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钢琴师》影评
钢琴师里的音乐主要取自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虽然有人评论略显简单,但是我觉得由于和历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的巧妙结合,导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斯皮尔曼在华沙的电台演奏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突然演奏被德军的炮火打断,波兰宁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犹太人的恶梦从此开始了。。。。。。
此后,华沙沦陷,斯皮尔曼一家为了生计卖掉了钢琴,搬进了犹太区,斯皮尔曼也在一家酒馆里弹琴谋生,历经了德国人对华沙犹太人的迫害,全家人最终都进了集中营。。。。。。。。自己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虎口,过着东躲西藏,苟且偷生的日子。在那些不见天日的日子里只能借在钢琴前凌空的无声弹奏和心里默默回忆旋律来安慰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的钢琴艺术却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将近结尾处,1944年的冬天,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华沙已经被苏军包围,胜利解放是指日可待,对于主人公斯皮尔曼来说这可能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
斯皮尔曼在一幢废弃的楼房里栖身时,听到楼下传来德军的汽车声和德语的对话声,无奈之下只能躲避在阁楼内藏身,这时楼下的钢琴里却传来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旋律......又不知道过了多久,饥饿的斯皮尔曼也许是认为德国人已经走了,于是下楼在房间里找工具撬罐头盖的时候,罐头不小心掉在地上,里面的水撒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突然——一个全身穿着德军制服的德军军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于他来说一个身穿德军制服的人意味这什么?经过五年在纳粹铁蹄下的非人生活的斯皮尔曼非常清楚!
“你在这里干什么?”
斯皮尔曼答:“开这个罐头。”
德军军官问他:“你躲在这里吗?”
斯皮尔曼不语。
“你是干什么的?”
斯皮尔曼答:“钢琴家。”
于是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架钢琴!
“那你就弹点什么”
望着久违的钢琴,斯皮尔曼沉默了。他在钢琴前坐下,似乎考虑了一下什么,于是如水的音乐从飞快流动在键盘上的手指间溢出!
这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这一段的精彩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导演的处理是全片纪实风格中最戏剧化的一幕,主角斯皮尔曼和德军军官之间短短的对话和两位演员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动人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更是令人难忘!那么在剧情的发展中那个德军军官救斯皮尔曼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呢?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些凸兀和不可信呢?单纯从德军军官热爱音乐的角度来说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导演波兰斯基让那个德军军官在到达了这所房子时弹奏了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其用意是体现了德军军官在这残酷战争中寻求心灵暂时的平静与安详。试想一下要是这个军官弹奏的是莫扎特的欢快的奏鸣曲或是唱一段瓦格纳激昂的歌剧,我估计斯皮尔曼的结局就将会是很悲惨地!导演正是巧妙的运用了音乐语言表达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潜台词。斯皮尔曼看到这个德军军官为什么承认自己是钢琴家一度使我感到很奇怪,是因为斯皮尔曼听到了德军军官的琴声,投其所好而猜测自己也许有生存的希望?还是干脆在临死前利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怀疑而作最后的演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从这点来看斯皮尔曼确实很聪明,进而言之犹太人确实在千年的流亡生涯里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
但是当斯皮尔曼坐在钢琴前时,一切都改变了,对死亡的恐惧已经不再重要,以前那个曾经对自己的同胞的反抗的不理解的斯皮尔曼不见了,他的灵魂似乎变的坚强起来,五年来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惨的命运,对德国人暴行的仇恨和愤怒,都化做这一段肖邦《第一号叙事曲》表达畅快的表达出来。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OP23),是肖邦全部四首《叙事曲》中最为著名的第一首,取材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长诗叙述了波兰民族抵抗条顿人的故事,是一部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斯皮尔曼在此时此地选择演奏她的用意无疑只有一个——反抗!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斯皮尔曼式的反抗!为什么是反抗?他没有选择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德奥系的音乐家而选择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骄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导演选择让斯皮尔曼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处理那么斯皮尔曼就纯粹是卖艺求生了,无疑全片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选择了肖邦,而在肖邦里又恰恰选择了《第一号叙事曲》,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乐曲。这一切都是斯皮尔曼在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决定的,我想导演的意图就是斯皮尔曼在这一刻已经决定选择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经不在软弱了,但他同时也知道演奏以后这个懂得音乐的德国人很有可能会打死他,于是先前摔瘸一条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勾娄的身子四处找食物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对德国人噤若寒蝉,唯唯诺诺的斯皮尔曼不见了。现在这个坐在钢琴前的斯皮尔曼是坚强的,重新获得自尊的斯皮尔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给他带来痛苦的人!