、餐厅内食客和路人等的演员。群众演员的工作时间通常在8个小时,每年剧组会上调工资。
由于他们的性质与传统戏曲中的跑龙套类似,所以有时也会称为跑龙套。在电影、舞台或电视节目中,通常会以短期合约制聘用这些演员,称为“临时演员”,香港俗称“临记”,临时记录演员。
⑺ 电影院的排片是什么意思(附图)
影院根据自身盈利目的,安排电影节目放映的时间,类型及场次。
主要考虑因素:影院黄金时间、影片质量、影厅大小、影厅数量、影片长度、拷贝数量、跑片时间、人员安排、通道使用等。
其他考虑因素:地理位置、交通、天气、风俗习惯、语言类别、作息规律、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消费人群、特殊要求等。
(7)跑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影院必须加盟院线才可放映。全国由广电总局电影局认可的院线有37家,影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加盟。
影院需要取得证件:工商、税务、卫生许可证、放映许可证,并联系省级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处。
解放后,国家成立了各省、市电影公司,实行国家统一拍摄、统一发行、统一放映,实行电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影院可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
电影拍摄也不在是由电影制片厂垄断拍摄,只要取得拍摄许可证和放映许可证即可。影院则采用分账的形式来分取利润,国家规定:影院方不超过50%。就是说电影票,60元一张,院线要收30元。再由院线、发行、拍摄方分,电影都将发行数字版。
特色院线(影院):二三轮院线(不参加首映)电影第二轮,三轮放映。拷贝成本压力小,票价低。
艺术院线(影院):专门放映艺术电影。属于小众影院。
纪录片院线(影院):专门放映纪录片。
⑻ 你为什么要跑电影
你为什么要跑电影的名字其实是叫《你往哪里跑》,这一部电影的导演是刘镇伟。在娱乐圈中的名气是非常的大,这一部电影的评分也是非常的高,虽然票房不是很高,但是影响力却是非常的大。
其实说到刘镇伟这个人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但是看过他作品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刘镇伟,这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这么的成功,就是剧情紧凑,能够一环紧扣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