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是:
1953年开始创作三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② 《红旗谱》中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一个英雄,他的形象也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形象,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具有强烈的人性,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好爽、正直、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红旗谱》是1960年由凌子风导演的一部当时好评如潮、影响很大的电影作品。
③ 红旗谱的介绍
《红旗谱》是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和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红色电视剧。该剧由桂雨清编剧,胡春桐、王宝坤执导,吴京安、巍子、陈筱诺、村里等主演12。《红旗谱》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平原农民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故事1。该剧于2004年9月12日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3。
④ 红旗谱的内容简介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还没接触过这本《红旗谱》的时候,觉得这本书肯定特别的无聊,讲的很老很老的一些事。《红旗谱》这部书主要讲了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的变迁,深刻的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的曲折历程。其中,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冯兰池斗争结果却家破人亡。朱老明最后也是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和严志和作为新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吸取了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随之,新一代的革命者也诞生了,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战士。那个年代注定动荡不安,《红旗谱》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和地域的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地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通过这部书,我也能学习到语文的一些知识,书中人物的形象鲜活,爱恨分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生动的展现了北方农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本书的了解,也让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入党有了更高的热情,所以,我们应该多读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了解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个性,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珍惜。紧紧拥护在党的周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⑤ 《红旗谱》故事简介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5)电影红旗谱朱秀娟图片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⑥ 红旗谱的剧集评价
电视剧《红旗谱》的改编创作是成功的,它忠实于原著的基本精神,又做了合情合理的拓展,总体把握是比较好的,在历史的涵盖和人物的层面上比电影《红旗谱》更为厚重丰满,故事性更强,人物性格更为鲜明。该剧展示了上个世纪前期,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农民为反抗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和侵华日军的奴役和压迫,从个人反抗到跟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史诗般经历,体现了共产党人与广大贫苦农民心贴心,为农民的翻身解放舍家弃业、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阐释了中国农民“不跟共产党走跟谁走”的历史命运。在当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方面,该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
电视剧《红旗谱》人物众多,脉络清晰,个性分明,演员表现认真投入,吴京安扮演的朱老忠和巍子扮演的冯贵堂,虽然角色反差对比很大,但都表演得真实可信,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没有过分的戏剧夸张;几个女主角,如春兰、秀梅等,表演上力求历史环境的真实,而没有去追求时尚的现代感。另外,该剧的制作也比较讲究,服装、化妆、置景、画面构图和镜头光影色调等,吻合历史的真实,渲染了时代的氛围,主旨在增强故事人物的历史厚重感,细节处理非常有特色,这些都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央视审片组评) 朱老忠闯荡过江湖,拉过杆子当过土匪,乃是一位不断自省、正在成长,身上有各种毛病的英雄好汉,而吴京安,仿佛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有丰富的革命经验,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老革命”、“老党员”。所以,在他的身上,难觅朱老忠从一个无业游民、流氓无产者,逐渐转变成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成长过程;他的身上,除了一团和气,就是一身正气,唯独欠缺的就是朱老忠本应有的侠气、匪气和江湖义气。
此外,吴京安认为朱老忠最鲜明的个性“不是完美,而是朴实”,事实上,朴实不过是农民这一社会阶层,所具有的“共性”。这一对角色的误读,使他在朴实的“底色”上,下再大的气力“着色”、“润色”,也不过是塑造出了一个仅有朴实和憨厚的“大众化”的“普通农民”。这不仅使这个红色经典中的“大红人”大为减色,还使原著中那个血气方刚、肝火旺盛的血性汉子像是患了贫血一样,显得底气不足、苍白无力 。(金羊网评)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朱老巩(崔嵬 饰);严志和(蔡松龄 饰);贾湘农(鲁非 饰)等。
二十世纪初,冀中平原民不聊生。地主冯兰池(葛存壮 饰)为霸占官产,砸钟毁证。农民朱老巩(崔嵬 饰)为民挺身,无奈抵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气病身亡。幼子虎子(陈帆 饰)——朱老忠(崔嵬 饰)逃离家乡。25年后,正值壮年的朱老忠带领全家从关东返回家乡。深知盲目寻仇解决不了任何问 题。不久,他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鲁非 饰),并同严志和(蔡松龄 饰)、伍老拔(李建国 饰)等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在朱老忠的带领下,他们在锁井镇和地主阶级展开了斗争。志和的长子运涛(赵联 饰)南下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运涛被捕入狱,革命陷入低潮。朱老忠带着江涛(赵万德 饰)去探望,从运涛那里知道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返乡后,他们串联锁井四十八村的农民,要在平原上卷起风暴。
⑧ 红旗谱的故事梗概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8)电影红旗谱朱秀娟图片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⑨ 红旗谱的电影简介
电影片名:《红旗谱》
上映:1960年
类 型:剧情片
出 品:北京电影制片
导 演:凌子风
编 剧:胡苏 凌子风 海默 吴坚
⑩ 红旗谱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在与敌手冯兰池的斗争中失败,他的父亲和姐姐惨死之后,他只身一人远走他乡。他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尽管身在异地,但时刻没有忘记复仇,所以,几十年之后,他带领妻子和儿子千里迢迢重返故乡——锁井镇,重新开始与冯兰池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在几十年的奔波生涯中,增长了对敌斗争经验。因此,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英雄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出水才见两腿泥”有两方面含义,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例如,高蠡起义失败后,他痛苦万分,但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朱老忠对朋友赤胆忠心,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遇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侠义性格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认识朱老忠这一性格时一定要把他和古代农民的骑士风度区别开来。朱老忠在革命斗争中,把这种英雄品格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与革命斗争的宗旨统一起来,因此,这种传统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崭新的光彩。
人物原型
梁斌革命启蒙老师:《红旗谱》贾湘农
喜庆《播火》有续篇
——访年逾花甲的作家梁斌
北京:《北京晚报》,1980年 6月10日,第4版.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刘宪曾知道自己是‘贾湘农’吗?你们还有联系吗?”梁斌笑了,他说:“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贾湘农’就是他.” 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现在,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