而在这种反抗中无疑他的祖国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一段略显迟疑的开场白后,曲调变得流畅,象忧伤的询问,这时,德国军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开始聆听斯皮尔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的曲调后,忧虑不断地增长,变成了暴风雨般的悲愤。预示着未来的悲剧性的冲突。一段忧伤“叹息”之后,主题听起来特别宁静而明朗。这时的镜头里是华沙城的废墟上撒满的月光,一束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尔曼身上,象罩着一层薄纱,此时的钢琴家也许再回忆过去美好宁静的生活。突然琴声的表现怀有警觉的沉静,继而旋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而最终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最后结束部分还原为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德国军官显然是被他的琴声所打动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音乐的力量?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还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还是不用说明才是对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是继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后又一部反映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巨片。同样是表现幸存这个概念,手法上斯皮尔伯格是影像是黑白纪实风格而叙事结构是电影化的,而波兰斯基的处理却是影像虽然是彩色,但叙事结构和拍摄的镜头语言是主观纪实化的。但其中许多镜头却确确实实根据历史照片和历史记录影片拍摄而成。比如荷枪实弹入城的德军,在马路上颐指气使的德国军官,连接犹太区的天桥,还有犹太人和普通人分道的十字路口,被枪杀在墙下的犹太人尸体,德国人毁灭犹太区的行动等等,真是历历在目!真实的让人窒息。也许有人不太喜欢此片的纪事风格,我想说这也许正是此片的魅力所在,一切外界发生的激烈冲突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的,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影像构图的雕啄,两次大的外部冲突,一次是犹太人的反击,一次是华沙解放前抵抗运动对德国区的攻击都是在主人公的冷言旁观下进行。但震撼同样是巨大和清晰地!
战争结束了,斯皮尔曼回到电台继续弹他的肖邦夜曲,宁静的和平生活再次回到人们身边。他试图去寻找和帮助那位德国军官但没有成功,影片的结尾是在肖邦的辉煌的波兰舞曲中结束,迎接他是依然是掌声和鲜花。。。。。。
《旧约,诗篇》里说:“你是我藏身之处。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 。”
②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一曲难忘》
③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反映肖邦生平的影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于1945年拍摄的《一曲难忘》。该片男主角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但该片只能作为文艺片来欣赏,其中很多情节与史实不符。
一曲难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导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彻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剧情简介: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④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什么
《一曲难忘》。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导演查尔斯-维多执导的音乐传记影片,由柯纳-王尔德、曼尔-奥勃朗、保罗-穆尼等合作主演。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影片评价
该片始终表现的是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遭受苦难后的悲愦和对故国思念的赤子情怀。尤其是《英雄波罗奈兹舞曲》贯穿整个影片,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是肖邦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一作品气势磅礴,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抒发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⑤ 作曲家肖邦有哪些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2]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肖邦手稿(8张)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约翰·菲尔德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 cd封面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 代表作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⑥ 反映波兰作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哪部
《一曲难忘》是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1945年出品的彩色故事片。影片导演查尔斯.维多, 主演克内尔.王尔德、曼尔.奥博朗。该片叙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生活片段。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⑦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导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彻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剧情简介: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⑧ 反映波兰音乐家肖邦生平的美国电影是
一曲难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导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彻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剧情简介:
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⑨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A Song to Remember (1945),译名《一曲难忘》。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剧情: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与蹂躏下的波兰,凄风惨雨,沉重的脚镣声,马蹄声,枪声,不时响起。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
十一岁的肖邦,在老师埃尔斯纳教授的指导下,弹奏钢琴的水平已相当出色了,他不仅能演奏,还会谱写曲子。老师对他的才华赞赏不已,并为他联系了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费耶尔,让他去巴黎试演,一展风采。但是肖邦的父亲是普通的教师,无力筹备这笔路费。
十二年过去了,步入青年时代的肖邦长得英俊潇洒。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
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下面,他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一下子站起,走到总督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这一举动,四座震惊,但也遭来了杀身之祸。
肖邦在秘密组织的帮助下,准备离乡背井,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去巴黎。
离开波兰那天,肖邦的妹妹康丝坦蒂抓起地上的一把土,用手绢包好,双手捧给肖邦深沉地说:“弗雷德里克,这是波兰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肖邦伸出颤抖的手把这捧神圣的国土接了过去,心中荡漾着难言的情绪!到了巴黎,埃尔斯纳带着肖邦找到当年约请他们去巴黎演出的出版商费耶尔。可费耶尔事过境迁已不感兴趣,埃尔斯纳极力推荐肖邦。一阵悠扬的钢琴声从外屋传来,肖邦惊喜地喊道:“这是我的音乐!”原来在琴房里,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正在演奏肖邦放在钢琴上的曲谱。李斯特的脸上流露出惊喜赞叹的神情。肖邦高兴地坐在李斯特旁边的一架钢琴上弹奏起来,两人和谐地弹奏着,倾心地交谈,还不时伸出一只手,紧紧相握。这就是两位音乐巨人初次而又有特色的相识!埃尔斯纳欣喜地看着,费耶尔已在考虑为肖邦举办音乐会的事了。
李斯特介绍肖邦认识了喜欢女扮男装的小说家乔治·桑。她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取了男人的名字,喜欢在公众场合穿男人的燕尾服。她很欣赏肖邦的才华。
肖邦与埃尔斯纳期待已久的音乐会终于要举行了。可就在那天,他们收到了华沙的来信,肖邦的战友为掩护肖邦出境而被捕牺牲了。肖邦哀鸣地大叫着战友的姓名,带着悲愤难忍的情绪在音乐会上弹奏了《波兰舞曲》。他在乐声中似乎看到了沙皇警犬的罪行,看到了战友殷红的鲜血……他悲愤得难以演奏下去,手指终于停在琴键上了。他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会场。这一举动引起全场哗然。听众窃窃私议。费耶尔大为不满。
埃尔斯纳极力解释。第二天报纸评论也不佳,但是乔治·桑在文章中却大加赞赏:“像弗雷德里克·肖邦这样的天才,一百年里只能出现一次。一颗空前的明星已出现在我们中间……”乔治·桑并致函约请肖邦和他老师参加在她家举行的音乐招待会。
在乔治·桑的客厅里,高朋满堂。主持人高声宣布:“李斯特将为大家演奏!”客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斯特建议,为了提供适当的气氛,把注意力贯注在音乐上,他愿在黑暗中演奏。仆人将所有的灯烛全熄灭了,客厅里一片黑暗。
优美的琴声回荡在客厅里,屏声息气的听众陶醉在音乐的温柔乡中,连门外的行人和马车夫也停步欣赏这动人的音乐。
突然一道光亮从听众席中间的甬道,由远而近地向演奏者的钢琴挪近,乔治·桑手持明亮的烛台缓步走向钢琴,她将烛台放在琴上,烛光映照着在弹奏的肖邦的侧面,显得他更加英俊洒脱,气宇不凡!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客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欢呼起来。李斯特拉着肖邦的手,向大家介绍着:“这是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肖邦。”听众热烈地欢呼起来。肖邦频频地向观众鞠躬致谢,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喜悦的泪光。
肖邦感激乔治·桑和李斯特的帮助,表示要尽快地开音乐会:“艺术家必须生存,某些事业必须生存,我在想念我故乡的人民。”然而乔治·桑对肖邦的这些目的不感兴趣,她建议肖邦到她的乡间住所诺昂去度假。肖邦不愿违背她的好意,来到诺昂。
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一首又一首的华尔兹,玛申卡,小夜曲的曲谱寄到了费那尔的手中出版。
然而埃尔斯纳教授等待的是肖邦与李斯特一起弹奏过时还没有写完的《波兰舞曲》,他也期待着肖邦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由于乔治·桑的阻拦,他已许久没有见到肖邦了。
肖邦也在日以继夜地构思着《波兰舞曲》,这是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已没有心思去写那些轻松愉快的练习曲了。连续的阴雨天,疲劳的创作,使肖邦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沙俄又一次对波兰爱国者下毒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监禁,被杀害,肖邦的妹妹康丝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埃尔斯纳,希望肖邦为波兰革命筹款,并要求他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康斯坦蒂最后让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
在一个音乐沙龙里,埃尔斯纳见到了肖邦,他脸色苍白,显得十分疲乏。埃尔斯纳向他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期望。乔治·桑闻讯赶来,打断了他们的话头说:“弗雷德里克并不对人民的斗争负什么责任。”埃尔斯纳愤慨地反驳她:“如果他荣辱不辨,到头来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单的一条可怜虫!”震耳的话语使肖邦清醒了,他诚挚地说:“要是我能的话,我愿意给予帮助。”他接过装着波兰国土的小口袋,慢慢地将土倒在手里,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陷入了极其痛苦的沉思中……
肖邦请费耶尔安排巡回演出,将钱交给埃尔斯纳再转到波兰爱国者手中。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他在《波兰舞曲》的乐曲声中看到了离国时康斯坦蒂给他的一捧土;看到了埃尔斯纳亲切的脸,听到了他的教诲:“天赋得到发展的人应该更接近那些普通的人,以使自己变得更伟大,并用自己的天才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
肖邦在掌声,欢呼声中,到罗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一个又一个城市去巡回演出。他的脸上渗出汗珠,神情疲乏,体力衰弱,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尔斯纳的怀抱中。
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埃尔斯纳赶到乔治·桑的住处,她拒绝了,她抑制住内心的不平静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弥补他的伟大的生命吗?”教授回答说:“有,他在千百万人心中所留下的精神!”
康丝坦蒂、费耶尔站在肖邦的床边。李斯特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李斯特的琴音忧伤而又缓慢……